文章吧手机版
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13 02:59: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摘抄

  《好莱坞启示录》是一本由周黎明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莱坞启示录》精选点评:

  ●案例有点老了,这个行业变得太快了,包括国内的市场这几年飞速膨胀,已经不是和表格里的数据一个数量级的了。迪斯尼今年一部Frozen就有重振雄风之感。总的来说分析还比较在地化,基本比较摆脱“中国人眼中的好莱坞”那种生硬脱节的感觉了。

  ●基础知识科普,优点和缺点都在于太基础。

  ●个人认为,周黎明功底深厚,偶像级别的影评人。这本书着重讲了好莱坞的种种,甚至给你算了一笔帐。其实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总算买到了~

  ●第二本他的

  ●这NM可读性太高了!!!!

  ●对好莱坞的洞见十分深入和细腻。真正将好莱坞的方方面面呈现在了中国读者面前,让我们更加了解好莱坞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的运作和实质。推荐一读。

  ●电影行业的普及本

  ●这本是第二版了,新增了一点内容和章节,非常不错的好莱坞知识普及书,可当工具书使用

  ●好莱坞入门解读。

  《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一):有攒资料的嫌疑,内容介绍不深入

  有攒资料的嫌疑,内容介绍不深入,很多东西网上一搜以及平时听闻都知道,不明白豆瓣评价为何这么高?

  有攒资料的嫌疑,内容介绍不深入,很多东西网上一搜以及平时听闻都知道,不明白豆瓣评价为何这么高?

  有攒资料的嫌疑,内容介绍不深入,很多东西网上一搜以及平时听闻都知道,不明白豆瓣评价为何这么高?

  《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二):相见恨晚

  我想我只能用相见恨晚来形容阅读感受。

  知道周黎明很久了,也关注了他的微博,但是没有读过他的书。

  这本书买来也不短时间了,一直还没轮上读。

  而甫一翻开,就是上面说的那四个字:相见恨晚。

  我一直自诩为一个影迷,或者说是个初级的电影爱好者,而虽然也看小众片、文艺片,但我从不避讳自己对好莱坞的疯狂热爱。好不好莱坞并不是我评判电影的标准,但往往我认为好看的电影里,大多产自好莱坞。

  好莱坞已经把电影完全工业化、标准化,你认为无趣也好,诟病也罢,但他就是占据了全球电影市场,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我如此喜欢好莱坞,其实对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并不了解,每次片头前面的一堆公司我都不太清楚哪个是哪个,对于制作发行的大小公司间的关系也不申明了。这本书刚好恰到好处地解了我的困惑。

  好莱坞可以泛指美国电影业,也可以指六大电影公司,也可以是大洛杉矶地区,也可以仅指环球影城。大的公司基本只管发行,而制作又子一级公司完成得多。当然制作分好几个种类,可能是立项目然后流水线作业的,可能是大公司下独立制片公司制作的,也可能是完全脱离大公司的小公司完成的。而大小公司之间又会交叉拥有一些发行权等,所以可谓关系错综复杂。

  如果再能有更多结合具体个案的分析就更好了,实在是看得意犹未尽。

  接下来读影君子啦!

  《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三):书摘

  好莱坞的“法则”是:男人喜欢冲突,女人偏爱和平共处。

  两分半的预告片最终会剪出能在影院公映的两个版本然后理再剪出更短的版本如一分钟的诱导片teaser, 30秒钟的电视广告等。

  在所有文艺形式中,电影是最平民化的一种。比如戏剧和音乐会属于“高雅艺术,消费者平均每人花在上面的钱要比电影刘观众的平均开销大得多。电影这种“谁都消费得起”的性质,吸引了不少社会下层的民众在西方,电影观众中有大量黑人、拉丁裔等少数民族,约占20%-30%因此好莱坞“器重”黑人明星,推出大批黑人主演的影片,是有相当的市场因素的,不过,他们也知道这些影片较难打进亚洲等国际市场。在电影发明初期及无声片时代看电影几乎完全是穷人的娱乐活动,有钱人对此不屑一顾;到如今,电影对观众的阶层分布相对来说是最均匀的,在所有市场中,最没有贫富差异的的是英国最偏“上层的是法国,观众里有44%受过大学教育,其他国家国家处于两者之间。

  《莎翁情史》的命运则完全不同。该片于1998年12月底上钟次年2月获提名时,票房为3630万美元;提名后,票房翻了·影又赚了3670万美元;3月底得大奖后,另增加了27¨万美元换康该片60%的票房都跟它受到奥斯卡青睐直接相关。由此可见,观众面窄、艺术性强的文艺片最易受惠于奥斯卡更多。

  几乎每家好莱坞大厂底下都设有专门制作小众文艺片的独立公司,大有母公司负责赚钱、子公司负责拿奖的架势。(当然,商业片也可能受评委青睐,而艺术片若获奖自然能带动票房,但侧重点不同。)除了迪斯尼的米拉麦克斯,索尼属下有索尼经典影片公司(即《卧虎藏龙》的发行商Sony picture classics)华纳的“小弟”新线公司,20世纪福克斯下面有福克斯探照灯公司(Fox searchlight)环球公司下面有焦点公司(Focus features“)等。

  《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四):读书笔记:《好莱坞启示录》

  《好莱坞启示录》(第二版)

  书名:《好莱坞启示录》(第二版)

  原著:周黎明

  出版社:复旦大学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2版1次

  书号:ISBN 978-7-309-06954-9/J.137

  定价:35

  购买时间:2010-5-24

  购买地点:dangdang.com

  购买价格:27

  阅读时间:2010年5月24日—2010年6月1日

  读书笔记:

  本来就喜欢电影(看+思考),又赶上帮人成立某影视基金写募集资料,就先后买了几本这方面的书,引数据+开眼界用。

  很小的时候就讨厌搞影视的家伙们自称“搞艺术的”、是“表演艺术家”什么的——不是全讨厌,而是讨厌全这么说——也包括民众媒体总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大家全一样,找门生意糊口赚生活,逐名求利——都是买卖。

  时过境迁,这帮人不那么虚了、民众亦见怪不怪,两边儿开始相互消费了。接下来,各就位,踏踏实实该干吗干吗了。

  但是,到底该咋干呢?只有一条道——学习好莱坞,经验中国化。

  全盘“好”化肯定没出路,毕竟咱是方块字;可端着架子故意抵制、只会骂“铜臭”啥的——那就欠饿死了。当然,自愿饿肚子也要坚持“艺术”的那帮人不算。

  书摘:

  第一章电影行业格局

  好莱坞概况

  3《(全球)电影也总产值》、P5《MPAA美国电影业概况》、P17《好莱坞电影版权分布》

  ——目前的主流片厂(Majors Studios,“六大Big Six”)

  第一梯队:

  华纳Warner Bros. Pictures(1996收城堡石Castle Rock、2008收新线New Line)

  “超人”“蝙蝠侠”“黑客帝国”“哈利波特”“盗梦空间”“指环王”。母公司华纳时代拥《时代》、《财富》、TNT、CNN、HBO电视网、AOL网络、DC漫画(蝙蝠侠、超人)等。

  迪斯尼Walt Disney Pictures(1984年创试金石Touchstone、1989创好莱坞影业Hollywood Pictures、1993收米拉麦克斯Miramax、2006收皮克斯Pixar)

  “米老师与唐老鸭”“加勒比海盗”。母公司拥乐园、众多形象产品、abc及ESPN电视网、2009年底收购惊奇漫画MARVEL(蜘蛛侠)等。

  第二梯队:

  20世纪FOX 20th Century Fox(1994创探照灯Fox Searchlight)

  “星球大战”的整体、全渠道、滚动营销堪称经典。母公司新闻集团拥FOX、SKY电视网、国家地理频带、星空卫视(STAR)、《泰晤士报》(The Times)、《太阳报》(The Sun)、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镜报》、《卫报》报刊、哈泼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 等。

  索尼/哥伦比亚 SONY/Columbia Pictures(1989收哥伦比亚、三星TriStar Pictures、2005收米高梅)

  ——“黑衣人”、“蜘蛛侠”(恐暂时了,2009年底迪斯尼收购了惊奇漫画MARVEL)。

  ——1989索尼以34亿美元天价收购哥伦比亚时,放任不管+选错CEO致亏损近30亿美元和盛田昭夫下台,后来管理上去了才缓过来——当年收购在美国人开来,有“暴发户乘人之危”嫌疑。

  ——David Manning事件:2000年索尼虚构该人对几部影片唱赞歌。2005年和解,索尼每张票退5美元。

  ——集团内部协同作用,直到蓝光战胜东芝HD-DVD阵营时,索尼/哥伦比亚拥有的大量片源(内容)优势,才显现出来——1980年代索尼Betamax录像机格式曾败于JVC、松下阵营的VHS(有内容支持,比技术优劣有用多了,期间索尼/哥伦比亚曾听取20世纪FOX、华纳等大片厂对蓝光防盗版技术的建议并结盟)。

  ——母公司拥有索尼音乐、蓝光格式、任天堂游戏、AXN、ANIMAX电视网等资源。

  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2005收梦工厂)

  “教父”“碟中谍”“印第安纳琼斯”。母公司维亚康姆拥有CBS、MTV电视网、西蒙&舒斯特出版社(Simon&Schuster)、斯普林特Sprint网络等。

  环球Universal Studios(1999收宝丽金影业PolyGram Filmed Entertainment、2001收好机器Good Machine、2004收焦点Focus Features/USA Films)

  “金刚”“侏罗纪公园”。母公司GE拥有NBC电视网等。

  第三梯队:

  曾经的米高梅MGM/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1981年收联艺United Artists、1998收奥利安Orion Pictures,还曾购入卡洛克Carolco Pictures、宝丽金影业PolyGram Filmed Entertainment等破产公司片库),现归属望远镜(Spyglass Entertainment )。“007”“汉尼拔”。

  最早是“八大”,即还有联艺United Artists、雷华电RKO Pictures(1957年解散)。

  ——迷你主流(Mini Majors),如原卡洛克(Carolco,1996年破产,曾拍摄《本能》《终结者》《割喉岛》,破产后片库被瓜分)、米拉麦克斯、新线;现在的狮门(Lions Gate);

  独立制片(Independent film或Indie film),众多,如最初的狮门、探照灯(Fox Searchlight,实际是FOX的)、焦点(Focus Features,环球的)、温斯坦(Weinstein)/帝门(Dimension)、传奇(Legendary Pictures)、顶峰(Summit Entertainment)、望远镜(Spyglass Entertainment)。

  ——微型独立公司(Micro-Indies),如曾经的好机器(Good Machine,《喜宴》《卧虎藏龙》,现属环球)

  水平发展的案例研究:迪斯尼(Disney)

  20《迪斯尼近九年营收和盈利》——2008影视产品营收占全集团的19%(利润率15%),远低于媒体产品、主题公园;

  影视这个子业务,明显依附大媒体集团才活得好——最好是传媒集团

  垂直发展的案例研究:索尼(Sony)

  38《索尼近七年营收和盈利》——2008影视产品营收占全集团的10%(利润率6%)同样,没集团资源支持,影视子业务成长环境堪忧

  另:1989索尼以34亿美元天价收购哥伦比亚时,放任不管+选错CEO致亏损近30亿美元和盛田昭夫下台,后来管理上去了才缓过来。

  以小博大的迷你主流片商:新线(New Line)案例简介

  强大保护伞:父母:时代华纳、大哥:华纳电影

  52《AOL时代华纳2001-2007年各业务的收益》——2007影视产品营收占全集团的25%(利润率10%),仅次于有线电视、高于电视台;

  可以说华纳电影是融入媒体集团后活的最好的——2008还兼并了新线这种“独立制片厂”——没大媒体、大片厂从资金到渠道全面支持,独立片厂很难存活。

  欧洲片淡出商业舞台

  55《世界三大电影市场》,欧洲电影产量巨大(2008年产1145部超过中400美520总和),但观影人次不及中国零头(2007,9.2亿:19.58亿),纯粹“温室花朵”——P62“...欧洲的保护政策实际上更接近于自杀政策,而说起来非常动听的爱国主义其实更像是卖国主义”

  嫁接好莱坞的美国独立电影

  圣丹斯,好像纽约上西区Upper West Side,北京798,早晚都得对接商业。

  第二章电影收入与资金来源

  好莱坞的数字游戏

  ——三大经纪公司:威廉 莫瑞斯经纪人公司(William Morris Agency,WMA)、国际创作管理公司(International Creative Management,ICM)、创作艺术家经纪人公司(The Creative Artists Agency,CAA)。在分类上,好莱坞经纪人(Agent负责商务)和经理人(Manager负责杂务)是分开的。甚至还可细分成媒体经纪人、商业经理人等。行规,经纪人提佣金比例为10%,经理人10-20%。

  ——经济公司常开展编剧+演员的打包业务(Package)。但电影公司是否批准,行话“开绿灯”(green-light),标准很难量化。P75“这是一个有很强赌博性质的行业”。

  ——大片算术简述:一部影片的诞生主要有制片(production)、融资(financing)和发行(distribution)三方面。

  ——影院外的宝藏:上映后制片先得给宣发、院线分钱。之后能买电视、影碟。粗算,美片收入50%来自碟市(累计)、30%票房、20%电视。

  外国投资人

  电影永远需要投资人,也永不缺想名利双收的投资人。求虚名的不说,求利的人中,也有因(如德国)投电影能免税而来的。

  独立制片的资金来源

  资金困难,注意多找资金来源(如私人的、机构的、政府的)、版权发行权等预售+抵押融资、全体人员参股等形式。

  国际电影市场

  戛纳目前是最大的非英语片“农贸市场”。

  第三章电影制作片面观

  好莱坞与华盛顿的关系

  各取所需。

  好莱坞的“剧本医生”

  一个本子就一个编剧根本不够用,通常都要慢慢改很久。

  美国电影,加拿大制造

  有些地方为了出名,欢迎电影取景宣传,可摊薄成本,等于广告植入。

  120《好莱坞等美国经济的贡献,2009,MPAA》

  电影制作成本小规律

  125 S A 拉维德1999年抽样调查发现:

  ——低成本的影片一般会比高预算的大片取得更高的利润率

  ——无名小卒主演的影片要比大明星主演的影片具有更高的利润率

  ——影评的好坏跟利润之间不存在必然关联,但评论的多寡(无论是好评还是劣评)跟利润之间有着关联

  ——电影评级中的G(普通)和PG(父母指导)跟利润的关联最为密切,即不含有暴力和色情的家庭影片最容易赚钱(注:实际上说的是更多的院线同意放映才能赚钱,进入“渠道”才行)

  ——续集要比普通新片更容易赚钱

  ——明星能为影片带来更高的票房,但利润反而更低,因为大部分进入了明星的口袋

  125“明星的巨额片酬是威胁电影业肌体的癌症,它比盗版和严厉的产业政策更具内在性,因为它大大提高了该行业的进入门槛和投资风险。”

  126 《好莱坞电影的平均成本解析和走势》,如2007年,“七大”制作费39%、行销费20%、分公司制作27%、发行14%。

  片酬谈判的新战场

  在经纪人取代“片厂制(studio system)”的今天,片厂避免明星吊起来买的方法(尤其是要拍续集的时候),是实施“选择权(option)”,类似低价预购期权或“卖身契”。当然,演员也不傻。

  明星片酬

  明星在固定片酬外,多参与票房分成(需达到某一票房高度后),少数也能参与碟带零售分成。

  136 布拉德皮特和乔治克鲁尼互开玩笑时常说:“咱们拖垮几家电影公司了?”

  明星代言

  139 Omnicom集团下属的Davie Brown Entertainment曾推出“DBI指数”,计算明星价值(150万人每年四次,给1800为明星动态评分系统,查询收费)。主要八项指标:吸引力、关注度、开创潮流、影响力、信任度、可代言性、楷模性、知名度。

  编剧罢工为哪桩

  “Residual”,即一部影视作品首播N年后如被反复播放(以前是电视、碟带、海外市场,现在还得加网络、手机),是否要分一杯羹给最初的参与者(编剧、演员、导演等等)。目前比例约80%归制作方,20%归余下者。2007编剧罢工是想多分——这行不稳,再加上美国特有的知识产权体系,这种罢工、谈判、妥协的循环是常事。

  146 “...无论中外,参与拍电影的一般都很赚钱,而从自己口袋掏钱拍电影的,十之八九会打水漂”

  第四章电影行销、发行与放映

  从《哈利·波特》看行销中的综合效应

  整体营销(宣传,媒体集团背景多么重要)、反复挖掘(续集和后产品价值)、控制节奏(不要一上来就过分密集商业化、慢慢渗透)、全球同步...但还是不可避免“许多事总是出人意料之外;许多企业主管的高谈阔论总是夸大其词;许多决策的成功属于歪打正着。”(P157)

  预告片的秘密

  1912年最早的电影预告片是出现在电影结尾的,现在是专业公司制作,越发具广告营销味道了。

  163《好莱坞大厂的宣传经费(不同宣传渠道的比例)》

  浅谈放映业

  169《2006-2008美国电影院行业结构》

  电影消费者画像

  青少年观众最重要,因为他们会更有活力的、免费的、为电影建“口碑”。

  奥斯卡经济

  很少电影节能挣钱,但参展片可能会借此提高票房(尤其是获奖的文艺小片)。

  解密奥斯卡

  伟大的查理卓别林1972年返回好莱坞领取奥斯卡终生成就奖。最感动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NTI1ODEy.html

  广告无问道

  植入原来越需要巧妙和创造性了。

  第五章人际关系与权力政治

  美国电影分级制

  212 1968-2003评级分布:G 7%、PG 22%、PG13 11%、R 58%、NC17或X 2%。

  由MPAA和NATO发起,主要对影片进入院线(票房)有影响,相对保守。

  《午夜牛郎 Midnight Cowboy 1969》是第一部获奥奖的X级片(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强·沃特 Jon Voight主演)。

  裸的奥秘

  没劲。保守的美国社会。

  “潜规则”与性交易

  不潜,就是规则。

  好莱坞同性恋

  太多了,但承认“出柜”的不多——怕事业受影响。

  好莱坞阶级分析

  下层偏左一点,可能和搞艺术的人工作不那么稳定有关。上层就不好说了。

  反战倾向与商业本能

  反战可以但不要太过,此外不能反犹,除非不想混了。

  影人从政和电影中的政治:阿诺案例分析

  美国影业和社会一样,远比外人认为的保守、政治第一的多。

  好莱坞的中国人

  偶有强音。前辈如女星黄柳霜(1905-1961)、摄影黄宗霑(1899-1976,两获奥奖,还曾拍摄《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58》)。影片方面,反应中国最有名的是《大地 The Good Earth 1937》、《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1987》、《卧虎藏龙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2000》。成就最高的,李小龙、李安。前者是展示中国文化,后者是深入美国文化。

  黄柳霜(1905-1961)

  摄影师 黄宗霑(1899-1976)

  华人电影

  从导演角度讲,王颖 Wayne Wang、李安 Ang Lee不错。

  外国大导演梦碎好莱坞

  成功者不多。吴宇森的《风语者Windtalkers 2002》曾为米高梅再添霉运。

  电影中的好莱坞

  后记

  附录一 好莱坞主要电影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

  附录二 美国主要电影博物馆和档案馆

  附录三 西方主要电影节和电影交易会

  附录四 参考及推荐书目

  2011.2.23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