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脑里的8个骗子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0-02 19: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脑里的8个骗子读后感锦集

  《大脑里的8个骗子》是一本由科迪莉亚·法恩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脑里的8个骗子》精选点评

  ●书中虽然列举了不少心理学经典研究,但是作者有十分明显的误读倾向,尤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种误读非常可怕这不能算是一本好的学科读物,只能说是一本哗众取宠的伪科普读物。

  ●第一次接触这种书,可以认识思维的一些漏洞

  ●so?

  ●实验依据少了些,遗憾

  ●本书从大脑的八个维度分析我们日常名不见经传小事,指出了我们的虚荣心情绪波动、虚假道德制高、纨绔自大、无意识操控偏见心理对我们生活学习交往方方面面都有影响,虽然这些都是不好词汇,但是他们从另一方面是对大脑的保护机制,否则我们都会疯掉。缺点文章中的大量实例太专业了,根本不像是一本科书籍,所以不建议新手入坑。

  ●惊了,这书豆瓣评分居然只有6.9

  ●大脑的某些特点正是的自我保护机制。P.S.再也不能因为页数少就读一本书了。

  ●可以反思自己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所谓的“自我保护”

  ●失所望

  ●文笔不错

  《大脑里的8个骗子》读后感(一):非常棒的书

  非常好的心理学科普读物,是我大学阶段过最好的书籍之一。行文风格简洁明了,非常幽默,作者结合自身与自己孩子的切身经历,用现实生活中例子浅显解释了相对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很好玩,确实是和中国的科普读物迥然不同的风格。

  《大脑里的8个骗子》读后感(二):越看越悲哀

  里面的道理其实大都应该是大致知道,但却不愿接受吧,这也是为什么越看越悲哀,为什么白日,有时候骗骗自己也是件很开心的事,太接近事实了只会被逼得更走投无路,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事从不同人口里听到的版本会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与不可以接受的部分,就会慢慢的变成习惯性过滤,想都不用想,就在听或看的时候直接忽略不计了,不过骗太多,也就分不清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对的,是么是错的.还是去研究我的"什么是黑,什么是"到底"黑是黑还是白"去吧( 。・・)o_彡☆

  《大脑里的8个骗子》读后感(三):从批判角度看大脑的缺陷也不无裨益

  作者是站在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大脑,发现了它的八大缺陷,形象的称为八个骗子。然这其中涉及一个“度”的问题。我们的大脑本来就不可能电脑那样纯粹客观反映外部世界必然会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其根本目的则是维护“自我”的稳定存在。 维护自我过了头,就成了爱慕虚荣固执己见与充满偏见。由于残存本能的影响,所以会有情绪化的冲动与不道德的念头。为了自我满足和心理防御,所以会时常想入非非。由于其本身能力的有限性,所以有时会表现得意志薄弱。有时候他对自身也一知半解,所以只好装神弄鬼。 这些机制对于人并非没有积极意义,但我们如果能站得更高,更超然,更客观的发现其缺陷性,岂不更好吗?读了此书,可以使我们对于我们的“自我”有更全面的认识。 作者写作中喜欢举各种研究实例,可能是美国人的习惯吧,个人觉得似乎多了点,理论分析则稍嫌不足。

  《大脑里的8个骗子》读后感(四):揭开大脑欺骗我们的八张面具,看清存在于我们观念当中的种种谬误

  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行文并不像学科研究论文那么严谨。科迪莉亚•法恩博士立足于生活,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并配以经典案例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加以说明,以诙谐轻松的语言来探讨我们的意识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如何被自己的欲望所扭曲,揪出存在于我们意识当中的种种谬误与假象,认识一个本真的自己。

  ※内容丰富:直指处处以我为先的八种心态

  直指大脑的八个弱点、维护自我的八种心态:贪慕虚荣、虚伪、情绪化、不道德、顽固、装神秘、意志薄弱、充满偏见。由此入手,分析这八种心态的存在是如何在我们的意识形成过程当中发挥作用,遮挡我们的视线,干扰我们的判断,阻止我们修正自己的偏见,并处处为我们寻找借口、保护错误的观念不遭受任何反对意见的挑战。提醒我们在看待世界时不要听任这八种心态的牵引,公正、公平地看待世界。

  ※通俗易懂:人人都能看得懂的心理学前沿著作

  将晦涩的心理学研究生活化,作者在论述难懂的心理学观点时,都配以浅显易懂的实验案例加以解释说明,论述严密,逻辑清晰,易于理解。

  ※引人注目:对自我潜内在的真实探讨

  潜意识里到底隐藏了一个怎样的自我,我们待人公正吗?事事考虑周全吗?心胸宽广,可以接受任何批评指正吗?是否对他人存有偏见?阅读本书是对自我的一个大挑战,过去的我们或许不曾意识到,为满足自己各种欲望,保证自己的权威不遭受任何挑战,维护自尊不受任何伤害,而处处贬低他人,不公正地对待他人与自己,来抬高我们自己。作者试图提醒我们,我们的内在是虚伪、情绪化、不道德的,带有偏见。是对过去完美自我印象的极大挑战。 

  《大脑里的8个骗子》读后感(五):为自我“照相”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以《大脑里的8个骗子》一书为镜,则可以照出一个真正的自我人格。

  《大脑里的8个骗子》(A Mind of Its Own)是澳洲墨尔本大学应用哲学与公共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科迪莉亚•法恩博士(Dr. Cordelia Fine)于身怀六甲的状态下写就的一本书,外形甜美的科迪莉亚博士文字间饱含了母亲般的宽容,即使写到丈夫的顽固时,字里行间也透着母性的理解与包容。作为认知脑神经研究的论著,《大脑里的8个骗子》并不像其他专业论著那样过重强调理论。与《心理学与生活》一书的立意一样,《大脑里的8个骗子》也是以生活为立足点,再深入探讨心理学问题,口语化的语言,较为浅显的立论,皆旨在于让没有接受过心理学教育的大众了解心理和理解人性,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为说明论点,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一方面以发生在家人朋友身上的实例加以论证,另一方面引用众多心理学研究史上经典的实验加以解释。这些实验中有许多是广为人们所熟知的,极具说服力并且得到了多方的验证。例如,美国无辜黑人遭射杀事件,以及好撒玛利亚人的实验。科迪莉亚的目的不是要骄傲地宣扬她的研究结果,而旨在于告知读者要远离偏见,在责备他人之前,先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刻板印象又出来作祟了。

  在介绍这本书前,我想先提一下佛洛伊德的一句话:“We are our desires。”我们都是自狂自大者。面对争辩,总是理直气壮;自己看中的选择永远都是最好的;自己的优点总是好过别人;甚至自己的名字怎么听起来都比别人的有个性;自己的推理绝对不会有错!对于自己的认知,我们坚信不疑。

  “你相信你的大脑吗?”科迪莉亚提出这个问题,充满了诱惑性与技巧性。大大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人们对于“可能的自我”的强大好奇心,透过心理测试的滥觞就可以清楚认知到这一点。无论是走在大街上,还是舒服地躺在沙发上,有一个潜意识行为总是在背后支配着人们,让人们不自觉地专注于自己,观望着自己的形象,尽量挖掘自己潜在的魅力,掩盖住缺陷。对于自身个体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他人眼里的自己与自我眼里的自己的关注。他人眼中的自己通过外部感知可以觉察到,并且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来加以改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显性的,人类学与行为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而自己眼中的自己,则隐秘得多,首先在于人类的眼睛无法直视自己,即便是借着镜子、照相机、摄影机,看到的也是一个视角下的影响,仅仅是一个侧面而已,并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再次,人类意识看法的形成,本身就极其神秘。意识究竟如何形成,这就是科迪莉亚博士在《大脑里的8个骗子》一书中所要探讨的,自我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潜能?我们观念的形成与行为的发出的主控权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连同大脑运作机制本身的神秘性,使得本书还未开篇就已经设下了悬念:大脑究竟是通过怎样的幕后运作夺取对自我的控制权?这一运作的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意识觉知之外的动机”?

  与心灵修行理念所倡导的对意识的出现与消失只保持“观看不干预”的态度不同,心理学的研究则是立志于找出意识形成的缘由与路径,以便人类更好地认识、了解自己,进行潜在的自我管理。

  科迪莉亚称我们的大脑存有一些人性弱点:贪慕虚荣,狂妄自大,充满偏见;既虚伪,又怯弱;既顽固,又说变就变。在认识世界,了解自我的过程当中,大脑表面将掌控权交给我们的意识,其实它早就为了保护意识觉知之外的动机以及遮掩人性的弱点,设定了整个游戏的规则与关卡,对每个通关的信息进行筛选与审查,这一切都是私下地进行的,意识觉得不到。这一自欺又欺人的手腕实在高明,让人们误以为自我的意识掌握了整个大局,主宰着自身对世界与自身的看法的形成,以及相应行为的发出。

  在这本书当中,科迪莉亚费劲力气,以揭露人类失去“失去潜在的自我管理”控制权的这一实事。阅读该书,读者大可以从大脑的骗局中清醒来,通过有意识的操作,摆脱潜在欲望对自我的牵引,走向自主与真正的无偏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脑里的8个骗子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