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洞启示录》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18 15: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黑洞启示录》观后感100字

  《黑洞启示录》是一部由Rushmore DeNooyer执导,Janna Levin / Nia-Imara Barberousse / Marcia Bartu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洞启示录》精选点评:

  ●由引力波作为开头和结尾的一场关于黑洞研究历程的展现,黑洞如何形成如何成长等等,解释得还比较清楚。(当时还未观测到,不过有提到说应该像甜甜圈hhh

  ●

  ●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看的如痴如醉

  ●Netflix上偶然看到的。有很多熟悉的名字。黑洞的歷史各種能從書上看到大家的名字。也有一些後來有重大發現的。昨天剛看到UCLA的報導,Andrea Ghez的組通過觀察黑洞周圍天體運行軌道和速度變化再次證實了廣義相對論。EHT就是今年早些時候火了一大把的黑洞照片的提供者。而Black Hole Apocalypse片名則來自2015年LIGO通過引力波觀察到的兩個黑洞相撞這一歷史性事件。片子臨結束的時候點題。

  ●OMG好棒!!! 解答了多年以來的疑惑!!

  ●很多新的诠释和联想,非常震撼。

  ●所有Galaxies的中心都是黑洞,最终会把一切都吞噬掉。

  ●好!

  ●NOVA出品必属精品

  ●科学研究讲努力,但重大成果似乎更需要好运气。感觉这些充满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在中国都很难实现,从人到大环境都是如此……总之天文学爱好者感到开心,这是最好的时代=w=

  《黑洞启示录》观后感(一):让人无法停止思考

  这应该是宇宙圈狠新的知识了。黑洞这个宇宙界最牛逼哄哄的玩意儿,真是让人神往!尤其是看过了星际穿越之后,俩片完全联系起来了。

  女主好像是英国人,讲话很清晰,嘴巴幅度夸张的喔,表示很用力,屁股也很会扭。这这这,都是次要的……

  每个星系中心,都是个超级黑洞,这才是结论,人家给出来了证据,这才厉害。还讲了引力波如何测得,细节丰富的狠,如霍金如何输掉了黑洞的赌。星球尺寸对比图特别直白,一目了然!这就是科普片最棒的样子!

  对比另一部,旅行到宇宙边缘,那就是屎!连我这么爱糊弄的人都看不下去了

  《黑洞启示录》观后感(二):你知道银河系的中心是什么吗?

  很棒的一部关于黑洞的纪录片,豆瓣上竟然只有一百多人看过,这部绝对值得更多的关注度!

  如果想多深入了解一下黑洞,尤其是配合今年的黑洞照片,可以看看这部纪录片。

  从检测到引力波开端,引出人类对黑洞的孜孜不倦的研究 —

  从理论上推测黑洞的存在,

  再到通过测量质量第一次断定一个黑洞的存在,

  再到探索银河系中心的秘密...

  影片中有不少动画,虽然画风配色有点浮夸,但是很有助于帮助理解艰深的理论概念,形象直观。

  想到每个星系的最中心都有一个超大型黑洞,整个宇宙的星星万物就围绕它们旋转,真是太震撼了。

  影评首发于公众号luluto 欢迎关注

  《黑洞启示录》观后感(三):搭配《时间简史》更美味

  刚看完非常棒!很新很形象直观!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建议先看完霍金的《时间简史》前六章,再结合本片看,里面的好多影视化演绎理论与实践方法非常直观。

  看《小欢喜》的时候,乔英子对天文学的爱是如此执念而浓烈,勾起了我对曾经的那个喜爱天文学的自己的回忆与怀念,当时的自己竟然能将大部分零花钱用来购买诸如《科幻世界》、《天文爱好者》、《飞碟探索》之类的杂志,沉迷在对星际旅行、时空维度、宇宙物质相关知识的攫取与幻想中。

  又是什么葬送了我自发产生的“仰望星空”的强烈欲望?我觉得和“应试教育”不无关系。在千军万马闯高考的胁迫下,教师放弃了对学科框架的整体认识和引导,在师生之间往往存在有两种声音,一是“这个东西不考,我们跳过”,二是“这个对我的生活无关,我为什么要学这个”。现在我懂了,我在那段令人头疼的时日里从未懂得过学习数学公式、物理定理、化学元素等对于人的真正意义及其内在价值。这是我在本周研读完《时间简史》的最大感触。

  按照霍金的“时空旅行”观点,回到过去有两种解,一是“协调历史法”,你只能成为过去的旁观者而无法篡改历史,二是“历史的假想法”,你可以随意更改,但是这个你的历史永远不会同未来的那个你的历史重合,所以说,即便允许时空穿越,世上也没有后悔的药,我要么不是我,或者要么还是现在的我——一个已经对理科毫无任何兴趣也丧失大部分复杂计算能力的我。

  好在霍金的《时间简史》是如此的通俗易懂,它对几乎所有普通大众都是亲密的、敞开双手的,书中甚至还可以看见他不时透露出来的小脾气,也可以看见他幽默和他的坦诚。霍金作为一名无神论者,在书中他却多次提及“上帝”“造物主”“创世”等宗教神学的东西,与牛顿、爱因斯坦等宗教信徒开宗明义地声称自己的所有科学研究都是“追随上帝的脚步”不同,霍金实际上是在将自己的宇宙观与宗教神学进行对照思考,我认为这是和西方的教育方式与理念分不开。几天前发生的成都电子科大某教师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学术批判最后的处理结果看见,某种一元方法论、革命论下学术之自由精神势必将万马齐喑。

  《时间简史》的第六章来到“黑洞理论”,论述对我来说开始有点“艰深”,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当天正巧发现电影网上新了一部名为《黑洞启示录》(Black Hole Apocalypse,2018)的纪录片,由PBS的“超星”栏目制作。

  影片从检测到“引力波”谈起到最后对“黑洞之形”的猜想描绘,有意思的是,在纪录片播出半年后,2019年6月,全世界各大天文研究所同时发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拍摄到的“黑洞”合成图像,图与往昔猜想中的“黑洞”有着惊人相似性!但这部纪录片的真正价值远不在于其预测,而在于它用影像化的制作将《时间简史》中的很多纯理论性的测算形象呈现出来(看完就知道美国的科学发展以及科学纪录片制作水平拉开了中国多少差距),诸如如何去判断一个遥远恒星表层具备哪些化学元素,如何通过“视差原理”去测量天鹅座恒星的距离从而判断其伴星是否有可能为小型“黑洞”,如何通过设计精妙的“陷阱”以捕获难以用望远镜观测到的“引力波”……将这些影像与书中的理论相互对照理解,无不感叹人类智慧的奇妙与创造(我觉得这是那个老师想要的那种“创新”),而很多创新的背后则是有着大量基础几何学原理,甚至是常识为铺垫……当明白了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可能会对人类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的时候,那种热情与使命感或许会把数据计算的枯燥乏味给驱散,而“乔英子”式的高中学生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宝藏女孩”。

  读完《时间简史》对我还有一个重要意义是,现在当我再次仰望星空的时候,可能不会只停留在《夜空中最亮的星》(恒星-天狼星)的旋律或古典的诗词里,而是陷入深邃宇宙的思考与困惑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洞启示录》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