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0-25 00:26: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精选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是一本由[法]弗雷德里克·曼索特(Frédérick Mansot)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精选点评:

  ●什么都不用担心 什么都会成为可能

  ●画面精美,特别喜欢。诗意的童话故事,真羡慕现在的孩子能看到这么美好的绘本。如果我有孩子,我会特别喜欢让孩子看这些美好。

  ●以后,想和孩子一起看的绘本。真想住在左边是森林,右边是面包店的地方。

  ●的确是太美了~~~~

  ●20180303.25.书挺好的,但是真的太薄了。。。很大,很薄,内容很简单。不过挺温馨的。

  ●画得真好看不想送给小孩了(.森林被火烧那段令人红了眼眶。小小的奇迹大概是艺术家呼唤起了人们对森林的保护,所以他最后是从植物保护园那里出来的。要是把这个奇迹往“你倾入了热与爱的图画,它便是真的”这一方向想,也超级浪漫啊。

  ●读起来有点晦涩

  ●树上的男爵

  ●弗朗西斯,一个画树的男人。

  ●更低龄吧。。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一):如果人是一种植物,你是一株什么样的呢?

  绘本故事的主人公弗朗西斯原型是法国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

  但是网络上关于阿雷的资料的却很了了,关于他只有同名的书和电影《从前有座森林》。

  我找到了电影,我看不懂的英文字幕。远近高低的清脆鸟鸣此起彼伏,镜头慢慢上摇,淡蓝色的天空,浮动的云朵,一株“像手掌一样”张向天空的大树。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二):关于死亡这件事,该如何和小朋友讲述?

  在我小的时候,我自己对死亡是没有什么理解的能力的。因为在我的童年里记忆里,我没有享受过隔代的温情。我出生之前我的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世了。但他们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我从没见过他们?这些问题,我自己也思考过。我妈总是直接性的答复我,死了就是没了。埋在了地底下。

  我曾经也一度自己把蘑菇和木耳想象成大地的耳朵,我觉得就是“死去的人”他们想偷听地上的人说话,所以偷偷把耳朵伸出地面,于是变成了木耳还有蘑菇。我自己的这个想象力让我在童年时期极其害怕吃木耳还有蘑菇。

  如今我长大,也一路读了十几年书,我突然发现,面对孩子们的天真和善良,关于死亡这件事其实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解释的。直到我上周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想清楚了我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这件事。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三):树上的男爵

  在评这本书之前,值得提一提一部纪录片,一本书和一名植物学家。

  2013年的时候,纪录片大师、《帝企鹅日记》导演吕克·雅克曾经出过一个片子叫做《从前有座森林》。

  这部纪录片里,有一位喜欢在树上手绘森林植物的植物学家。其实,他就是片子的编剧之一,他叫弗朗西斯·阿雷,法国植物学家。《从前有座森林》的纪录片和同名书,他都是重要的策划人。

  在近乎一生的时间里,这位植物学家长期在森林中观察树木的诞生、成长与死亡。他在《从前有座森林》的书里,曾经说:

  我曾认为它们是静止的,因为我从未见到它们的生长。

  我曾认为它们是沉寂的,因为我从未听到它们的声音。

  我终于发现,它们在以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方式生活着。

  最初,当我开始植物学家的生涯时,并没有想象到,这些热带雨林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即将在我的眼前消亡。

  这短短几段话,记录了一个植物学家面对自然时最真诚的情感变化。森林古老而神秘,它们有着令人惊叹的智慧。从更长时间尺度上看,整个森林都仿佛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在蠕动,变化,衰亡和重生,十分震撼人心。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森林也遭到了人为破坏,有些破坏在短时间内是不可逆转的。在过去土著们生活在森林中,他们崇拜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但现在人类却要亲手毁掉这一切!

  这本《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便图文并茂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也源自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某种程度上,这是他传奇生活的再现。

  弗朗西斯喜欢拿着笔和画纸,在森林深处的大树上写生。他观察很仔细,所以笔下的画儿也透着细致。在这棵树上画一画,要是远眺正好看到另一个大树,他就下来骑车过去,爬上去继续画。书里的森林是奇幻的,弗朗西斯目睹了很多神奇的共生植物,比如红榕树和棕榈树的缠绕与攀升,比如各种令人神清气爽的漫布的气息。有一天他在一棵大树上写生时,看到远处有一棵山榄树,于是便回家乘坐热气球去目的地了。遗憾的是他遇到了砍伐和焚烧,然后整个人也从热气球上掉了下来。

  故事到这里,有人说弗朗西斯死了。但我不认为他死了。后面的小逆转,我愿意相信是它是真的。山榄树发出了它神奇的力量,再造了一片美丽的丛林。弗朗西斯又坐在了高高的树枝上画了一会儿,直到疲倦回家。

  这本质上讲的还是环保。最近我向人们推荐《大自然的美食》和《我们去找小昆虫》这两套书的时候,就很明显能意识到,这一代的家长们已经能够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了。当我们给孩子们阅读这样的作品的时候,也希望可以让他们从小就明白保护环境的迫切和必要。

  整本书的风格像是在浅底花绸布料上作画,非常有质感,很有表现力。最后截几张图给大家看看吧: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四):一个人,一座林,一本书,一部片

  绘本的开篇,弗朗西斯先生拿着铅笔、橡皮和画纸出门。他要去森林深处画那些美丽的大树。

  他画了桃花心木、又想去画红榕树,画了红榕树和棕榈树、又想去画山榄树。他每次想画新目标就兴奋地回家拿装备,从步行到自行车、从自行车到热气球。

  每次回家都得被妻子嘱咐道:别忘了买面包!

  当他乘着热气球去找山榄树的时候,路过一片正在被砍伐和烧毁的森林。弗朗西斯先生被浓烟熏得无法呼吸、看不见也听不见,最后他从热气球掉下来了。

  过了很久,弗朗西斯先生醒了过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眼泪和山榄树的眼泪复活了整个森林。

  最后,弗朗西斯先生乘着热气球回家了,还买了妻子心心念念的面包。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

一个人,一部纪录片,一本书

  这个故事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力,以及法国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不过这些还不是最妙的,最妙的是,这个绘本脱胎于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纪录片和一本书。

  《帝企鹅日记》的导演吕克·雅克,在2013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做《从前有座森林》,并出版了同名书籍。他的合伙人是一位喜欢在树上手绘森林植物的法国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

法国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

  看看,他俩像不像?

绘本里的弗朗西斯先生

  植物学家阿雷穷尽一生时间都在森林里观察树木,它们的诞生、它们的成长、它们的竞争、它们的死亡。他说:当我开始植物学家的生涯时,并没有想象到,这些热带雨林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即将在我的眼前消亡。

  植物学家阿雷对大自然的真挚感情,也催生了这本《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

藏在书中的熊孩子

  弗朗西斯先生的原型是个严谨、浪漫的法国植物学家,但是绘本是给孩子们看的吖,这可怎么办?看看绘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绘本里的弗朗西斯先生啊,天天的“工作”就是画画,想一出是一出,一言不合就回家换装备,连热气球都有。妻子每见他一次就要嘱咐一次。

  像不像家里那个只知道玩儿,回家就是为了换滑板、自行车、溜冰鞋,一溜烟儿又不见了的熊孩子?老妈在身后的狮吼功都追不上。

坐在树上画画的弗朗西斯先生

植物间的假·共生

  植物界跟动物界其实是一样的,为了生存,物种之间的竞争有时残酷到我们无法想象。

  比如绘本里这一段:

不过这次,他可不只画一棵树!因为,他要画的红榕树和一颗棕榈树紧紧地缠绕在了一起。 最开始的时候,红榕树的藤蔓只是温柔地缠绕,缓慢地生长。可慢慢地它们像张大网一样把整颗棕榈树罩住,并且不断地长大变粗,把棕榈树勒得快要窒息。 不过,棕榈树也有自己的小秘诀:在乎形象的它,从不让自己长胖,只会不断地向上,不断地长高,为自己寻找生存的空间。 所以到最后,它们成了互相依赖的朋友。红榕树环抱着棕榈树,美丽地舒展枝叶;棕榈树不断地攀升,被红榕树保护着。红榕树与棕榈树之间的“共生”

  直播时候很多爸爸妈妈认为这段描述像朋友、爱人、或者是亲子之间的感情,相互依赖共生,很美好。可是真实情况呢?我们来看看纪录片里怎么说。

这些锁链(红榕树缠绕棕榈树的枝干)一旦相互接触,就立刻焊连在一起,这种斗争将持续数十年。 (最后)这场斗争终于有了结果,绞杀植物(红榕树)吞食了它的被害者(棕榈树),取代了其在森林中的位置。 它将宿主的残枝分解,为自己的枝条腾出位置,它逐渐成型。 (而)被征服者只剩下在巨大树干中,一副千疮百孔的空壳。红榕树与棕榈树之间的真相

  多么残忍,可是这才是大自然原本的样子。

  所以,跟孩子共读到这一段时,我们有两个选择:

  如果孩子比较小,我们可以按照绘本原来的描述,给孩子展示一个美好的大自然;

  如果孩子稍微比较大些,我们可以把这幕后的真实故事讲给他听,孩子会在困惑和思考中,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力,以及对世界原本的发展规律有一个初步认识。

动植物间的真·共生

  大森林在弗朗西斯先生和山榄树眼泪的魔法下重生了。这时,送弗朗西斯先生上山榄树的那颗西哥罗佩树,其实在纪录片里也有一个故事。

西哥罗佩树帮助弗朗西斯先生爬上山榄树

  西哥罗佩树(Cecropia),又称为号角树、伞树,是法属圭亚那常见的一个树种,它与一种名为阿兹特克的树蚁保持着“相依为命”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居所和部分食物,而后者则帮助前者抵御“强敌”。

  法国科研人员发现,西哥罗佩树的枝叶背面具有黏性,能够牢牢黏住阿兹特克工蚁的爪子,就这样,大批工蚁“埋伏”在叶子的边缘,等待猎物上钩。叶子的超强黏力可以让蚂蚁毫无后顾之忧,甚至抓到体重远远超过自己的昆虫。

西哥罗佩树(Cecropia)又称为号角树、伞树,与树蚁的“共生”

  绘本和纪录片遥相呼应,每个小细节仿佛都是可以去探究的秘密花园。

“画中画”的美和哲学意味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的每一页插图,都有透视的感觉,树好像都是半透明的,里面的花儿也感觉跟咱们平时看到的不太一样。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作者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是在一个已经有底层花纹图案的纸或者是花布上,进行二次创作的。

最震撼的一幕:能看出底图和绘者的创作

  这样巧妙的构思不仅考验了作者的想象力,也能考验孩子们的观察力。看看咱们孩子能看出来哪部分是底图,哪部分是二次创作吗?

  从另一个角度想,作者这样的绘画构思,是不是也在暗示着什么?

  人类社会就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另一个生态系统。

  我们通过“侵略”大自然的领地,建立了属于我们的生存空间。

  有些底图上的花儿因为符合作者的构图就被留下了,有些却被后来画的大树和房子覆盖了;

  这就好像大自然那些对人类有用的植被和动物被我们留下了,而能转换为人类所需资源的东西,却被我们无情地破坏、消灭,消失在这个星球的表面。

纪录片里的山榄树,你能找到弗朗西斯先生在哪儿吗?

这个绘本可以怎么玩儿

  在正常的绘本共读和延伸知识之外,这个绘本还能怎么玩儿呢?

  学习植物知识

  绘本中出现的植物有:海葡萄、木棉树、芒果树、桃花心木、红榕树、棕榈树、山榄树、西哥罗佩树;苔藓、凤尾草等。

  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问爸爸妈妈,这些树都长什么样儿啊,跟绘本里画的一样吗?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去自主性学习、启发性学习。研究这些植物的样子、习性、甚至发源啊进化过程啊等等,能学习的地方可多着呢。

绘本中提到的桃花心木

  用植物做手工

  树叶可是个做手工的好材料,玩儿法数不胜数。如果孩子还没有get到树叶的好玩儿地方,可以用这个绘本来引导孩子对树叶的兴趣度。

树叶做的晚礼服

  扩展画画技能

  绘者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在类似浅底花绸布料的上面,画出了这个绘本的插图。

  那孩子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试着作画呢?

  又或者说,孩子们能不能以这个绘本为引子,联想到其他的特别的绘画方式呢?

绘画大神在叶子上作画

  最后,奉上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真人出镜、充满自然之美的纪录片《从前有座森林》。

【中英字幕】从前有座森林2013【1080P】 Once Upon A来源: 哔哩哔哩弹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