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非的果园》是一本由王正鹏 / 吴明晓(插图作者)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非的果园》精选点评:
●苏非神秘主义的西北乡土随笔。对于伊斯兰苏非派一直有好感。 就是中间的突兀穿插的印象派绘画的描写略让我秒回现实。。。 起评三颗星,宗教和幽玄加一颗星,突兀的穿插尚可接受。
●正在读,书中的画和文字很契合,读完前40页,很喜欢其中的《杏花独自开且落》。
●从人类学视角去研究一下乡村,很有趣
●这能叫传播学观察么?用了点社会学视角和术语的随笔罢了吧?最开始几篇读得差点弃书,还以为又是教徒的自我陶醉。后面的才逐渐看出些味道。看在以前从未见过写除了哲合忍耶(具体说是张承志的沙沟派【?】)以外门宦村庄生活的份上,打到三星。
●零碎而无趣,难听的说是不伦不类
●好书!比诗更清明,比心灵史更有爱有信心,也有反思。不是反思过去,是以反思来应对现在和过去。庆幸能遇到。
●现在出书真容易。。。还能印5000本
《苏非的果园》读后感(一):苏非的果园是学术散文的一个背影
《苏非的果园》这本书确实是一个碎片写作。里面有一大部分是媒体随笔,或者可以叫一个人类学视角的乡村社会研究。作者做了一些跨界,在美术、音乐、宗教、传播学之间找到了一些可以互述的题材,如《午后时光》,这篇文章需要慢慢读,他用通感的方式,把印象派美术作品与王家团庄的乡村社会瓦解之间做了一种互相的阐释,这是作者一直在后面说明的传统社会的终结,他引述了康斯坦布尔的画作《白马》,相信在英国看过康氏作品的人能从中找到同感。《四月》、《秋水》这样的小散文,让我想到了一个风格相反但探索之路相同的人的作品,就是本雅明的《驼背小人》,有一种幽幽的神秘。《枣园静士》、《河岸静士》这一系列作品,揭示了回民社会的苏非主义文化传承,在中文世界里,这样的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在今天 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人们已经很难静心来阅读这些文章了。但对于苏非的小村庄王家团庄来说,地理上真实的这个村庄,有一天将会找到自己的传统。无论如何,传播学笔记掩盖了人类学笔记的真相。这是学术散文的一个遥远的背影。
《苏非的果园》读后感(二):意料之外,深水静流
正在看。
很特殊的一本书,令我意外,不是一部宗教书籍,也不是风俗志,比较难归类但是自身却呈现一个很完整的体系。作者将自己生长的西部村庄,一个苏非主义的村落在地理,历史,空间,时间上做了有趣而隐秘的贯通。不同于小说和文献资料,书中真实记录了风土人情,宗教生活,脱离了叙事的局限和分析论述的枯燥,举重若轻的将苏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路径时间以及其与中国儒家“心学”的呼应交融做了散漫却丰富的描述。
对文章中记述的王家团庄的乡村生活非常感兴趣。作者写的可能已经是他儿时的情景了,但依然让我产生对这样一种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照插图(此书的插图也令人意外,画的很精致吸引人)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古今》这个段落里,记载了民间故事的几种内容,比较有趣的是毛野人,在各地应该都有类似的故事吧。我爷爷也给我们讲过。插图里的毛野人看起来令人会心一笑。
看过一些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字,除去虚构类的,和文史类的,随笔里抒情的较多。能从一个苏非主义村庄原生态的生活为入径,呈现世界地理,历史,文化,心理版图大的框架和视角的却没有看到过。
这本《苏非的果园》让我看到了这个框架。
等看完了,消化一下,再来详细谈。
无悬念收入今年我个人的最佳书单。
《苏非的果园》读后感(三):苏非的果园代表了一种散文文体的演进方式,这个很了不起
感谢立仁兄,给我在微信里发了一篇东方出版社公号的文章,里头是苏非的果园书评。
很久没有看散文了,纯文学的情怀在今天的微信自媒体和形形色色的互联网文字洪流中已经干枯了。只有很少一些人还在守着散文的情感表达。这些年,越来越感觉到,跨界的散文是重新爆发了生命,纯文学散文渐渐熄灭。香港的董桥散文是这十几年来在华文写作的一个新流派,学术作为调料,使得这种散文用行话说有干货。有情感有知识的双重获取。这是跨界。梁文道的散文,有学术有文化,是学术散文的好样式,这一支在台湾与香港都很厉害,他的散文中情感不足。还有一个好样式我推荐是德国哲学家詹明信在二战前发表的《驼背小人》,这是一个新派的散文文体的开创,通感的哲学状态中产生了这样一本好书。苏非的果园是中国大陆新近的出版物中,无意间开创的一个新演进的文体。
苏非的果园有强烈的学术跨界,一篇文章中从文学到美术,从哲学到历史,随手引述,巧妙暗喻。这是一个很厉害的手法。作者必须要有好的学术底子,快速在不同的座标下引述与比较。整个书中,隐喻式的比较文化是一个最大的亮点。再一个是苏非。这些东西中国的学术界过去几乎没有接触过或表达过。苏非主义是伊斯兰哲学的一个分支,这个内容在本书中是最迷人的一部分,等我看完后再对这一部分做评论。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做这种纯学术的跨界写作,很少很少。文字宁静,叙述的新话语令人耳目一新而感到深深震撼。
《苏非的果园》读后感(四):远逝的王家团庄
在这里,从兴趣的角度推荐《母亲》,满足了我的血亲观;《寺师傅》,满足了我对人生经历的好奇;《谷白爷爷》,唯美,在作者原稿作品中是“大爷爷”,有关谷白爷爷的内容无变更;《一介布衣》,感人;《两个仆人》,理想人格。
然而,综观《苏非的果园》成稿,还是和我看过的2006年开始提笔的原稿内容有极大出入。原稿虽然“散”,文笔古亘,锱铢必较,参见《空气漂流的星空》较接近原稿。现在成书比较“白话”
由此书,对比前日获雨果奖大热的小说《北京折叠》,我秘密的内心戏是:郝景芳不啻苦心孤诣,走的一条捷径就是:研究人性。(“中国式生存”总是这么狡黠)
看了《苏非的果园》,期间有一个想法萦绕不去:为了知遇者可不可以抛弃普世价值,从某一角度,抛弃主流文明之高大上,正如数学与生物、文学与理学、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的不相关和矛盾。
无论是《空气漂流的星空》,还是《光阴》、《一介布衣》,可见,作者对于“一只马蹄表在嗒—嗒—嗒—嗒—嗒的声音中计算光阴”,这一句有多钟爱。
《火炕与电视的对峙》以传播学研究方法,分解了王家团庄瓦解中的媒介表现,电视、电话、电子产品、互联网,在信息化冲击村落传承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偷窃者的角色。
作者笔力惊人,可见有经验、见识广、学养深。一颗一颗珍珠,信手拈来而成一盘珍贵项链。王家团庄作为一个个体村落的命运就这样徐徐展开。一旦完成,乡愁遗憾转化成另一种存在形式出现而至终成绝唱。
猜测作者身为苏非主义遗脉,自然有想和行为与众不同这一自然基因,因而如我般学低者众人,不要有任何轻浮地亲昵举止。
读完此书,又和作者有了苏非心学上的心灵相通。不思量,自难忘,古人难忘十年一梦,正如今人重视交友灵感。绝世知己,不是一定要比邻,也可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