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琴调音师》是一部由Michael Tyburski执导,拉什达·琼斯 / 彼得·萨斯加德 / 托尼·雷沃罗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琴调音师》精选点评:
●看这个确实得找个音效好的厅,这个研究蛮新颖,值得关注
●比较无聊,还好不是很冗长。告诉别人有抑郁症的人,最后自己得了抑郁症。
●得带耳机重新看一次
●文艺片应该7分出头才对啊,切入视角还是挺独特的
●SIFF@环球港 第十场 3.5 前面比较平淡,调音时可以闭上眼睛一起听,心会随之安静,结尾加分,执迷于声音的男主好眼熟(an education),城市调音师的故事,拍得不像美国电影...觉得故事还可以再往下走,很难想象纽约这样一座城市停电的样子,在这里看到了...
●视角独特,带有科普性质的听觉体验,能够发现我们周围难以察觉的环境音,思考家用电器等生活设施怎样影响着我们,让所有声音都能和谐相处。不过故事缺乏张力,但反讽目的达到了,在一个充满噪音的大都市中,调音师职业这种特殊的孤独感尤其如此,会想起《对话》和《凶线》。
●作为一个睡眠状态很好的人,体会不到因为噪音失眠的人。
●浪费了一个半小时。
●调音的理论其实很浅显,但是花了很大篇幅讲,人物的塑造没有细节,开头的说,我们已经消失了42%的听力,像个噱头。总是,是一部隔靴搔痒的电影。
●角度新奇,再奇葩的理论的前提都是相信,然后才能坚持研究,让别人也相信就会有效果,心理作用看似安慰,其实能解决大部分心理问题,因为源头是相同的。信则有不信则无。
《心琴调音师》观后感(一):别做那个孤独的音符
点开这部电影的契机很好笑,误以为是短篇电影改编的那个调音师,开篇还在想,导演把剧本做了这样慢节奏的调整,很厉害,调音师的人设变化很妙,结果看到三分之一终于觉得和悬疑的调性不太像,打脸了~
影片的调子蛮舒服的,所以还是坚持看完了,说实话全篇可以用女主的话总结,男主作为心情调音师,却唯独不关注自己的心情。我一边欣赏男主天才般的敏感,对人与声音微妙联系的思考,一边感叹他的孤独,觉得很心疼,也许做一个浮沉在红尘中的普通人更好,至少并不能察觉自可悲。好在电影最后一幕,陷入黑暗但最终亮起的灯光的纽约,治愈了以上所有的压抑和孤独。
影片节奏算典型的文艺片,太慢,太过于个人化的视角,大段的留白,故事本身稍显寡淡,但在现在凡是求快的生活中,值得安静下来看一看。
《心琴调音师》观后感(二):切入点很好,走向不如意
7/10 切入点让人很好奇,一个城市有他自己的G调,每个人的情绪都被声音所影响。抑郁、急躁、失眠、焦虑可能是家里的木地板吱吱声引起的,可能是冰箱和面包机的共振不同频引起的,可能只需要给加湿器束个皮带就能搞定。 这样的调音师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住在黑暗地下室的房间内,墙壁上有一张贴满声音标签的地图,每次上门服务都会录音搜集资料,为了他的声音研究。可是好友告诉他“一切太想要确认存在了,就急于去证明他”,然后实习生拿走了他的成果。 调音师应该是一个社恐吧,害怕周遭由人产生出的声音,全片只有打雷停电以后有了片刻的安静,唯有雷雨陪伴,当他觉得失去了一切的时候,灯光重新亮起……
该片开头十足吊人胃口,因为你会好奇自己平时的莫名其妙的情绪是不是也因此相关,也想找一个调音师给治治。然后转到了他自己的生活环境,压抑感扑面而来,营造了足够的氛围最后却落入俗套,而且情绪不足。
对于我个人而已,失眠的时候我会听徐迟翻译版本的《瓦尔登湖》,或者雷雨的音效,这样的频率太舒服了。瓦尔登湖8.7[美]亨利·戴维·梭罗 / 2009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心琴调音师》观后感(三):《心琴调音师》:与家用电器对话的人,或许不是疯子,而是哲人
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在于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去发现,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去发现。行色匆匆的人自然看不到很多路边的风景,而那些不紧不慢的人往往才会找到美好的真谛。回想一下,很多美好的瞬间的第一个发现者一定是一个善于把握生活节奏的人,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才能更好的与生活沟通。忙碌紧张的大多数人往往需要的是很有效率的解决问题,而对于问题本身却并不在意。
这样做下去,很多人只在乎结果,而对于过程却忽略了。但就是这种被人忽略了的过程却一直以美好的形式存在着。当然,也有人发现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发现美好的过程。声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我们必备的需要同这个世界交谈的声音之外,那些可以给予人们享受的,辨识的声音也有着自己存在的必要。但是忙碌的现代人似乎对于声音做了简单粗暴的划分,非此即彼的判定使得大家失去了很多美好的瞬间,而本片的目的就是要重构这些美好的瞬间。
你能想象一个人可以与一个家庭中的家用电器交谈吗?不,他不是疯子,他只是一个非常执着的孤独者。《心琴调音师》讲的是一个专注于发现隐藏在家庭生活中的声音的秘密的人,他通过改善或者调整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以此来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怎么样?这个工作够高大上吧,是不是听起来很有趣?但结果并不是这样,本片男主人公的高超技艺来源于对于一项枯燥乏味的生活的长时间执着,如果换一个人,那么他不一定能发现声音中的秘密。
曾经的乐器保管员是一个大家眼里非常枯燥乏味的工作,而这个工作之余,男主为了打消这种乏味,而专注地研究了乐器的本身的声音之外,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他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只不过这个理论不太容易被人接受。男主后来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调整一个家庭中的声音,以便于这些声音可以更好的辅助这个家庭。
某一次,他遇见了一个独居的女人,这个女人起初对于男主的工作不是很感兴趣,到后来听从男主的意见之后,她的生活马上被改变了,女人一下子对于男主产生了兴趣。他主动约谈男主,并认真听着他对于声音的见解,慢慢的,女人爱上了这个男主,正当这一切朝着一个爱情片的方向开去,故事却有了不一样的发展结局。
孤独在本篇看来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性格行为。一方面,孤独者意味着与这个世界的交融并不多,而这些不多的交融会促使孤独者养成一种排外习惯。自己平时的日常行为不想被别人所打破,而别人的示好的行为看似诱惑人,但最终,孤独者是不愿意走出去半步的。因为走出去就意味着自己之前的活动范围被扩大化,就意味着适应一种新的活动范围,而整个适应过程所产生的漫长的未知状况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孤独者更愿意在有着强烈的走出去意识之下,留在原地。
另一方面,孤独者就如同本片中的男主一样,会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修为。他可以给男主提供一个安静的独处环境,男主通过这个环境可以发现很多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深深的吸引着男主,作为兴趣可以一直坚持下去。这就是孤独者对于这个世界最好的回馈。或许他们走不出自己的世界,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进行反馈。匆匆忙忙的人群有收获,孤独者去发现这个世界的时候同样是有收获。
唯一不同的可能是,一种收获以物质方式体现,另一种收获更多的时候可能以精神慰藉出现。本片的男主的收获可能是后者。即使走出去可以给他更多的意外惊喜,但是留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更好的延续自己的喜好,才能给予自己更多的真正所需要的东西。谈不上好坏,只不过那种方式更适合而已。
最后要说的是,本片的声音非常精彩,如果有条件的话,去电影院观看本片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且一定要是音响效果非常好的电影院,沉浸的观影体验一定能将本片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可能是它对于观众最好的回馈。
这个世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忙碌者收获了一部分,孤独者看到了另一部分。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