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由〔英国〕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一):月亮从来不比六便士高级
一直觉得人生行走于天地间,就像旅行。最让人恼恨的是,世界之大,道路万千,但我们只有一个身体,一次只能走一条道路。选择了A,就不能拥有B;选择了B,就得放弃A。就像《月亮与六便士》的书名一样,选择了月亮,就捡不到六便士;要想得到六便士,就得低头不见月。也正因为人生的这种属性,才能在每个人的选择上看出人本身的属性。
有的人选择了月亮,比如斯特里克兰。人到中年放弃优渥的生活,抛弃妻子,跟随了自己的calling,开始学习画画,矢志不渝。
我从来不觉得月亮一定就比六便士高级,很多平凡的人终身捡着六便士。他们内心没有天命的号召,也乐于接受世俗的生活,只要过得开心幸福,又有何不可呢?
最可怕的倒是那种抬头望着月亮,根本领会不到月亮的美,只想着六便士的好处的人;或者低头捡着六便士,想看月亮,又舍不得放弃六便士世俗温暖的人。民间有一句俗语虽然毒舌,却很形象——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人不怕做选择,选择从来没有优劣之分,好的选择就是做完选择能坚定走下去的选择。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得失得失,有得就有失。大部分人的痛苦根源都在于选了A,念念不忘B;选了B,又觉得A更好。放不下对当下无意义的质疑,却又舍不得当下生活的稳定和安全,不敢做出实际行动去改变。心态的左右摇摆,对生活的愤愤不平,对眼前人的不珍惜,对未来的空想主义,造就了各种不甘又不敢的拧巴人生。
人永远只能走一条道路。喜欢月亮,就放下六便士,专心看月亮;低头捡着六便士,便放下对月亮的空想,专心来捡六便士。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二):纯粹的人生,月亮的清辉
毛姆的笔锋,坏坏的。于静水深流时,不经意间抖转,比如斯特里克兰的突然离家出走原因。书的前部分一条路走到黑似的写着斯特里克兰的不走寻常路,几于冷酷无情,而种种深埋,都化在最后一部分,飞流直下三千尺,整本书压抑的都在医生进入那个热带森林的小屋中,在斯特里克兰盲眼却在陋壁上汇出了洪荒世界的摄人心魄的宏壮之美中,喷薄而出、酣畅淋漓。那一刻,被震撼!
更为心有戚戚焉的是,斯特里克兰让爱塔将他人生最巅峰之作的土屋壁画,在他死后付之一炬。
一如凯撒在小亚细亚吉拉城大获全胜时,高呼:我来了,我看到,我征服!
人而为人,最为喜悦的时分,就是这样的自我实现。试问,又与众人何干?
“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人生短暂,在纷繁社会的催眠中,有醒过来去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吗?有找到让自己“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那样今生不得不去做的事吗?当极度纯粹,纯粹到“吾之何往,无人敢挡。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于此,就能理解斯特里克兰对斯特里克兰太太,对布兰奇的决绝。这些如同释迦牟尼离开王宫和他的妻子一样,对于人性中最原始男女情爱吸引的超脱,更能说明其内心的坚定、执着,纵皆阴影、吾心光明!
不过,从两性关系看,毛姆是双性恋,毒舌辛辣而直接,“对男人来说,爱情向来不过是日常生活许多事情中的一段插曲。恋爱中的男人与女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女人可以一整天都谈恋爱,男人只能偶尔为之。”对于看惯了言情剧的女性们,这些当头棒喝难道不足以让自身抬头看看自己的月亮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三):一个先令能买十三个大牡蛎的日子
读本:《月亮与六便士》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毛姆
译者:刘永权
“他一直念念不忘一个先令能买十三个大牡蛎的日子。”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一个怪异的艺术家,死于麻风病。一次在伦敦的婚姻,家庭曾经美满,并不成功;在塔希提岛的家庭,虽不名正言顺,却也幸福美满,善终。哦,对了,期间他还拆散过一个对他很好的人的家庭,这可能是他做过最混蛋的事情了。
我,一名作家。曾和查理有过不少交集,多数不愉快,但还算相互友好。
故事怎样开始便怎样结束,书中起起伏伏地叙述了查理的后半生,也映射出艺术家死后带来的身价问题。
许多艺术家,死后带来的财富似乎比活着时候自己赚来的多,为什么?
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毛姆的风格使然,文中“他妈的”、“神经病”的字眼频频出现在这个以高更为原型的查理口中。可能这个暴躁的“前”证券交易人,说话习惯就是如此吧。
不过查理的确是为艺术而生的,他在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之后义无反顾地抛妻弃子去了巴黎,辗转马赛,最终在塔希提结束了一生的旅途。
55 第十二章
“每个人都会说你是个猪狗不如的家伙” “让他们说去吧”
“你那拿到就不怕大家在背后你的脊梁骨么?” “不怕。”
他的确义无反顾,他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他狠心的样子的确猪狗不如。但即使如此,他最终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落魄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不过寻找到的归属感是他快乐的源泉,他做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他有了一个感动了他,真正爱上的爱塔,他的前半生平庸,后半生却熠熠生辉。
188 第四十一章
“一个女人能够原谅男人给她造成的伤害,”他说,“但她一定不会原谅男人因为她的缘故而做出的牺牲。”
这句话似乎值得成为现在社会的名句,毛姆洞悉了女人的这种情感。就如书开篇时斯特里克兰太太得知查理并没有和谁私奔,而是追求艺术之后,态度从原谅转换为决不原谅。她认为“如果他和另一个女人跑了,那么等他腻了就会回来。可是如若不然,他便再也不会回心转意了。”
这本书是第一次接触毛姆,算是激起了我的兴趣,以后会逐步购进其他篇目。这个笔记是基于读完书但是并不了解高更,不清楚查理这个人到底有多少处地方与他雷同的时候写的。过段时间,了解以后还会写一篇长一点的给自己看。
大多数的笔记记在了书上,此处摘录两段。因笔记未成习惯,可能读起来会有些晦涩,先写一千字,不至于让人厌恶难读。自己还会努力提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四):人生不过是月亮和六便士的组合
很久没有看外国文学,起初拿起觉得文风好陌生,等到Strickland离家开始竟一发不可收拾,完全被吸引到里面去,不自觉沉浸到作者视角里,感受到酣畅的展开。
书里的人物总是很容易鲜活在眼前,明明只有三两笔的描写,刻画却十分精准。不得不说是一种享受,当眼神穿越字里行间,仿陪伴于作者身旁,自如的与一张张面孔打着交道。当你看到作者与这些角色的交流,往往讶异于这些神奇的剖析,一如作者深邃的眼神把每个人看得很透。
说回Strickland,其实在书至一半我脑海里想起的是《海上钢琴师》的男主。我向来是对这种角色定位不能太加欣赏的:主角最终的选择,即使在看了许多评论的解析,究其一生的环境、历程种种,还是不能使自己多出一分认同。这里倒不是对电影有任何不喜爱,必须说明。然而在Strickland身上,即使他做出了许多疯狂之事,对旁人来说带来的各种不幸与困扰,他对月亮的孜孜的追逐和他魂灵与肉体的交锋,总能让你没法厌恶这个人,大概,这就是所谓“有趣的灵魂”吧。
说到底,每个人的人生不过是月亮和六便士的组合。Strickland也好,Tim Roth也好,都是属于天才类的人物。天才即有种种,我等芸芸大众自不言说。须知这世上生来向往月亮最终奔向六便士的,从始至终不懈追寻月亮的,碌于六便士忽而奔向月亮的……各色人等组成了这个世界,很难说哪一种就会成为你人生的范式,也无从比较优劣。或许这正是世界的可爱之处。
至于我么,呵,想要月亮也想要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五):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月亮
初识毛姆,在我大二的时候,不是因为《月亮与六便士》,而是他的《面纱》,慢慢才对作者有所了解,包括这本耳熟能详的著作,但是直到今天才真正读下来。
毛姆真是一个好啰嗦的人,看到一半仍然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粗鲁、孤傲、自私无情、嘲弄简直让我可恨,而对遭抛弃的热爱艺术的斯特里克兰太太产生好感。不过,越读下去越为他的那股为无以名状的激情追求所打动,尽管他冷酷无情,尽管他摒弃所有道德,然而与之相比,我们都是俗世之人,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看似无关紧要的很多配角人物,画家迪尔柯·斯特曼伊夫、布兰奇·斯特曼伊夫、尼克尔斯船长、鲜花宾馆的约翰逊太太、布鲁诺船长、库特拉斯医生、他的土著妻子爱塔,一个个虽然笔墨不多,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每个人的故事都能成为独立的故事,形象令人深刻。
作者很毒舌,他对人性的披露是如此深刻,比如,斯特里克兰的出现给单纯善良的斯特曼伊夫夫妇带来的悲剧,作者写道,而更为残酷的是这场悲剧没有给人们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日出日落,生活照旧,没有人因为这件悲惨的事情生活的更糟糕。书中的作者一次又一次与斯特里克兰接触,本应憎恶的人物,却是一步又一步吸引着他,因为他一直在强调好像看到了一个饱受折磨、炙热的灵魂,在追求一个更伟大的东西。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直到最后,通过布鲁诺船长的口吻,才真切明白那是一种内心对美的追求,至此,斯特里克兰在塔希提岛最后的岁月与之前相比,给人带来慰藉,尽管身患麻风病,虽然瞎了近一年,还是完成了对他一直所追寻的东西的回答的那幅壁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六):肉体之外,灵魂之内,是谁?
人应该怎样去度过一生,才算值得?在我眼里,这大约便是《月亮与六便士》的主题,而我也正是因为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才选择读这本书。在大学里,人人都讲职业规划,少有人谈人生规划,是因为我们还年轻吗?因为年轻,所以任性。可我已经迫不及待了,肉体之外,灵魂之内,有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呼唤我:“来吧!快来吧!来开始你的一生!” 我这不是正好好地过着我的一生吗?是谁在催促我?又要我开始怎样的一生?
不知道思特里克兰德是不是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而且听懂了他的意思,才突然抛家弃子,开始他疯魔的后半生的。书里的“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他回答说:“我必须画画儿。”仿佛真的有个声音在日夜催促他、折磨他:“去画画儿!去画画儿!”“我”觉得思特里克兰德是被魔鬼抓住了,而布吕诺船长则说让他着迷的是一种创作欲,还将这比喻成“坠入情网”——对一切都不为所动的思特里克兰德,唯独对作画一往情深、贫贱不移、生死不离。这是真爱啊!听起来居然有点感人。但其实我一开始是讨厌思特里克兰德的。他虽然是个伟大的画家,可是却为了自己伤害了许多人,包括视他为家中顶梁柱的妻子儿女,对他一片赤诚的斯特略夫,爱慕他的勃朗什……他的自私、疯狂、口无遮拦和对待女性的态度都叫我讨厌。
可看完这本书后,我倒对这个人讨厌不起来了。他心中满怀着热望,要挣脱家庭的束缚去追求一些东西,像一个孤勇的战士;他眼带讥讽,毒舌嘴贱,不讨好谁,也不期待谁,俨然一个无欲则刚的独行者;他心里没有多余的热情留给爱情,对女人只有一个要求——别来打搅我,也不算很过分不是?这样的思特里克兰德绝对不适合待在伦敦、巴黎,做一个证券代理人;却适合在人寰隔绝的小岛上,做一个物我两忘的画家。原来,我讨厌的是陷在人群、社会、欲望里还纵情肆意的思特里克兰德。
“世界上有的是怪人,他们的举止离奇古怪;也许这里的居民更能理解,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社会秩序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幸福感,可是同时,活在社会中的人也要按照社会的游戏规则活着,按照普世标准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认可、尊敬,才叫活出了个人样。这本也没什么,“做人嘛,最紧要的是开心”,但可怕的是人们钟爱玩角色扮演时的自己,沉迷于别样的浪漫感、满足感中,欲望的浪潮声大得盖住了内心的呼唤声。总想着我要拥有这个,拥有那个,美丽的妻子、叫人艳羡的工作、高级的住房、一年两次的出国旅游……恍若一个人生赢家,却从没有想过要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人应该怎样去度过一生,才算值得?这其实是一个主观问题,取决于每个人灵魂深处的那个呼唤声。不过要是你定要问我给出一个答案的话,我想说,当你像大话西游里的孙悟空、《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一样,活成别人眼里的一条狗,却在久久的沉默之后仍然说:“我愿意待在这里,一直到我死。”那就是值得的一生。
最后感谢这本书给我勇气,让我相信当你真心想去做一件事,那么它的价值就无关才能、无关前途、无关一切,只与你去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去做你想做的那些事的过程相关。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七):你的月亮与六便士和我的月亮与六便士
很多人的评论都提到月亮和六便士分别象征梦想和现实,我却在此之外还感到一丝“彼之蜜糖,我之砒霜”的意味。
这是一个关于男主角斯特里克兰四十岁之后人生历程的故事,却也是一个以斯特里克兰为线索、牵引出几个和他相关的人的人生历程的故事。这些相关的人士可以分为斯特里克兰的朋友和情人,可以分为理解艺术家的人和不理解艺术家的人,但我更喜欢这样的分法:追逐自我梦想的人和对前者嗤之以鼻的人。
斯特里克兰的原配太太无疑代表了后一类人,他们的月亮就是手中的六便士。或者说,他们追逐的就是六便士,那么月亮便也无需高悬夜空,用钱买一个月亮灯放在床头还更实在。他们在意世俗的标准,在意旁人的言语,他们想要过上以社会通行价值观来看的中上层生活,他们想要自己可以说上话,想要自己的话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同或对别人产生影响。
而男主斯特里克兰是前者,甚至包括可怜的同情心旺盛却被戴绿帽子的斯特罗伊夫,从某个方面来说他也是一个追逐自我的人。现实生活中,从少年时代便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树立了人生理想的情况固然令人羡慕,可我总觉得梦想并不是需要在某一个时间点就出现并确立下来的,有的人可能很早就和自己的梦想相遇然后携手前行,但可能更多的人不是那么幸运,因为懒惰和怯懦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东西,而它们都会妨碍一个人和梦想碰面,又有很多人,在兜兜转转后终于看到了站在路口的梦想君,但真正走前去牵起它的手的能有多少?又有多少是躲在转角偷望着它,然后懦弱地走掉?四十岁的斯特里克兰再也压制不住内心的激情,那种对美的欲望可能像一朵已经受够雨露润泽必须要伸展怒放的花一样从他的身体的土壤挣脱,而思斯特里克兰选择果敢地撕裂旧的自己、让它钻出来、缝合新的自己、跟它走吧。“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多少人嫌这句话是给不努力的人开脱、给不负责的人找借口,那是因为很多人说出了这句话就停止了,就好像摆脱了苟且走到了远方。要走到远方就必须经历苟且,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两样东西,它们是相依存在的。就像斯特里克兰在作画的路上经历的贫穷、饥饿、病痛,对斯特里克兰太太来说这些是她避之不及的甚至想踩在脚底下的六便士,但对斯特里克兰来说,这些不算什么,可能这些是他追逐月亮而去的路途上碰到的小蚊子吧。
我看有人说斯特里克兰太自私,以梦想为借口抛妻弃子,但反过来想想,是不是因为斯特里克兰的妻子和他本就不是一类人呢?斯特里克兰太太抬头望去的月亮对斯特里克兰来说是最不值钱的六便士,而太太不屑一顾的六便士,在斯特里克兰那里却是星空中一轮皎洁的明月。斯特里克兰在岛上的第二位妻子,爱塔,虽然让斯特里克兰在临终前还是发出“女人就是想抓住男人”的讥讽,但在他经历的情人里,年轻的爱塔无疑是最支持他梦想的那一位。
是的,作为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我常常痛恨周围的人以所谓顺利人生的标准来衡量我的经历,但这样的恼怒不也正说明了我还未走出斯特里克兰太太那一类的圈子么。“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什么时候能够不再羡慕人家说的甜、不再害怕人家说的苦,才是真正理解这句话,而不是把它用作安慰剂。
我晓得我的评论会是一篇不太负责任的读后感,因为我没有去了解斯特里克兰的原型画家高更的生平,也没有去了解毛姆写作这本书时候的时代语境,而只是在对用翻译过后的另一种文字勾画出的一个人物和他的故事阐述我的所感。但不管评论的质量高低,它确实是一件很勾人的作品,平凡的语言透着幽默,朴素的辞藻却字字诱着你翻开下一页,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八):让人爱不起来的偏执天才
#生活就像一条平静的小溪,在郁郁的树荫下,舒缓而蜿蜒地流过绿油油的草原,最后奔向浩瀚的大海。但是,大海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沉寂,那么的漠然,你会突然被某种模糊不清的不安所困扰…
这世界是艰难和残酷的,我们生在人间,可没人知道我们为什么在这儿。我们死后,同样也没人知道我们到何处去。
上帝的磨盘磨的很慢,但会磨的很细。#
读了两周才读完。很难用语言来描述读完此书的感受,无法难提炼出一种明确的东西。毛姆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写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特立独行的后半生:四十岁开始学习画画,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收入稳定的股票经纪的工作,并且抛妻弃子,从伦敦的中层阶级坠入到法国的游民阶层,后来定居塔希提岛,在得麻风病与世隔绝双目失明后依然靠想象完成巨作,却付之一炬。斯特里克兰在最穷困潦倒时也未曾放弃过绘画,不曾卖掉过自己一幅画来换取食物,尽管他的技巧笨拙,画风在死前一直得不到认可。老斯不care有没有人喜欢他的画,他画了,画的很开心,足矣!
老斯让人爱不起来,但凡是天才,总有些许极端的偏执在身上吧。在他身上毫无道德可言,满是对世人不屑的戏谑!
喜欢一句评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无论年龄、受教育程度、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都有选择一生中最想为之努力的东西的自由。这种自由只取决于我们自己,与其他任何东西无关。当我们有勇气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已经身在生命的自由之中了。 ”世界是复杂的,价值观是多样的,找到喜欢的那一个,走到底。
当我们低头捡六便士的时候,也抬头望望月亮,那便是诗和远方。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九):《月亮与六便士》:用野蛮对抗文明
《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声名在外,无论是在豆瓣还是知乎,都把这本书捧得很高。年轻人本身就渴望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不愿意轻易陷入劳动和社会关系当中,更何当年轻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经历了个性独立的思潮后,就更希望去追寻自己某种想要的生活。所以这本书也很简单地成为了某种圣经或者行为指南,无数的少年少女被激励着走向个性独立、实现梦想。
但是回过头来看,毛姆在文学史上其实也只能算得上二流作家,他的这篇小说叙事并不流畅引人入胜,见解也没有过分深刻。但是要强行说这本书不好那也是不公平的,毛姆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社会和人性的理解,有些句子写来非常精妙。举个例子: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索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
另外书中的70%之后,在描述思特里克兰德生命最后阶段的时候,文中的“我”来到塔希提岛。小说的文风突然变得有点明朗而忧伤,开始有些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进行抒情:
塔希提岛是一座高耸出海面的岛屿,岛上树木郁郁葱葱,暗绿色的深褶使你猜到那是一条条寂静的峡谷,在阴暗峡谷的深处神秘莫测,沿着峡谷流淌着冰冷的潺潺溪水。你会觉得在这个树木遮天蔽日的地方,远古时代以来,生活就按照古老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而未改变。甚至在这里,你能感到某种东西是悲伤和可怕的,但这种印象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反而使你更加敏锐地感到要及时行乐。就好像快乐的一群人对于小丑的插科打诨哈哈大笑时,在小丑的眼中你会发现悲伤的神色。他的嘴角在微笑,他的笑话更可笑,因为他在和大笑的人互动交流时,发现自己内心无法忍受的孤独越发强烈。塔希提岛在微笑,亲切而友好,就像一个可爱的女人优雅地彰显她的迷人与美丽。当船进到位于帕皮提的港口时,那种身心得以抚慰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美妙极了。停泊在码头的双桅纵帆船整齐、干净,海湾环抱的小镇洁白、文雅,而凤凰木在蔚蓝的天空下却红得刺目,像激情的呼喊一般,极力炫示自己鲜艳的色彩。它们有着放浪形骸的肉欲,让你喘不上气来。当船靠近码头的时候,穿过码头蜂拥到岸边的人们兴高采烈而又彬彬有礼,他们大声喊叫,开心地挥舞着手臂。这是一片褐色面孔的海洋,你会有这样一种印象:在炎炎碧空下,色彩在移动。每件事都是在奔忙中完成的,无论是从船上卸行李,还是海关的通关,似乎每个人都在冲你微笑。天气很热,光线照得人睁不开眼,而各种色彩又让人头晕目眩。
这些无不反应出毛姆所具有的良好的文字能力。再加上这本书所写作的题材是人们所乐于看到和追捧的主人公追求梦想的主题,流行一时、甚至被后来人所一再推荐是很显然不过的。文中的主人公觉得生命里有欲望一定要画画,为此不惜抛弃妻子孩子金钱社会地位等等,宁可接受极端简陋的物质条件而画画,最终死后功成名就。这种带悲剧味道的故事,让那些不愿意被他人目光束缚的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但是照着这条路思考这本书并不是完全经得起推敲。
追求那些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当然要先能够有一定的基础保证生活,但是在生活之外还有很多值得追寻的东西,甚至哪怕追寻这些东西会一辈子默默无闻或者贫苦一生,但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做才会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新的突破,留下更多的财富。但是追寻这些事情是否意味着要和家庭责任完全割裂呢?是否意味着要完全抛弃现代社会文明呢?他在巴黎的旅馆里面生病,靠的是别人悉心照料才活下去。当他去到塔希提的时候,最终还是一样娶妻生子安顿下来。她的妻子照顾他的日常起居,还要为他购置颜料画布。一个既不希望受到文明社会对自己束缚的人,又其实需要社会关系和社会生产为他提供的种种便利,那么这样的一个追梦蓝本是否太过哗众取宠。
思特里克兰德是天才吗?从文中前半部分的描述,这个人并不是天才。他开始画画年纪很大了,基础又薄弱,绘画的技巧很差。只不过他觉得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支配,“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如果上面那一段中的批判可以用“天才就是可以为所欲为”来掩饰,那这里所得出的结论无疑可以将这个诡辩推翻。而如果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追寻纯粹的梦想,完全不在意他人评判的代表,为何小说又设计成他死后他的画让他获得了巨大的名声。这是不是多此一举,还是作者未能免俗,认为对人物的评判还是要依靠社会评价呢?
思特里克兰德原型高更如果想到这里,我认为这本书才开始算读懂了。如果简单地把这本书当做一个鼓励人们追求梦想的鸡汤是很不合时宜的。这本书毛姆是以高更为原型写的。高更是一个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幼年时代就在秘鲁首都利马生活。后来他和《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类似进了一家证券交易所,还娶妻生子,有了稳定的中产生活。高更在他的监护人的影响下开始接触美术,后来认识了包括梵高在内的许多画家。他的作品也很不错,入选美术沙龙,还连续五次进入印象派画展。当然这时候他和妻子的分歧也开始了,他不但画画,还画裸体女性,甚至画了自己家的女仆。和思特里克兰德相同他辗转几次后去了塔希提。他在塔希提有很多很年轻的情人,但是还是始乱终弃。野蛮和原始成为高更创作的源泉,为后来的原始主义铺平道路,后来被人们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杰。
现在再看毛姆的这篇小说,思特里克兰德是毛姆经过艺术虚构得出的形象。毛姆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笔触看待小说里面的人物,事实上全都渗透着某种不屑和讽刺,这应当是他的个人风格。思特里克兰德这个形象并不招人喜欢(当然他的原型高更就是一个不招人喜欢的“渣男”),但文中多次提及他身上所存在的原始的野性和吸引人的激情。小说里他的太太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代表,在乎的是繁文缛节和虚情假意,要表现出面子上的光辉,在乎的是社会评价。作为第一视角叙述者的“我”是一个较为温和的中间派,既站在他太太那一边,但是又能够较为克制地和思特里克兰德进行来往。而那个唯一在思特里克兰德生前就对他的艺术大为赞赏的朋友施特略夫,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小丑,但是本质也是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当然他还是要肯定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的,但不是仅仅要表现是不是有勇气追寻梦想这样一个简单的主题。小说题目的字面意思看是要追寻物质还是追寻精神,但是事实上更深的层次讲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为社会开出一剂良方。在二十世纪初的这个年代是一个由于科学带来了巨大成果给人精神振奋的年代,人们认为通过思维的设计能够将社会改造得更好,所以后来产生了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法西斯屠杀犹太人净化人种这样的大规模人类社会改造。毛姆所提出的,就是追寻人身上最原始的激情,寻找人类社会未被文明所玷污的“桃花源”,以此来对抗社会对人进行的种种限定。
高更最优秀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局部)《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十):如果你也特别喜欢这些...
我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看到所谓"经典",躲得远远的。在不下十个很有文化的人推荐我看这本书并保证"真的很有趣"后,我决定翻一翻磨炼自己的意志。
前三分之一的阅读是在笑中进行的。毛姆的魅力是,他总能用精妙的比喻,层层剥开人性的秘密,犹如手术刀般精准。但是即便看到人性种种残酷的血淋淋的真相,你也不会觉得绝望,甚至没有半点哀伤,只觉得毛姆聪明,戏谑的口吻恰到好处。
--------------------------------------------------我是原文的分割线----------------------------------------------
关于『爱情与女性』:
quot;为什么讨人喜欢的女人总是嫁给乏味的男人啊?"
quot;因为有头脑的男人是不会娶讨人喜欢的女人的。"
quot;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开口,我那时还不知道女人身上摆脱不了的那种毛病——总是乐意和任何一个愿意倾听的人去讨论他们的私事。"
quot;让我想不透的是她行为上的矛盾,她是很不幸,可是为了激起我的同情,她竟然能在不幸上作秀。很显然她已经为哭哭啼啼做好了准备,因为事前她已经准备好了一大堆手帕。我虽然佩服他的深谋远虑,但再回想起来,她的泪水也许就不那么打动人了。我甚至都不能确定,她是希望丈夫回家,是因为她爱他,还是因为她害怕被流言蜚语所淹没。我还怀疑她由于爱的痛苦,拿份受到侮辱的爱,在她那收到打击的破碎的心中还能保持忠贞,也许正掺杂着受伤的虚荣。那时我还没有洞察人的本性是多么的矛盾,我也不知道在真诚之中有多少是在故作姿态,在高贵中藏着多少卑劣,或者在堕落中也能发现美德。"
quot;可怜的脑瓜里只能容得下一件事:爱情!永远是爱情。她们认为男人离开她们只是因为他想要别的女人。你认为我是这样的傻瓜么,会因为另外一个女人而重蹈覆辙?"
quot;男人都是畜生,总想抛弃依恋他们的女人,但是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女人更难辞其咎。感情不能被理智所理解是有理由的。"
关于『人性和人心』:
quot;当他们知道了自己朋友的不行,会像饿虎扑食一般扑上去,施展自己的灵巧与机敏。同情心像油井一样喷涌而出,肆意播撒着,但却恰恰忘了他们的同情有时会让不幸的人感到尴尬。"
quot;他的智力应付起周围的一切还是绰绰有余,就像是某种护照,不仅能保证在成功的道路上通行无阻,也能保证在幸福的门槛上不被拦住。"
quot;他很精明的看到,对于不幸如果没完没了的说个没完,别人很快就会觉得乏味厌烦,因为任何人都会主动回避所看见的愁苦。"
quot;可悲的是,无论是谁听了这个故事,都会被这个荷兰人所扮演的滑稽可笑的人物逗乐,而不会对斯特里克兰对待他的粗暴行为生气。"
关于『理想与艺术』:
quot;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已经控制不了自己,一个人落到水里,他如何有用,姿势好看难看根本没有关系,他必须挣扎出水,否则就会被淹没。"
quot;在他的声音中,能听出某种激情,我不由自主的被感动了。似乎能够感受到在他的身体里有种激昂的力量在斗争,能够感受到某种东西非常强大,压倒一切,紧紧地把控着他,违背者他的意愿。我无法理解,他真的好像被魔鬼附了体。我觉得魔鬼会突然转过身撕碎了他,但是他看上去再普通不过了。"
quot;我自问是不是在他灵魂深处有某种根深蒂固的创作本能,他生活的环境把这种本能掩盖了,让人看不清楚,但是它持续不断的顽强生长,就像生命组织中癌细胞的生长,直到最后他占据了他的整个生命机体,迫使他不可遏制的采取行动。"
quot;但是创作的本能攫住了这个乏味的证券经纪人,这是件多么匪夷所思的事啊,它会导致他自身的毁灭,也许会导致依靠他生活的人的不行。...皈依可以任何形态出现,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有些人需要突然降临的巨变,就像岩石被咆哮的激流冲击成碎片,但有些需要渐变,就像岩石被水不停歇的滴水慢慢磨平。斯特里克兰有着狂热者的直截了当和使徒的狂热不羁。"
quot;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就像岸边的石头一样,让漫不经心的路人随随便便就能捡起来呢?美是一种绝妙和起义的东西,艺术家通过心灵的折磨,在世界的一篇混乱中才能找出来。"
quot;他不把生活的困顿看做是艰苦。他在生活态度上有种令人难忘的东西,他过的全然是一种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