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散文精选》是一本由高健 选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毛边本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散文精选》精选点评:
●一边看书一边切书的感觉还挺奇妙的...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毛边本”吖...正好在学翻译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真是让人震惊原来翻译可以这么来的!口气好像在听@sfman讲话...豆瓣可以艾特么...?
●就算全译错光,单是译者的文笔就可值回票价了。
●爱默生的伟大。
●工具书。
●一边裁一边读。
●译者的中文功底好强大(好几篇的排比让同为中国人的我惭愧得只想找面强撞死)!但“美国散文”本身几乎没有吸引我的地方,唯一的亮点来自马克.吐温。此外,毛边本很瞎,至少我完全不喜欢。
●太过乏味了一点点
●虽然没有把原文找出来看,但看到后来总有种译文喧宾夺主的感觉。另,有些句子译者用力过度,病句也出来了。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
●翻了古宅琐记那篇,译文好难啊,我个俗人只能看大白话。是个把自己手植的南瓜和白菜当作儿女吃掉的老头。麦尔维尔说一般人看霍桑会觉得是个言之无物的人,粗看他的散文是会有这种看法的,细读就会发现这老头天天在乡下宅子里想自由。
●满城皆议毛边本,裁纸霍霍现奇书。原来不裁之书是谓之毛边本。
《美国散文精选》读后感(一):珍珠集
读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小学时读的一本《珍珠集》,本地的小出版社出版,也早已经绝版。
小学时候,喜欢在下雨的时候,在家里阳台上撑起一把雨伞,搬个小凳子坐在伞下读书,听雨,看淅淅沥沥的雨滴,是我童年孤独而美好的精神家园。
这些年一直身在南国,时常回忆起童年与故乡美好的回忆。
回家的时候,时常又发现已逐渐物非人非,过往的美好很难找回原型。不禁感叹:人间正道是沧桑,又怎么能留住曾经的一切?
2013年5月1日,在香港南丫岛的度假屋,清晨雨后清新的空气里,我爱上了这本书。
《美国散文精选》读后感(二):差强人意
88年初版2010年再版的高健译《美国散文精选》,据出版社介绍,译文隽美考究,买来后一直没看,昨天读了一会儿,篇首是乔纳森·爱德华滋的《上帝的河图》,第一句就译得让人摇头:“我没有看原文,就抄一遍译文:一个奇譬妙喻还可从河水之中见出:你看那里的水原是从计数不清的众多细流积来...”。
且不论所谓“奇譬妙喻”是否为生造词,“计数不清”和“众多”是否重复拖沓?再看第二篇,是富兰克林的《静生詹言》:“...霎时间,但见我一道进入殿堂的一伙人众早已一拥而上,开始了向着那宝座高处踊跃攀登;然而,这项举动对于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们来说却是艰难之极,辛苦之极。”
想请教高老师,什么叫“一伙人众”?,鄙人才疏,只听得“一伙人”或者“众人”,还有“霎时”就是“很短时间”的意思,有必要在后面再添上“早已”吗?还有,“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们”这颇有画蛇添足之嫌,要么“绝大多数人”,要么“人们”。最后一句用两个“极”是什么意思?强调程度而已,何必重复?
《美国散文精选》读后感(三):不忍看完
读了前两篇译文《上帝的河图》和《静生詹言》,我在想,译者在译毕后是否认真读过自己的东西深表怀疑,虽然译者努力在文字上想表现古雅之气,实际所产生的效果则是不文不白,罗嗦拖沓。
88年初版2010年再版的高健译《美国散文精选》,据出版社介绍,译文隽美考究,买来后一直没看,昨天读了一会儿,篇首是乔纳森·爱德华滋的《上帝的河图》,第一句就译得让人摇头,我没有看原文,就抄一遍译文:一个奇譬妙喻还可从河水之中见出:你看那里的水原是从计数不清的众多细流积来...
且不论所谓“奇譬妙喻”是否为生造词,“计数不清”和“众多”是否重复拖沓?再看第二篇,是富兰克林的《静生詹言》:...霎时间,但见我一道进入殿堂的一伙人众早已一拥而上,开始了向着那宝座高处踊跃攀登;然而,这项举动对于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们来说却是艰难之极,辛苦之极。
想请教高老师,什么叫“一伙人众”?,鄙人才疏,只听得“一伙人”或者“众人”,还有“霎时”就是“很短时间”的意思,有必要在后面再添上“早已”吗?还有,“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们”这颇有画蛇添足之嫌,要么“绝大多数人”,要么“人们”。最后一句用两个“极”是什么意思?强调程度而已,何必重复?
《美国散文精选》读后感(四):《美国散文精选》笔记
从省图书馆借到的第一本书是《美国散文精选》,高健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毛边书,书的内容、译笔堪称完美。
译者高健在洋洋万言的译者序言中,不仅介绍了成书缘起,更介绍了何谓散文,散文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自1493年哥伦布抵达始,这块新大陆进入我们所称谓的“文明阶段”不过才500年时间,1776年美国建国,至今不足300年,却成为无人可与之匹敌的世界头号强国,其中缘由,在散文源流演变中亦可窥见端倪。
高健的译笔让人敬佩信服之处不仅在于“达、雅”,更重要在“信”,也在对美国散文发展的精准掌握。美国散文至18世纪才渐渐成熟,与英国相比,自然要简陋浅薄许多,但是该赞许之处,译者不吝辞藻,不足之处也客观指出。18世纪后的美国,反英和独立呼声强烈,教会势力渐次衰弱,民主意识、文化知识、理性逻辑、秩序条理逐渐占据上风,散文风格走向质朴简洁、清通明快,多为富于实用主义和常识的理性文字,这乃是美国散文有别于欧美的显著特色。(其实也是美国国民求真务实之精神)
对照后面的文章,对这一段评论文字可谓心服口服。
以《致富之道》一文为例,其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精神杰出代表,科学家、政治家,也是文学家。文中选取了富兰克林长期编选的一部杂志《穷汉理查的年鉴》中的箴言警语,是实用主义之精髓,却又是劝世良言。作者借虚拟人物亚伯拉罕大伯之口说出,有教益而毫无说教口吻,无论读者年龄大小,都值得一读。
比如,“上帝只帮助能够自助的人”,“你要督促事务,而不要受着事务督促;还有谁能每天早睡早起,谁就健康、聪明、富裕”,“持家立业,贵在经营,一味靡费,万难支撑;女的不织,男的不耕,偌大家私,转眼成空”,“一个人如果不听劝告,也就无法得到帮助,你如果不听从理智的话,理智就要对你进行惩罚”。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勤奋、谨慎、节俭是人生要义,无论对工作、事业,还是生活,都有巨大影响和作用,这篇文章的语言虽然平实质朴但却闪烁发光。
富兰克林的另一篇文章《费城制宪会议上的讲话》,发表于1787年那次著名的持续了116天的会议,讲话可谓简短截说要言不烦,尽管对宪法存在缺陷不满,然而仍然表示同意,因为“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只要行使得当,都会对于它的人民大有裨益”。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富兰克林深谙此道,各州代表如何求同存异,如何不致持续116天的制宪会议限于“巴别塔”一样的混乱境地,一个政治家的所作所为是一个政治事件的有力注脚。
本书选取了乔治.华盛顿一篇文章,《谕侄书》,合众国创建者一生戎马,无暇为文,但是这篇文章对侄子谆谆告诫,喻世明理条理通达,可见其政令文字必然简练从容,严谨而不失法度。其侄年轻时放浪形骸,赌博成性,自得此信后立志戒赌,矢志自励,后来成为美国法院最高法官。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都像上述几篇文章一样,不是劝谏就是说教,或者枯燥政治演讲,那就错了,华盛顿.欧文一篇《英国乡村》对英国乡间风貌和园林景观的描摹真正是历历在绘,如同一幅清丽鲜明的水彩。“某些树木的当植当培,当剪当伐;某些花卉的当疏当密,杂错间置,以成清荫敷秀,花影参差之趣;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以收芳草连绵、菌茵席地之效;何处又宜少见轩敞,别有洞天,使人行经其间得以远眺天青,俯瞰波碧。。。。”
英国人从贵族到平民,均对田园农事富有兴趣,不管是有钱人的乡间别墅,还是穷人的数椽茅屋,都能精心美化,树篱草坪,四季花卉,蔚然规整。作者谈到对英国景物的联想是秩序,安详,是审慎与持重,是历时悠久的传统与自古尊崇的风习。作为一个英剧迷,看到这里,不由对英国乡村充满向往。
这一段是很美的文字,“每逢星期日的清晨,当那优美的钟声正一阵阵地飘过田野,村里农民个个服饰鲜艳,肤色红润,欢欣愉快地结伙走向通往教堂的绿径时,那景象看来是在令人心悦;尤其动人的是农村的夕暮,这时大家都高高兴兴地聚集在自己的家宅门前,赏玩光景,而周围的一切点缀装饰,一草一木,无不是出于自己亲手所栽,置身其间,也颇怡然自得。”
至此我不过读了这本书的一半,后面还有霍桑、马克.吐温、林肯,当然还有梭罗,《瓦尔登湖》读过徐迟译笔多遍,梭罗文字美,更有卓越缜密思考,还有瓦尔登湖明静晨暮,斯文斯景斯言,云烟满纸,荡涤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