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记事》是一本由程剑著作,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胶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时候在昌都住过六年,近来时常回忆起儿时在那里生活的一些片段,一直希望能重回那曾经的过往。。。。
●第一本认识的人写的书
●2015-01-19 在读,剩下的不多今年读了。
●绘声绘色 可以一读 如果作为博文/帖子/报刊豆腐干文章都是很不错的 两年的生活如果写出更多更深刻的文章就更好了 作者有这个潜力的
●时光旅行。
●好看的书!
《昌都记事》读后感(一):独特的〈昌都记事〉
这样的书是独特的,其独特在于一种自我“寻找”的人生,绝非“设计”好的人生。在人生的一个阶段,把梦想停留在“远方”的“昌都”,给自己的生命烙上另一种梦想的痕迹,这是需要勇气和激情的,尤其是在这儿作者找到了他继续人生之路的“理由”,而〈昌都记事〉就是他给自己找到的答案。读完这本书,那些照片难以淡忘,那些文字或说那些文字描述下的人和事,更是难以淡忘。
《昌都记事》读后感(二):边看边评
1、这个书最失败的地方是因为我对作者太熟悉了,他就是我一哥们儿,没有读其他书时那种对作者的猜测、好奇,甚至有点崇拜或者暗恋什么的,哈哈。
2、这个书最成功的地方是今天我拿着在人堆儿里看的时候,有婆婆级的家庭妇女说妹妹你让我先看,一哈儿你自己回切再看。然后那老太太看得津津有味,还问:咦,这个人1000元就买了一条标价15万的狗吗?然后让我帮忙看那后面2个字是不是“藏獒”。我说他只是还了价,估计没买吧,没听他说过。。。
3、我喜欢那些图片甚于文字。程剑这个人图拍得很好啊,文字不够浪漫,但他就好象是第二个奥吉,寂静而有些真实的记录生活。
4、我还没有完全读完,读到哪儿写到哪儿吧
这是一种我认同生活方式,一直都行走在路上。但是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因为这样太冒险了。前面有可能是个死胡同但更多的可能是随波逐流,所幸的是作者却显得很安静和从容:晒太阳、 睡午觉、做生意、写博客、拍照片。时间缓慢地在他的镜头里静静流淌,生活似乎离他很远,但他却在认真地生活,一切都漫不经心,但一切又在用心体会。
我很喜欢这样的书,不仅仅是因为现在流行用这样粗糙的纸来印刷这样的图文并茂,我很喜欢里面的照片,喜欢那些有着独特视角和不同理解的照片,看得出来作者拍摄这些照片是花了一番功夫的。我更希望文字更少,整版的图片更多,印刷再精致点,这样的话,在夏天的午后,一杯绿茶,我会躺在沙发上懒懒地翻阅这本书,遥想那些关于西藏、关于在路上、关于邦达机场、老万、以及寺庙里的僧侣生活。。。。。。
《昌都记事》读后感(四):看了又看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西藏。雪山、高原、白云朵朵,圣洁的湖水和叩等身长头的藏民。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我们在心中默念,我们踏上想往的路,我们的目的,出自一个最单纯的旅游者的目的——我们去看西藏。
作者也在“看”,是“瞬间的看”。在昌都的两年,他迷恋自己的眼睛,把眼睛躲在任何一个角落,把镜头对准左邻右舍和偶然闯入的镜像,感受那些想象之中的神秘力量,却以朴实的方式记录最真切的生活场景。
这是作者与旅行者的不同。
文字与图片也是融合的,它们直白地坦呈着作者所看到的一切。然而又是怪异的。当你面对一堆杂乱的经书中一个愤怒着的神像的眼白,当白发的藏族老人在太阳的光影中佝偻前行,当红袍的喇嘛在强巴林寺的后院激烈地辩经,当你感受到活佛摸顶时的微凉,你不尤得会在这种文字的裸裎和图片的冲击力所造成的巨大落差前不知所措,唯有看下去,看了再看,让它成全你关于西藏的所有想象。
《昌都记事》读后感(五):让我想到了空灵
前几天出差,和一位援藏的同事,他给我讲在西藏的种种经历。我屏息静听,自己细细咂味,终难理解。
及至看到这本书,这些画面,才觉得也许他说的是对的吧。
也许真的在苍茫的环境下更能静心的去思考人生。那种空灵的感觉在我看到这本书前从来没有这么强烈。
但这也是困惑,当静心去关注内心的话,也会反思到生活的烦恼。
呵呵,这本书太贵了,我并没有买,在书店席地而坐看完的。里边那种描写很轻淡却深入内心。
里边那个穿绿衣服的人在我长大的村子里也有的,他们被我们看作疯子,而在他们的头脑中,他自己正主宰着整个世界。而处处也都在像演舞台剧,在简单的背景下,重复着同样的剧情。
呵呵,感谢作者,看这本书,是我那天下午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