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是一本由闻一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月革命》精选点评:
●此书的一个主要观点: 斯大林是野心家,阴谋家,投机分子,骗子,甚至是一个流氓。。。
●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一部共运史,万古血泪记。阴谋与篡改,终有见天时。
●世界革命的理想,终究敌不过现实。
●这本是10年冬天在新华书店站着看完的。十月革命三大中心问题,苏波战争,列宁与左派社会革命党的斗争,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在建军问题上的分歧,都说的蛮清楚的。谁是谁非,谁拥有真理,谁又在漫天撒谎?历史自有评说,然而在权力的掩护和推动下,谎言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可怕的。而更令人深思的是,一旦谎言得逞,真理也将变成谎言。
●没有德国的革命胜利,我们也必将失败,这是绝对的真理!——列宁
●兵败华沙是共产主义的失败的根源。没有世界革命,共产主义就什么都不是,方向舵也由此从先进的西方转向落后的东方。华沙,世界格局的策源地
●以前遮遮掩掩,整天说十月革命,老百姓却只知道苏俄革命的一点点皮毛,看了这本书明白多了,再也没有那么虚假和高大全了。这也差不多是似是而非的理论导致的现实中一次浩劫。
●副标题叫“大胡子的伪史”得了
●读史使人明智,总有一种感觉涌起在心中。读过的人都懂的
《十月革命》读后感(一):历史,只能玩味
突然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列宁在十月》,十月革命一声炮声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攻打东宫的托洛斯基变成了伟大的指挥者斯大林,红军因为番号而被“大清洗”,向农民武力征粮说是与地主阶级斗争,一部隆隆作响的路线斗争史。历史在权力的护卫和掩饰下,谎言可以当做真理,同意这里的一段评论:“一旦谎言得逞,真理也将变成谎言。”
这是一段历史的转折,还是历史的玩笑?
《十月革命》读后感(二):布尔什维克的排他性
“十月革命”是属于列宁与托洛茨基的,不属于斯大林。
应该说列宁与斯大林都是铁腕的,只是斯大林是清洗,列宁是团结能团结的,不做“顺民”再清洗,显然列宁更有智慧。
列宁让托洛茨基主持军事,若是他在二战对抗第三帝国,结果不一定比斯大林更好,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当然斯维尔德洛夫是逝世早了,不知道他如果活到斯大林时代会怎么样,比布哈林如何呢?
不过我是赞成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一系列的铁腕手段,这是需要的,当然若成功就是华盛顿,失败就是袁世凯,毕竟苏德的和平协议是不平等的。
最后,梁卓如先生有先见,在一个民智未开的民族中如果革命,必然混乱,最后将走向独裁。
《十月革命》读后感(三):十月革命
在看过纪录片《苏联的故事》之后,一度对苏共很是反感。一直无法释怀的是导演将纳粹和共产主义等同起来的做法。多是晦涩的影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联想到中共历史中的种种作为,不禁有些后怕,甚至绝望。所以,最近老是反关于苏联的东西来看。总的来看争议很大。出我们少数国家外,共产党在政党的圈子中快变成了过街地老鼠,这让人情感上很受伤害。
本书并没有严格的体系,算得上一些文章的合集,涉及到多是苏联前期,在旧的政权上建立新的政权的故事,和列宁的相关多,对斯大林,及以后的苏联谈论不多。但感觉作者是想以这些人和事来分析苏共内在的一些优点缺点。同时在对列宁对整个国家的转变上用功甚重。这种变化是由人的基本习惯开始,当然这种变化首先是从苏共自身开始的。对中共的影响更甚。整体的感觉,似乎不出西方对纳粹的理解,多是理想主义者为机会主义者,阴谋家利用。既得利益难以与别人共享。当为生活所困是无论何种理想主义都会被人抛弃。
《十月革命》读后感(四):用细节揭穿谎言
“阿芙乐尔号”上一声炮响,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对这样的表述,国人应不陌生,“十月革命”被写进中学历史教材,人人耳熟能详,很少有人想过,其中竟然还有那么多被遮蔽的细节。
事实上,在攻打冬宫的过程中,“阿芙乐尔号”只打了一炮,还是空弹。事后人们指责海军炮击古迹,舰队特意发出声明,表示绝没损坏任何文物。
“阿芙乐尔号”是沙俄海军三大主力舰之一,当时正在维修,没有舰长,在中下级军官的组织下,它站到了布尔什维克一边。当时列宁最可依靠的力量是波罗的海舰队官兵,有5万多军人支持他,而赤卫队才几千人,每当自己的意见得不到重视时,列宁就会愤怒地说:我找水兵去。
“阿芙乐尔号”唯一的一炮,不过是表明一下态度而已,当时离总攻时间还有好几个小时,布尔什维克大本营正在就打还是不打吵成一团,并没形成最后决策。
晚上,冲锋终于开始了,美国记者里德和赤卫队员们一起冲进冬宫,他惊喜地发现,空场上堆满了士官生们丢弃的枪,敌人放弃抵抗,所以只有很少的伤亡,革命便成功了。后来,里德完成了他的巨著《震撼世界的十天》,列宁大加欣赏,称赞它“真实”。然而,到了斯大林时期,它成了禁书。
后来,在斯大林亲自关照下,《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先后拍摄完成,攻占冬宫的场面突然逆转,成了艰苦的肉搏战,“阿芙乐尔号”频频发炮,给“资产阶级的大本营”以沉重打击……
因为,当时斯大林在党内地位低于托洛茨基,基本没参与“十月革命”筹划,而托洛茨基却是总指挥,为消除托的影响,只有把自己装扮成列宁的学生和伙伴,才能“合法”地大权独揽。于是,历史被装扮成另外一个样子:托洛茨基是叛徒,斯大林是总指挥,在凶恶的敌人面前,正是斯大林的钢铁意志,才让列宁笑到最后……
一次不乏偶然性的革命行动,终于成了现代史诗,“阿芙乐尔号”的幸运在于它有个好名字,在俄语中,是“黎明”之意。还有什么比黎明更能象征一个伟大时代呢?“阿芙乐尔号”从此退役,停靠在涅瓦河边,永远炮指冬宫,成了旅游胜地……
从细节看历史,也许不能回肠荡气,却也无限感慨,本书作者闻一先生是著名学者,功力深厚,考证精当,书中诸多精妙处,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