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理学(第三版)》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0-24 02:46: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理学(第三版)》读后感1000字

  《心理学(第三版)》是一本由丹尼尔·夏克特 / 丹尼尔·吉尔伯特 / 丹尼尔·韦格纳 / 马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201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学(第三版)》精选点评:

  ●好

  ●(比普心不知道要好多少倍→_→

  ●译本一般 要读原文

  ●感谢头儿的书。 内容8。料超多,(比如说,最后一个带贝雷帽好看的男人,咳咳)很大程度也因为这章激起了我写伪教材的愿望,目标有二,倾力的哲学讨论和前沿点拨,不求有趣,只求有得。 材料8。 结构9。补充的栏目看到流泪,特别是科学热点和其他声音,你能懂那种在教材上挖到宝的感觉吗? 思想7,教材的思想性体现其实这内容上。看其是否中规中矩,还是有个人的独特选取个人总结。很庆幸这本书做的了,他很巧妙地在内容加了很多私货,给你看到历史发展全貌,而不是单独的理论,启发你应该怎样去反驳,怎样去思考,怎样论证,怎样辩护。然后告诉你,哦,那里没有答案。 总评7.6。难得一遇的好教材,看了几章就立刻把推荐给换了。那些还在装读过《心理学与生活》的人儿,是不是该换本书来抱抱?开始你的心理学旅程吧。

  ●我读过的写的最为清晰的 心理学

  ●每次查概念就会翻这本书,深入浅出,系统详实,非科班出身的人看起来一点不吃力

  ●读了二十分钟,兴奋的一晚上睡不着。我的心理学有救了……

  ●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基础,很多内容6年前准备考试时有接触过。看到书中介绍心理学在神经科学和脑部的反应机理时,都没什么兴趣。

  ●用了一个月看完的,特别全面,适合入门

  ●好书,好读,而且知识很有结构性,有空来写长评

  《心理学(第三版)》读后感(一):NB的书,SB的翻译

  读了上册,下册刚开头,忍不住了,必须要来喷一波。

  第一、二章很好了,其实现在看来第三章也还不错了。

  纵观全书,确实是本好书,内容翔实,语言(自以为)风趣幽默(好吧我不太接受教科书这种文风)。

  但是翻译啊,这本书我必须读,要不我绝不会读这种机翻痕迹如此明显的文字的。

  书中将激素翻译做“荷尔蒙”,一开始我心里默默吐槽各位教授年纪大了沿用老翻译吧,结果看到学习那一章,又翻译成“激素”了。前言里不是自称翻译开始之前大家就在一起统一术语翻译标准了么!!!

  记忆一章,讲谁谁谁记一串数字,xxxxxxx32这样,人家记忆方法是xx元押x号马在x场比赛中2跑道跑了个第3,对,尾号32,你翻译个23,我知道英文大概是跑了个第3 at 第2跑道这样的语序,你翻译的时候都不能掉个个么,你让中国读者怎么理解!!!

  还有同一自然段,前面这个人叫珍妮弗,后面就叫詹妮弗了。

  还有“非常寻常”这种用法,让我十分怀疑是不是原文应该翻译成非比寻常,但是上下文并没有给我逻辑暗示,所以并没有看懂。

  还有语言这一章的译者,你汉语学的过关了么,你的关联词用的三分之一我都觉得别扭的不行,为什么要滥用“相反”,你自己翻翻475页第一自然段最后一个相反要表达什么和什么相反?更多奇怪翻译不一一吐槽,真的过了第二章,没一章省心的,越往后机翻痕迹越明显,越不管说没说明白就交稿。

  封面露脸的各位翻译大牛想必都不是渣渣,只是有点小气啊,你们这是找本科生代工翻译的吗,我觉得研究生都不至于这个水平啊,(对了,我也翻译过东西,差不多就这个水平),肯定更舍不得博士上阵了吧?

  好好的一本书,真的是被翻译毁了,一般书毁了也就毁了,这本书原版写的真的应该很好的,9星给原文,-6星给翻译,综合3星吧。

  《心理学(第三版)》读后感(二):一刷随笔

  内容8。料超多,而且出乎意料地好。(比如说,最后一个带贝雷帽好看的男人,咳咳)意识一章教材最佳,难得的谈到他心问题和身心问题。很大程度也因为这章激起了我写伪教材的愿望,目标有二,倾力的哲学讨论和前沿点拨,不求有趣,只求有得。另外,内容安排也非常有趣,各种稀奇古怪的展开。 材料8。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材料,且在其他教材里少见到,多集中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上,应该说非常注重这方面。此外,补充论据也基本集中在10年前后,可以说很前沿了。估摸着后续会专门做点笔记。 结构9。一定满分,补充的栏目看到流泪,特别是科学热点和其他声音,你能懂那种在教材上挖到宝的感觉吗?另外,开头衔接好,虽然是国外教材习惯,但还是得说一下。但是结尾不好。喂,再来个思考结尾呀。只不过有小结有练习有讨论还是很满足的。 思想7,教材的思想性体现其实这内容上。看其是否中规中矩,还是有个人的独特选取个人总结。很庆幸这本书做的了,他很巧妙地在内容加了很多私货,给你看到历史发展全貌,而不是单独的理论,启发你应该怎样去反驳,怎样去思考,怎样论证,怎样辩护。然后告诉你,哦,那里没有答案。 其他6,封面一言难尽,但里面排版挺好的。翻译质量也过关。 总评7.6。难得一遇的好教材,看了几章就立刻把推荐给换了。那些还在装读过《心理学与生活》的人儿,是不是该换本书来抱抱?

  开始你的心理学旅程吧。

  ——————

  忘记了,勘误。其实这本书有一些细节错误。以意识一章为例子。

  文献《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中,分心时间应该是46.9%,而不是45.9%,可能是印刷有误,或者作者笔误。文献原文people’s minds wandered frequently, regardless of what they were doing. Mind wandering occurred in 46.9% of the samples and in at least 30% of the samples taken during every activity except making love.

  25.1周期的人说法不准确,事实上,作者用的是光照40 lux时的数据,从图表看均值是25.1,但文献《Circadian Rhythms in Man: A self-sustained oscillator with an inherent frequency underlies human 24-hour periodicity》描述的应该是约25h。但事实上,随着光照的增强,我们的周期是变长的。用非正常状况下的生理周期作为我们的实际周期,吐槽可行,可信度还待考究。

  有时间我再说说其他的一些细节问题。

  《心理学(第三版)》读后感(三):推荐给像我这种业余需要了解心理学史的人

  回家了,空闲时间更多了,但是阅读的效率更加低了。

  如果满星是五星的话,我会给这本书十星的推荐,全书一共上下两册,总共一千页,亚马逊推荐阅读时间是二十五个小时。哈弗大学教授出品,买的时候比较贵。这是一本系统了解心理学的书籍,先是讲解了一下心理学史,后面分开介绍各个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发展的不同特点。

  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先前看过两本弗洛伊德的书,一直以为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史是最666的,看了才知道不是这样的,他的理论归为心理动力学。他的精神分析法落寞的渐渐落寞。一是弗洛伊德的方法的问题是对任何梦都有无数个可能的解释,找到正确的解释靠主观臆测,并且要说服做梦者这种解释优于其他解释。二是由于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是黑暗的,他强调人性的局限性和问题,而不是可能性和潜力。他认为人被遗忘了的童年经历和原始性冲动所绑架,他的观点中与生俱来的悲观主义使得那些对人性抱有积极态度的心理学家们很灰心。三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很难通过实验去验证,而不能验证的理论在心理学或其他学科中都没什么市场。

  后面发展的学派有,神经心理学(生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华生从巴普若夫的狗那里获得了灵感),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的发展而共同进步),社会心理学(这个真的很重要,瞬间我就想起了自私的基因),格式塔心理学(觉察到自己的想法、行为、体验和感受,并“认领”它们或为它们承担起责任)。

  由于这本书的内容太多,下面是我想给自己加深一下印象的专业名词和讨论。

  心智。第一次知道这个名词是在某人写的《与时间做朋友》,那本书一直围绕这个专业名词展开,心智在心理学里给予的定义是感知、思维、记忆、情感等个体的内在体验,是人的意识的全过程。心智的功能是帮助我们完成那些高等动物生存繁衍所需要做的事情,如获取食物、获得栖身之处,以及择偶。人有心智,动物也有心智。如何判断自己的心智是否成熟了?我认为主要是尝试过不同环境带给自己的变化,甚至是打破自己的三观,经历人生的重大挫折(挚爱消失、失业、人生突发变故),跳出不同的圈子,接触不同的人,到达一定年龄时候形成的你。

  杏仁核,前叶额,海马体。第一次看到这三个名词出现是在《情商》中,然后是在电影飞跃疯人院中的男主角经历前叶额切除变成了一个傻子。海马与记忆有关,杏仁核与恐惧有关,前叶额与左右脑的沟通胼体以及焦虑有关。

  概念与原型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物品都有原型,有些物品是现有了概念然后再有了原型。我们知识库中的各类事、物等信息是以概念、原型和样例的方式组织在一起的。什么是鸟,企鹅,鸵鸟算鸟吗?鸟的定义是什么?

  共享环境,非共享环境。两者的相对性,同一 家庭成长下的孩子享有的共同资源与优势称为共享环境,而由于不同子女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称为非共享环境,两者并不是绝对。

  人格的分类。一共分为五种: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你属于哪一种?自己判断自己属于哪一种实在太难,我能排出我不是外向型和神经质型。

  自利偏差。事实上,为了让自己自我感觉良好,我们处理信息经常带有某种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见)。自利偏差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但淡化自己对失败的责任。行动者/观察者效应是指解释自己行为时做环境归因,而观察别人行为时做个性归因的倾向

  社会心理学。这真的是最重要的心理学分支了,从《乌合之众》到《自私的基因》都是在围绕着这个话题。前者是群众的去个性化和责任分散导致了社会惰化。后者讨论了是否真的这个社会有无私的利他主义,还是其本质是互惠利他,任何人类文化都有存在着互惠规范,它指的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即人们应该使那些让我们受益的人受益。择偶问题也出现在社会心理学里,女人因为需要付出生殖和哺乳风险所以更加挑剔,而如果一个男人的结婚成本过高,很难去支付第二次结婚成本时,他们也会变得挑剔。

  动机。人类有三种基本动机,这三种动机使得他们在面对社会影响时不堪一击。首先人类具有享受快乐、逃避痛苦的动机(享乐动机);其次人类具有追求被接受、避免被拒绝的动机(认可动机);最后人类具有相信正确信息、不相信错误信息的动机(正确性动机)。

  心理疾病现在治疗的方法都是比较保守,一般是通过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门槛较高,不同的州规定不同,最低是硕士,一般要求博士)或者药物治疗,很少通过大脑手术治疗。

  亚归类是指当人们接受到不一致的证据时,倾向于修正而不是丢弃已有的刻板印象。当人们发现有些现象不能用牛顿公式去解释的时候,不是考虑问题得本身,而是去考虑修正系数,来解释不能解释的现象。

  如果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是质疑你所看到,那么第二步就是仔细考虑你所没有看到的。

  以上我写的只是这一本书的冰山一角。

  《心理学(第三版)》读后感(四):心理学(第三版)观点摘录

  好书,基本是以故事和问题为导向的,很好读,而且知识很有结构性,推荐看心理学与生活看不下去的同学看看这本书

第一章:心理学的历史

  心理学是研究心智和行为的科学。心智指感知、思维、记忆、情感等个体的内在体验,是人的意识的全过程。

重要观点和流派

心理学的先驱,哲学。颅相学,认为可以通过人类头骨各个部位的形状来判断人的心智。结构主义,心理学真正的起源,意识到是大脑在对心智起作用。机能主义,心理学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结合,主要研究人类在适应环境时的心理过程。佛洛依德和他的精神分析理论。 认为人的意识被童年经历和性冲动所绑架,强调潜意识,认为梦是人潜意识的表现形式。弊端:完全通过临床医学而来,无法被科学手段验证,一定程度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误区:很多人一说到心理学就想到佛洛依德,其实佛洛依德对心理学的贡献并没有他的名气那么大,他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潜意识这一概念,他的主要理论基本已经被现在的主流心理学界放弃了,不过他的东西比较好玩,电影、小说很喜欢用这套理论讲故事。行为主义,把大脑当做一个黑箱子,只研究输入和输出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式。(巴普洛夫的狗)认知心理学,认识到人对外部刺激的解释决定了人们随后的行为,而不是外部刺激本身。需要研究具体的大脑运作方式,是现在最主流的心理学研究方式。进化心理学,用达尔文的理论研究人类心智作用的一种心理学,是机能主义结合现代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心理学,其他人的存在对个体心智影响的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特定人群所共有的价值观、传统、信仰对个体心智影响的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是什么?

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是质疑你所看到,那么第二步就是仔细考虑你所没有看到的。 科学是基于理论提出的可以被证伪的预期。

  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是方法论,是标准,是一套用来理解世界的工具。质疑和可证伪是科学的基石,也让科学这种工具能够不断的修正自己。科学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不断排除错误可能性的过程。

如何证伪?

一、定义数据效度,测量某种心理属性的有效程度。信度,可信度。检测力,可以检测出测量属性的最小幅度变化的能力。二、测量数据避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偏差:双盲测试:一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不知道测试的真实目的是什么的测试。避免第三方因素:操纵,只操纵某一个因变量,来观察自变量。随机分组,将被试者随机分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三、描述数据

  统计学相关知识,例如平均数,中数,众数,标准差,方差各代表的意义。

四、解释数据

  1、相关性,两种数据的相关程度,一般在-1~1之间。 2、因果关系,找到数据变化的因果关系。

五、得出结论

心理学研究的伦理

不能伤害人要尊重人要最大程度的减轻对动物的伤害。

第三章:神经科学与研究

神经元的构成,各种激素和神经递质的作用,大脑的构成和各部位作用,脊椎反射可以不经过大脑就完成,包括排泄和勃起。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感觉:外部刺激知觉:对外部刺激的解释人只能专注的干一件事情。 这个世界是你知觉到的世界,而不在于本来是什么样子。

感觉

视觉视锥细胞:感受颜色和精细细节的视觉细胞,主要在光线充足的时候活动。视杆细胞:主要感知物体大致形状的视觉细胞,主要在弱光下活动。

  眯着眼睛能看的更清楚是因为视锥细胞集中在视网膜中间,是成像最清晰的区域,叫做中央凹。 放大瞳孔能看到更多夜间的东西,是因为视杆细胞分布在视网膜周围。

  视网膜上有一个神经穿出去的洞,那个洞上是看不到东西的,是视觉的盲点。

听觉

  声波频率决定音高 增幅决定响度 频率复杂度或混合的差异,决定音质或音色。

触觉

  what和where的大脑解释器部位是分开的。 幻肢效应

嗅觉

  嗅觉的感受器官是鼻子里的一层黏膜 人的嗅觉可以分辨出10000多种味道。

味觉

  味觉的感受器味蕾均匀的分布在舌头、口腔顶部以及喉咙的上部。 味觉器官只能感受到5种味道:酸甜苦辣鲜。

  味觉随年龄增大而衰退,大概平均20岁就会衰退1半的味觉感受器,所以小孩子才是真正的美食家,这也是小孩容易挑食的原因。

  嗅觉和味觉一起组成了我们吃东西时的味道。

第五章:意识

意识是人对世界和内心的主观经验。 意向性 统一性 选择性 短暂性

睡眠

  一般来说人需要8小时睡眠,但会随着年龄减少。

  睡眠根据脑电波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睡眠最浅,大脑意识最活跃的阶段第二阶段:睡眠较浅,大脑意识渐渐活跃起来第三阶段:睡眠较深,大脑和身体休息的阶段第四阶段:睡眠最深,大脑和身体休息的阶段快速眼动期:睡眠较浅,潜意识活动频繁,是梦出现最多最狂野的阶段,该阶段与记忆储存和情绪控制能力相关。

  一个典型的睡眠周期:

  从清醒状态,直接进入第四阶段,然后进入一、二阶段,最后进入快速眼动期,然后不停的循环,这期间三、四阶段逐渐减少,一、二阶段逐渐增多,快速眼动期增多。最后在一、二阶段醒来,则是一夜无梦。如果在快速眼动期醒来,你就会记得你最后做的梦,但很快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 梦的时间是实时的。

摘抄: 关于失眠 人是25.1小时周期的人生活在一个24小时的世界里。 某些情况下对失眠的反常的解决方法可能是放弃对睡眠的追求而找点别的事情做。

  感想: 终于找到了为什么会越睡越晚的科学依据, 我觉得治疗失眠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一本抽象繁琐的书,再加上早起。

摘抄: 关于梦游 梦游症(或梦游),当人睡着的时候起来四处走动,即发生梦游。梦游症多见于儿童,集中于4岁和8岁之间,15%—40%的孩子至少经历过一次 在动画片中,梦游者伸着她们的双臂,闭着眼睛,但这只是动画片。现实生活中的梦游者通常睁着眼睛,正常走路,有时眼神呆滞。 唤醒梦游者或把他们带回床上是安全的(但最好等到他们做完他们的事情)。

  感想: 我一直以为叫醒梦游者,他就死了。。 要让他们把事情做完。是因为不做完,他们还会再跑出来吧。。。

梦的解析:

弗洛依德认为梦是人的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梦到火车进入隧道,象征性行为;梦到朋友家对面公园里的一棵树被烧光了,代表希望朋友死掉的一个隐性愿望。激活整合理论大脑在睡眠中试图将随机发生的神经活动赋予意义时就形成了梦。因为快速眼动期是存储记忆的阶段,大脑会把混乱的记忆片段当做正常的外界刺激,然后做出混乱的解释。关于失眠是25.1小时周期的人生活在一个24小时的世界里。 某些情况下对失眠的反常的解决方法可能是放弃对睡眠的追求而找点别的事情做。

  感想: 终于找到了为什么会越睡越晚的科学依据, 我觉得治疗失眠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一本抽象繁琐的书,再加上早起。

摘抄: 关于梦游 梦游症(或梦游),当人睡着的时候起来四处走动,即发生梦游。梦游症多见于儿童,集中于4岁和8岁之间,15%—40%的孩子至少经历过一次 在动画片中,梦游者伸着她们的双臂,闭着眼睛,但这只是动画片。现实生活中的梦游者通常睁着眼睛,正常走路,有时眼神呆滞。 唤醒梦游者或把他们带回床上是安全的(但最好等到他们做完他们的事情)。

  感想: 我一直以为叫醒梦游者,他就死了。。 要让他们把事情做完。是因为不做完,他们还会再跑出来吧。。。

关于学习摘抄: 关于学习技巧的研究表明,一些很普遍的学习方法如划重点、划线、重读的效用很低,然而一些其他的技巧如练习测验和分散练习则有很高的效用。 在促进学习方面,强化通常比惩罚更有效。这里有很多原因(Gershoff,2002),但其中一个原因是:惩罚预示着某个不被接受的行为出现了,但是它无法指明到底该做什么。由于小孩子冲到一个繁忙的街道上而揍他屁股当然能阻止孩子的这个行为,但是却不能促进他学会理想的行为。

  感想: 所以说表扬比惩罚有效果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其实最好的教育是通过环境影响人,让人自然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思考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尽量避免表扬和惩罚。

  情绪调节的最佳策略是情境重评

第六章 记忆

  研究记忆的编码,储存,提取

编码

  包括语义编码,视觉编码,组织编码

  生存,愉悦度相关,与生存相关的信息记得更好。

记忆

  感觉记忆,注意,短时记忆,编码,长时记忆 海马体与长时记忆相关 记忆可能会改变突触的连接速度

提取

  外部环境,心境,内部状态都可以作为提取线索。 提取可增强记忆,但也会损害未被提取的记忆 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记忆七宗罪有利有弊

  易逝,心不在焉,阻塞,错位,易受暗示,偏差,持久性

第七章 学习

学习是从经验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或反应,导致了学习者状态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的狗

操作条件反射

  小白鼠拉操纵杆的学习

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得到的学习

内隐学习

  无意识的学习,比如学会用手机键盘快速打字

课堂学习

摘抄: 关于课堂学习 关于学习技巧的研究表明,一些很普遍的学习方法如划重点、划线、重读的效用很低,然而一些其他的技巧如练习测验和分散练习则有很高的效用。 在促进学习方面,强化通常比惩罚更有效。这里有很多原因(Gershoff,2002),但其中一个原因是:惩罚预示着某个不被接受的行为出现了,但是它无法指明到底该做什么。由于小孩子冲到一个繁忙的街道上而揍他屁股当然能阻止孩子的这个行为,但是却不能促进他学会理想的行为。

  感想: 所以说表扬比惩罚有效果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其实最好是表扬和惩罚都不用,就用环境本身来达到教育目的才是最高明的教育。

第八章 情绪与动机

  大脑的情绪控制终端:杏仁核

  情绪的两个维度:效价,唤醒度

  爱是一种正面效价+高唤醒度的情绪集合?

情绪的二因素理论

  情绪有快和慢两个通道来进行反应 情绪为我们提供世界中的信息,并处理这些信息。

马斯洛的需求分析

  生存, 精神需求, 自我实现

延迟满足

  须知情绪是让我们更好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一味享受情绪可能带来恶果,比如:吸毒

趋近与回避

  我们会趋近好的情绪,回避坏的情绪

摘抄: 关于情绪 情绪调节的最好策略之一是重评,也就是通过改变对唤起情绪的刺激的思考方式来改变个人的情绪体验。 在很多亚洲国家,在受尊敬的人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是无礼的,因此这些国家的人们倾向于掩盖或中性化自己的表情。

  感想: 如何有效的识别日本人。

摘抄: 说谎者语速更慢,回答问题需要时间更长,回答的细节较少。与说真话的人相比,说谎者更不流利,更不投入,更不确定,更紧张而且更不愉快。奇怪的是,一个说谎者警示信号之一就是他或她的表现有点太好了。

  感想: 那么知道了这些是不是可以更好的说谎了。。。

第九章 语言与思维

关于语言与思维:

摘抄: 而且他们能理解的词汇量比能说出的词汇量高出好几倍。 童学习语言如此容易,这与之后学习其他概念或技能(如,数学、写作)所要付出的努力形成鲜明对比。

  感想: 儿童都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摘抄: 语言是我们心理世界的主导特征,有人甚至把语言和思维相等同。一些理论家认为语言仅仅是表达思想的手段。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认为,语言塑造思维方式。

  感想: 语言确实会影响思维,书中提到俄罗斯语言中蓝色和深蓝色是不同的词语,所以他们在辨别两者时比一般语言者要准确。

问题解决

类比:关于X射线治病和军队过桥的类比顿悟:高斯解决1+到100的算法。

得出结论——推理

推理( reasoning) 是一种心理活动,通过把信息或观念组织成一系列的步骤从而 得出结论。 实践推理,有明确目的的推理,比如:如何在没有车的情况去音乐会 理论推理,通过一些已知条件得到一种观念,比如:通过朋友欺骗了你,得出朋友不靠谱。 三段论,因为A=B,B=C,所以A=C

  实践推理比理论推理更容易得出结论,所以某些侦探把自己带入实景想象罪犯的做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第十章 智力

智力是一个综合的脑力标准,包括记忆,推理,语言能力,也可以细分为能力:学习和记忆(memory and learning)、视 知觉(visual perception)、听知觉(auditory perception)、信息提取能力(retrieval ability)、 认知 敏捷性(cognitive speedniess)、加工速度(process speed)、晶体智力(crystal intelligence)以及流体智力( fluid intelligence)。有可能某一项很强,其他项目很弱。 使用基于理论的研究方法发现, 也许存在着一些采用标准智力测验而无法测量到的中层能力, 例如 应用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以及情绪智力。

关于智力

  摘抄: 智力(intelligence)是一种能力,它能够指引人们思考,让人们适应环境,并且从经验中学习

智力提升的方式:

首先,在怀孕妇女和新生儿的饮食中添加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这种物质存在于妇女的母乳之中),这种方法可以把孩子的智商提高大约4分。第二,让生长在低SES家庭的婴儿参与早期教育活动,这种方法可以把孩子的智商提高大约6分(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孩子在年龄幼小的时候参与早教和长大一些再参与早教,在效果上不产生差异)。第三,以互动的方式为孩子读书或阅读,这种方法可以把孩子的智商提高大约6分(在这个方面,家长越早开始亲子共读,效果就越好)。第四也是最后,把儿童送到学前班,这种方法可以把孩子的智商提高大约6分。

  感想: 智力测试是一种以同年龄平均分为基准的测试手段,100分为平均分,所以不同年龄的人测试分数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摘抄: 认知强化剂(cognitive enhancer),作为一种药物,能够优化智力行为背后的心理加工过程。例如,利他林[1](Ritalin,派醋甲酯)和阿得拉[2](Adderall,混合苯丙胺盐)这类兴奋剂能够提高人们的认知表现 另一类提高人们认知成绩的药物称为安帕金(ampakines;Ingvar等,1997)。莫达非尼[3](Modafinil)

  感想: 这两个药能让人变聪明,但是都有副作用。。

第十一章 发展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人类毕生连续性与变化性的学科。

  依恋关系对人的影响很大,其起源于幼儿时期 第一抚养人的响应速度和质量

  同性恋一般来说是先天形成的。。

  变老后,身体机能会下降,但经验提升会让我们把有限的注意关注在最为重要的事情上,而且负面情绪会不那么强烈

摘抄: 理论家并不建议人们每一天时时刻刻考虑这些深层次的存在主义问题。人们通常追求表面的答案来帮助应对体验到的存在焦虑和恐惧,而非反复思考死亡和人生意义 对存在主义学者来说,更健康的解决办法是正面面对问题,学会接受和容忍存在的痛苦。事实上,作为真正的人意味着要面对存在的现实,而不是否认或安慰性的幻想。这需要勇气来接受内在焦虑与对非存在的恐惧。通过发展与其他提供无条件正面关怀者的支持性关系,这种勇气可以巩固加强。此外,爱的关系可以帮助消除“存在焦虑”。

  感想: 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根源都来自对于死亡的焦虑。接受与爱可以帮助消除这种焦虑.

第十二章 人格

人格: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 大五人格是五因素人格模型的特质: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人格看作是由大部分在意识之外的需要、努力和欲望所形成的动机,这些动机可以导致情绪障碍 自我概念:一个人对他或她自己的行为、特质和其他个人特点的外显知识。

关于心流体验

难度低于能力的任务使人无聊,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使人焦虑,“恰到好处”的任务产生心流体验。 当生活目标与本性和真实能力不匹配时,人们的幸福感会低于那些生活和目标匹配的人(Ryan和Deci,2000)。

  做你所能做的,这是最好的感觉。

关于情景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情境因素的作用远大于人格理论家所愿意承认的。社会认知理论家认为这些人格一致性模式源自不同个体解释情境的方式和在该情境下所追求的目标。

  16型人格测试貌似比较广泛

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学

攻击性

  如果动物攻击是因为它们感觉不好,那么任何能够导致动物感觉不好的事情都应该增加它们的攻击行为。

关于主动

  导致女性更为精挑细选的原因可能是男性被认为应该更为主动。

关于群体效益

  群体讨论通常会成为初步意见的“倍增器”。 去个性化和责任扩散

关于利他

摘抄: 除去亲缘选择,互惠利他,人类具有真正的利他行为,一些研究表明人类实际上比他们自己能意识到的更具有利他性

  感想: 人类确实会有无关利益的利他行为,具体原因书里没写,但我感觉是一种同理心。

摘抄: 研究发现男性的身高和女性的体重最能预测个人广告得到回应的频次(Lynn和Shurgot,1984),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外表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在线约会能否成功的唯一因素(Green,Buchanan和Heuer,1984)。人类就是这么肤浅!

  感想: 哈哈哈,人类就是这么肤浅。

关于做事情的动机:

首先人类具有享受快乐、逃避痛苦的动机(享乐动机);其次人类具有追求被接受、避免被拒绝的动机(认可动机);最后人类具有相信正确信息、不相信错误信息的动机

  人们不喜欢被人操纵。

  对他人行为归因时需要考虑三种信息,分别是

一贯性一致性特异性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四种特性——

不准确性过度使用自我延续自动化

  感想: 对于简单的归因方式和刻板影响 也有其好的一面,在于形成了一次初步筛选

第十四章 应激与健康

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导致人的身体状况,降低人的免疫力

应激与健康

应激(stress) 对内源性或外源性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理性应对的过程有三个步骤: 接受——开始意识到应激源存在,而且不能凭主观愿望使其消失; 接触——关注应激源,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理解——努力发现应激源在你生命中的意义。

  感想: 书里面提到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影响到人的身体状况和免疫能力。当然应激不完全是坏事,找到好的方法应对他们很重要

第十五章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判定,根据美国DSM-5的最新标准

何为心理障碍

  行为、思维或情绪持久地紊乱或功能失调,导致严重的痛苦或缺陷。

关于心理障碍的成因

  不同的人患有同样的心理障碍(例如,抑郁),会出于不同的原因。一个人陷入抑郁可能是由于生物原因(例如,遗传、荷尔蒙)、心理原因(例如,错误的信念、无望、应对丧失的策略不好)和环境原因

关于害羞的原因和应对

  满屋子的陌生人不会袭击或撕咬你,但他们可能会形成一些印象,影响你未来的交友、工作或婚姻。

  如果一想到当众演讲你就感到焦虑,那么,你可以把这些观众是在评价你的想法,转变为是你在评价他们。这样会使你的演讲变得更为容易。

自杀, 在美国和全球都是主要的致死原因。

  大多数自杀致死的人有心理 障碍, 并且自杀企图最经常 的动机是试图逃避不能容忍的精神状态或生活处境。

关于心理障碍的好处?:

  有些心理障碍的人特别聪明、有些富有激情 被认为有双相障碍的名人还包括伍尔夫,牛顿、梵高、林肯、海明威、丘吉尔和罗斯福。

第十六章 心理障碍的治疗

关于心理治疗师

  治疗师的个性特征和所用方法也与其背景或所受训练同样重要。选择你喜欢的心理治疗师

关于心理治疗方法

现在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还是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的典型方法就是暴露疗法,认知疗法的典型方法是认知重评。 减少不想要的情绪反应。减少恐惧最有力的方式之一是逐步暴露于所恐惧的事物或情境。 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是指反复直接面对唤起情绪的刺激,直到最后情绪反应降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理学(第三版)》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