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史》是一本由芭芭拉·沃森—安达娅、伦纳德·安达娅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来西亚史》精选点评:
●60-70年代与新加坡的恩怨,与CP的恩怨都草草带过了~~~
●印度、泰国影响,伊斯兰的传播,中国各民系移民的关系与政经活动,欧洲人的活动。
●2018-8.9~9 对马来西亚历史在脑中有个大概的框架,翻译不错。没有讲到很细节的东西,简史
●译得太差了
●去 马来西亚 旅游前买的。没有什么用处。
●补,2015年5月
●初衷是厘清马来各邦Raja们的渊源关系
●本为去马来旅行读的,不过写地太专业,成了史料的堆积,不易读,读完200多页,放下。
●上一场变革的大量机会,我们没能好好把握住
●1.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 2.执政者与民众关系的发展演进 3.统治中心与边疆离心分裂倾向的斗争 4.末罗瑜or马来组成内容的变化 5.政府对移民团体的整合
《马来西亚史》读后感(一):独特的一份礼物
2014年11月的马来西亚16天之旅,促使我想多了解这个国家一点,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使我在旅行的时候多了一份观察,同时也由于一直住guest house,这些house极具本土文化特色,让我得以从另一角度,体验这个多姿多彩的国家。
突然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许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亲身感受一下那里的空气。
《马来西亚史》读后感(二):希望一直在于青年
“我们也希望它们对马来西亚年轻一代的成长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当进入21世纪时,这些年轻人的态度和观点将决定国家的未来。” 暑假去越南,项目里有四个马来西亚人——一个华裔,三个马来人,一个半月的相处都挺合得来。一起去旅游、打保龄球、吃披萨、看《波西米亚狂想曲》,我觉得互联网及全球化给予年轻一代,目前是我们这一代,很多机会去交流、了解。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才会排斥。 相互尊重。一个项目的成员来自五个不同的国家,不吃猪肉的马来人、不吃牛肉的印度人、不吃肉(素食主义)的捷克人、没什么特别饮食禁忌的华人和越南人,能够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 所以即便我知道马来西亚是少数没批准种族平等宣言的国家,知道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导致华人加倍努力送孩子出国读书,也知道华人企业家受到诸多剥削困难,我觉得这个国家仍有希望——那个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而非马来人的马来西亚。
排华的惨痛历史,东南亚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伤痕。胡志明市的寺庙,置有“勿忘1998”的石凳。但是我们终究是要向前看的。
中国的发展,给南洋带来新的希望。越来越多国家给中国游客以便利,希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对当地华人来说也是难得的机会。中华文化的再输出,也让世界年轻一代对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华人的抵触也降低,我们永远是华侨的坚实后盾。
寒假去马来西亚,希望能有好的体验,亲眼看看这个国家,看看书本上出现多次的马六甲海峡。
《马来西亚史》读后感(三):简要笔记
* 前言
由于我沉迷于网络,这本书没有细细地读。而过几天就要参加岗前培训了,所以写如下笔记,聊以消除浪费时间的罪恶感。
本书破除了我许多对历史的迷思。马来西亚国历史与我国大不相同,在生产方式上不是什么游牧——农业——工商的发展序列,在民族关系上不是单一——殖民与反殖民——融合。在多姿多彩的历史面前,要总结普适规律确实困难。
* 自古开放
马来西亚自古就商业繁荣,也从未闭关锁国。古代地理环境就具有可耕地缺乏、海洋和森林资源丰富、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中点的条件。这些条件使得城市和文明的兴起不是由于农业的发达、而是转口贸易和珍宝采集和贩卖。港口文明的特性使得陆续兴起的诸侯国都具有完善的海军、便利的商业设施和有效的法律和行政机构。而各诸侯国都无法完全垄断海上贸易这一财源,使得诸侯国内部君主无法集权,做出重要决定需要贵族会议的一致表决同意。马来文明(末罗瑜文明)也具有使远人来附的能力。布吉斯人、亚齐人、米南加保人逐渐接受了马来人的文化。而且自唐朝以来移民该处的华人,也归化了。
和西方列强的关系也没有中国这样苦大仇深。如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初来之时,也没有发生我国与西方交往那样的战争——条约——开放的序列。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也只是诸侯中多了一个较强势的,柔佛——廖内王国依旧兴起。荷兰东印度公司也是抱着垄断海上贸易的希望而来,到了当地,也只能与一位苏丹合作,保证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我觉得与葡萄牙、荷兰相比,泰国这一北部诸邦的宗主国对马来西亚的威胁反而更大。
即使可以自由贸易、具备司法体制,英国殖民者依然以新加坡和槟榔屿为据点、逐步将马来西亚改造为锡和橡胶的产地、粮食消费地。“只要门户开放,西洋人就会好好跟你做生意”的说法,好像不对。殖民地化的原因不是闭关锁国,而是闭关锁国引起的落后。
* 分而治之
英国殖民者以夷制夷心机缜密、发展经济条理有方、建立政体审时度势。
以夷制夷集中表现在区别对待马来人和华人。峇峇在古代能够顺利融入马来。而十九世纪中下叶移民而来的华人结成社团,建立自己的经济。殖民者充分利用了华人带来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然而坚持把他们和马来人区别对待,把他们视为“暂住的”。这一区分使得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区分日渐明显,又使得1945年到1949年,英国殖民者能够卷土重来。首先依靠华人为主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驱散了与日本人合作的马来人武装,站稳脚跟后、依靠马来人消灭马共领导的马来亚种族解放军。比起在中南半岛上灰头土脸的法国、高明何止半点。
在发展经济上,殖民者做出许多努力。维持法律与秩序、修建道路与铁路、输入劳动力等。如锡矿工业,引入了斗式挖掘机、提供资本和专业技术。而H.N.Ridley先生致力于橡胶的培育和栽种,为马来西亚提供了一大经济支柱。而这些努力的收益,既给赎买马来苏丹和贵族阶级提供了财源、又将人民的经济生活牢牢绑缚在大英帝国的商业上。殖民统治的稳固最好的保证在于完成了封建时期没有达到的经济发展。这是殖民统治的根本原因。
仅依靠如此少的人数、资金就能够把一个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变为殖民地,需要军事力量的保证。在“前进运动”中,殖民者能够稳步地向各王公处派遣驻扎官,依靠的是以新加坡为核心的武装力量(英国军官、印度士兵)。而且等待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极好、总是在各州苏丹起纷争时、通过协助一方打击另一方把政权搞到。从1819年建立新加坡到1912年控制柔佛、建立起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共用了九十三年的时间。即使从1874年签订《邦喀条约》算起,也用时38年。更为厉害的是,表面上只是派遣了几位顾问到各苏丹那里。普通百姓意识不到他们已经换了主人。我想读一本反映英国殖民史的书,这才是真正的统治术。
* 新经济政策
马来西亚独立之后,政治生活的两个目标形成了。要保证马来人享有特权,又要保证议会民主制国体。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困难之处在于,宪法制定时马来人并不占人口绝对多数、而且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占有资本少,在经济政治生活中都处于弱势。以巫统为核心的巫统——马华联盟和之后的国民阵线,通过从1971年到1990年的四个五年计划、发展经济、培养人才,成功地实现了这两个目标。
马来西亚的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的比重如何从1970年的11.9%到1990年的55.8%。贫穷率从49.3%下降到15%。马来人的股票所有权从1.5%上升到20.3%。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外国人的股份从1970年的61.7%下降到1990年的25.1%。这些是如何做到的?作为一本通史,本书并未详细说明其中的原因和过程。我觉得需要读另外的书来了解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华人并没有被褫夺财富(华人的股权从1970年的27.2%上升到1990年的44.9%)。华人对于马来人的受教育机会、担任公职、就业等方面的特权也能够容忍。华人对国民阵线的支持票说明了这一点。而新加坡的存在也给马来华人一个缓冲阀。所谓“华夏向心力”也就降低了。也没有出现印度尼西亚屠杀华人事件。马来华人是华人,但首先是马来西亚人。如果有机会接触马来华人,这点教训是首先要记住的。
* 结语
这本书开拓了我的眼界。破除了诸如“接受西方文明、开放,西方就不会来打我们了”的迷思。见识了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维持议会制民主已达42年的国家(没有发生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一样的军事政变)。看到别的国家也有过长达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不再因为马来西亚有大量会说中文的华人,而动诸如联合马来西亚、制衡越南、菲律宾的念头。(以前只知道马来西亚的华人公墓,觉得民心可用)。
这本书也启发我求知。英国如何实现日不落帝国的?马来西亚的四个五年计划是如何实施的?值得读些书,求解这两个问题。
世界历史文库确实是好文集。可惜无锡图书馆只有马来西亚和瑞典两本。
《马来西亚史》读后感(四):不大的马来,颇为复杂的历史
马来西亚史是我接触的第一个非常复杂有特点的国家历史,说其特点主要是我之前看的都是源远流长的大国历史,历史脉络清晰且民族成份不是单一就是相对简单,俄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虽然也复杂另类,但架不住人家历史短且华人占多数还是易于理解的。但马来西亚则是确确实实不一样。
现代国家都是民族自决为主,但是并不存在马来西亚民族或者是马来民族,连马来人这个名称都是极为模糊开放的定义。现今的马来西亚宪法将马来人定义为一个“说马来语、信仰伊斯兰教、遵守马来习俗的人”,实际上还是延续了英国殖民时期的做法,那种按照西方人标准进行的粗略划分,也就是除了华人印度人之外的几乎所有亚种族都合并为马来人。为了保持马来土著的人数也就是政治优势,必须统战非华裔和非印度裔,也就是印度尼西亚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因此“大地之子”的概念孕育而生。
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甚至都不在现今的国境内,而是源于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这和俄国历史开始于乌克兰倒颇为相似。别说马来西亚了,整个东南亚都没有详细记录历史的习惯,这让看惯了大国历史的我感到很是意外,加上东南亚的热带气候,非石材的历史物品几乎没有保留下来的可能,给今时之科技下的考古带来巨大难题。虽然详细历史细节严重缺乏,但各方证据链组合起来仍旧能够基本断定,从公元后马来地区就受到了来自古印度的影响且之后几个世纪开始逐渐收到来自中国的影响,在东西方贸易航路上占据了黄金位置的马来世界是依托贸易十字路口发展起来的,文化宗教社会制度也无不受外来主要文明影响,但也有许多本土化独立建设的文明因素,这个节拍和东南亚许多国家都是一致的,难怪西方学者把中南半岛叫做Indo-China了。别说是什么公元前了,就是约存在于6-14世纪的室利佛逝(三佛齐)帝国的记载也是语焉不详,竟还要高度依赖中国历史文献中所提及的三佛齐只字片语来还原部分真相。由于中国政权的高度统一和经济发达(也就是市场广阔的同义词),渐渐地,拥有中国天子册封认可,与中国政府保持良好甚至是垄断贸易关系的势力才能在马来世界稳固其统治,这也就是室利佛逝兴起与衰败的背景。前殖民时期最受中国欢迎的莫过于马来世界的水产品和森林产品了,还有一点,室利佛逝帝国以及之后的马六甲王朝,其政治架构和统治方式有多大程度是比照大陆文明的中央集权式统治呢,还是类比于雅典时代的城邦结盟,还是其他的有机结合,都还尚未有清晰的轮廓。总之,室利佛逝是被爪哇的满者伯夷国灭了。
室利佛逝位于苏门答腊岛今巨港附近,而被灭后,不同版本的美丽传说大致都是巨港某位王子,源于神光山亚历山大大帝的后代(都追溯到地中海了),逃亡穿过马六甲海峡到了新加坡、麻坡等最终定居建国马六甲。大约就是持续了整个1400-1511,其疆域和强盛虽不及此前的室利佛逝,但成功的因素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做好黄金水道贸易十字路口的服务工作。行政效率、法制透明、肃清海盗、建立完备的港口设施和仓储设备(应对季风之间的变换),处理好与少数民族及贵族的微妙协作臣服关系。马来半岛北部与泰国之间更是随着此消彼长的国际环境而形成了浮动的势力范围,当然泰国对马来亚是压倒性的优势。
伊斯兰教的到来是我对东南亚最感兴趣的主题之一,马六甲王朝标志着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黄金传播期。一说阿拉伯航海的技术当时已经很强大,作为往来西方与印度中国东方世界的活跃贸易中间人频繁造访马来世界,甚至在沿岸不少地方设立了定居点,故带来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可伊斯兰的兴起源自于公元七世纪,为何不早不晚在马六甲时期占领了制高点?且印度人中国人也是马六甲海峡贸易的三足鼎立之二,怎么未见大规模传播印度教和佛教?二是说马来人也很务实,信仰伊斯兰教就能赢得与阿拉伯人更切实的贸易合作,取得切实的经济利益,这方面的疑虑和我在第一点的疑虑一模一样。当然对于说伊斯兰的教义更具侵略传染性我觉得更具说服力,同样的交往,比起印度教和佛教,穆斯林更表现出强烈的意愿传播其信仰,加上缺少印度和中国那样极为坚实深邃的本土文化打底,使得马来西世界迅速地伊斯兰化了。而永乐年间大名鼎鼎的穆斯林郑和下西洋,七次中的六次停靠了马六甲,也是颇令人玩味的一段中马交流插曲。
公元1500是世界历史的分割线,首先是葡萄牙人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之后就是各种欧洲势力轮番坐台,“春秋战国”模式在马来半岛足足持续了四百年,之所以这么类比是因为实在太像了,每个邦国都有自己的王子复仇记和血泪史,丁加奴州、吉打州、吉兰丹州、雪兰莪州、柔佛、森美兰州等,再混杂着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的合纵连横,一个比江苏省大不了多少的地方,方寸之间精彩程度不亚于战国七雄。
马来半岛的统一乃至马来西亚联邦成立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英国的殖民统治,这方面与印度的统一实则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锡、橡胶、木材等原材料的开发,英国人增添了工业设施、工厂、铁路通信网络、大量引入了中国劳工,使得四个最发达的邦国最先于1896年结合成了马来联邦,之后想吸收半岛剩余所有邦国的马来亚联盟迟迟得不到落实,期间插播了二次大战和日本人的占领之后,终究在二战后不久形成了半岛统一的马来亚联邦,这很大程度得“感谢”日军铁蹄蹂躏下激发的泛马来地区的自我认同感。这已经是继台湾地区、新加坡历史后第三个由于二战期间日军侵略加速了内部团结与深化自我认同的案例了。
沙捞越州与沙巴州直到非常近代仍旧属于文莱的势力,结果硬生生被英国两个私人家族为代表的势力包抄蚕食,布鲁克家族的沙捞越和登特的沙巴诞生了。大势所趋,也逃脱不了家族企业慢慢国有化的故事,两大家等于为英国政府殖民事业打了个前瞻,运营成熟后进行了移交。这其中最郁闷的当然要属文莱,文莱的故事,肯定是要今后单开一节了。虽然有自古以来沿海贸易网络的共同历史文化属性,不过有多少共同之处应该就有多少差异,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因为同属一个holding company UK而被最终合并报表了。1963年马来亚联邦、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成为马来西亚。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后的版图延续至今。
新加坡与其说是退出,不如说是被赶出马来西亚。英国殖民期间出于经济需要,使得华人和印度人成为马来半岛最大的外来移民群体,由于他们的智慧勤劳积累财富,很快在人数上和经济上占据了远远超过“少数外来者”的份额。直到近来伊斯兰世界崛起人口爆炸后,马来人(已经是拉上所未大地之子的所有少数民族)才占马来西亚人口的2/3,可以合理推断早期时候的占比或许经常在50%上下徘徊且绝对总数不到一千万。这么一来一个人口几百万且3/4为华人的新加坡作为高度自治的联邦组成部分,将会打破马来西亚人口的微妙平衡,使得华人占据绝对优势(更别提带来的共产主义),故在磨合两年仍旧同床异梦之后终告分手,可以说成全了马来西亚,更无意间成就了新加坡。
1965年特别是1969年种族骚乱后,马来西亚显然在处理马来人、华人印度裔之间的权力义务上成熟睿智了许多。毕竟马来人是正宗土著,孕育了马来文化、历史、语言和其他习俗,故占据了政治上最具有权力的核心位置,包括官方语言马来语、国教为伊斯兰、马来教育补贴最多、马来人在经济上获得了诸多特权。然而马来西亚也深知其有亚洲四小虎之一的地位,更是离不开华人和印度裔公民的贡献,所以在各方面都努力做到最大程度的和平共处与平等,虽然距离新加坡的和谐仍有明显距离。至于马来西亚在上世纪后1/4的经济腾飞,个人觉得与新加坡类似,抓住了中国的沉睡大力发展制造业、黄金水道的地理位置和转口贸易、新加坡腾飞带来的协同效应、锡橡胶棕榈油石油木材等自然资源丰富、勤劳智慧的华人占比很高。人在一片繁荣时往往是最容易自信迷失自我的,因此1997年前夕的马来西亚政经界智囊一致展望2020年成为第一梯队的发达国家,然而索罗斯风卷残云过后的后1997年时代,加之中国以不可逆之势在几乎全产业链崛起的区域环境下,马来西亚沉寂了。接过了高速发展接力棒的中国,在展望2025中国智造和2050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的同时,不知是否预计到了同样的困难和未知挑战,祝国运继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