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特的薄暮》是一本由(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9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凯尔特的薄暮》精选点评:
●给叶芝的原文打5分。
●神秘主义的童年,奇幻的色彩,神奇的曾经
●U pass not away.
●读《凯尔特的薄暮》,体会到一种久违的神圣感,并因此领会到,神圣的超越世俗生活的信仰,与虔诚的爱,与极致的美,与炽烈的喜悦之间,是多位一体的。 从前在书中读到,有的基督徒,面对圣母像或基督受难图时,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也许与此相通。 从前我敬鬼神而远之。今晚,我意识到,我或许恰恰需要一个类似精灵一样的天使,为我展示神迹,让我相信那超越价值的存在。 《忍耐的心》让我想起塞林格小说《破碎故事之心》,我非常喜欢小说里那一句:“爱是想触碰又收回的手。” 《乡村幽魂》第一段写得很对。世俗生活,禁锢了我们的头脑和心灵,让我们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敬畏,还自以为是。2019.2.8深夜
●爱尔兰的精灵传说,应该拍成电影的……
●《凯尔特的薄暮》被誉为爱尔兰的《聊斋》~里面各种神、怪、精灵让人浮想连连~希望可以去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和布列塔尼,好好感受一下凯尔特文化的魅力~
●用来当睡前故事能看得热血沸腾却沾枕即睡的书,像它紫色封面一样温暖。
●翻译也是上乘
●欣赏不了
●这书没必要出双语版
《凯尔特的薄暮》读后感(一):像小时候听故事一样去看它吧
刚开始看到书名,我以为是像飞鸟集吉檀迦利一样的抒情诗歌或散文,结果拿到手才知道一本有着浓郁爱尔兰色彩的神鬼故事。读它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入睡前必听的故事大会。喜欢爱尔兰penny whistle那悠远的声音,更喜欢叶芝salley garden对于青春美好的回忆。这本书算是这两种情节催促下对我的精神慰藉。
《凯尔特的薄暮》读后感(二):愿心里常住着精灵
当你老了
《凯尔特的薄暮》读后感(三):无关
很费解为什么很多评论都是一个基调的,或许是特性。我不存在人生攻击的意思,勿对号入座。
整本书读下来给人质朴的感觉,一种淡淡的平铺直叙的体系,充满着对先灵和自然的崇拜。自认为在这样一本书里面作者更多的是想要在记录的角度,而非表现作者本人性格,因此其实对于作者的窥探是相当有限的。或许是我见识有限,无从剖析叶芝的忧伤宁静之类的脱世心态。我觉得他从未将自己与这个凯尔特的世界分开而谈,这世界即是他,他即是世界。
把这本书和我国古代一些笔记小说的比较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应该来说形式和内容有相当的相似性。可能是语言问题,我自认英文算不上好,因此也只能说古文更适合我意吧。个人见解,难免有失偏颇。
《凯尔特的薄暮》读后感(四):读《凯尔特的薄暮》
断断续续读完了《凯尔特的薄暮》。第一次对凯尔特风格产生概念是看《海洋之歌》时。画面和情节如新海诚作品般净美,而表现形式却又如东方不同。而它的主题曲《La chant de la mer》又让我想起了《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源于中世纪的爱尔兰民歌。无论是《海洋之歌》里的矮人、巫女和精灵,还是《斯卡布罗集市》歌词里少女为骑士出的赫拉克勒斯式的浪漫难题,亦或是中土世界的神祇体系。都些许沾染了爱尔兰神话的气息。当知道这些再打开《凯尔特的薄暮》时,这个民族和地域特有的美感变得立体与丰满。初读觉得书中的神鬼志怪酷似《聊斋》。《聊斋》的鬼怪大多令人厌恶,而且《聊斋》本身也带有道德说教的意味。如果一方水土不再具有浪漫情怀,一切的超自然幻想变为沽名牟利的手段并作为文学题材表达现实主义主题而不再回到文学素材浪漫主义的本源,那证明这部文学作品诞生的社会环境是令人堪忧的。而叶芝笔下有淡淡日本泛灵论色彩的神与人和谐共生相互交织而诞生出的那些看似没有主题的志怪故事成为一种纯粹的记录式文学,包括如《聊斋》所承载的道德等预设,在这本书中是不存在的。而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预设,那就如书末的那首诗所写的:“你的母亲爱尔兰永远青春永驻,这里露水永远闪烁,暮色永远灰蒙。纵使你希望破灭,爱情消亡,中伤的毒舌之焰把你烧灼”。正如叶芝在《驶向拜占庭》中所写的:“请为我的灵魂作歌唱的教师。把我的心烧尽,它被绑在一个垂死的肉身上,为欲望所腐蚀,已不知它原来是什么了;请尽快把我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也许是叶芝对文学的这种艺术追求,才使这本书散发出如此独特的气质。当各地的神谱渐渐为基督教神学所磨灭时,叶芝以对爱尔兰历史和这片灵气四溢大地热烈的信仰与热爱,为爱尔兰留下了这部美而不媚,哀而不伤的作品。它如同一根G弦,奏出的咏叹调悠悠追忆着爱尔兰众神,温暖着无数迷惘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