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我》是一本由万方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和我》读后感(一):你和我
读完了万方老师的书《你和我》!读了二十多年的甜宠小言,自从看了万方老师和肖战的对谈以后,突然开始喜欢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敏感的人总会有强大的感知能力!
在万方老师的这本书里,有大量的对父母的回忆,还有那不可言说漫长岁月的痛苦记忆!开篇第一章就是对母亲去世情形的深刻记忆,从痛苦的记忆开始,回忆与父母的温暖时光和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伤痛!她说,写这本书即是对父母的纪念更是寻找自我的过程!无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都曾经是真实的经历!而这份真实的展现更是对过往的记录!
读后,有太多相似的感受!我的父母传统而又守旧,我总觉得我们有太多的不同,可近日仔细思考下,方知,我总是用感性的思维去看待我们之间的问题,特别是生活的方式,以为自己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其实也只是父母无法选择的那一面而已!
另外一个最深刻的感受是,人确实是多面体!我很喜欢万方老师和肖战说的悲观和乐观主义,事实上,我是表面乐观的悲观主义者!表面的乐观展现给世界看,实质的悲观只有我自己知道!
很喜欢万方老师看似对生活琐事的记录,蕴藏着很多生活的感悟!一趟寻找自我的记忆之旅,一个让自己更强大更坚定的自我探索之路!我们与父母之间不止是血肉的牵绊,更多的是灵魂的共通,思想的共鸣,带来强大的力量,这才应该是我们和父母之间最深刻的羁绊!
《你和我》读后感(二):你,和我
作家万方写的父亲曹禺。这本书没有前言和后序,第一篇倒是很有一点我喜欢的感觉,但在长达四十八篇的书里,这种感觉不是很多,这大概正是鲁迅先生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类所有的情感,对当事人来说如天地大海一样辽阔深远,若非有相似的经历,旁人永远也只能共情到皮毛吧。
说两点打动我的地方。正好在七夕那天读到曹禺与作者母亲初识、爱恋时的通信。一位是清华毕业的高材生、一位是书香世家的闺秀,爱的表达真切、浪漫,甚至疯狂,相比之下,一般文学作品里对爱情的描写简直浮面而敷衍。
后面年老时曹禺与巴金的两地通信,当时两位日渐年迈体衰,到最后只寥寥几句,有时甚至是代笔。对理想至死不渝的追求和身体不允许之下的无奈,令人唏嘘。
我对曹禺先生唯一的熟悉处是《雷雨》,在这本书里才第一次看到他不同时期的照片,永远咧着嘴笑,甚至老年、甚至病重。由此想到也只有这样乐呵的人,才写得出那样火热的爱的文字,才能挺过文革,尽管他的女儿说到父亲性格底色是悲观,然而这不妨碍他是一位爱笑、轻松、民主的父亲和丈夫。
最后,不免与同时期的傅雷先生作了比较。傅雷严肃严谨,他自己也说到因为这个性格对家人多有歉疚。因此,我虽然更喜欢他的作品和艺术造诣,但不免为他的性格感到遗憾。“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家庭生活里,没有什么比温和的家人、温馨的家庭环境更重要了。
《你和我》读后感(三):看书随想
一,书到货的前天晚上 有空了再去打卡 顺便看看咖啡店的拉花 现在先来读一读它 据说可以媲美《我们仨》 百度了戏剧大师的八卦 有了一丝不太好的想法 人无完人 看一看他的女儿怎么记叙他 二,昨天看到书的一半 曹禺和第二个老婆的女儿写的,某网非虚构类新书排名榜第一名,亲情,友情可以看看,宣传说可以媲美《我们仨》,我觉得比杨绛文笔和境界差的不是一丢丢,爱情就别看了,戏剧大师的爱情观不敢恭维,之前度过,发妻临死时想见一面都不满足一下……有些所谓大师还是只看看其作品罢了 三,今天上午看完,除了那部分曹禺和邓译生的书信 貌似胡适的书里说过挑书就像挑爱人一样,确实,若对某作家的印象不甚好,他的书也是读不进去的。 万方,第一次看她的书,本不应该有什么感觉的,可是查过她爸爸曹禺和她妈妈邓译生的爱情,再看看她写的关于父母爱情的部分,就如鲠在喉了,怎么看怎么像开脱。一个有家室的男人在外边和别的女人同居了十多年,而且妻子还是当年清华大学的同学,猛烈追求才得到的,并且已育有两个女儿,后来利用自己的地位,施压让妻子离婚,甚至周总理都关心了,前妻能不同意签字吗? 话说不是和巴金是朋友吗,不能学学巴金吗?看了书中和巴金的通信,这部分写友情的还不错,又度了巴金怀念亡妻的文章,想到了苏东坡的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有评论说巴金是千年难遇的,确实,把自己妻子的骨灰放到床头33年,等他逝去后骨灰一起撒入大海……… 还有不能学学他的清华同班同学钱钟书吗?他自己都说做学问不如钱钟书,做人也一样不如吧,钱钟书一辈子只爱杨绛先生一人,那才是爱情该有的样子。 其实本不大喜欢《雷雨》,此书上写着有人说曹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呵呵……
还有关于一些文革和死亡的描写,杨绛先生写过《干校六记》和《将饮茶》以及《走在人生边上》,比这个写的有深度
还有一些引用毛姆,陀思妥耶夫斯基,黑格尔(作者甚至还有些记不清是不是黑格尔写的),鲍勃迪伦,莱昂纳多科恩的话,感觉竟像一个初写作的人写的,才会那么多引用
可能由于她爸妈的所谓爱情,过于挑刺了。
《你和我》读后感(四):关于生死,关于真诚,关于做人——那些读《你和我》后得到的感悟
一个人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无论是亲人的还是自己的。 如果这个人说自己准备好了,其实也不过是无奈接受,没有办法而已。
当我读完《你和我》整本书,最大的感想莫过于此。书读得很艰难,这个艰难并不是说文笔不好或者内容枯燥或者意义晦涩,万方老师的书毫无以上毛病,我的艰难在于读书的过程中在心灵上很痛苦。
好几次,读着读着潸然泪下。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有多久没有因为读书而哭泣了,而且还是这样一本散文体裁的传记书,委实不可思议。
我记得那几次的落泪,第一次是作者写到想起母亲对自己说手疼,但那时年轻的作者并不懂得那种痛苦更不懂得要去抚慰母亲,多年后想起那种苦楚和无法弥补的遗憾,心里追悔不已;第二次她去墓园为父亲上坟,在父亲的墓后是一位夭折的小婴儿的墓碑,上面是他父母镌刻的墓志铭“我们俩最爱的小宝宝”。我自己有个两岁半的可爱女儿,因为她,我才知道原来小孩子很早就已经开始懂得许多并不是我曾经以为的完全无知无识,也因此当我想起那个1岁便离开世间的孩子,他的爸爸妈妈该有多么的伤心,他们最爱的孩子啊,会笑会哭会咿咿呀呀爬来爬去就这么没有了。然而那个民国的孩子,他的父母可能都早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我们终究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多在亲人心里留下一点痕迹。
作家的好处在于他们可以留下作品,一些文字,一些感情寄托其中,打动你,打动我,打动的人足够多,它便可以存续下来,让后人跟着一起缅怀。
第三次哭泣是看到曹禺怀念自己的母亲,那已经是书的最后一章,年逾古稀的老人深深地思恋他从未见过的小小的妈妈。母亲在模糊的记忆(照片)里永远都是个小姑娘,死在花一般的季节,为他的生而死。老人因为失去了母亲,在精神上永远都是个孤儿。他怜爱那些女子,他的一生都会爱那些女子。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某种投射,但想来冥冥中多少有些关联。
读着曹禺的诗句,字字戳人肺腑,悲伤难以自抑,我尽量压制自己不要流泪,也只能抓起纸巾擦掉眼泪不让外人看见。诗作者的哀伤是极其强烈而具有感染力的。我没有看过曹禺完整的话剧作品,但仅仅通过他的书信他的诗句便可确定他的文字一定拥有强大的力量。
而他的女儿万方在整本书里也体现出了这种强烈的感召力。她的文字风格偏向朴实真诚,感情上很是激烈,这让我相当意外。在曹禺110周年诞辰直播访谈上的她看起来温婉平和,没想到老太太的心里燃烧着一把火。她说得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这段旅途不管怎么走都必须走下去,一步也偷不得懒,直到倒下的那天。”
万方写这本书是为了纪念她的母亲,为了找寻过去的真相,为了反省自我;而我读这本书是为了什么呢?是因为自己喜欢的男孩的推荐?一开始确实如此,但之后慢慢地,我被书里的人生吸引,为真诚的文字所慰籍,我的痛苦与困惑被长者的睿智解答,花了十几天读书,做书摘,思考,反省,最终多少想通了一些事儿。
曹禺在戏剧中体现真实,就要去面对人间的种种残酷;他追求与方瑞的爱情(是非在此不论),就必须承受相思的折磨。他的人生后半段在心灵与身体上遭受双重的折磨,这是命运的悲剧也是大环境给予的悲剧,生活一点点地磋磨着人的心灵与性灵。
人啊,但凡要真实地活着,就必定会遭遇痛苦。然而我们依然要选择真诚,选择高尚,不,不一定要用高尚这种了不起的字眼,只要不扔掉自己的同情心就好。
因为有同情心,才能写出真正好的作品。 会对他者产生怜悯便是人与兽之间最大的区别。
曹禺最最打动我的,不是他的作品,不是他的经历,而是在经历了那么多浩劫与折磨之后,他依然抱怀着对祖国与民族的期望与祝福
"昨日,听了第六个五年计划报告,有内容、有办法,我很高兴,我们这个民族这个祖国、这个社会确有可能富强起来。想想几十年我们盼望着、盼望着。受苦受难近百年的中国老百姓有一天确能幸福,过着一个真正像"人"的生活,有一个理想为之奔走,流汗、流血,而不至于白混一场!这岂不令人兴奋。当然,这要时间,也许我们都不能看到了。但能望见这个远景,也是极大的安慰。"
我所生活的这个当下,是否已经实现了曹禺的梦想呢?我想还远远未到吧,现在甚至可以说舆论环境越来越复杂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停下来屏蔽掉那些嘈杂的声音,好好思考一下怎么选择前进的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情。
读一读万方的这本《你和我》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