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完整版插图本)》是一本由[英] 毛姆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完整版插图本)》读后感(一):你选择的,即使是便士,那也是月亮。
斯朱兰前半生都在努力的过着平凡的生活,人到中年才放弃现有一切稳定的生活去追寻自己的月亮,所以说,梦想什么时候追寻,都不迟。毛姆用一种很奇怪的描写手法描述了整个故事,因为前面看到主人公就是个很奇怪的人,既冷酷又无情,至少从道德角度看是个让人喜欢不起来甚至有点厌恶的人。直到看完才理解这是个怎么样的人。但确实,这就是件很矛盾的事— 要弯腰捡地上的便士,你就无法抬头看月亮。你若选择低头见尘埃,生活于你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么简单又单调,若你选择抬头见星辰,月亮如此耀眼,你怎么还能看得见尘埃里的一个小便士呢。
但是无论是选择便士还是月亮,其实都有其独特的意义。看见有个人说:梦想可能只是六便士,但是追求梦想那就是月亮了。我很认同这句话,并且我认为,其实你不管选择努力过平凡生活还是放荡不羁追求理想,都是很好的,只取决于你的态度。你认定哪种,那种就是你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完整版插图本)》读后感(二):生而为人
01
前几天重新看完《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
“人为了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而活?”
为什么会这么问呢?
当两者冲突的时候,
你会选择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还是
02
为什么在中国,
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宏伟的命题只有在小说中才能演绎出来,
并发人深思。
就今天谈论的问题而言吧,
在现实中不可能有人能够脱离了其社会性,
去实现其自我的独立性。
但在小说中却可以。
03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
在佛学中的小成和大成好像与一个人的独立性和社会性略有相似。
佛学是这样表现这个选择的,
修行佛法分为大乘佛法和小成佛法。
“舍利弗当知: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增壹阿含经》卷十八)“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天人,亦为自解结,渡岸得升仙,都使诸弟子,缚解得涅槃。”(《长阿含经》卷二)
小成佛法是表现在修得己身,
最后成为阿罗汉。
而大乘佛法是表现在度人,
在大乘的观念里,
苦,
而且是整个社会的苦难,
更是全人类的苦难。
04
不久前也问过几个小伙伴,
你会选择哪个?
现实告诉我们很多东西不是仅凭努力就可以完成的。
天赋是一个无法替代的因素。
爱因斯坦说:
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天赋才是最重要的。
你会选择什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于我而言,
我会选择我的天赋所在。
因为我更在意的是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贡献,
对社会的责任。
05
今日中国的90后们,
但我们更加的自由,
我们也有权利、
在资本累积起来后,
但正是这代人,
马世芳的《听说·旅行的意义》
中也讲述了台湾在70年代经济增长比例平均每年高达10.2%,
在这个世界上,
不是每个国家、
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
请不要放弃。
《月亮与六便士(完整版插图本)》读后感(三):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一百多年前,奥斯卡.王尔德写下这样的话:“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高更的大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从没有一本书读得这么酣畅淋漓,但凡伟大的作品都会直指内心,有种让人说出了你想说但却表达不出来的东西,就犹如库特斯医生走进那间破败的房子看到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画,尽管书中用冬青结出的浆果,山间喧闹的小溪和春天的芬芳等等比喻来描述那幅画,但任何言语的描述都是苍白无力的。有时候画家画出一幅画,挂在博物馆里展览,而真正懂得画的人是非常稀少的,就像我们这一生遇见那么多人,可是我们穷奇一生也未必找得到那个懂我们的人,这个时候我就想起斯特里克兰的性格来,那带着傲慢和不屑的神情,就仿佛在说:“我们不渴望懂得,我们只想要宣泄。”就好像作者一开始写此书时书中说到的一本书的成功或失败,或赞誉或诋毁,作者都不必在意,无论是画一幅画,还是写一本书,因为当它被完成之际,倾入其中的激情都已得到尽情的宣泄,画家和作者本人他门终于做到了,后面这么描述:“他甘愿赴死,因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已经达到”,还有这一句:“他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一个人的一生有他追求的目标,并能够最终完成,这个发生在世人身上的概率是多少,千分之一,还是万分之一?
我甚至不知道我为什么活着,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没有很大的目标,我曾经问过我的同事,我的老板,我身边的朋友,我的妈妈这个问题,“你有目标吗?”对,因为我觉得别人始终忙忙碌碌,好像都有自己该干的事情,他们都说得莫凌两可,更多的人说得是赚几百万几千万,但是他们的答案并没有帮我解决我的问题。我曾经迷惑了很久,苦恼了很久,于是我读余华的《活着》,读了 弗兰克尔 的《寻找生命的意义》,读很多的书想要找寻答案,以此获得内心的平静,当我烦躁时我就开始读书,当我困惑时我就开始读书,以此回归那种我视之十分珍贵的”平静“,可是我没有寻找到我的目标,没有说世事我非做而不可,常常平静归来之后持续了一段时间,有时候是几个星期,有时候是几个月,当重新又投入到世俗的事情时,我的状态是又开始迷茫如昨日,我很想自嘲地说:“对,我就是个庸人,混入这芸芸众生之中,泛不起一点浪花,惊动不了一只小鸟,我鄙视我自己。”如果从俯瞰的角度看我自己,我有时候不禁想,我是否索然无味,我是否需要来点改变,好不同于他人。这时我又突然想起书中那句“冒充个性,无法掩饰平庸的头脑”,我自己对自己:“呵呵。”
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渴望一种桀骜不驯的旅程。这样的安逸总让我惊惧。我的心渴望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我能有所改变——改变和不可预知的冒险,我将踏上嶙峋的怪石,哪怕激流险滩。
可是我怕吗?
看完这本书后不得不提本书的翻译徐淳刚,译后记他评价毛姆的:“他的文笔辛辣而温情,虽处处嘲讽,但却并未对世俗生活大加鞭挞。”可以说评价精准到位,有种深有同感!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善与恶本就对立,如果我们自己也嗤之以鼻,我们如果看任何东西,都带着道德审判的眼光,我们又如何从这琐碎的纷繁复杂的日常中体会快乐和温情?我们活在世俗,但是我们却不得不跳脱世俗,即使我们看到的是恶之花,但是我们也要因为它的与众不同而容忍它的存在,因为如果你摧残它,你内心也终将被它摧残。徐淳刚把毛姆和卡夫卡、普鲁斯特相媲美,我想说如果说毛姆的笔调是诙谐幽默中充满温情,那么卡夫卡则是沉郁敏感而悲情,普鲁斯特则是充满了哲理,尤其是他写的《追忆逝水年华》那本书,即使随随便便从其中读取一小段,都可见一斑了。
《月亮与六便士(完整版插图本)》读后感(四):高深莫测的人性
这是一本描述人性的小说,毛姆以高更为原形塑造了一位伟大画家非同寻常的人生。这个画家在拥有了权贵,金钱,以及相伴一生的家人的时候,断然脱离了原有的轨道,重新架构了新轨道,尔后只有绘画,再无其他,潇潇洒洒度过了的余生。高深莫测的人性在小说中的每个人物身上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是画家,还有他那曾经的妻子,以及变换人生轨迹后结识的各色人物。小说也正是从各色人物的立场转述了画家的一生。
故事一开头就讲述了画家毫无征兆地离开了相伴多年的妻子和孩子。我产生了一堆的问题:为什么要离开,怎么能离开,妻子和孩子该怎么生活,甚至对画家产生了鄙视心理。而小说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总是在辩证的讲述,从里面的作家和画家的对话中,我时而赞同作家的想法,时而又赞同画家的想法,但最终我不知所措,陷入了疑惑,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他们所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只要你试着站在这个人的立场上去思考,你就能理解他的想法。
小说中有这么几段话,让我有一些思考。
“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于一颗心灵中。”这就是对这位妻子的评价,或许在丈夫冷漠行为的衬托下,妻子显得很可怜,但却并不能掩盖妻子的复杂人性。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这样复杂的生命体。
“上帝的磨盘转得很慢,但磨得很细”这是画家的儿子对自己的评价。面对父亲的离世,儿子没有表达出太多的爱,也没有表达出太多的恨。难道画家真的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不一定!
“我养活了她十七年,为什么不能变一变,自己养活自己。”
“他们已经好好生活了很多年。大多数孩子没这么舒坦,再说,总有人养活他们。必要时麦克安德鲁夫妇可以供他们上学“
这三句话道出了画家作为父亲和丈夫的想法。他认可的是人格的独立。我想他的离开不能说明他不爱儿子,而是需要离开,而这样的离开,正是儿子所不能接受与理解的。人性的高深莫测之处就在于没有绝对的错误,更没有绝对的正确。
画家还曾说”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这就是他不得不离开的理由,因为他有愿意放弃一切的热爱,这让我很羡慕,因为,我没有。我不仅没有这样的热爱,更没有这样的魄力。面对一切的境遇,无论是饥寒交迫穷困潦倒,还是遭人唾弃无人赏识,他就是要潇潇洒洒,如饥如渴地画画。
小说还描述了很多人物,比如,有崇敬艺术的平凡画家,有为了爱义无返顾的女人们,有生活窘迫的流浪汉,有阳光快乐的小儿子,所有的这些人这些事儿,零散琐碎地拼凑出了画家的后半生。
这部小说虽然有一些沉重,但是小说中的对话还是有一些趣味的。几部分串联起来凑成了画家的一生,故事衔接上虽有一些不流畅,但是关于人性披露却是相当深刻。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从多个角度认识这个画家。要说,我对于画家的评价,那就是他绝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伟大画家,而是一个不完满的伟大画家。
《月亮与六便士(完整版插图本)》读后感(五):一旦选择,便已达成
但凡读到好书,总遗憾没有在年少时读到它。然而又想,若是年少时阅读,未必能如现在体悟诸多。在人生的梗阻期读到月亮与六便士,虽然未能如头上打下一束光来,但终究幸甚是哉。
斯特里克兰先生是幸运的,因为他found his passion. 他又是果敢的,这种果敢不是常人敢为。如若没有这种果敢,太多人即便知晓自己的内心所向,依然不敢往前迈出一步。至于说他在贫苦中的坚韧,我倒认为未必,当你生活在自己向往的生活,每一个今日都是欢愉,每一个夜晚都迫不及待入睡,每一个明日都想迎它到来。
然而,斯特里克兰先生终究还是在死后落入了俗世的圈套。也许作者希望通过巨大的成功嘲讽唾弃他又逢迎他的中上等社会。但假如,斯特里克兰先生的绘画实际并无天才之处呢?如同那个放弃了一切从轮船上跳上岸的医生。而他本人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了然。“无所谓。”他说。除了画画,对一切都无所谓。所以,他的人生不必从死亡那一刻亦或后世轰动的那一刻开始做论定。而是当他留下那张小纸条,踏上去巴黎火车的时候就已经达成。
多年来,我一直也在思考斯特里克兰先生曾经思考的那个问题,也是毛姆从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中获得故事启发。也许到今天,我依然困惑于自己要什么。也许是太过愚钝,花了这许多年都未能想明白。但在经年的困惑与思考中,至少发现了自己不要什么。为什么找不到自己想要,也许是因为把所有的“想要”都捆绑上了结尾,有结尾的达成才是达成,中间的过程是追寻是跋涉,等着苦尽甘来。
未曾发现,原来一旦选择,人生便已达成。
斯特里克兰先生最好的画作是他自己的,要一把火烧掉。他最好就如尘土般遁去,什么痕迹都不留下。至于是不是成功,是不是被怀念,他的回答必定是:“无所谓。”
《月亮与六便士(完整版插图本)》读后感(六):感情自有其理,理性难以知晓
花了两天多的时间看完了本书,这是今年的第二本书。前半本书,看得我又急又气,各种人物的虚伪、讽刺、矛盾,令我充满愤慨,对他们又爱又恨。我恨极了斯特里克兰那种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态度,对于德克和布兰奇的残忍和漠视,让我出于道德地厌恨他。可在他与“我”的交谈中,“我”指出他的残忍时,他的反击令人无法反驳,也正是出于此因,才令人更是生气。他的许多言论都道出事实,直戳人心。
我不敢苟同他的所有行为,但他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灵魂的追寻,那种不顾一切,不受外物影响的毅力和超然,你不得不敬佩。正如书中所言“斯特里克兰是个可恶的人,但我依然认为他很伟大。”
尤其在接近尾声时,斯特里克兰在塔希提岛找到自我,超越肉体,摆脱禁锢,完成使命那一段,我几乎是以一种“痴”的状态看完了。怎么说呢?美?震撼?词汇贫乏,无以言表。只能说,如同一千只蜘蛛在我的心里来回爬动。此刻我真庆幸毛姆先生高超的表达能力与表达方式,能让人有感同身受的错觉。
“人生如梦,你是希望枕着月亮还是六便士?”,对于这个问题,或许每个人都应该停下来思考一番。
《月亮与六便士(完整版插图本)》读后感(七):他只看到了月亮
在说这本文学巨著之前,不得不说说作者毛姆。其实我也是刚刚才知道他的,不过他已经出名了好几十年了。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全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
生于巴黎,10岁前父母双亡,由叔叔接回英国抚养,因为身材矮小,说话结巴,总被同龄人欺凌,性格孤僻,敏感。也许每个孤僻敏感的灵魂里都有一个作家的元素,因为他把所有心思都来丰富自己的故事,他说不出口的话,文字可以表达。而这本月亮与一般的月亮不同,因为他是有插画的。
因为月亮的故事是有原型的,原型就是伟大的画家,高更,所以有了书里高更的世界名画。但是书里的结局又不完全同于高更,因为高更最后引世界瞩目的话仍然好好的留着,供我们今天阅读。
下面就是这个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了。对于题目,也许你和我一样不明白,这得从毛姆的上一篇佳作《人性的枷锁》,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刊发了一篇书评,称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所以才有了这本书。
书里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我”这个刚出头的小作家,进入文艺圈,目睹了一桩盛世,就是银行家抛弃妻子,去了巴黎,于是我被委托去找他,而见他之后,他说,他要完成他的梦想,当一个画家,当时这个银行家已经40岁了,他在巴黎穷困潦倒,吃尽苦头,他勾引朋友的妻子,导致她自杀,这些都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家人、朋友和一心爱他的情人都非常残忍冷酷,对世俗的一切表现得冷嘲热讽、傲慢不屑,但他对艺术有着一种本能的、无法抗拒的追求。最终,他厌倦了文明世界。来到了南太平洋中的一座美丽岛屿,娶妻生子,与世隔绝,终于创作出了改写现代艺术史的不朽之作。但在得了绝症之后,他叮嘱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烧了他画在房子里的壁画一件杰作就此化为乌有┅┅
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是对梦想的不懈最求,作者利用成熟老道的文笔,揭开了一幅卓尔不群的生活画卷,文里夹叙夹议,通过第三人称的观察,更有代入感,仿佛我们也随之观看这为令人瞠目的命运而对于这满满的世俗,银行家却只看到了天上的月亮,也许梦想才是他打破一切牢笼的勇气和力量。对于世俗的生活早已经磨平了我们的棱角,还记得《少林足球》里的一句经典台词“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是梦想为了我们创作出新的生活和希望。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呢。
而这种完成梦想的行为还是被艳羡的吧,因为我们没有这勇气,也许就像他的前四十那样到老了。
很美的月亮,谁又会看见呢。
《月亮与六便士(完整版插图本)》读后感(八):阿塔
书的前面写斯特里克兰成名后在外人面前如何伟大,让我觉得枯燥。而当作者真正描写的时候,我觉得他是一个自私冷酷的坏人,但当他到达那座属于他的小岛时,我开始慢慢察觉他的伟大之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为了月亮而去放弃脚下的六便士。斯特里克兰对周遭的事物都不在乎,可以饿肚子可以睡大街,但他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寻。是啊正如书中所说美的事物太少了,很少人真正见过美,他们形容各种事物都用美这个词,到头来真正的美在他们眼前他们反而认不出来。斯特里克兰的伟大之处也在于此吧。
但书中斯特里克兰对女性的态度让我气愤,他认为爱情是女性的全部,而爱情与他而言是一种病。斯特里克兰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他认为是欲望囚禁了他。他离开了陪伴他17年的斯特里克兰夫人,离开了为了他背叛斯特洛夫的布兰奇。但是阿塔让我看见了一丝他内心的柔情。当他换上麻风病要离开时,阿塔抱着他的腿说“你是我男人,我是你女人。”阿塔是真正喜欢他的女人,阿塔支持着斯特里克兰,陪伴着他。而斯特里克兰夫人和布兰奇她们是自私的,她们只想占有,占有自己伴侣的身体还不够,还好占有时间,想吞噬斯特里克兰的全部。书中讲到“女人除了爱情什么也不懂,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荒谬。她们还想说服我们,让我们相信这就是生活的全部。”斯特里克兰对女人充满了蔑视,但最后还是为阿塔动容了。我对阿塔很有好感,她真心喜欢斯特里克兰,和他在一起后安心过日子,不去妨碍他,把一切弄的井井有条,这大概是斯特里克兰没有离开她的原因吧。斯特里克兰生病后,她失去了两个孩子,对于一个母亲多么难过,但是书中她只轻描淡写地说“他们死了,我把他们埋在芒果树下。”斯特里克兰去世时让阿塔把房子烧掉她也照做了。在别人眼中烧掉房子是多么的可惜啊。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就这样消失了,和斯特里克兰一起消失了。
斯特里克兰是伟人,我不否认。但我更喜欢书中描写不多的阿塔,没来由的喜欢。
《月亮与六便士(完整版插图本)》读后感(九):揣着钱再看月亮不行么
感觉有点不符合豆瓣上九点多的高分。所谓的艺术天才他抛妻弃子,愧对恩人即使创作出来怎样惊人的画作,就值得称赞这个人了吗?追求梦想固然是好的,天上的月亮的确很美,但是没有六便士的话,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连家人都无法养活,只能抛妻弃子去追求梦想有什么值得称赞的么。固然要有着奋不顾身追求爱好追求理想的挚爱,但是也要以能够养活自己让家人过上优渥的生活为前提啊。可能二十多岁的自己太过功利了,不能理解书中所描绘的情况。但还是希望兜里揣着足够的便士,之后再更加安详的在高处欣赏美丽的月亮。对书中那个救了主角的小画家的爱情经历深感同情与可怜,果然在爱情中靠降低自己的姿态与牺牲自己来获取和维系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深深引以为戒。
读书摘抄:
为什么漂亮的女人总是嫁给无趣的男人?因为有脑子的男人不娶漂亮的女人。
对于依然爱她而她已不爱的男人,女人往往比谁都残忍,她不只是不怜悯,不宽容,更会疯狂地羞辱他。
一个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所做的牺牲。
爱情对男人只是插曲,是许多日常事务中的一件,而小说把它夸大了,事实上,它并没那么重要。虽然也有些男人把爱情看的生死攸关,但他们往往显得无趣,即使那些相信天长地久的女人,也会瞧不起他们。
《月亮与六便士(完整版插图本)》读后感(十):枕着月亮,还是拥抱六便士?
枕着月亮,还是拥抱六便士? 伦敦的一位证券经纪人,有着稳定的收入,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本该过着平实简单生活的他,有一天却毅然决然离开伦敦去了巴黎,目的是为了他的艺术追求,为了画画,他抛弃家庭不闻不顾,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消息。他在巴黎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全心画画,却一副没卖出去,他脾气火爆,待人不善,不吃不喝生病卧床五天都无人问津,他勾引真心实意帮助他的朋友的妻子,导致她自杀。最后,他来到他梦想的岛屿塔希提,在那结婚生子,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最终创造出了旷世之作,死前又叮嘱妻子将他的作品全部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