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由[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著作,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精选点评:
●很多人说读过这本书,就会有辞职,去追求梦想之类的想法,而我从头至尾并没有被感动到呢,觉得仅仅是在一味地强调主角多么坚定地追求梦想,而追求的过程似乎并不能打动人,或许我没看懂吧
●只有我觉得毛姆太过物化女性么?虽然是时代使然。也可能是我还没办法很好欣赏吧
●明明是重读这本书,好像以前从未读过一样。
●这本书深刻让我明白了读译文一定要找好的翻译者翻译的
●既能找到月亮,又能找到陪伴的人
●我要月亮
●很多触动的点 但唯一不能苟同的是圣经 上帝在里面出现太多次 就像是对上帝旨意的诠释
●翻译减一星
●人物效果,情节饱满。
●这本书可以算作非正式的高更传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天才画家的所思所想,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主角思特里克兰德(高更)告别了安稳的工作与生活,决心追寻儿时的画家梦,条件多么艰苦也无法阻止他的脚步,他是多么奇特又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但他的画却是天才之作,具有强烈的个性,他不关心绘画的派别,也不在乎是否有人欣赏,对他来说画完一幅画就是完成了一个使命,绘画是他连接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这种执着的追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一):#月亮与六便士
-由于这本书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即便我从未读过这本书,也多多少少从大家的讨论中了解到了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作者在这个故事中设置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然后借这个角色之口来讲述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
-我以前看书总是喜欢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或者尝试去解读书中人物的性格以及所做所为。想要从这本书开始,不再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作者所塑造的形象的价值观,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情节中去。这样才能一定程度上跳出自己的习惯的思维舒适区吧。
-如果这个世上中规中矩活着的人代表着选择六便士的人,那么斯特里克兰德应该就是那个极少数选择欣赏月亮的人吧。我承认这个选择很伟大,也很有勇气。但是通过他的一生,我明白虽然他主观上没有去选择六便士,但是现实是他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能活下去。想到这里,我心里有些释然,我虽然没有放弃六便士,去追求“月亮”的勇气,但是单单是能够独立生活这一点,也让我觉得我并不比选择月亮的人更卑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二):月亮与六便士
像本书前面的简介说的,作者的文字确实很深刻,好多句子都值得反复琢磨回味,比如说“在对待爱情这个问题上,女人跟男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女人是每时每刻都陷在恋爱的情绪里不可自拔,而男人则是有空了才会去考虑它。”等等。 不过我对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形象始终不太有代入感,我不能理解,像他那样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自私到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没有丝毫愧疚的人真的存在吗?那他抛弃妻子放弃家庭之前、在证券公司工作的时候是怎样过来的呢?是委曲求全伪装过来的,还是他在做出决定的那一刻突然就性情大变完全与世俗隔绝?人毕竟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生物,怎么能做到完全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呢?就像作者评论的“我觉得他就像是一个怪物,十分吓人。” 这本书有好多译本,所以读这本书之前我去找了一下评论,有推荐李继宏译本的,说语言通俗易懂,所以先去看的那个,结果阅读体验非常不好,译者太喜欢用成语了,好多话也读起来别扭,这本翻译的就不错,起码话说的很明白,虽然文字没有什么美感,可是我觉得分类型分风格,不是所有作品都应该对文字美感有要求,像这部我觉得语言通俗易懂比较重要。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三):此时古难全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我是从别处看到这段话想看看这本书的,文学作品让我们看到更远时间的二十世纪初的国外,那么远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每个人类个体面临的抉择却是别无二致,有人说世俗是野蛮的,它画了一个框,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框里生活,一旦你企图出框,会有无数的力量拉着你回来,自古追寻天边月亮的有几人。
主人公找到了自己愿意生活到死的地方,文中说有的人似乎出生在错误的地方,上天将他们随机抛到某个地方,他们在那里长大,故乡却如异乡,他们找不到归属感,主人公兜兜转转找到了属于他的心灵安生之所,这是神奇的事情。人与人,人与地方,这样互相吸引和契合。
有多少人不愿意一生为钱打拼,有多少人没有心灵归属,有多少人只是想想却还是这么过了一生。他是我们所知的渣男,抛妻弃子孤身一人远走他乡,违背了道德,没钱,也许什么时候就病死了无人知晓。他经历了这所有,是什么感受无从知晓。
而月亮和自由,只召唤勇敢的人。多数人抉择前犹豫,少数人做了再说。
翻译不甚满意,不知道其他版本咋样,这个时候就想感慨,知识用时方恨少,英文不好能咋滴。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四):当今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外国名著之一:《月亮与六便士》
1919年,那时的世界刚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中走出,世界的秩序有待重新梳理,现代主义的浪潮正在重新审视着人类的文明,世上的一切似乎都在破旧迎新,人类历史迎来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万象更新的年份,一本带着浓重现实主义气息的老派小说问世。这本逆势而生的小说不但没有被现代主义的大潮淹没,反而彻底奠定了其作者的文坛地位,更在问世的100年间征服了全世界的一代又一代读者,其作者本人也称成为许多人心中最喜欢的作家。这本书就是《月亮与六便士》。其作者是生前就靠写作获得了财务自由、却饱受同代评论家攻讦的“故事圣手”——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1874年1月25日,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出生。毛姆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后在叔叔婶婶家寄人篱下,还有口吃的毛病。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伦敦和朋友合租一套每周租金仅需一英镑的两室户公寓,而且经常陷于入不敷出的窘境。成年后,他学过会计,当过医生,业余开始写作,将近40岁的时候成为知名小说家。1907年声名鹊起以后,日进斗金的他从此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三十六岁那年,毛姆买下了临近海德公园的五层住宅,他的朋友休夫·瓦波尔参观后艳羡地称其为“最理想的写作地点”。 他经常在当年伦敦四大豪华酒店出没,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访问时也非头等舱不坐。他晚年定居的那座位于法国南部的住所,更是占地广达九英亩、随时可以欣赏地中海万顷碧波的豪宅。他曾在笔记本上写,“我憎恨贫穷,我讨厌为了维持生计节衣缩食。”毛姆在世的时候就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靠剧作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一生著作等身,游历四方。毛姆的人生轨迹:学医五年,而后致力于文学,以戏剧作品成名。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因此毛姆的作品常以客观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基调超然,带讽刺和怜悯意味。毛姆是一个生活在自己的大脑中的理想主义的生灵。他高度理性、客观,他能够从你想不到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对待自己他也像是对待一个客观、抽象的物体,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灵。他理解观众,知道如何给他们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
《月亮与六便士》可能是当今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外国名著之一,在各大图书排行榜上,这本书无论从评分到销量,都好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这本书仿佛是切中了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当其他名著都成为“课外拓展”“学生读物”的同义词的时候,这本书却像一本专门为这个时代所写的畅销书一般风头无两,人们自发阅读,口口相传,被震撼,被感动,被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