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棵树》是一本由(法)伊丽莎白·布莱美著作,湖北美术出版的32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面大篇的书评很讨厌
●用古典的话来说,很美好的友谊。用当下的话,可以说“基情四射”
●不知道心悦有没有理解两棵树分离和再见的心情,她只是喜欢找书里的小车,小房子,小鸟,游泳池,每次读都催我往后翻,要去找她感兴趣的图画。有一段时间还把封面的圆形标签认成饼干。
●老树一度失去生活的力量,好在小树成长起来了,他们又能见面,又开始比赛,大家在竞争和陪伴中长成了参天大树
●和你在一起。
《两棵树》读后感(一):如果真的相爱
他们曾是深爱着的恋人。
他们也曾有争吵和相互间的竞争。
他们无言地相爱着。
他们仅仅只是相爱着。
他们有着更强势的力量。
他们建起世俗的墙。
他们以为自己是对的。
他们被强迫分离了。
这怎么可能?
眼见就要枯萎。
可那是他的树叶啊!他的恋人!
他没有走。就算被隔离。
他们是相爱的两棵树。
才终有一天,
因为还要继续在一起,
他们长得好高好高,
他们的树枝,
越过众人的墙,
纠缠在一起,
那是久违的拥抱。
《两棵树》读后感(二):两棵树,两颗人,两颗心
两棵树,一棵是小树,一颗是大树;两个人,一个是小孩,一个是大人;两颗心,一颗是童心,一颗是爱心。父母的亲子阅读,能在自然界中也找到共鸣。
给孩子读这本绘本,突然想起了很多关于父母与孩子的事情,于是便有了上面的感慨。孩子听完以后,让我给他“编故事”,我给他编了爸爸和儿子的故事、妈妈和儿子的故事。
有两个人,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
他们还经常比赛,比赛吃饭谁吃得快,跑步谁跑得快,打球谁先捡到球;
他们每天打电话,大人想知道小孩生病好了没有,小孩想知道大人什么时候回来;
大人希望回家之后小孩生病就好了,小孩希望自己快点病好了等大人回来;
三天以后的晚上,大人回来了,小孩的并也好了;
他们又在一起开开心心地玩游戏了。
两棵树,两颗人,两颗心。还可以有好多好多的故事。
《两棵树》读后感(三):我们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
第一次是听“两棵树”——温馨的友谊故事,忍不住让眼底有微微的润意,抽一抽鼻子内心温暖。第二次是实实在在开始阅读,草草地横扫了一遍,满满的信心溢棚——简单的小故事而已。只是这故事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品,渐渐连自己都不太肯定这个故事是否如同自己的理解。
《乌合之众》里说人是群居动物,多少是头脑简单的集体动物,如果脱离群体可能尚存理智,一旦群体思想做主自己往往会走向连自己都无法预料的道路。
《两棵树》的结局让自己不可抑制的怀疑起来,如果真的彼此分离是否真的独自消瘦或者再次重逢的喜悦没有参杂只能是对方的无奈吗?
……我不信命理却不可抑制地去求签问卦,好奇自己短暂的人生能被多少种言语方式进行解读,但往往是好的记住了期许并且怀疑,怀疑那些包裹着甜蜜寓意的语言是否只是“解签人”图皆大欢喜的诓语,而坏的呢倒是一字不落地铭记于心,生怕命运的捉弄让我成了“弑父娶母”之徒。
短暂的温情总是让人迷恋,可是背后深深的不信任感却让脚步不前。
《两棵树》读后感(四):两棵树,两棵心在一起
这一本生活教育系列的书,是法国的作者、儿童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布莱美与天才的插画家克里斯托夫·布雷恩联诀创作的抒情绘本。以树为人的主题描绘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珍惜友谊的故事。大人小孩看到这本书都会感动到。我家4周的女儿对这本书是爱不释手,每周都要让我读一回给她听听,现在她已经能初步的自己看图读出来了。
1
两棵树,一棵高大,一棵矮小,不过,小树正在努力的长高。
春天,他们一起盛放鲜花。
冬天,他们一起抵挡寒冷。
再到春天,他们比赛谁先回到春天,比赛谁的叶子长的更绿、更多。虽然大树并不总是出胜。
他们还会比赛谁的枝上鸟儿更多、更会歌唱,为了赢,互不相让。
此时的他们像兄弟,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走过风风雨雨,一起竞争着。日子是那么的美妙。
2
直到有个商人把花园买走了,在中间砌起了一道高墙。挡住了彼此的目光。
大树很孤独和难过,树叶渐渐枯黄。
小树在墙的那头安慰鼓励他,振作点啊!我们一定会长得超过高墙!
那是一段长长的孤独的时光,直到有一天,从高墙的另一边有一片绿伸过来了。
它们期盼着早日的重逢。
此时彼此的分离是那么的痛苦,难过,让人想放弃,但是来自兄弟朋友的鼓励,可以支撑着我们走过那段黑暗的时光,只到有一天,见到一缕光明!
3
终于重逢了,尽管岁月改变了彼此的容颜,大树更加高大,小树也不再矮小。
他们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相处的时光,再次比赛上了。
比赛谁的枝上绿叶更多,鸟儿更多。
它们珍惜着这重逢的欢乐,也害怕再次分离,
于是它们努力的把手臂伸向对方,相互交叠,直到谁都不能使它们再次分离。
当人们经过时,也许以为是听到了风声,
其实,那是他们在低声倾诉秘密。
分离是痛苦的,重逢是喜悦的,重逢后的日子大家有那么多的秘密要交换,终于知道了这重逢的不易,兄弟朋友间更加的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光了,可是那独孤的痛苦久久也不敢忘记,他们想办法手拉着手,相互交叠,永到再也不分离。
《两棵树》读后感(五):正经的解读
1、 当面对困难,请你勇敢、向前、向往光明、相信未来。
当高墙垒砌,觉得无助的不仅仅是大树。
高耸的墙壁、厚重的砖墙,我是那棵左边的树,我的朋友在右,我们之间的距离不可能缩短,彼此的友谊依靠的是对视的目光、与嬉笑的对话,而今连这小小的联系也被阻绝——目光不在、声音也穿不透厚重的砖墙——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见面了吧!孤单的生活将会击倒自己,我没有想象中的坚强——朋友、春天都成了不可能的事,或许我枯萎才是顺其自然。
高耸的墙壁、厚重的砖墙,我是右边的树,我的朋友在左,我能感受到他的悲伤与绝望,因为是那么浓郁的沉默笼罩着我,我不够成熟却不愿放弃,有一天、有一天我一定能够长得超过高墙再和朋友见面,我不能消沉我要迅速成长。
当面对困难,我们忍不住变成了大树,当面对困难,我们却希望孩子变成小树——倔强却充满希望的小树。人生的道路上变化莫测,有谁又能保证友谊天长地久、亲人常伴左右,只是希望孩子面对挫折的同时不悲观、不放弃,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多相信时间所能带来的改变,当自己的努力没有结果也会心中充满希望——生活还是美好的,一切都需要乐观的前进。
2、 珍惜友谊。
孩子需要朋友,渴望朋友,同时也容易遗失朋友,因为不懂得珍惜一份友谊的平淡和长久,不是每一对好朋友都能像大树和小树那样会经历分离,分离之后才渐渐明白彼此之间的平常目光与言语是弥足珍贵的情谊。大小树因为经历过失去才真切地感知到友谊的可贵,而孩子我们则希望让他在这个小故事中能够学会珍惜眼前的友谊,珍惜朋友,珍惜在时光中简单而纯粹的情感——不需要像大小树那样分离,只需要像大小树那样快乐。
3、 如果困难的环境无法改变,那么去改变自己解决困难。
如果说我们只是告诉孩子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坚强、要勇敢,那么我们是在一厢情愿地给孩子灌输——仿佛世间上的事只要你坚强、勇敢了便能成功、结束了。但实际的情况呢?可能是我们无法具体所能描述的。《两棵树》最为可贵的一点不在于他多高尚地宣扬了要让孩子坚强的思想,而在于他具体地讲述了困境——依靠自己——解决困境的这样一件事情。有多少连我们成人都觉得无能为力的事情——比如距离、比如等待、比如时间的煎熬在这一本小小的绘本中一一作出了详解,原来我们需要的是一份信心、坚持、以及充满希望的等待。有时候结果可能会超出你自己所设想,但比起原地的踏步和独自的枯萎,生命的鲜活会让自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