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焦中国画》是一本由罗淑敏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163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焦中国画》精选点评:
●中国画入门课讲稿……
●特别浅的入门作,但是稍微开启了笔法和手卷阅读的新大门
●没啥大意思~
●易懂
●同样扫盲,适合普及。 希望驻足在国画面前不懂装懂装模作样点头称道的现代人,越来越少。
●不错的,比较喜欢这种中西之间的比较。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确实需要另一种角度
●这是一本中国画入门级的书,同时也是一本关于中西美术比较的入门级书。不错!
●比较研究自然很重要,只是书中作者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和唐代人物画作比较(两个时代相差数百年),如果不说出如此比较的依据是什么,那么我实在是难以接受诸如中国人物画的一贯的呆板、千篇一律这样夸张的结论。鉴于阅读经验有限,只有些不太精确的反例供参考,有一组明代江南士子的人物画,其逼真程度就已经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按照作者的逻辑,这些士子像岂不是应该都一个样?此外,明成祖朱棣的官定肖像也被学者认为尽管姿态僵硬,却也从面容中出色地反映了这位帝王的雄才大略,特别是他强硬的性格更是显露无疑,而这幅肖像的完成时间不会晚于15世纪20年代,可是作者提到的什么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都已经是17世纪的事情了。怎么着都想不通,实在不知道书中所谓中国画家忽视人物性格之类的荒唐惯例是怎么得出来的。
●小书一本,浅显易懂,适合入门者读如我。
●催眠好书
《对焦中国画》读后感(一):打分的家伙到底读过这本书没有啊?
以前对广西师大出版社印象还蛮好的,直到看到这本《对焦中国画:国画的六种阅读方法》(罗淑敏),即便是我这样的外行都知道那幅画是任熊的,而不是任伯年,未免也太离谱了!全书图片泰半模糊不清,盗版也不致如此!内容点到为止。就这样在豆瓣的评分还在7-8分以上,打分的家伙到底读过这本书没有啊?
《对焦中国画》读后感(二):画不像,一村又一村
开书就是一个生僻字:皴(读音同“村”),大概意思是国画的笔法。
李成画寒林,树木如蟹爪,故而得名蟹爪皴。
董源画山水,山丘如长条,故而得名披麻皴。
郭熙画山林,怪石如卷云,故而得名卷云皴。
皴,就是下笔的特色,以及一个画师的艺术性格。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画什么不像什么。
树木得变成蟹爪,山丘要化为长麻,奇峰怪石要堪比纠结的云。
《对焦中国画》读后感(三):欣赏中国画的入门书
通过作者不偏不倚地把西洋画和中国画的作画的出发点和技巧等拿来比较,读者不但可以对中国画增加一定的基本知识,也可以侧面了解西洋画方方面面。
这首先是一本引导人们以适当的心态和视角鉴赏中国画的书,另一方面又称得上是一本简略的中西方艺术发展史,此外还包含了作者的一点随笔。
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优点还有:书不厚不大,每一个作为例子的中国画都是彩色,每一节的内容字数都适中。
作为一本目的是让人们“对准焦点”的入门书,如果书太厚太大会对阅读造成阻碍;作为介绍艺术类的书籍若色彩单调很难引起注意;字数太多只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若不是为了做研究,阅读太多理论是很折磨人神经的,不过显然这本书也不是为了同行而写的,因此作者也对涉及的理论问题作了取舍,方便初学者的理解)。
如果对西洋画和国画都有兴趣,但是如笔者一样只是由于个人的喜好看了很多自己主观觉得漂亮的画,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修过相关的艺术课程,不确定自己到底是否真正懂得欣赏或者“阅读”中国画或者西洋画,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阅读此书。
这本书不能让读者一步登天变成专业的鉴赏家,但至少让我们更懂得用一种正确宽容的态度去欣赏美丽的事物。
《对焦中国画》读后感(四):鉴赏中国画的入门书
1、中画与西画的区别
1)西画重创新,中画重视传承;中画的主题和内容不会随时代有太多变化,来来去去都是山水、人物、花鸟;而山水的布局也往往有似曾相识之感;观赏中国画,关注传承和转化是焦点;因此,欣赏传统中国画,先要了解五代、北宋山水大师;
2)人物画:中画重视写意,人物的气质代表的理想和价值;西画重视写真性格;
3)风景画:西画重视具体风景的表现;而中画不求现场感,而是画家对大自然山水的记忆和组合,并非特定山水;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2、皴法看师承和求变
1)董源喜欢用一条条长长的线条(批麻皴),来表现江南山丘的质感;
2)巨然在山峰之顶,状似馒头的笔墨造型表现露出的岩石(矾头皴),也利用墨点点出远处丛林树木,“点苔”使得山峦看上去有郁郁葱葱的感觉;
3)米芾米友仁以横向“点苔”加以变化,表现江南湿润迷蒙山水;
4)李成以寒林景致见长,善用状似蟹爪的笔触表现树木枯秃的形状“蟹爪皴”;
5)郭熙传承了“蟹爪皴”,同时喜欢用状似卷云的“卷云皴”来表现奇峰;
6)南派的董巨最为后世推崇;如黄公望用了大量“批麻皴”表现山丘造型,又用了密集的“矾头皴”和“点苔”来表现山石质感和茂密林木;
7)山水画到了元四家,大自然造型和山石质感已经次要,而笔墨的抽象价值才是画家表现的重点。因此黄公望的山水对比董源,较之更抽象化;而元四家的山水看上去更平面化,焦点在于笔墨,变现画家的人格和内心向往的理想;
8)清初四王作品焦点在于笔墨临摹,构图布局颇为公式化,而吴历将西画的影响带入山水画;
3、三远
1)高远意指人在山脚,望向山高处;
2)平远意指人在山上,一望无际望向远处,看到低处;
3)深远意指人在山前,望向山后由近及远,有深入感觉;
这三远是中国式的透视法,多点聚焦;
4、留白
1)西画重视细节表达,正因为细节太精确,反而不容许观者有丝毫猜测和想象;
2)中画构图清简,迫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想象和回味上;
3)如郑思肖的兰花简洁,仔细回味发现其兰花皆无根,且线条柔中带刚,整个画面看上去清淡素净,表达其宋亡后“地被人夺”。抒发内心情感和理想,并未照顾观者的考虑;
4)对比宋崔白的《双喜图》和清《梧桐双兔图》,双兔加入了西洋画前后比例透视的关系,虽然两图均有留白,但中国画的留白没有确切的空间指示,反而营造空灵的山林感觉,产生留白的神奇效果;而双兔图因为太多的细节,反而不能产生意境;
5、立轴构图
1)五代宋之山水立轴画,巧妙利用山间小径、石间瀑布、云烟浓雾等,带领我们的视线由下而上、由近而远,把画面的前、中、后景逐一串联起来,而前、中、后景的距离和关系多不做过多交代,以云烟略过就是;
2)明末清初画家不以自然为师,由下而上的构图布局因而变得形式化,清代山水画很容易看出由下而上的布局,山峰往往一环接一环向上扣叠,堆砌成一条条清晰分明的山脊,没有掩映变化;
6、笔墨
1)一般人不理解传统国画对笔墨注视较西洋画重要,是忽视了中、西绘画所用媒介不同,特别是中国画所用毛笔、宣纸和西画所用帆布、画笔的特性差异;
2)西洋画笔大多是平头,笔毛较短,毛质偏硬,同一只笔画出的笔触不会有太多变化;而同一只毛笔能偶画出的笔触可以千变万化;
3)西洋画家善用明暗处理和色泽变化来反映物体的质感;而中国画依赖线条的转折提按,简单一两笔就勾勒出花瓣的特质;
7、笔
1)执笔方式有两种:“中锋”和“侧峰”。
2)中锋是指执笔是直立式,画出的点和线,呈现圆的感觉,因为笔尖在中心,力度左右均匀,线条有圆浑之感;
3)侧峰执笔是倾斜的,笔尖是椭圆形,画出的点也是椭圆形;线条因力度不均,呈现有“利”的感觉;
4)“行笔”指书画的速度,较慢的行笔画出的笔触较厚重,而较快的行笔较为漂浮;
5)“气”的表现在于用笔,用笔流畅,整幅画面有伸延起伏的流动感力量;而“韵”的表现,更多在于“墨”;
8、墨
1)用墨要旨在于“通”,通畅不滞;这团墨给人感觉是流动的是能呼吸的,“韵”是质的感觉,于墨的浓淡、干湿、聚散间散发出来。
2)黄宾虹有“五笔七墨”之论:“五笔”是--“留、圆、重”(中锋的浑厚、内敛)、“平、变”(侧峰);“七墨”是--浓、淡、破、泼、渍、焦、宿;
9、手卷
1)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手卷,通过多个侧面表现富春山的各个侧面,先从山下带到山上,然后到了山峰前面,再由山前转入山背,再慢慢下山,经过平原回到山脚。画家利用手卷独特的横向形式,把不同视点在画面编排开来,早就一种游离透视视觉经验;
2)富春山是做不大的山丘,非常普通,着实不值用三年描绘。然而其所写的其实是黄公望晚年舒坦隐逸的心境,这些景致只是画家内在精神的载体。卷中远山近景一律朴实无华,山峦起伏、树石的疏密,有节奏而韵律和谐,用笔圆润而不浮夸,用点用墨润泽不耀眼,读来平和舒畅,末端大段留白更使人回味无穷;
2)若有林木笔直高耸,则平平列去,若有枝条向上张扬,则缓缓延展整体排开;山石用批麻皴,再耐心的重复一排排横横的笔画,化解了山脊的棱线,为大块山水衬上轻摇缓摆的律动,看起来毛茸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