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宠我》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0-17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宠我》经典观后感1000字

  《宠我》是一部由Sampson Yuen执导,虞日新 / 罗冠兰 / 李伟燊主演的一部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宠我》精选点评:

  ●北影节第4场华语广角。竟然是一部到最后几秒钟才反转的“恐怖片”,而只有看到最后这里,前面的一个半小时才展现出它的恐怖感,也算得上是细思极恐类型的尝试了。只是导演把这个有几分怪奇的故事拍的寡淡又破碎,大量滥用的煽情音乐和闲杂人物冲散了故事的主线,使得不少观众昏昏欲睡甚至离场。好故事是好电影的根基,但并非全部。如果交给更有经验的导演,搭配上两位“女主演”,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

  ●滚

  ●人养宠物就是为了体现优越感、获得安全感,人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是有点想法,不过可惜全盘失控了。

  ●

  ●……

  ●宠我,探讨着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爱的关系,如果简单用「有钱人」及「普通人」分别这个社会,不同的族群有不同面对的问题,而彼此是否能够用爱去互相了解及帮助。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一堂课。这部电影最大的惊喜是,这部戏的男主角,完全突破了我的固有观点,完全就是创新用了自己特独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角色,虽然有几场戏,有点突破我自己能接受的范围,但是能够更深刻了解这个角色所感受的痛苦及无奈,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能怎么相处,唯有透过了解及爱才行吧。总而言之,我是哭了。这部戏不是恐怖片,更像是真实题材的黑色幽默电影。

  ●太不成熟了,无论是剧作还是制作,美术风格、音乐、表演,一度怀疑是本科生的毕业作品。但本质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会新闻,原本可以被改编得更好,前面做了那么多铺垫,就为了后面反转那么一下子,然后跟观众说,大家看了第二部就知道了,那怎么不改编成连续剧。真不知道拿了什么奖。

  ●好尬,交代故事太啰嗦……摄影和音乐不错

  ●阿彼察邦式排泄直播,黑泽明式倒影重叠,肯洛奇式社会正义,沙马兰式LGBT大反转……不行我编不下去了:)一个马来西亚律师转行做导演,把自己曾经手的一个无聊案子拍成了东南亚华语界的《房间》,还要自己做女主角,找叶山豪做男主角,得了九十多个国际野鸡影展大奖,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把这部片子的幕后花絮拍出来估计比《灾难艺术家》要精彩。建议给观众发金莎巧克力,一到叶山豪变魔术时刻大家使劲往屏幕扔

  《宠我》观后感(一):寻找爱及理解的宠我。

  宠我,探讨着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爱的关系,如果简单用「有钱人」及「普通人」分别这个社会,不同的族群有不同面对的问题,而彼此是否能够用爱去互相了解及帮助。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一堂课。

  这部电影最大的惊喜是,这部戏的男主角,完全突破了我的固有观点,完全就是创新用了自己特独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角色,虽然有几场戏,有点突破我自己能接受的范围,但是能够更深刻了解这个角色所感受的痛苦及无奈,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能怎么相处,唯有透过了解及爱才行吧。总而言之,我是哭了。这部戏不是恐怖片,更像是真实题材的黑色幽默电影。

  《宠我》观后感(二):宠我: 病态社会的扭曲人性和冷漠人心

  (作者:奋斗的小猪,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19北京电影节第六场,4月11日,UME影城北京安贞店,《宠我 Million Loves in Me》)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强迫症虐待狂老太婆,一段扭曲畸形的母女关系,电影并不是传统意义的恐怖片,而更应该算是一部社会伦理片。

  香港黄金时代之后的电影何去何从?大部分人看到了香港电影的没落,却忽略了香港电影人在一个由盛转衰的社会背景下对病态社会的探讨。

  近几年香港对病态社会的探讨首先从2015年的《踏血寻梅》开始。被生活遗弃的人,缺乏爱的城市,冰冷的社会日复一日。踏血寻梅剖开血案,展示了案件背后的社会根源,犀利如许鞍华当年的天水围。

  之后是2016年的《幸运是我》和2017年的《一念无明》,两部电影都探讨了社会老龄化背景下香港的病态和问题,尽管导演的态度比起踏血寻梅要柔和得多,但我仍然把他们归为病态社会的系列电影。

  宠我则走得更深更远。罗冠兰饰演的强迫症疯老婆子已经让人唏嘘,更可怕的是周围的人:邻居,记者,律师,他们关心的不是动物不是道德更不是人的死活,这是整个病态社会的真实写照:没有人care别人的死活,社会和大众想要的只是消费别人的痛苦,从中得到畸形的心理优越感。

  我是冲着TVB老戏骨罗冠兰才选中了这部电影,尽管罗姨妈一如既往的让人喜欢,但她在宠我里的表演有些过于用力,反倒是饰演Katy的Jeremy Tan表演不急不缓,尺度拿捏相当到位,给出了让人拍手称赞的表演。

  至于导演,在表达态度方面稍显教条和生硬,但是选取的主题,切入的视角,对人物的解剖都让整部电影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芒。如果导演还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折射出更深层的东西,那么电影就更不一般:一个病态的孩子,是由病态的母亲造成的,个人如此,群体也如此。当然这个话题,点到即止,不是重点。

  宠我是近年来香港电影里极好的作品,也是个人心目中今年的金像奖最佳影片。

  在电影即将以一部五星社会伦理片结束的时候,导演在最后一分钟来了一个漂亮的大反转,宣告:这是一部真正意义的五星恐怖片,最恐怖的故事在结尾。如此精彩的结尾,让人看到了当年James Wan在电锯惊魂里的神来之笔。

  《宠我》观后感(三):“异色”新闻事件的黑与白

  号称斩获了国际影展八十多个奖项的《million loves in me宠我》,向海内外电影节观众直白地展现了一个事实:没有功力基底的类型重组混搭,最终只能用恐怖等字眼来扣以自己独立的冠帽,在中英粤的不清楚解释中,尴尬收尾。尚且不去追究它如八点档般流利又功利的叙事背后,有着多少靠芦花鸡式色彩品牌堆砌的浅层物欲雕刻、生掰硬拗的纸片人设和强行反转、无懈可击外带伟光正的人文道德审视以及那有意无意(人编剧说是无意的)的社会性别&自我认同探讨,最终都把《宠我》推向而不是推高到这个境地。遗憾但现实地说,什么都想来一笔,多数情况下会成就糟糕的一锅乱炖,哪怕它来自真实新闻。

  彪悍的序幕让人产生了错觉,它凌厉、高速、推进着的剪辑配合以低明度的城市暗角,给予了此片浓厚的犯罪气息的力证。与片尾“母女”狱中对峙的氛围首尾暗合。有一点必须承认的是,影片在黑色元素上的设计是有硬性支撑的:除了片头尾,暗室“养宠”的贯穿是片子可怖的核心,更直指了缺爱而导致的畸变这一主题之一,但这视觉突出却又是单薄、重复且无效的,它的对立来源于整个高级住宅区和记者这一功能性反派,更意外的是这同一阶级内部复杂微妙的冲突竟然就聚焦在一些幼稚的拉拉扯扯的动作片段上,实在是打断了那些精心刻意、本该深邃的灰色地带的纵深位移。异人主角的前世今生一般会成为观众理解其存在本身的关键,影片也自然没有让大家失望地,调出了过往影像的黑白滤镜,插叙在那些动情时刻,前夫的离弃、联动到残酷母女、姐弟关系中埋下的恶果。说滤镜其实言过,那是相较于全片而言的,将颜色抽取至尽,年代环境自动归位,只需截取稍稍激烈的生活片段,便可知酿成这般结果的一二,算是感人的。落入港剧窠臼的还有法庭的若干桥段,它那干瘪的样貌丝毫没有在双方据理力争的情况下拉扯,更像是在宣读一场结果已知的社会小奇闻,它的分量甚至只能上上地方台,立场暧昧的摄影机摆置、衔接处的空白,导演的处理不当则让它趋于了一种“至于拍出来吗?”,而非我们应该关注这样的事件。

  当然了,影片里能说上古怪可爱的点不是没有,表演很卖力,只是少了角色自身的喘息和片刻留给观者的静止。五颜六色地逛逛百货楼、大闹高级餐厅完全没问题,但光想凭电视电影的质感就来书写日常下的怪奇,这很难有说服力,疯狂的购买欲、胡搅蛮缠奢品店、转角遇到靓仔真爱,这些全是编剧的纸上功夫,除了单个表明意图和叙事的镜头外,怎能不觉缺憾于导演没有再挖掘挖掘那怪有张力和恶趣味的瞬间?令人生理不适肯定不是其目的,但男扮女相的揭露着实让一批批反胃的后劲涌上喉头,愈是清新地、去差异化地将女主的快乐雀跃放大,那不忍的关怀也在某种程度上二次丑化着角色,只因这使用反差的雕虫小技,立意全无。功亏一篑的诱因不止于此,《宠我》灾难性的片尾才是更大的槽点和真正低级,令部分观众寒颤的母女双面叠合的镜头(不好意思,真的忍俊不禁),是正向的、可期待的反转讯息。可谁知女儿在洗把脸后露出的男人脸,才是导演的最终企图,你问是什么,敬请期待《宠我2》,放心绝不会是狗尾续貂。一次性转、变装,几乎可以抛丢给你无限想象:同性情愫(叶山豪也是够明显的支线了)、异装癖下的犯罪动机、更加神秘的血亲关系······就这烂片还要若有似无地招引你回味和期待?可以毫不负责地预测《宠我》不会有第二部,片尾只不过是更不负责地、为团队的无能为力进行画上句号地蒙羞罢了。

  过程精彩不过是律师记者两类键盘侠间的过招和道义绑架,稍有深度的火星就被骂街指责淹没,很难过,这并不反类型;结果也是一副要出狠招,然而憋出一股屁的拙态,没给到你类型的爽感,反而背下嘘声连连的kuso罪名,浪费了一桩好题材的《宠我》,各路拿奖,这真的很B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宠我》经典观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