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效應》是一本由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Taleb, Nassim Nicho著作,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450 TWD,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後再看一次
●后面很无聊,没多少可看的东西。对于一个看到什么理论都习惯性怀疑的人来说,有共鸣无启发。看完想起来小学时有很多地球将灭亡的说法,资源将尽,世界末日,末日电影也很多,现在真的不多见了。小时候喜欢看感性的文字,现在更喜欢用数学来分析问题。
●我之启迪
●这本书提倡的是非均衡的思维方式,如果执着于不可预测的话,可能就入了邪道。
●结论是:不要试图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因为基本上不可能。
我说的是关于高斯曲线,作者谈高斯曲线,并不是谈整条曲线,如果那样,这条曲线恰恰可以支持他的观点。作者只是在谈钟形曲线的中间部分所采用的平均化方法比较粗糙,抹杀掉事件的特殊与独立,掩盖事物发展更精确地规律。作者的论述过程云山雾绕,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过我更愿意相信是译者的水平问题。
《黑天鵝效應》读后感(二):數學好的人可能讀得比較懂
這本書啊~真是令我頭昏腦脹,因為有很多數學的公式我都沒學過,我是個文科畢業生,所以我只讀我看得懂的地方。
令我納悶的是,既然黑天鵝事件在這個極端的世界無法預測,還會破壞我們的日常生活秩序,但是作者居然跑去開了一家投資公司,然後跟客人說他不搞預測這一套。一個認為預測不可靠的人卻靠預測的行業去賺錢,真是想也想不通的邏輯。
簡言之,這本書的作者用了一卡車的數據來說明為什麼黑天鵝事件不可預測,而且有多麼危險,既然我們已經生存在一個人人隨時能在網路上爆紅的世界,我看買保險也是來不及啦!
《黑天鵝效應》读后感(三):思维搜索
任何在充满集中的钟型曲线中,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对塔顶的集中偏好。
长尾的确打开了这种人类特性破裂的一部分,它将世界分成了两部分(双尾):
充满不公平的,由序列性的大人物和所有不确定的,非序列的小人物。
也许,在中庸的时间线杯延长之后,就是预料之外的坠落或者平行,而非我们所预期的继续上扬
就如中国的sicuz一样,在万众瞩目之外的论坛程序构筑了一个王国,它带来着属于中国的革命
同时它也受到,开源,创新的小虾米们,它们利用自己手中的一张张选票,通过着光纤
改变着世界。
传统角度看待我们的世界时,
若信息的传输媒介非光纤化,则会产生长尾未能在较短时间线体现
例子如:我们的技术革新在信息工具使用之时产生的平坦化,非信息化的企业变革却如此缓
慢...
都是由于人脑慢速和传输途中的信息衰减的后果(可能有些过于笼统)
用恋人来说吧..
距离会导致破裂..其原因是因为,信息在彼此大脑终端之间的传输是不一致的结果..
表达爱意可能就变成了厌倦...
而我们无法避免此现象的发生,无法远离极端斯坦对社会的控制,因其本身就是不稳定的,慢速
的,无预测能力的人脑的特点也使我们往往偏差估计因素的影响(在不稳定的区间内进行信息的传
输,本身带来的就是..偏差)。
还是回到索引...因人类脑中的每条索引的存储量所引起的信息量问题往往充斥着生活。
同时,信息索引间的引用不同步造成不同时刻的不同反应
因此,从我们的行为分析,本质引起的和偶然行为的不同质性可以用此解释,
但是,问题来了,为何梦境的信息,我们甚至大部分不能从索引中找到呢?甚至根本无法唤醒
也许哈..它们的存储空间是人类深入睡眠前的大脑剩余索引区域..因此其存储是会溢出的..就无
法保留了(昨天查到的..人类的记忆模式和google类似..是用快照方式的...图形的存储..其他的论
据继续寻找中)
《黑天鵝效應》读后感(四):人为什么不可以是由猪进化而来的?
两个引子:
第一个:人类是由什么进化来的? 答:猿猴!猿猴是由什么进化来的? 答:猪!
所以,人是由猪进化来的。
哈哈,看到这段大家都觉得我疯了。不过你有确定的证据证明几万年前猿猴不是由猪变来的?要知道,我们现在所接触的一切,所学到的一切知识都只不过“人类主观经验的累积”。假如,现在的我们不是生在21世纪的我们,而是生在中世纪或者更早,我们不是照样在“愚蠢”的相信唯心论?“坚贞不移”的坚持地球中心说?
别限定你的思维,地球都不是中心了,都围着太阳转去了,还有什么不可能?也许若干年后,地球不愿意围太阳转了呢?
这只是本书在重要阐述的一方面。
第二个引子:进化论是谁提出的?达尔文。
据香港《文汇报》“正当科学界准备为提出进化论的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庆祝200周年诞辰之际,有计算机专家用反剽窃软件,检索其1859年著作《物种起源》,初步发现部分重要思想来自另一科学家华莱士早1年前发表的文章。有批评者认为达尔文靠抄袭成为‘进化论之父’。”(真实性本博不考证,仅仅引下面的问题)
回到那个时代,假如真是华莱士先提出的,为什么华莱士没能成为“进化论之父”?因为他不是达尔文。同样的话被华莱士说出来就是狗屎,换到达尔文说出来就可能被后人尊奉200年。
所以人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在你年轻,思维激进的时候,你说1000句话没有1个人相信。在你老了,行将枯木的时候,你说1句话有1000个人相信。而这无关话的对与错。成功是怎么出来的?靠时间熬出来的!”
三个问题:
1、未来是可预测的吗?
9.11之前,美国人按照“我们自以为是的未来”亦步亦趋。可是一个未知,意料之外的事件,影响了美国近几年的走向,以致小布什在最后15分钟的告别演讲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解释9.11以来美国所采取的过激行为。小布什不过被黑天鹅撞了一下腰。
决定美国这几年的不是白天鹅(已知可控事件),而是黑天鹅(未知不可控事件)。
2008年12月2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重量级的“2009中国经济蓝皮书”,本博对2007年社科院公布的“2008年中国经济蓝皮书”进行了关注,发现没有一个击中,这是类似徐滇庆教授一样“自己搬起自己的脚砸石头”的行为。
2、未来不可预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预测?
未来虽然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很幸运,我们都一样,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的人。我们接受这个世界不是依靠客观,而是主观,比如桌子都一样,但不同的桌子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喜好。也即,世界是唯物的,但在我们眼里却是唯心的。
就比如,想知道我的2009年中国经济蓝皮书,你必须掏钱买的啊,至于2009年是不是这样,我才不管呢,我赚点外快,你买一个安心,何乐而不为?
每一个预测的背后都有不可告人。
3、我们是如何无知的?
比蚂蚁和大象还无知。类似文中火鸡的另外一个例子:“人们每天都要按时喂猪,猪以为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饭来张口,饭后睡觉”,但是,直到有一天,一切都改变了,一只刀子刺向了它……”。
19世纪后期的德国,埃米尔·杜波伊斯-雷蒙德提出ignoramus et ignorabiums,意思是“我们是无知的,并将继续无知”。
我们依靠经验客观,可是却不知道这些客观都是“不完全归纳”,比如我们推知到“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怀疑“猿猴是由猪进化来的”?即便不是猪进化来的,为什么不能是由人进化到猿猴,再有猿猴进化到人呢?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完全归纳,因为不完全之外的完全,超越两个眼睛一个鼻子的人的思考范围。“考虑到思考需要花费时间且通常要耗费很多能量,我们的先辈在一亿年的时间里都只是不思考的哺乳动物”
作者博客地址:思华商业模式 http://www.thinkwart.com
《黑天鵝效應》读后感(五):在不确定的世界
在不确定的世界
读书笔记之黑天鹅效应
题记:08年端午节回家的火车上看完了中信出版社的《黑天鹅》,前半段震惊于作者的观点,后半段则变成了雾里看花,不明所以。回到上海从淘宝上买到了台湾版的《黑天鹅效应》,花了半个月时间看完,从头到尾的酣畅淋漓。愤怒于中信出版社的“剪刀手”和翻译,使得大陆版不及原书精彩之十一。不知还有谁和我一样经历了这样的“冰火两重天”,如果有,那真是找到组织啦:)
黑天鹅事件:看似极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具有三大特性:不可预测性;冲击力强大;一旦发生,我们会编造出某种解释,使它看起来不如实际上那么随机,而且更易于预测。我们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黑天鹅事件推动的。我们一直学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已经不适用于日益复杂的现实世界,需要做出改变。这本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或者是未来。
我们常常以成败论英雄,完全忽略了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不在于他们成功了,而在于他们的英雄行为。我们的文化贬低失败,不能宽容失败,我们只关注结果,成王败寇。其实,任何一个事件,都有无数条可能的路径,最终能够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只有一种,我们却据此认为这样的结果是确定的、必然的,具有百分之百的概率。这样一种认识偏差使我们忽视那些没有发生的可能结果。我们倾向于称赞那些灾难发生后才采取行动的人,而漠视那些事前采取行动避免灾难发生的人。这次汶川地震如果没有发生,相信很多人都会嘲笑那个坚持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疏散演习的校长。我们生来就不容易理解或接受那些可能发生而没有发生的事件。我们不喜欢随即或者不确定性。人类的进化使得我们倾向于忽视随机,或者为此寻找一个确定的原因或理论来解释,使之容易被我们理解。成功之时,我们归之于技巧或能力;失败之时则归之为随机性。殊不知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运气。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随机性,也是所有认识偏差中的一种。
最初抱着“作者将在书中告诉我们面对黑天鹅事件时该如何做”的想法阅读本书。全书一再说明人类的认知方以及认识偏差,在反观历史和面对未来时所犯的错误,还详细解释了钟形曲线是如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欺骗我们的,最后部分则是说明作者自己一半的时间是个怀疑论者,另一半的时间则相信确定性。通篇没有明确提及面对黑天鹅事件时该如何去做。我开始意识到犯了一个书中提及的确定性、简化世界的错误。一本论述不确定性(随机性)、不可预测性的书,我却希望从中寻找某种确定性,一种方法,可以应对现实世界中所有的黑天鹅事件。黑天鹅事件本来就是我们认为极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了,本身就是无法预测的;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我们认为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最后没有发生,同样可以称之为黑天鹅事件。我们不喜欢不确定,所以希望从一本讲述不确定性的书中得到一个确定的应对方法,这样的过程本身就不合逻辑。
其实作者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只不过不是那么明确,那么有迹可循。作者告诉我们一种方式,一个思路可以使得某些黑天鹅变成灰天鹅,变得对我们有利,但不是全部。之所以会受到黑天鹅的巨大冲击,源自于我们的认识偏差,低估此类事件的发生概率,使得自身暴露于巨大的风险之中而不自知。只要意识到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认识偏差,努力避免。如果能够认识到我们所认为的极不可能发生事件在现实中发生的概率远比想象中的高;现实世界远比想象中的复杂;对确定性保持一定的怀疑,这样就可以避免受到重大冲击。甚至可以置身正面黑天鹅下,享受由此带来的收益。重要的不是知道采取什么行动,重要的是要首先改变思维方式。如果能够理解黑天鹅,那么基本上就知道该去做什么,把黑天鹅变成灰天鹅。至少从这点来看,本书做到了。
这个世界充斥着各色预言家,各个领域都有。世界的运行并非物理过程,不像温度升高,冰就溶化成水那么简单,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我们就是不能预测,我们却不知道。我们对概率的理解是反直觉的。而世界是不对称的,不像随机漫步,前进是一步,后退也是一步。现实世界中前进与后退时的幅度并不一致。因此,概率并不是最重要的,需要关注的却是数学期望,我们往往不能清楚的分辨两者之间的区别。作者书中提到“我愿意经常输,每次只输一点点;偶尔赢一次,却是数额巨大”。不仅是我们,即便是那些概率学家、经济学家也常常搞不清楚。自次贷暴发以来,花旗集团三个季度计提170亿美元,将之前十几年赚取的利润全部亏进去了。次贷危机是个黑天鹅事件,我们低估了它发生的概率,也低估了它的冲击力。我们利用简化的模型来表示这个世界,设定一些假设条件,让模型适用,却忘记了原本是用模型去解释现实,结果变成了设定条件使得现实适用于模型。简化,就必须舍去那些离群值,但这些离群值确实发生了,而且冲击巨大。
本书的最后部分还是介绍了如何面对黑天鹅事件。我们不可能完全理性化,人类的进化决定了我们是个感情的动物。我们需要情绪,需要模型帮助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并生存下去;我们无法完全消除认识偏差,不可能在一个完全随机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不用担心,我们可以接受确定性,一半的时间,另一半的时间我们要持怀疑态度。判断的标准不在于该事件发生概率的大小,而是对我们生活的冲击性,即期望。如果冲击小,没有什么危害,那么大可享受确定型,享受可预测的乐趣;如果冲击巨大,那么就要小心,对确定性持怀疑态度,不论是极不可能还是极有可能,然后尝试采取某些行动,把黑天鹅变成灰天鹅,或者置身于正面黑天鹅中,享受由此带来的收益。
避免黑天鹅事件的另一个方法是避免从众,独立思考,由此掌控自己的生活,优雅的生活。“错过火车,只有在你追着它跑时,才会觉得很痛苦。达不到别人对你要求的成功,只有当这就是你所追求的之时,才会让你感到痛苦。”
2008.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