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蒙田共度的夏天》是一本由[法] 安托万·孔帕尼翁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蒙田共度的夏天》精选点评:
●太水了
●比较浅甚至太浅了
●今夏的枕边书。^^
●太浅太轻了。可能是因为广播电台做的同名系列访谈节目吧,可法国广播电台的受众究竟是些什么人啊?(人文主义者还不能与启蒙时代的人物相提并论,蒙田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水分较多,不如直接看蒙田随笔
●可爱小书
●哎太一般了 就是个读后感性质的 要买蒙田随笔集
●个人比较喜欢蒙田,爱屋及乌了,书内容不深,可以当成故事看
●读不下蒙田可以先看看这个。对于一个人来说,真正的自己并非存在于生活、尘世和职业之中,而应在孤独、沉思与阅读中。可以恰恰相反,仅仅把阅读和写作当成朋友,真的是摆脱孤独的方式吗?
●只有在运动中才可以思想,通过写作救赎自我……
《与蒙田共度的夏天》读后感(一):给自己的自传
蒙田的《随笔集》是我很喜欢的一本随笔,不仅仅是因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还因为里面有很多可以在自已经验里可以验证到的智慧。蒙田的随笔是写给自已的,他认为当他把自已的所思所想显现在纸面上时,就达到了一种了解和解脱。因为人都有自已的弱点,有自身的局限性,有不稳定地认知,总会变换对一件事物的想法,可能会自相矛盾,蒙田自已就是这样。所以文字让他更多地看清楚自已内心的想法,哪怕是矛盾的,只要是真诚的,真实的,就可以。这样就得到了对自我不完美的救赎。蒙田是个怀疑主义者,他质疑自已,也接纳别人对自已的质疑。他对别人对他的评判除了自以为是者,都是满心接纳,因为担心由于不允许有对立观点的存在而扼杀了真实想法的呈现。如果互相只是为了取胜,所争论的除了观点,空无一物。那么沟通还有什么必要呢。现在,我们依然还是面对这样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他人对自已的评判。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宽容倾听别人的想法?这真的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蒙田写随笔是为了帮助自已思考,我看阅读他的随笔也是通过他的思想来反思自已,这也是他喜爱阅读的原因,就是通过这种镜像来反观自已,以自省,以了解自我的本质。因为无论人如何变化,本质是根深蒂固的,总是围绕本质产生变化。这就是思考的乐趣。当然思考过后还需要把知识内化成自已的知识和认知,在行动上保持与自我本质的一致性。蒙田的随笔集,是随时可以翻出来读一段的格言体,短小精炼,平时却有活力。而本书也是这本随笔集的读书笔记,也是两三页一个主题,这些文字只是一个药引子,把更多地反思留给了读者,当某一时的思考与书中的主题契合时,可以读一下相关章节,写一篇自已的随笔。然后一篇篇地,组成了对自已的一本自传。
《与蒙田共度的夏天》读后感(二):给自己的自传
蒙田的《随笔集》是我很喜欢的一本随笔,不仅仅是因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还因为里面有很多可以在自已经验里可以验证到的智慧。蒙田的随笔是写给自已的,他认为当他把自已的所思所想显现在纸面上时,就达到了一种了解和解脱。因为人都有自已的弱点,有自身的局限性,有不稳定地认知,总会变换对一件事物的想法,可能会自相矛盾,蒙田自已就是这样。所以文字让他更多地看清楚自已内心的想法,哪怕是矛盾的,只要是真诚的,真实的,就可以。这样就得到了对自我不完美的救赎。蒙田是个怀疑主义者,他质疑自已,也接纳别人对自已的质疑。他对别人对他的评判除了自以为是者,都是满心接纳,因为担心由于不允许有对立观点的存在而扼杀了真实想法的呈现。如果互相只是为了取胜,所争论的除了观点,空无一物。那么沟通还有什么必要呢。现在,我们依然还是面对这样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他人对自已的评判。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宽容倾听别人的想法?这真的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蒙田写随笔是为了帮助自已思考,我看阅读他的随笔也是通过他的思想来反思自已,这也是他喜爱阅读的原因,就是通过这种镜像来反观自已,以自省,以了解自我的本质。因为无论人如何变化,本质是根深蒂固的,总是围绕本质产生变化。这就是思考的乐趣。当然思考过后还需要把知识内化成自已的知识和认知,在行动上保持与自我本质的一致性。蒙田的随笔集,是随时可以翻出来读一段的格言体,短小精炼,平实却有活力。而本书也是这本随笔集的读书笔记,也是两三页一个主题,这些文字只是一个药引子,把更多地反思留给了读者,当某一时的思考与书中的主题契合时,可以读一下相关章节,写一篇自已的随笔。然后一篇篇地写下去,就会组成自已的一本自传。
《与蒙田共度的夏天》读后感(三):与蒙田共度一夏
与蒙田共度一夏
左天梦 | 文
《与蒙田共度的夏天》——此书标题清晰明了却又引人联想:“故事”发展的基本叙事线条都勾勒了出来:时间(夏天)、人物(本书主人公与《蒙田随笔集》作者蒙田)、事件(一起度过)。当然,如果我们并不熟悉“蒙田”,也可以天马行空般地想象他是某位虚构人物。但无论是那位蒙田大人,还是杜撰出来的小说主人公,与之共度的那个夏天,一定给共度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甚至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最后推动了他整个人生的发展历程。可当我们打开书的第一页,刚才所做的联想都被击碎了。这的确是一本关于阅读《蒙田随笔集》(以下简称《随笔集》)的书籍,然而,刚才所有的关于“叙事”的想象只出现在正文之外,作者安托万•孔帕尼翁(Antoine Compagnon)教授在短短两页自序中交代了这本书的来龙去脉:2012年整个夏天(时间),本书作者(人物)受法国文化电台邀约,在每周周间的中午给听众阅读并讲评一段《随笔集》的选段(事件)。因为节目颇受好评,故在此推出同名书籍。可见,本书真正的重点并非是“叙事”,而是希望通过“分享”这四十个阅读选段,令更多读者受益——当我们单纯从词义出发,或许“受益”这个单词并不百分之百准确,因为对于此类读书笔记,我们可能持有反对或者批判的意见,而非从中有所收获。但单单从法国读者的反应来看,本书如同节目一样,一推出便立刻受到热捧。接下来法国文化电台推出了类似的节目和书籍,最终组成一个系列:《与波德莱尔共度的夏天》,《与普鲁斯特共度的夏天》,等等。
▲ 蒙田随笔手稿
《与蒙田共度的夏天》读后感(四):蒙田的精神“写真”,生活“绘本”
(刊于《文汇报》2016年9月20日文艺百家,发表时有改动)
文/俞耕耘
说起蒙田,即使18世纪的启蒙哲人也对其心生敬畏。我们更不用说,和他还隔了三层“帷幕”:年代久远、地域遥远、身份认同少(“贵族”的生活,我们大多不懂)。三卷《随笔集》,又如“三座大山”,正襟危坐,满脸写着古典严肃四个大字。然而,这些印象又多么不公,充满着“想象的偏见”。原因只是,我们缺乏走进先贤的耐心,没有阅读愉悦的获得感。
那么,如何让蒙田形象变得亲切“诱人”,富于情趣呢?法国学者孔帕尼翁进行了一次绝妙尝试:他应法国文化电台邀请,录制关于《随笔集》阅读的广播节目,《与蒙田共度的夏天》一书正是节目的文本呈现。很难想象,蒙田走入广播剧,随笔集选段成为谈资,作者用一个夏天的时光,巧妙剪切蒙田四十个人生镜头。这是美妙的阅读体验,更是寻找蒙田的历险。毫无疑问,他为我们找到了一种“有趣打开蒙田的方式”。
表面上看,全书就像关于《随笔集》的读书札记:浮光掠影的摘录,漫不经心的解读。其实,作者很清楚,“从《随笔集》中萃取出传统道德,并以格言警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做法,在当年必然遭到摒弃。那时若是有谁敢‘肢解’蒙田,将他的只言片语拿来为其所用的话,这个人很快就会被当作傻瓜遭到世人耻笑,结局必然是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从而,他既没有写成“蒙田心得”,也没有“跳戏”、“抢镜”,兜售名句鸡汤。
相反,他让蒙田谈论蒙田,使“事件”重现情境,用四十章“小话题”搭建起《随笔集》选段的思想链,描摹了蒙田的“意义世界”。那份节制的评述,退隐的姿态,都足够睿智。在我看来,《与蒙田共度的夏天》更像一本入门进阶的“蒙田小辞典”,四十章话题何尝不是四十个“关键词条”?你完全可以检索出蒙田的人生智慧,勾勒一幅骨血丰满的思想肖像。
孔帕尼翁的妙处全在那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通透。他用《随笔集》的材料,重组完成了蒙田的“拼图”,以随笔论随笔,蒙田与作者仿若历史与当下的镶嵌。正如《朋友》一章所言,“两个人心灵完全交融在一起,可谓‘严丝合缝’,以至于无法找到将它们缝合在一起的任何痕迹。”不仅如此,此书灵动跳跃的片断式评述,更是对蒙田读书写作之法的效仿致敬。
蒙田对旅行、骑马的偏好,也浸透在书斋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游”的品性:随性变换,漫无边际。“随手翻看一本书,而不是认真阅读;向旁人口授他沉思中的想法,而不是正经写作。”我们不禁讶异,他或许最早为我们时代的“碎片化浅阅读”作了辩护。“阅读时随性而为,仿佛偷猎者般飘忽不定”,“毫无章法,将读到的内容立即‘据为己有’”。蒙田如果有了手机、kindle,想必也会是个低头族。
在书中,蒙田的人格魅力就是大写的“真诚”二字。我们很容易爱上他,因为耿直不装,不矫情,没轴劲儿。他会自白《随笔集》的写作缘起:不过是将脑子的荒乱臆想、噩梦幻象“登记造册”。“写作如同良药一般来到世间,或者说是平息焦虑、驯服心魔的妙方。”他不会像如今很多作家,满脑子全是“书写的雄心”、“摘奖的激情”。相反,《随笔集》是一种自我书写,它仿佛来自斯多葛学派冥想与修炼的技术。
作者狡黠地看到,蒙田坦言写作无关他人,无功用,不说教,只想做到作品与自己的同一,可能只是欲擒故纵的策略。“表面上看蒙田有意疏远读者,实际却在鼓动读者:走你自己的路吧,不要为了阅读我的作品而浪费时间。事实上,蒙田不会不知道没有比这种方法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了。”然而,这反倒说明了蒙田的可爱:总是真诚地袒露他的欲念浮动,剖析着自相矛盾的焦灼。
蒙田显然对读者有所期待,只不过他只对“女读者”抱有幻想。虽然,他并不指望作品能流传后世,却在意是否能走入女人的闺房。你能想到,蒙田原来也是“情趣达人”吗?“但当她们读完这一章后,将会把我引进她们的闺房。我喜欢与她们有一些更为私密的交往,而公众对此肯定毫无善意,更无情趣可言。”看来,是我们,反而成了“老古板”。
虽然,蒙田早早就过起了隐居的“退休生活”,但这并不意味他是一个宅在书斋里的呆学究。全书开篇《入世》就揭示了《随笔集》的智慧从何而来。从政生涯、外交斡旋、内战之苦、坠马之险让蒙田形成了“体验的哲学”,与后世哲学家靠思辩,重体系不同,蒙田看重身体经验、伦理价值和处世智慧的天然积淀。
《偶然而成的哲学家》就反思了教育与天性的可能对立。蒙田强调,自学成才,不应让知识文化改造自己,而是帮助认识自己,重新寻找自我本性。在书中,他也并非只是“温水炖青蛙”,在很多问题的批驳上,更有“急火爆炒”的凌厉。如他抨击“博学的无知”,用精致的“博学主义”遮蔽了通达睿智的“处世之道”。他痛陈欧洲对新大陆的殖民,只会导致美洲的腐化、堕落。“躯体上一条腿强壮有力,另一条却已然残疾,整个世界将会变成畸形、跛足的怪物。”
我们也看出了蒙田的难得:一方面,他用“一个世界”的框架看待两个大陆;另一面,他丝毫不相信历史遵循“进化论”的线性发展观。这些都远远超出殖民主义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作者发现蒙田的深刻,源于他是彻底的“怀疑论者”,始终拒绝一种乐观主义的肤浅。他不相信教化、善行能实现和平,文学艺术能振兴国家,而是诉诸强力的行动。他时刻警惕考究精致的文化对民族的催眠麻醉、对国家力量的消弥。这不仅适用于罗马的衰亡,也是对魏晋清谈误国,北宋文盛国衰的最好注解。
孔帕尼翁的这本小书,在如此精微的篇幅里,竟能悠游写出大格局,全因他摸到了《随笔集》的“命脉”:蒙田审视与自身、他人及死亡的三种关系。如在坠马,濒临死亡时思考精神和肉体的关系:躯体如何在不受意识控制下活动、说话?在牙齿脱落时,领悟死亡就寄寓在生命形式里:没有瞬间完整的死亡,只有局部死亡的逐步脱落。那个完整无缺的生命,只不过是令人沮丧的虚假预设。朋友、爱人和书籍,是蒙田一生需要处理的“三种他者”。
“书籍或许胜过现实中的朋友或爱人。在确认这一点之前,不应忘记蒙田始终以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构建生活。挚友难寻,情爱又转瞬即逝,促使他选择阅读作为避难之所,而阅读必定会将他引向别人。”可见,三者虽然形式不一,却说明了共通的渴求:通过与他人交往,认识自己,折返自我,重构自身。
在作者眼中,蒙田常在自谦中露着几分自得,在风趣中透着些许机锋。为何单单选择“与蒙田共度夏天”?因为其文字清凉醒脑,其为人冲淡闲适,自然能祛夏日暑湿之气。我想,《与蒙田共度的夏天》也做到了立足大众、回归经典和当代阐释的三位一体。它就像蒙田思想的“写真”,画面里没有作者,镜头里又全是态度;它又如蒙田生活的“绘本”,作者给了我们轮廓,蒙田的多彩,读者来填。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6-09/20/content_468640.html
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书语云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