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是一本由朱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祖先》精选点评:
●文笔朴实 但是观点太过陈旧
●六十多年前的《人类简史》,信息量非常大,虽然某些观点现在看来有些陈旧,但就当时的科学发展来看当是集大成之作。可能是为了忠于原著,新版的插图与相应正文没有放在一起,常需要来回翻找。
●这本内容少了点,风格还不错~
●很有意思的科普类读物
●我靠 我买错了 我想看的是卡尔维诺那本呀
●作者本身素养很高,但这本书离科普还相距甚远,不够通俗……后面完全是名词的堆砌,看得我昏昏欲睡
●本套丛书是朱洗先生1934年出版,作为人类学的学术类书籍来说,已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对于人类起源的启蒙书籍、进化论的支持者来说,确实有一些作用。对于10几岁的青少年,推荐阅读。
●特别值得一读的科普读物。
●作科普读物,朱洗很会写科普文章
《我们的祖先》读后感(一):学术型的科普读物仍然值得一读
倘若不是有机会受赠该书,在书店看到它,文科生的我或许并不会瞟上一眼。粗略翻了翻内容,从讲述的风格上看,作为科普读物,或许并不如诸如十万个为什么或者易中天讲三国那么简单好懂,这就可能限制了其的读者群。但实际上,虽然本书充满了学术性的思维方式甚至学术性的框架结构,此书仍然值得成为一本可能对人种学感兴趣本身又可能略懂理化生的人的启蒙读物。
本书从人种学的角度讲述我们的祖先,对比了人与最初的生物,人与动物,人与兽类,人与猴类等,更从人类的本身开始,阐释了原始的人类和人类文明的晨曦及进化的要因。本书的所有资料几乎来源于外文资料,因此大多数的内容绝对能够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关于欧洲古人的生物来源的见解,作者系从亚里士多德、爱尔蒙化生老鼠实验、腐肉生蛆以及各个科学家的微生物发生实验出发,用鲜活的实验例子,解释了古人的观察以及视野局限性。不仅如此,配图还对古人的实验器材、古人的样貌等都做了充分而细致的说明,绝对可以让读者加强理解。
文末的现代人类的人种分析,我认为其实是全书的趣味点所在,对各大洲的人种作者所做的分类和分析,可以说是相当细致而全面的,我们虽然可能见过各色各样的人种,但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即使是一块地中海区域,也会有褐发长脑矮小族、褐发短脑矮小族、褐发中脑高大族之分,我们可能只会单纯地从他们的褐发判断是地中海还是拉丁片区,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有趣的区别所在。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文化的推进需要精密的观察,正确的分析,辩真伪,别是非,除偏见,正谬误,这是研究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者所应抱的态度。在本书中,作者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的祖先》读后感(二):探索始于大胆创想
人类探索未知的欲望不息,科学因之不断进步,我们也因而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今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振聋发聩的第一声往往令所有人始料不及,难的不是复制他人的实践,而是创新的思维。同时还要面对质疑,确乎需要很大的勇气、很强的自信。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归来,时人或有嫉恨者,称其不过就是持续向西航行,无甚了不起。哥伦布取鸡蛋一枚,问谁能将其立于桌面,举座弗能应。待哥伦布敲碎蛋壳立起才恍然大悟。今天我们坐享历史成果,探索未知的过程却没有旁观者所见那么简单。科学发明和历史发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一群充满好奇心,不畏艰难,不惧讥嘲的科学家。人类还在探索的路上大胆前行、小心求证,一切尚未盖棺论定,在今日看来仍属荒诞不经的幻想,随着科学的进步,他日兴许也能成真。
朱洗说:“痴人的梦话和天才的预言,本来统是猜想,所差的只是前者为事实所否决,后者得事实的证明罢了。”在他的科普丛书中,自由的设想不论真伪都是被提倡的,驳斥梦话和验证预言是推进科学进步的一体两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我们的祖先》一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从前人痴妄的设想开始,在互相质疑、各自证明、精益求精中,真理才显得益发颠扑不破。
自然发生学说从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腐肉生蛆”开始,延续了近20个世纪。17世纪中叶,对种子、虫卵的新发现使自然发生说产生动摇,但化生学说的拥趸者可没有这么容易善罢甘休,他们顽固地对反驳者的实验细节提出质疑,迫使科学家设计出更完善更有说服力的实验。一方是曾经根深蒂固的旧观点,一方是利用显微镜等新工具佐证的新论调,双方激战两个世纪未能将己方理论完全臻于尽善。
执着于一个点难以突破的时候,或许退一步换个角度才能攻克。巴斯德以前的科学家们设计实验的重点是把微生物杀死证明腐坏不能自然发生,却一再被质疑杀死微生物的过程也破坏了自然发生的条件。巴斯德先绕开这个问题,去证明空气中确有动植物种子,再证明它们的繁殖能力,最后观察它们的特性(比空气重,会沉淀),利用它们的特性来去除,不改变自然发生学说认为的任何条件。至此,生物不会凭空而生的观点才得以明证。
巴斯德为实验设计的玻璃瓶堪称经典,后人模仿巴斯德设计的玻璃仪器也不计其数,书中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对于生物发生的实验本身,它们的确越来越严密。倘若没有质疑的声音,双方早早达成共识,或许科学家们也不会如此奋力求索,努力完善了吧。
今天,我们仍在探索广袤的未知领域,也需要从大胆的设想开始,再加以严谨的实验证明。不怕犯错,勇往直前,科学始能进步不辍。
——乙未年读朱洗《我们的祖先》
《我们的祖先》读后感(三):大科学家的小科普
大科学家的小科普
文/泊南
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朱洗先生的《我们的祖先》,是其系列的第二本。这一系列的科学读物,意在用最深入浅出的语言,叙述高深的科学成就,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这一系列的共计6本,本本详实而精彩。
《我们的祖先》从书名我们不难看出,是探讨人类起源这一大问题。在神学统治的 西方世界,是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也不乏很多这样的传说,上古时候,女娲用泥土捏出人形,并赋予生命,人间从此有了人类,开始繁衍生息。 然而,在科学日益发展壮大的时候,这些神创世人和女娲造人这些思想便成为明日黄花。人类是有猿进化而来,物竞天择的思想正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化论思想之所以为人们所接受,也是源于无数的实验,经过不断的探索从而总结出来的经验 。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牛顿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正是这确凿的实验和理论堆积起来的巨人,让进化论在周围的反对声中不断壮大,“地上的生物,不论大小,都属演变而来,就是人类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本书就是从“最初的生物从哪里进化而来的?”、“最初的人类祖先从哪里进化而来的?”这2个最基本的问题发散开来,探讨“我们的祖先”。本书第一章即从无数的实验中证明,无论是大的生物,还是微小的生物,都不是无中生有。最著名的要数勒提的腐肉如何生蛆的实验,实验虽简单,却“不仅予自然发生说以致命的打击,它还在17世纪中期。奠定发生学的基础,开辟实验发生学的新路径。”作者从人与最初生物,人与动物,人与兽类,人与猴类这些方面作比较,总结人与各种生物的异同,并穿插各种形象的插图并加以说明。
作者在第五章《原始的人类》中开篇即言:“人类身体中,没有一点特殊的物质……认识一种生物,一种脊椎动物,一种身体被毛、以哺乳儿的兽类。”并以无尾猿类和人类的胚胎发展过程作比较,三个半月的人胎和无尾猿类三个半月的胚胎,其脐带和胎盘的形式十分相似,而到了五个半月无尾猿类开始长毛,人类则没有。至此,人类起源已经明了,告一段落,在后面则是探讨人类文明与人种的不同。
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才能走到今天。从达尔文震耳发聩的《物种起源》,到今天认同的进化论,这也是一个及其漫长的过程。科学知识从高深莫测到普及大众之中,同样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从我们小时候父母避讳孩子是“路边捡来的”,到如今,小学生都知道孩子是在医院生出来的,科学知识的普及,已经达到大众心里。可喜可贺。
朱洗院士的“科学教导人类”理念,大科学家的小科普读物,重回人们视野的朱洗先生,他“试图从生物学的角度将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完整剖析”的伟大宏愿,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请关注:http://site.douban.com/235619/
前一段间因为某些原因,拖了一些时间,在此非常感谢给我时间的编编和管理员!
《我们的祖先》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朱洗先生和他的科普读物
朱洗先生是一位不该被国人遗忘的伟大生物学家,他为新中国的细胞学和实验胚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蓖麻蚕及家鱼的人工繁殖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25年开始,他陆续发表了许多在学术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曾被法国科学院誉为现代最杰出的生物学家之一。
除了科研成就,朱洗先生在科普书籍的创作上同样也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历史学家钟少华认为:“中国近代百年的科普作品桂冠,应该献给朱洗院士。”
《我们的祖先》是朱洗先生所著的《现代生物学丛书》中的第二册,是一本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通俗科普读物,1940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首次印刷之后,又多次再版。
书中运用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人文情怀,以“最初的生物从哪里进化来的?”、“最初的人类祖先从哪里进化来的?”两个设问为切入点,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对古今人类与动物以及灵长类的生理结构特征进行相互比较,深入浅出地批驳了自然发生学说和神创论。
本书的最后两章,进一步论述了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文明的成因和发展。朱洗先生在结论部分指出:“我们是生物之一种。我们没有异于其他动物的特殊原素,没有特殊的细胞,也没有特殊的组织和器官。人类何以能够脱离原始时代生活,臻于文明,征服一切的环境呢?必有若干主要的因素存在其中。这些因素至可宝贵,人人不应忽略:第一是社会生活。第二是创造和发明的意志。第三是工具改善。”
动物界中,蚂蚁是一种有社会习性的昆虫,狼群的社会习性要更高级一些,但它们都没有创造和发明的意志,更谈不上制造和改善工具,所以它们与人类有着巨大的差异,无法征服一切的环境,也无法创造出璀璨的文明。
黑猩猩与人类最为相似,是人类的近亲,在动物分类学中的位置完全重合,同为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或黑猩猩属)。引用朱洗先生的话来说,“它们也能建造住所,也营社会生活,与亚洲的人猿很相近似。”野生的黑猩猩已经有了创造和发明的意志,它们会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获取不同的食物。比如,将草秆捅进白蚁的巢穴里,待白蚁爬满后抽出,抿进嘴里吃掉;会利用两块不同的石器敲开坚果,取食其中的果仁。但是野生的黑猩猩几乎不能自发地对工具进行改善,人工培育的黑猩猩经过训练和引导之后,也只能对工具进行最简单的改善。实验证明它们的最高智商仅相当于人类七岁儿童的水平。
在朱洗先生的那个年代,进行物种间的比较普遍采用解剖学的方法,无论是大体解剖学、显微解剖学、还是特种解剖学,都仅能发现物种间显性的外在区别和联系。并不能从生理上合理解释,为什么黑猩猩在进化的最后阶段停滞不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基因认知的逐渐深入,DNA技术最终被引入到人类起源的研究中来,从而揭示了人类与黑猩猩在遗传学上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果显示,黑猩猩和人类的DNA对比接近度高达98.77%,即同为人科人属的不同物种。但是基因组的比较,尚不能回答诸如两足行走、发达的大脑、语言能力、抽象思维,以及人类所拥有的其他独特能力的遗传基础是什么。对于“何以为人?”这个迷人而又基础的问题,我们迄今还不能够给出一个基于DNA的答案。
正如朱洗先生在书中所说:“我们应该知道,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来日方长,不愁没有修正的机会”。虽然人类在考古和生物遗传学上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想要现在给出生物和人类起源的结论,尚嫌太早。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光凭主观想象进行探讨亦无多大裨益。
好在人类是幸运的,我们的族群既没有像南方古猿、尼安德特人以及北京猿人那样消失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也没有如黑猩猩一样势单力孤、人丁稀少,至今还栖息在莽莽的非洲热带雨林里。
如今,人类文明一日千里,水陆天空尽为我们所用。如果把地球视作一种财产,那么,它将要被人类独占了。是科学造就了人类的今天,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所公知的道理。朱洗先生有一句话说得非常贴切,“从前人类创造科学,今后科学教导人类。”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也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方法论。人类创造了语言和文字,使我们的文明得以代代传承;人类勇于创造和发明,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在科学知识的指引下一步步由石器时代攀登上了信息时代的高峰。
朱洗先生撰写科普读物,是希望使学术大众化,不仅普及知识,描述科学的方法,更是在提问和探索。这大概便是旧日杰作,在七十五年后依旧被世人奉为经典的原因。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科学家,无论是炮火纷飞的年代,还是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时刻,朱洗先生均抱定一颗科学救国的赤子之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我相信如果朱洗先生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绝不会像某些丧失良知的人一样,刻意用贪婪来野蛮地砸烂人类之间的道德羁绊,一定会恪守那条通往光明的“大道”,实践对美好的回溯和向往。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伴随着一个运用科学知识不断加深自我认知的过程。只有像朱洗先生那样摒弃主观偏见,不断客观地认知自我,才能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我们在动物园里与黑猩猩对视,那是一件既有趣又有点恐怖的事情。我们可以立刻指出它与人的差别,但那与人相似的体形、灵巧的手指、生动的表情,又让人难以否认它与自己的相似,不禁疑心笼子的两边究竟是谁在看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