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0-25 01:54: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1000字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风沉醉的晚上》精选点评:

  ●把苦文人的性压抑与穷酸气写得很细腻,需要一品再品的文字,喜欢!

  ●那个时代特有的样子,压抑,总觉得有口气喘不过来。

  ●郁达夫真的是"毫不掩饰地书写人生际遇与生活状态。"«沉沦»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觉,«春风沉醉的晚上»真的写出了男女感情的青涩与真诚弄得我也好喜欢二妹。«南迁»有日本和风的感觉歌德的那个诗翻译的真好,«春潮»又给我有汪曾祺«受戒»的感觉,«迟桂花»很革命,«迷羊»很喜欢«过去»很有张爱玲的感觉,«采石矶»«东梓关»没看懂,«微雪的早晨»感觉都是很青涩的感情。图书馆借的书要到期了,先还吧。

  ●真“颓废派”

  ●文字描写很美很细致。敏感却无能为力终将孤独而抑郁。

  ●与其欲海浮沉,不如投之于心,往里看去,也许别有洞天,《迟桂花》最暖

  ●每一篇郁达夫都在描写一个自己,落魄低沉的男性,爱上了一个女士,然后整个世界都发光了,强烈的占有欲蓬勃而出,可是最终又因为身体,心理原因,与姑娘未能终成眷属,或烂漫一夜,或无疾而终。应该是当今社会单身屌丝的心理指南

  ●不是很喜欢郁达夫的风格 没有完全看完

  ●我一直以为他是日本人 里面的男主感觉都像是他的投影。

  ●结局都不太好啊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一):疾病,感受,追忆

  链霉素出来之前,肺结核是一大隐喻。 青年人的脆弱与残酷:前者陷入追忆和满足,仿佛对方一个笑容一句无心之语,都可以让自己生老病死,另一方面代表着行动力的缺失,因为单单保留情感和生理上的刺激就足够,而人,是被抽离的;当这种刺激变淡,就会有自然而然的残酷。 说到底,人才是珍贵的吧。

  经济视角:现代科学从方方面面解构世界,理解社会则主要是经济,心理学和行为学。中国人一直缺少,或者压制经济视角,在这些小说人物的世界里,人际关系是第一理解工具,自我发现则是那个年代的主题;假如,男女主人公都有必要的经济视角,则许多悲剧又可以不必大用琴瑟和鸣来反衬了。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二):《春风沉醉的晚上》评论-2分

  头回看郁达夫,短篇小说集,郁达夫的英语还是不错的,写着写着就整一句,写着写着就整一句,还挺上瘾的。其实我不太喜欢看短篇小说,因为如果不能一口气认真的读完一篇,再续上的时候,就会很吃力。长篇就会好很多,故事构架和人物一旦有了印象,即便是零散的时间,也可以是递进的作用。

  所有的故事都是比较写实的,那时候的人说起话来,也很含蓄,这短篇其实是很重结尾的,但很多故事都是戛然而止,有点摸不清那些隐含的后续寓意,这可能就是某个时代的语境吧。看来看去,迷迷糊糊,无关痛痒。

  近来读书的进度很迟缓,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很多,甚是乏累啊。所以连书评都写的短一些吧。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三):第二次“握手”

  上次读郁达夫,至少在廿五年前。 那时年纪尚小且远不如当下的同龄人见识广,既难以理解他笔下的爱与性,也难以领悟他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徘徊。 留下深刻印象的,貌似仅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名篇的篇名以及早期白话的拗口。 读了“许子东讲稿”第二卷,被其中有关郁达夫的论文吸引,于是找来这本小说精选集。 难以理解的已理解,难以领悟的已领悟,同时,有了属于自己的明确的好恶——最爱《微雪的早晨》,因为它相当“现代”,甚至使我想到雷蒙德·卡佛;另外,《采石矶》和《东梓关》也让我喜欢。 前两年读太宰治《人间失格》,觉得颇有郁达夫《沉沦》的气息。这次重读后者,发现就像许子东说的,北欧味儿很浓,比如沉郁的气质和无节制的情感表达。 本书未收的《逃走》(又名《盂兰盆会》),在网上看了。许子东说,在艺术上,它是真正的珍品。嗯,果然“清澄”。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四):沉浸

  第一次接触郁达夫的文字,就这本书来说,从头至尾,感受发生着种种变化,其实之前也是略略接触过他的散文的,不过印象不是十分深刻,对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文人来说,笔调极其类似,文字淡雅,带着轻微的香气,大有岛国文学风范,所以读散文的时候,没有针对性,故而并未留下什么意趣。我想,因为我这次费了力气读郁达夫的小说,所以我认为五四时期白话文作家,也仅仅能活跃在那一时期,或者在其他时期一定不会有那样高的成就,我之所以这样说,一则是因为他们开创了白话文的新风,淡淡的笔调更加新派,处于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人们更乐于追捧,二则是那个时候的人对于新事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其实我说这话确实有一点讽刺,因为我并不以为他们的实力当真与他们的名声相符,或许我是带了时代的狭隘眼光看的,对于他们的作品,我是没有发现特别有技巧的表达和很深刻的东西的。

  不过呢,对于郁达夫的这本小说集,愈往后读,还是愈能发现惊喜在里面的,尤其是最后一篇《迷羊》,确实是郁达夫的巅峰之作,再往前的《迟桂花》也是十分不错的,前面的几篇我实在看不出亮点,所以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竟然搁置了许久一段时间。

  如果说郁达夫的作品精彩,一定少不了他所描写的东西的赤裸裸,这种真实感在拷问读者的灵魂,很多人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这话不差,不过这些影子又多是知识分子的影子,郁达夫在刻画这些人物的时候,很多是照着自己,照着自己身边的亲友来塑造的,所以在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来说,这种感同身受是很容易理解的,区别于后来更加成熟的作品——它们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社会各阶层,知识分子只是一个元素——郁达夫的读者(知识分子)发现这些大密度的自己,欣喜不已。我一直感觉张爱玲写东西是截取一个生活片段,加以浓妆淡抹区别,从而达到某种艺术高度,郁达夫在这一点上与张爱玲很类似,虽然他还不及张爱玲成熟,不过作为前辈他已经做得很好了。这些生活片段中,故事通常是未完待续的,不及欧亨利那样吊人胃口动人心弦,却仍是让人在无可奈何中翻过这一页,这同样是一种成功。他所叙述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他所秉持的,说是裸露,又处处闪现出单纯得令人发狂的情节,说是纯情,又常常无厘头地迸射出不加掩饰的冲动,这种郁达夫式的感知,单纯的可怕,也直白的荡人。从头至尾,他将自己的经历,汇聚成了一道道沉重的情节线,从各个阶级出发,最终到达了无可奈何这一共同的结果。生无可恋大约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然而郁先生所表达的,还仅仅是从爱情这个角度,如若再加上其他侧面,当真不已让人存活了。

  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开篇,也是郁达夫名扬海内外的作品之一,不过我倒是没有发现多么深刻的东西在里面,他至多揭露了社会的冷暗和冥冥中得之不易的温暖,不过这篇短篇小说所挟持的笔调,也一直延续在这本小说集中,我们看到后续的小说也都是这种基调,所以我以“沉浸”为题,也就是这个意思,沉浸在这春风沉醉的晚上,他的这些作品,有一种“失意人逢失意事,新啼痕间旧啼痕”的感情在里面。

  沉沦,有一定的家国情怀融入其中,这种家国情怀,十分契合当时国内的暗流,知识分子的觉醒给社会注入了新生活力,这也是它影响力大的原因之一吧。不过作为依托,爱情还是主要的,主人公是当时在日本读书的中国青年的一个缩影,借助这一年轻血液所易引发的冲动带出的骨子里的自卑很容易引发共鸣。

  南迁,这和《沉沦》有异曲同工的感觉,不过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少了一分一厢情愿,所以更多的还是际遇的不顺,由这篇小说也引发出来后面的《迟桂花》,书中有相同的人物,不过换了主角,这倒是一个很不错的尝试。

  春潮,从这篇小说开始,预设从日本搬到中国来了,书中的主人公是两小无猜的小孩子,以两个小孩子为主体,再往结尾注入一点悲伤的色彩,真的让人潸然,人这一辈子无法躲避的诀别,竟然从很小就开始了,我们的眼泪一边感触着这一份小我的悲剧,一边感叹着时代的不顺。

  采石矶,这一篇年代比较早,属于乾隆时期,更多的是在描写人生际遇,意气消沉,怀才不遇,固守还是变通,本篇的主题吧。

  过去,不知为什么,完全无来由的由此想起了张爱玲的《年轻的时候》,回过来,当初的不珍惜,一番折磨之后的醒悟,然而有什么用,晚了,最苦痛,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却没有认出,由此错过,于是错过时机,以后再相遇,可能一切合理的因素不复存在。这是我们讽刺什么的?要讽刺这并无预见能力的男主人公?要讽刺那不知好歹的老二?要讽刺这不知深浅的相遇?到底哪一个是好,到底哪一种是爱,到底哪一番属于将就,我不懂

  微雪的早晨,更多的是对时代的讽刺,这一篇深究起来我认为“红”了那么一点,到底是骂军阀的,对吧?当然,穷人从有社会形态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最弱势的存在,我们呐喊,但也仅仅是呐喊。

  东梓关,这更是名副其实的截取生活片段了,作者在这里大约想是描绘一种生活图景,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志。

  迟桂花,结局可以说看似是喜剧,不过我还是有很多遗憾,我觉得这绝对是悲剧,“我”为什么没有和莲在一起,有了爱就要在一起嘛,为什么要把这种冲动转变为兄妹之间的爱,难道是因为没有明说的门不当户不对吗?——莲是寡妇,这样一个纯洁天真的女子,真的要被这不公的命运坑害一辈子了。

  迷羊,精彩,我这里面最喜欢的一篇,我的四星基本是给它的,一番苦痛纠缠源于疯狂地迷恋,爱情就是毒药,我什么都不想做,只想爱你,谁都别拦我,好不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