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物学》是一本由爱德华·O·威尔逊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5.00元,页数:7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生物学》精选点评:
●许多生物都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行为,即使是人类自身,也有阶级、文化、宗教、道德等种种不同的社会行为。
●科学挺进人文领域的宣言
●大开本(16开),715页,字小而密,估计要看一阵子。刚看完了第一章,内容及翻译都不错。
●因为查重缘故把笔记删了。。虽然不同意但不得不说中间25章写的不错。。XD
●同类相食在需要控制群体大小时不仅无悖于个体利益,甚至可以划入利他主义的范畴。
●泛读。
●书是不错,可野心没必要的大,名词也不必要的新
●为我辈提供了大量谈资资料
●在他的领域博学到家了……不过我最关心的当然还是人类,所以27章才有意思,虽然我不完全同意。理论部分没有用到太多的数学。BTW,认为人类行为没有生物学基础的“社会科学家”全部都是渣。
●2018-47
《社会生物学》读后感(一):一个想代表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生物学家
人的一切观点其实都脱不开他的价值观,人对一切材料的处理都受其价值观的影响,况且,人对生物学的事实材料真的占有了多少呢?人有没有了解生物界方方面面所有状况的1%呢?
爱德华威尔逊身为生物学家,直接跳出来在前言里说,他赞同保守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语境中,大约就是指赞同资本主义,男权主义。保守主义顾名思义就是维护现状和传统。如果自称保守主义者的爱德华威尔逊活在两千年前的罗马,赞同的就是奴隶制和男权制,生物学家的您真是木有历史观念),并对马克思主义和新左派表示不满,真是令人发指和好笑,生物学家已经俨然要代替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来宣示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了,这本身就很可笑,按他们的逻辑,战争凶杀都是为了更多的生存资源和繁殖利益,所以都是合理的,应该赞同的。
《社会生物学》读后感(二):强烈推荐郑也夫老师推荐的新书《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forcode:昨天晚上极度疲倦和郁闷之中,翻看南方周末,读到郑也夫老师的文章:《威尔逊:最后的博物学家》,精神为之一震,所有的不爽马上烟消云散。在北大社会学系的所有老师里,我的兴趣应该和郑也夫老师最接近。在考研复试之后,我曾经旁听了他开的全校公选课:”生物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一节不落地上完了,非常喜欢。尤其郑也夫老师推荐的十来本社会生物学方面的书籍,我陆陆续续看了一些。我在考研之前读过《裸猿》,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我不止一次在课堂作业的PPT里提到此书和引用其中的观点。之后阅读的《人类动物园》、《性趣探秘》、《细胞生命的礼赞》、《自私的基因》、《枪炮、病菌与钢铁》等书同样给我极大影响。可惜郑也夫老师从06年起就没有去深圳开过课,我和他也没有机会认识,如今回到本部,如果有机会,我希望选修他的课。这本《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我一定会读的。郑老师的这篇文章提供了很多有趣的关键词,我会将这些关键词转化为帖子体现在奇想录今后的内容里。
《社会生物学》读后感(三):《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读书笔记
互助教育学生
前几次读到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作者将进化论选择单位从个体扩大到创造个体人上,提出一系列例如利他和利己行为的概念,以及关于自私的解释,是人类用生物学解释社会学的第一次尝试。那么,今天这本《社会生物学》,又给我深深的启发。
印象中爱德华·O·威尔逊(Edward O.Wilson)所著很多作品曾都被老师推荐过,例如《生命多样性》(The Diversity of Life)和《昆虫社会》(The Insect Societies),但是当时并为深入,现在想来,非常惭愧。作者一只眼睛瞎了,也不能听到高频率的声音,但他却坚持自己的爱好,在不断的努力下,成为一名重量级生物学家,所获荣誉不计其数,例如《On Human Nature》、《The Ants》都获得了普立兹奖。1996年,作者被《时代》杂志评为25位最有影响的美国人之一。
那么,作者1975年出版的这本《社会生物学》,通过进化论的观点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种群的大小和组织功能(或适应意义)的分支这一领域的全貌,也是从遗传适应角度去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在此后,因为其影响力促进开立了一门研究动物社会性行为新学科社会生物学。虽然其中章节(例如攻击)引起了社会很大争论,但无疑,《自私的基因》与这本书都代表了人类关于生物进化和人类及动物行为的探索历程的足迹,值得人们崇拜。
《社会生物学》读后感(四):【儿时最想读的书系列】:重读《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乱感
【儿时最想读的书系列】:重读《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乱感
这本汉译出版不久就第一时间阅读。后来又有了电子版,放在笔记本里也好多年了。
很入迷地阅读。从出版到现在,一晃竟然八年过去了。二〇〇八年还是很入迷地读书的啊!现在无目的碎片化阅读占用了太多时间,很久没有享受投入地阅读这类大部头书籍的乐趣了。
最早读到这本书是在中学时代的“走向未来丛书”的那个白书的节译本,里面的插图就够引人的。再到快高考时开始更多购入并阅读戴蒙德、洛伦兹的书,洛伦兹的《攻击与人性》的台译或港译的那个版本。当年还有关于这本书的若干讨论,我在高中时代都很关注,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章,还买了一本苏联人(名字记不清了)所写的批判社会生物学的淡绿色封面的书。还有那本深蓝色封面的《比较心理学概论》汉译也是学生时代阅读并详细笔记的的。
当时我家还自费订了《动物学杂志》、《昆虫知识》、《野生动物》、《大自然》等等……学生时代与几位动物学家的通信……
因为对动物的强烈兴趣,从小直至高考前,人生的志向一直是搞生物学。包括从小养动物,观察笔记,兴趣小组之类,可惜阴错阳差,选择了另外的职业。
大学时代给威尔逊写过信,当时年轻时的梦想就是——特别想有朝一日去哈佛他主办的那个生态实验室搞研究。当然,梦想破灭了,人生就是享受儿时梦想不断破灭的旅程嘛。
这本书沿着目录,读起来很轻松。你还可以就某个具体议题,把目前出版的更新的相关著作与这些章节进行参照阅读。
关于翻译:
个人感觉翻译得还不错,因为我本人做过相当长时间的专业翻译,深知这类书的难译之处。只要译者态度认真,不影响阅读,别有过多明显的错误就成。这本书的翻译合格了!
中国的专著汉译,往往比较差。比如科学出版社就经常出极差的翻译书。
例如,动物学类译著最差最坑爹之一的是——绿色硬封面精装《动物学大全》(上、下册)(198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买过并读过的最让人气愤的书之一。书中的各种各样的错误比比皆是,从物种名称译错,到行文描述完全不正确,阅读这本书的汉译,几乎需要手工做25%以上的校正。
《动物学大全》原著英文版我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早期九十年代的,还有一个是二〇〇年代的修订版,不惧专业术语的话,还是原版读着更过瘾。
《社会生物学》读后感(五):威尔逊 最后的博物学家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09月04日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郑也夫
当代生物学思想家威尔逊曾两次荣获普利策奖
在分子生物学占据压倒优势的今天,博物学家已成为古典与绝响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美]爱德华·威尔逊著,毛盛贤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125元
□郑也夫
这部书的中译本终于问世了。在原著出版(1975年)33年后,中文摘译本出版23年后,爱德华·威尔逊的煌煌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的中文全译本终于面世。
广大的中国读者是从当年”走向未来丛书”中的《新的综合》初识威尔逊的。我也不例外。那是个摘译本,仅及原著的十分之一,原著130余万字,摘译本 13 余万字。它引导我们知道了威尔逊及其社会生物学,也误导我们以为该书的全部价值都系结在一个核心词上———社会生物学。原书知识思想之博大厚重,摘译本它显然无力传递。
我阅读生物学的兴趣是在摘译本问世(1985年)十年后勃发的。有时的阅读是手不释卷,昏天黑地,兴趣越十年而不衰, 读过的书恐怕近150本了。当代生物学思想家堪称群星灿烂。乔治·威廉斯的《适应与自然选择》(1962/2001,”/”前为原著出版年,”/”后为中译本出版年。下同)是里程碑,他对进步观的质疑,直到今天仍闪烁着先知的光芒;道金斯承认,《自私的基因》(1989/1998)中的核心思想威廉斯27 年前就已提出;元老级学者迈尔的《生物学哲学》(1988/1992)精当地概括和分析了此前的全部生物学思想;古尔德以其生花妙笔融合科学人文,其《生命的壮阔》(1996/2001)惊世骇俗;汉密尔顿和特里弗斯,在我的心中是该领取诺贝尔大奖的。惜乎汉氏为研究艾滋病已命丧非洲;戴蒙德的《枪炮、病菌和钢铁》(1997/2000)以其卓尔不群的思考能力雄踞美国畅销书榜;《性趣探秘》(1997/1998)对灵长目动物的三种婚配方式作了独出心裁的探索;莱特的《道德的动物》(1994/2002),特别是《非零年代》(2000/2003)显示出他一以贯之的透视力;瓦尔的《类人猿和寿司大师》(2001/2005)和《人类的猿性》(2005/2007)深入地比较黑猩猩、倭黑猩猩和人类行为之异同;达马西奥的《笛卡尔的错误》(1994 /2007)是”大脑世纪”(双螺旋发现者沃森说:21世纪是大脑的世纪)的前驱。
漫步在这星汉灿烂的杰作中,我一直在想,威尔逊在其中占有什么地位?在一段时间里,我以为威尔逊只是社会生物学的”教父”,在西方的语汇中,教父者,”命名人”也。我一度不觉得在知识和思想的创造力上他能和上述诸位媲美。很多朋友知道我嗜好这类图书,常作寒暄:”还在读社会生物学呢?”我的答复是:”我读的是广谱的生物学,包含社会生物学而已。”像古尔德就是反社会生物学的。虽然那时没有太高看威尔逊,我还是一路读下了他的全部中译本。读其《人类的本性》(1978/1988),我觉得超过《新的综合》,难怪这本书荣获普利策奖;读他与拉姆斯登合著的《普罗米修斯之火》(1983/1990), 我知道在探讨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的交叉问题上他走在最前沿,当然大家都没有真正的突破;读其自传《大自然的猎人》(1994/2000)我似乎了解了这个人;读《论契合》(1998/2002)和《生命的未来》(2002/2003),我不觉得有太多认知上的刺激;直到阅读《生物多样性》(1996 /2004),我才被深深地震撼,惊叹他的博学,以及惟有奠基于如此博学才能产生的真知灼见。
由这本书才达到了读其自传都没有达到的对他的理解。其自传的中译本书名”大自然的猎人 “(Naturalist)完全是不谙背景的随意和放肆。威尔逊在哈佛的时期,由于沃森的存在,生物学系日益成为分子生物学的天下,他们占据了多数进人名额和话语权。新派如此看待老派:让集邮者回到博物馆去吧。老派的立场则是:不打算臣服在连红眼蜻蛉和蚁蛄都分不清的”试管操作员”手下。自传的书名应该老老实实地译为”博物学家———威尔逊自传”,因为那是分子生物学家们长期包围下的一个弱势者的姿态,刻意给自己戴上的冠冕。《生物多样性》这样的书,只有博物学家可以写出来。威尔逊在书中强有力地捍卫着自己园地的价值:多样性的单位是物种,不是基因,每个物种是封闭的基因库。即便我们掌握了全部基因,能够复制出东北虎吗?道金斯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从达尔文以来,还没有一个人对生态学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一切都因为他是博物学家,自达尔文以来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在分子生物学占据压倒优势的今天,博物学家已成为古典与绝响。
认清了威尔逊在生物学界的位置与地位后,我立刻联想到他在自传中对自己两部书的描述。”1989年一个国际性的团体’动物行为协会’成员票选《社会生物学》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动物行为学专著,评价甚至于超过达尔文的经典著作《人类与动物的表情》。”"《蚂蚁》这本书,199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印行,722双栏页,数百张图表和彩色插图,3000条参考书目,总重3.4公斤,符合我所谓的’巨著’标准———从三楼掉下来时,重得足以砸死人。”《蚂蚁》使威尔逊第二次荣膺普利策大奖。从此,阅读和收藏这两本书的愿望就在内心扎根。获悉其《蚂蚁的故事》、《昆虫的社会》两部中译本问世,我喜出望外。从书店中找到后,一上手便料定《蚂蚁的故事》是摘译本。对此我已兴味索然。《昆虫的社会》是沉甸甸一块”板砖”,里面图表不少,可惜不是彩版。我兴冲冲买下,当时觉得这就是TheAnts的中译本,只是出版者更改了书名。拿回家一看,才知道,这是他1971年出版的另一部巨作 TheInsectSocieties。惊叹他能造出三块”板砖”级巨作,同时也只好继续等待《蚂蚁》。买了《昆虫的社会》没几天,喜从天降———素昧平生的编辑范女士来电话,要送我一本《社会生物学》。我难以置信:”是威尔逊的?什么? 你们出版了全译本?多大开本多少页?”两天后我拿到这本书,16开,735页。和当年的摘译本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个摘译本告诉我们一个新的理念。全本则是百科全书一般,包含了渊博的动物行为学知识。尽管价格不菲,但我以为,酷爱生物学和有藏书癖的人均不可错过。范编辑说,她和社领导力争,印制了4000 册,我以为此书不会重印。
中国读者阅读威尔逊是溯流而上的。摘译本不反映全貌,可以不算。我们是从他后来的著作读起的,他上世纪70年代的两部巨作,我们最后才读到。我阅读生物学几乎可以说始自威尔逊,却是十几年以后才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的博物学家。
我和威尔逊在学术鉴赏上还享有一个小小的共识,汉密尔顿和特里弗斯同为我们最钦佩的两位生物学家。我半生以来笃信白板说,认为人类天性上无利己利他可言,一切都是后天注入的。汉密尔顿的思想轻易地颠覆了我多年的认识。想不到威尔逊这样的学者同样是在一趟火车旅行中”皈依”了汉密尔顿:初读大不以为然, 再读满腹疑惑,到站前第三次阅读已经钦佩不已了。以后他拿出了他演讲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宣讲这位研究生的思想,同台下坐着的汉密尔顿一道回击反对者。他讲述作为研究生的特里弗斯:”他会直接推开我办公室的门,一屁股坐下,完全不顾及旧日哈佛办事预约的传统。我感觉上好像得立刻系安全带,准备随时进行火箭航程,前往某个不知名的目的地。接下来,潮水般的点子、新知以及挑战,便夹杂在嘲讽和欢笑中,泉涌而出。只要和特里弗斯相处两三个小时,就能让我疲累一整天。”我深信这两位天才少年的超群绝伦,更钦佩这位哈佛教授的童心,他可以直率地表达他对晚辈的钦佩之情。
最后,摘取《社会生物学》中的一些段落,以飨读者。
“大西洋红鼻海豚的脑约有人类的大,重量接近1600—1700克,并且其皮质回纹的程度也可以与人类比拟。……海豚的脑为什么如此之大?其答案可能在于海豚真正强大的模仿能力。……把大西洋红鼻海豚和太平洋原海豚放在同一池中,红鼻海豚只要看一次原海豚的旋转跳就可以学会。在野外,红鼻海豚不会做旋转跳。
……仅有脑的大小和皮质面积还不能对智力进行精确测量。脑容量随身体大小的增加而增加。抹香鲸的脑重达9200克。大象的脑接近 6000克,是人类的4倍。其智力可能相当于较聪明的猕猴和猿。智力上红鼻海豚可能位于狗和恒河猴之间。”"家犬完全起源于狼。狼强烈的社会特性、通过趴伏和仪式化的舔食来表达其顺从的殷切、服从首领的心甘情愿和成群猎食的习性,都使它们曾经适应地成了人类的共生伙伴。”以后其他学者说:”那是两个技能互补的动物的合作互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威尔逊说:”狼像马拉松运动员那样持续、不知疲倦地快速奔跑,它们在24小时之内可以跑100公里,甚至200 公里。……野狗依赖速度、耐力、数量等综合因素甚至可以捕捉到跑得最快的动物。野狗奔跑速度每小时55公里,爆发时时速达65公里,有时会在5000米甚至更长一段距离内保持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
“雄性角马展示其领地的炫耀在脊椎动物中是最为复杂和奇特的。首先它们动用了狷羚的全部的基本信息储存库:抬头姿态、扒土和仪式化排粪、下跪和用角争斗。……每一雄性每天都要巡视其边境邻居,依次同每一邻居巡视7分钟,一天中同所有邻居通报交流至少45分钟。这一挑战仪式的明显功能在于雄性在巡视中重申自己的领主权。”
“当(蛙类)雄性在一起进行’大合唱’鸣叫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形成与鸟类中相似的求偶场。这种类群的鸣叫声比单个雄性的鸣声要传得更远、维持得更久。’大合唱’中的成员要比单独鸣叫与同类竞争时得到配偶更为容易。……南美洲蛙的大合唱是由十余个物种组成的,其疯狂程度类似于精神病院中的状况。……1949年戈因有个惊人的发现,啾鸣雨蛙的雄性以三重奏形式鸣叫。以后在其他物种中发现了二重奏、三重奏甚至四重奏的鸣叫。……音调的交替和间隔往往很精确。”本书专门讨论的动物就有三十余种,当然包含昆虫乃至蚂蚁的章节,那是他的独门绝活,此不赘述。因为本书出版15年后精美绝伦的巨作《蚂蚁》凝聚了这方面更新鲜、全面的成果。我们期待早日见到它的中译本。国人早已斥巨资请来了帕瓦罗蒂、皇家马德里,为什么不能译制《蚂蚁》呢?那是一道知识的盛宴大餐。野生动物已日益稀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野生动物的研究还有灿烂的未来吗?说不定威尔逊就是最后的博物学家,他的《社会生物学》和《蚂蚁》就是华丽而凄美的天鹅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