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与符号》是一本由(法)吉尔·德勒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件艺术作品比一部哲学著作更有价值,因为在符号中所包含的东西比所有明确的含义更为深刻。”
●翻烂了,所以可以假装说我懂了吧
●啥也不说了。我入坑。有一点,作者在译后记里说了,“vérité” 这个词,在这本书中全部被译成了“真理”,然而它的意思有“真相,真实,真理,事实,实情” ,译者做了统一的处理。(所以本书中会看到很多个很重要的“真理”,其实是有困惑的)
●前面总结几种符号类型,后面梳理几种文学机器。德勒兹对文本的解读既细致绵密也天马行空,引文与阐释恰切流畅,一如他所秉持的哲学理念,文学、哲学、艺术最重要的是差异、创造和开启另一种生命可能。真愿意每读完一本《追忆似水年华》便读一遍德勒兹的这本书,这样重复七遍也不会厌倦。
●the recreation of memory, the reappearance of life, the sign of life
●读得龇牙咧嘴仍然是真爱,就是这么装逼……比较能理解最后逻各斯不奠定统一性这部分,后来,后来竟没有了……
●“每个曾使我们痛苦的人都有可能被我们奉若神明,而他们其实只是神性的部分反映和最高阶段;神性(作为观念),静观之就能即刻赐予我们欢乐,而不是我们承受过的痛苦。生活的全部艺术就在于把造成我们痛苦的人只当成能让我们进入他们的神明外形的台阶,从而愉快地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各种神性”。
●先吞一遍再就着《追忆》读一遍~
●用符号学解读普鲁斯特的方式,目前看来是最全面的。德勒兹的对普鲁斯特的引用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對於混沌的未知項 德勒茲給出了萊布尼茲式的可能性闡釋 在消逝裡重現的自我 增殖的自我 在對待愛與時間等諸多層面和議題上 結合《追憶》文本極其巧妙ww(普魯斯特小說中植物性的特質 半開的箱子x封閉的瓶子 非自願記憶 其中還可以看到差異與重複、隱喻、整體和部分等諸多德勒茲概念顯露的端倪【「愛的符號是痛苦的」這種極其苦澀的甜蜜是貫穿論述的 正如《追憶》整張網狀的作為蜘蛛般的文學機器抓捕 這種情緒的滲透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 (還記得某個晚上p67-100看得我腦子發熱。對於愛、時間、符號以及記憶的雜糅狀態的理解還是那麼膠著,但頻繁的妙語連珠是再次激起我對於德勒茲和普魯斯特雙重的愛意。(最後誇一波翻譯 會一再多讀的wwww
《普鲁斯特与符号》读后感(一):说不尽的普鲁斯特……
哲学是外行,德勒兹这个人更是第一次听说,阴错阳差的就买了读了,竟然还读完了,晕。
一直狂喜欢普鲁斯特,虽然那个长长的《追忆似水年华》怎么也读不完,都一年多了说。
看了这个书,觉得到底还是法国人懂法国人啊,好像对普鲁斯特有了点懵懵懂懂的入门的感觉,回去再好好把那本小说读一遍把
唉,阿尔贝蒂娜,阿尔贝蒂娜,我心中的恋人,爱的符号,难道真的就是欺骗?……难道真的就只能靠艺术来拯救?……伤心啊伤心啊……
《普鲁斯特与符号》读后感(二):德勒兹的普鲁斯特1:柏拉图的光照
德勒兹的普鲁斯特1:柏拉图的光照
我一直认为,德勒兹是个天才的批评家。他的这一才能在对卡夫卡和培根的评论中已得到充分展示:低垂的头与昂起的头、圆形场地、无器官的身体,等等。他总是能用自己的理论长矛拨开笼罩在文本之上的混沌一团。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个魔术师,每次都从黑箱子里掏出在你想象力之外的东西。这次同样如此。从一开始他就声明:《追忆似水年华》的内在统一性绝非存在于记忆之中。
德勒兹找到了另外一个词:学习。并以此对普鲁斯特进行了柏拉图主义的阐释:学习就是回忆,而学习的对象则是符号。德勒兹提出的理由是,《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间不是指向过去,而是未来。符号的多元性就安放在世界的统一性之中。在此基础之上,德勒兹又区分了三个世界:社交世界、爱的世界、印象或感觉属性的世界。
社交符号是一种不再指向它物的空洞符号,具有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特征。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不断发出各种有待识别的符号,它具有一种惯例般的完备性,老套地弥漫在社交世界中。爱的世界则是一个更为奇妙的符号互动场域。追求者对于被爱者的每一个细小举动进行破解,力图完整无缺地理解被爱者传递出的全部语义。在这里,甚至沉默都是需要被阐释的,它可以指向两种完全不同的境地。被爱者就是一个符号世界,而追求者的符号解读能力在整个爱情游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爱的世界就是一张汇聚了所有谎言的隐秘地图,布满符号的陷阱与深度。印象或感觉属性的世界则是一个符号不断增殖的领域。物质性符号的不断扩散使这一世界不断膨胀。
然而在德勒兹看来,上述三个世界都是不充分的,它们最终都要落入艺术世界的符号之中。只有艺术世界才是本质性的,因为它与真理相关。
《普鲁斯特与符号》读后感(三):最近开始重读
最近开始对着译者的word原稿,一点点校看。
果然文章是改出来的,不过,如果这么说,自然有不少地方还不够“纯净”,或者是句式太长,或者是不够利索。
不过译者对原稿的许多改动,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了。特别喜欢这句:“爱就如死,当我们想象着我们还能活得足够久,以便能看到那些将离我们而去的人的面容。同样,我们想象着我们将爱得足够深,以便能品味那个我们将不会再爱的人的悔恨。”译文中这种对称结构还很多,琅琅上口。
受赠书,确实觉得要写点什么,不过一直没抽出整块的时间。初读的激动已经过去,德勒兹的气场还在萦绕。算了,写多少算多少。
本来想攒到一起发的,一边读一边找到还不妥贴的地方,并提出修改的意见。
对于符号的校记:
我发现对于《追忆似水年华》的中译文,译者部分地方有改动,应在最前面加注予以说明
以下是具体文本的修改细节,私意更上口更合乎汉语习惯
28 此种相遇就会仍然是无效的 此种相遇就仍然会是无效的
31 并把思想归结为对于真的出于本性之爱 归结为对真理的出于本性的爱
把真理归结为对出于本性而被思想的事物所进行的明确规定 归结为对出于本性而被思想的事物的明确规定 [ 两句力求结构对称]
31 因为爱情在符号方面是丰富的,并源自缄默的阐释。is rich in signs and is fed by silent interpretation. est riche en signes, et se nourrit d'interprétation silencieuse
此句易生歧义“爱情源自缄默的阐释”,宜译为 爱情有着丰富的符号,其丰饶尚为缄默的阐释所滋养。
32 更为难以摆脱 更难以摆脱
33 对于阐释的放弃 对阐释的放弃 这就像是水果里的蛀虫 如同水果里的蛀虫
34 比如戈达尔的荒唐之举的符号 如戈达尔荒唐之举的隐意
《普鲁斯特与符号》读后感(四):时间的碎片
正如作者自己在文中提到,爱情-文学的符号价值远高于朋友-哲学,“思”与“文”的互通使得文章瑕瑜互见。
抛弃了出自善意的高尚假设和全知全能的逻各斯,《追忆》重新肯定了多样性,而因此抛弃了一种先在的统一性,使视角沿等级下降到原处、本质的状态(即回归生活的必然性),从而发现更多的碎片——时间中的碎片。而时间本身就是碎片的创造者。
半开的箱子,封闭的瓶子,一架文学机器卷撷着四种性质的符号在逝去的时光(le temps perdu)——是我们遗失的时光,而不是过去的时光——中追忆(recherche)——不同于记忆或回忆,法文“recherche”除了具有“追忆”的意思外,还具有探寻,探索等意。追忆是一种发现的上溯,是对符号的理解、解释和阐释,是对由于无知而造成的一时的空洞感的补偿。
思想是一种“迫使”而产生的应对,不再有具有先在理性的叙述者跌落在碎片中,成为巨大的无器官的身体(Corp sans organes)。叙述者-蜘蛛为《追忆》织就了一张蛛网,一根丝线连着他,另一根连着她,当他们活动时,叙述者-蜘蛛才能感觉到,而其相应的器官才能发挥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的前提就是囚禁——使被观察者脱离他原有的世界,从而在叙述者的世界中重新塑造属于他的世界,而叙述者则用望远镜观察他的细枝末节,从而触动思想。
所谓理性后于碎片而出现,从而使叙述者明白了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可是时间早已不再,时间所承载的生活也成了过去,形象成了两个具体而差异的独立体之间的关联,风格成了视点,语言整合了碎片,写作文学成为生产,解释变为技术,写作只是运用表意-文字的方法。
透过《追忆》,我们看到一个间谍、警察、嫉妒者、解释者、请求疯狂者——疯人——一个全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普鲁斯特与符号》读后感(五):挣断时间的锁链
在我看来,德勒兹在《普鲁斯特与符号》这个文本中所做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打碎长期以来凝固在时间观念上的沉重环链。他要把《追忆似水年华》从现代主义的连绵的泥沼中拯救出来,重新纳入后现代层叠错落的视角中。也许,当德勒兹书写完成的时候,普鲁斯特便已经不再是普鲁斯特:“普鲁斯特”的能指将从普鲁斯特本人游弋到德勒兹的哲学体系中。
长久以来,自《追忆》诞生的那天起,普鲁斯特与柏格森之间就被一道强而有力的关联符联系在了一起。人们普遍认为,普鲁斯特的煌煌巨著受到了柏格森哲学,特别是绵延时间观的影响。这部被奉为意识流经典的出色小说用追忆的表述方式,串连起了在记忆的角落里的一枚枚空间片断,用时间的绵延流动勾连起相关的彼此,重构了对历史的完满记忆。恰恰是普鲁斯特繁芜冗长的叙述,帮助读者形象而生动地理解了“绵延的时间”。《追忆》的成功,不只是文本本身的成功,更是时间流溢、连绵不绝的旺盛精力的最好证明。
绵延的时间观念相信,过去将在当下的叙事中被整合、重组,重新以完美的面目表述记忆的内容。这无疑是一种时间的乌托邦叙事,它的前提依然是对客观历史存在的深信不疑。所谓意识流,就是能动的主体对零碎的历史材料进行重新的逻辑编码罢了。《追忆》之所以被认为是绵延的,就是因为在文本弥漫着的回忆录式的松散、随意气息中,历史的先后时间顺序虽然被打乱,但其因果的逻辑链条却在空间转换的过程中愈发牢固了起来,意识流绝不是随便乱流,而是顺着事物间的微妙联系出入不同的场景。这种牢固的意识流逻辑,使小说文本变成了一座内部圆满、外壁牢固的堡垒,难以攻克。
德勒兹对普鲁斯特的解读,是用后现代的利刃挑衅现代主义的经典。它的目标就是要摧毁现代性雄伟的时间巨厦,用迂回的阐释策略瓦解绵延的逻各斯锁链。《普鲁斯特与符号》的开篇就沉重打击了人们对“追忆似水年华”的诗意联想:普鲁斯特要表现的,不是对过去缠绵不清的依恋或追思;而是面向真理的学习过程,人将由此抵达世界的本质。
逝去的时光,是主体遗失的时光。在追忆的过程中,被遗失在过去的某些记忆碎片将以符号的形式在意识中重新呈现。而追忆式的学习,就是对符号本身与其意义的探寻。主体将在对符号的学习中唤醒自我。世界的本质,也将在这苏醒的时候对主体敞开。德勒兹是完全撇开文本内的逻辑线索来谈“追忆”的;他对文本的理解越过了对细节的理智主义解读而直抵现象背后的符号系统。
他把《追忆》的符号区分为三种类型:社交符号、情感符号和艺术符号,其中只有艺术符号是去-物质化的,是完全精神世界的产物。在德勒兹看来,只有这种非物质的存在才是本质之所。不同种类的符号共同置身于同一个文本中,区分它们彼此的,是每个符号系统背后支撑它的“法则”。社交符号的法则显然是社会性的;情感符号的法则是“爱”;而艺术符号的法则,则是本原。在艺术符号中,一切都将回到最纯粹的原初状态。受莱布尼兹的影响,德勒兹倾向于将这种原初的状态视为“单子”式的,即差异化的存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并不具有同一性。世界的本质,就是差异。这个本质是无法通过语言达到的,也是无法替换的所指,只能在艺术的不断表现中被不停地重复表现。这种“差异与重复”的本质观,无比接近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家族的相似性,是超越时间而永恒存在的。所以,时间的观念在德勒兹那里已经无法构成严密的逻辑关联了。或者说,环环相扣的时间线索在德勒兹对世界的解释中已经不再被需要。
时间,并不能够组织起符号的整体大厦。恰恰相反,每个符号的系统都对应着不同的时间线。艺术符号对应的,是原初的时间。这是未被区分、刻画、记录和表达的时间,是一团混沌,是事物的堆积、杂糅,是未有始终的空隙,它把所有的时间维度都包涵在内。德勒兹的时间观念明确反对了逻各斯,而本质的不断“重复”更趋向于轮回的时间观念。
事实上,柏格森已经意识到了时间是主体意志的体现,但他的“绵延”却又常常会陷入逻各斯的窠臼中。可以说,柏格森试图摆脱但又深陷其中的客观主义时间逻辑,只有到了德勒兹这样的后现代理论家手里,才真正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主体并没有办法从理性中拯救时间,只有时间自身的多样性呈现才能够拯救时间。只要把时间的多元层面在同一个空间中打开并且并置,才能使时间自己呈现自己。而这种多元的时间线的同时出现,必然会使空间碎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理论家制造出的人工产儿,而是时空反抗逻各斯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