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宝典》是一本由吴帝德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维导图宝典》精选点评:
●原来很多事情都可以做思维导图。适合入门。
●只看了所有的导图(个人认为,只要看的够多,就能知道重点,照葫芦画瓢嘛)。 所有的导图画得都花里花哨, 1.不会影响阅读吗? 2.画图不会花很多时间吗? 3.如果只求记住,那很多简单的东西很快就能记住,或者写下关键词来记忆啊! 4.如果追求美观,不知道很多人画画不行吗?
●很缤纷,但没用。 —有什么启发? —“万物皆可导”。
●思维导图这种东西还是得自己画
●案例很多,但是没什么用,而且只有他自己画的,专业性不够强,还贵,不是很推荐。
●了解一下思维导图,希望能有机会接触到系统的课程训练
●emmmmm好看大于实用
《思维导图宝典》读后感(一):无题
读的第二本思维导图的书,这本书比较适合刚入门的初学者,看了之后觉得一定要美术好,会画画……但这本书给我的收获主要有两点:1、做思维导图不是抄目录,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整理,形成自己的思路,变成思维导图的分支和层次。2、很多事情都可以做思维导图,不仅仅是读书,还可以是计划与策划,如出游计划、来年计划、待办事项很多事情都可以做思维导图。导图甚至可以用来演讲和制定提纲、方案。
思维导图的好处:1对书籍或者事物的了解更加清晰,加深理解与思考;2不易遗忘,一目了然,便于复习看清全局;3、有利于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以后可以多多利用思维导图的这种模式来做读书笔记,除了文字版再来个导图版,双管齐下,看看效果。如果效果好也可以教给家里的小朋友,帮助他发散思维一下。
《思维导图宝典》读后感(二):本书更适合幼儿思维导图的启蒙
当时买《快速阅读》时,系统推荐了一个套餐,加几元就可以购买这本书,我用导图虽然多年,但从未系统学习过,想提高一下,就买了。
快速翻过之后,很失望。
个人观点:
我的理解,最终成型的思维导图,不是把大脑中纷乱的思绪捉出来的过程,而是把无序整理成有序的结果。画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先思维发散,再逐渐一个梳理的过程。
作者本人是个快速记忆的高手,这些图可能适合一些人用于记忆背诵,但这些图一眼抓不住重点,也不适合在需要向人展示的场合。
几乎每个导图都在说明自己制作思路,归纳一下,大概是这3个点:
1,用颜色区别内容块;
2,用关键词
3,用合适的图
其中第3点对大多人来说,耗费时间,舍本逐末,放在图里还分散注意力,破坏导图的根本作用。
而前两个要点,看书里的任一个导图就可以了,此外无他。
所有的导图看上去都象大脑的外观,弯弯曲曲的,如走迷宫一般边找边看,符合小朋友的兴趣点。随便截了两张图附在后面。
所以我建议,本书内容稍微改编一下,书名改为“幼儿思维导图启蒙”可能不错。
《思维导图宝典》读后感(三):从思维导图想到华罗庚先生的“把厚书读薄”
这本《思维导图宝典》,是在京东为凑单买的。整本书,作者用50多幅导图实例展示了绘制导图的思考过程。浅看即可。
“思维导图”概念已经流行了好些年。它是利用发散思维原理,按照分层结构绘制的一种图形笔记和思考方法。其实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或主动或无意地都在运用着思维导图的原理,即使并没有拿出一张纸来将想法画下来。
作者用一张《关于“思维导图”的导图》介绍了思维导图的结构、绘图顺序,以及它具备的功能和特点。我用word做了一个不标准的简易版本。
《关于“思维导图”的导图》,来自本书用word画的思维导图的发明人——托尼﹒博赞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世界脑力锦标赛发起人。最初,他将思维导图教给一群患有“学习障碍症”的学生,明显改善了他们的学习状况,从而使思维导图一举成名。
个人理解是,思维导图能从两个方面起到帮助作用。
一是从内向外的思维梳理:将自己的些许灵感、偶然意识记录下来,再顺延思考,加以整理,构成逻辑,从而形成真正的创意,或者形成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是从外至内的知识梳理。
说到知识梳理,比起思维导图,我更受用于华罗庚先生的一个读书方法论——“把厚书读薄”。
例如:学习一本新教材时,用笔记形式来梳理框架,同时归纳重点。学到哪一章节,就总结到哪一章节;全书看完了,也就都总结完了。
一本600页的书,可能梳理归纳后只有20页A4。对于需要反复学习的教材,你复习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时候,仅仅需要重点阅读那20页,有各别重难点的再回到原书进行展开阅读。
其实,华罗庚先生的原话是“把薄书读厚、把厚书读薄”。前半句也很重要,我一直没有践行好,这里检讨下。
说到“把薄书读厚”——作者在书中展示的50多幅思维导图涉猎面很广,例如《丝绸之路》、《佛教之美》、《第二次世界大战》、《关于宇宙》...... 看导图比看一本书要高效很多,一张图就能了解整个知识板块,还会激发起兴趣,想去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进行深入了解。这就是所谓的“把薄书读厚”了。
附上书中个人最喜欢的一幅思维导图——《One Piece》!
永远的 One PieceTips:
1、拿到一本书,首先应该仔细阅读“目录”、“前言”和“后记”,熟悉章节框架,有的放矢。
2、不必执着于专门的“思维导图”绘制软件,其实word和excel已经足够好用了。
《思维导图宝典》读后感(四):一切学习始于模仿
我想说这是对我意义重大的一本书。
首先,源于太图的一次读书沙龙,主题便是《思维导图》,那次带了朋友一起去参加,本来吊儿郎当地只打算作为约会的一部分,下午再去参观地质博物馆,路上等公交还迟到了一会儿。结果却是人生阅读的一个转折点。
沙龙期间,主讲人利用ppt大致讲了操作以及用途,由于早有耳闻,所以也就把此方法论上了心。
事隔不久,专门上二楼翻阅此类书籍,博赞的原始理论著作早已被借走,恰好剩下这本以及刘艳的那本。粗略一扫,相对厚厚的那本,这本书全部以实例作图,并配有讲解思路。 基于任何学习都起于临摹的思路,我决定借下这本,并跟着作者思路临摹整本书。
起先不知道作者背景,随着阅读的了解,对作者、思维导图构成、使用工具(为此专门网购了24色水彩笔、24色彩铅、红蓝绿紫黄可擦中性笔、铅笔橡皮、活页空白纸、康奈尔纸、网格纸、纠错纸、便利贴、图标贴纸)及作图思路。全书以使用途径作为分类演绎大量实例。
我的临摹纪录:
2018/11/28:思维导图、中国遗产名录、外来蔬菜水果~
总结:了解思维导图构成及画法、第一次画图倍感吃力、用彩笔作为枝干曲线不顺畅、曲线下划有时会比关键词短需要再补。
12/16:小学数学计算公式、爱因斯坦传、发散思维训练一和二~
总结:通过第一天的适应这次开始进入状态、采用彩铅作枝干和填色中心图、两节发散思维课很好,以后可以多练习,进而让我萌生出网购图标贴纸的想法,随后发现了手账以及再学习怎样阅读怎样做笔记的想法。
12/26:水果与生活、沁园春·雪、桂林山水甲天下、出师表、宇宙中的地球、濒危动物~
总结:越来越上手,一口气画了很多张。
12/27:近代侵华战争、中国民间艺术~
12/28:急救知识~
2019/1.2:记忆力训练法、人类文明、丝绸之路、宇宙~
总结:第一次自我修改作者原图(丝绸之路,上网查找路线图并加以改造)
1/5:准爸爸须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牛顿简介、贝多芬简介、观《达尔文·自然之子》~
总结:网购的贴纸到手,作为中心图一贴就能开画,省了不少事儿,高效率使用迈出第一步。
做完达尔文导图,对此纪录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上央视网看了这部片子的一部分,并记录了关键词,打算有时间将关键词进行串联绘制出比作者更加详细并且让我喜欢的导图。
达尔文:自然之子 (2009)暂无评分2009 / 中国大陆 / 传记 纪录片 / 邓武1/6图说·周易、喝茶入门~
总结:至此便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临摹绘制,随后开始了阅读其它书,并提取关键词自我绘制的过程及学习读书法做笔记。
图说周易评价人数不足冯国超 / 2007 / 华夏出版社第二阶段余留图绘制待续……
模仿-实践-优化-内化-创新,这就是我认为的学习必备过程。
——评与2019.1.23凌晨图书馆回来刚下载好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