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制度》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今中外,各式婚姻和生育制度品种繁多,花样翻新。一夫一妻,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再到共产共妻,各有各的变态之处,实在是很难决定哪个比哪个变态更多一些。 婚姻果然是恐怖,怪不得那么多人离婚,名不虚传的爱情坟墓。同情那些结婚的可怜的人。XDDDDDD
●见文如见人
●终于读完了这本社会学的“经典”。作者认为,社会的运行有赖于每个人的分工合作。个人总是要死的,社会却要存续。所以社会得造一个制度来保证新人的产生,这就是生育制度,即家庭制度、婚姻制度。婚姻的目的既是生育,家庭的目的就是养成。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人看起来像一种保证社会运行的工具。
●分工社会中新血液的补充是生育制度产生的原因。如果社会发展到了以后,分工社会中的位置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那么人们不需要生育制度,也能维持目前的生活质量。因此生育制度就瓦解了,人类灭亡了。。
●婚姻只是男女间组成社会团体进行分工合作,和爱情、幸福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儒家论夫妇关系时,但言夫妇有别,从未言夫妇有爱。” “把人们长期的两性结合归源到富于流动的感情上已经有些困难,何况把社会上重要的抚育作用以爱屋及乌的眷恋来维持,真不免把儿女私情看得太认真了。” “离婚法稍稍宽了一些,夫妇间感情联系的本相,表露得就不太好看。” 费老还真是可爱,如果对幸福婚姻有什么憧憬可以看看这本书好好清醒一下,一切的本质就是基于利益罢了。至于生育这回事,费老的「损己利人」概括一切。
●古代汉语老师推荐读物,看完收益颇多,能指导我未来结婚。好多熟悉的言论如今看来都是从这书中引申而来。
●中国社会是以家庭作为基本单位 因此 在中国对于家庭的社会学分析是必要的 费老将家庭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分析 阐述了他对于家庭起源 生育制度 代际承续 家庭功能 宗族观念 亲属关系等问题的看法 这本《生育制度》堪称是研究中国家庭乃至中国社会的经典著作
●在我们自己,一方有月下老人的暗中牵线,一方有祖宗的监视,一方还有天地鬼神来作证,这样把确立个人关系的婚姻弄成了一件热热闹闹的社会举动,更把这和生物基础十分接近的俗事,转变成了好像和天国相通的神迹。为了这双系抚育,我们不能不敬服人类在文化上所费的一番苦心了
《生育制度》读后感(一):生育制度 | 二周目笔记
第一次看是大一寒假,时隔整整一年和同学再读,再看觉得很多东西能迅速地抓住核心提纲挈领了。(回头看一年前的读书笔记,觉得自己这一年还是有所进步的 嘿嘿)记下一些比较重要的观点。
《生育制度》读后感(二):谈婚姻制度的本质
费先生对婚姻制度的剖析可以说是一种透彻明净的分析,婚姻制度的本质就是一种生育制度,形成稳定夫妻关系去抚育孩子长大成人,同时将性紧紧限制在婚姻内部,并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等将人的情感所在一起。人从生下来就一直被社会化,被各种各样的社会化,进而适应这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可悲的人类,同时也是一来到这个世界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这本书还可以仔细品品。
《生育制度》读后感(三):生育制度与以后
分工社会中新血液的补充是生育制度产生的原因。如果社会发展到了以后,分工社会中的位置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那么人们不需要生育制度,也能维持目前的生活质量。因此生育制度就瓦解了,人类灭亡了。。。
然后我想了想怎样解决这种困境,那就是生育制度与婚姻制度分开。用人工子宫体外培养胎儿,新生儿出生后直接由社会机构来抚养,父母与后代完全没有关系。这样的话,就没有不需要婚姻制度来保证生育制度了。而那时候儿童的教育应该是如何抄纵机器人了。
而且从逻辑的角度来说生育制度和婚姻制度的分开也是很有可能的,毕竟人们也已经经历过性行为与生育活动的分开。
我的猜想只是基于费先生整本书的前提。生育制度的产生源自于分工社会中新血液的补充。
《生育制度》读后感(四):抚育
社会结构的完整能够保障个人生活的健全,但是人类不免于死,死亡会威胁社会结构的完整性。因而我们需要一个“新陈代谢”的机构,通过供给婴孩以适当的营养和适当的教育使婴孩得以长大成人接替衰老和死亡的人,维持社会的安定。这个机构或者这项工作就是抚育。
抚育分为生理性的抚育和社会性的抚育,中心人物是父母,所以抚育的形式是双系抚育,双系抚育是指父母双方共同来抚育孩子。这对我们来说似乎可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细究这一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就不会这么看了。双系抚育这种形式是如何形成的?
从生物层面上看,抚育是从单系开始的,也就是由母体单独担负的,在人类发展之初,当时人类经历着乱交、杂婚、群居的生活,母亲的身份可以随生育而确定,这也确立了母亲天然的抚育义务,而父亲的身份则很难却定,抚育的义务也就无从谈起。
双系抚育形式的建立,是制度化的过程与社会行为的推动。这种制度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基于“两性分工与合作”从而保障社会的延续。我们的社会是以性别来做分工基础的,以性别分工构成的社会中,完整的生活是由男女合作构成的,而在这一分工体系中,抚育团体自然也是由两性合作完成的,当然这团体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经组成了,也就是婚姻。
“抚育作用所以能够使男女长期结合成夫妇是出于人类抚育作用的两个特性:一是孩子需要全盘的生活教育;二是这教育过程相当的长。孩子所能依赖父母的,并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全部,全盘的生活教育只能得之于包含全盘生活的社会单位。这单位在简单的社会里是一男一女的合作团体,因之,抚育作用不能由一男一女单独负担,有了个母亲还得 有个父亲。”
现在社会,双系抚育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男女在分工上的差别逐渐模糊,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复杂,一部分抚育作用从家庭移出转交给教育机构了。
家庭基本三角
“家庭基本三角”是费孝通在本书中的重要创见。众所周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两点之间的稳固需要第三点的存在,在家庭中,这基本的三角则由父母和子女构成,其中子女是那个关键的“第三点”。“婚姻的意义就在建立这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子女对家庭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的,家庭的长久存续依赖亲子关系,家庭的基本三角即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的基本结构。
亲子关系
社会规则和人类本性并不时常相合,为了将孩子从生物人培养成社会人就要强迫他适应社会文化和规则。抚育作用的两部分是给孩子生理上的需要和社会上的需要,这需要父母的分工,于是就有了“严父”“慈母”的角色定位。因为社会的需要,父子之间需要保持相当的隔离,这是他的社会任务,代表社会执行权力,父亲对于子女的行为也要负担道德和法律上的责任,比如“养不教,父之过”。母亲则对子女给予私情慰藉,于是在这种环境下,子女对于父母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
人生不能改写,我们经常会想能不能再来一次,当然不能,于是生孩子可以成为父母的满足“重生愿望”的一种方式。父母将理想交卸给子女,一方面,解决了内心的那种矛盾,一方面也是抚育作用的需要。但子女没有做父母的经验,无法推己于人,如果没有长期的培养,子女无法充分了解、体会父母,把父母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的。父母把孩子当做痛痒相关的部分,而子女则无法体会。于是在子女看来,父母过分干涉、没有道理、压迫自己,而父母会觉得子女不能体恤、不肯顺服、不孝,于是往往要发生摩擦和矛盾,这就是世代间的隔膜,通俗说来也就是“代沟”。
亲子关系,不仅仅是父母单方面的供给、保护、抚育,子女在一定阶段后,也会开始承担家庭的共同工作,参与一个家庭的社会分工,亲子三方早已产生出深厚的感情。然而,就像婴儿早晚要断奶一样,家庭也要在子女社会化的过程中,给孩子“断乳”。因为从家庭层面来看,抚育是有一定时限的。“抚育的目的是结束抚育”抚育作用本身就是在促成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长大了就会脱离原有的抚育团体去经历男婚女嫁,离开父母,自立家庭。脱离原有的父母子三角结构而要去和另外两点结合成新的三角形,这样在相当长时间内亲子联系会逐渐切断,这就是社会性的断乳。
社会性断乳,是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的经验又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所以,社会性的断乳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犹如生理上的断乳,是一个危机,也是一次考验。在现代社会,将子女送进学校就是为孩子“断乳”做准备,让孩子适应,直到离开学校。在古代,会有一个隆重的成年仪式,现代社会中成人仪式已经被大大地淡化,仪式大大地简化,有些地方甚至已看不到这一仪式。这往往会造成将要成年的人在心理上和生活技能上准备不足,严重的可能造成心理疾病。这些社会问题在我们有着充分的体现。
由于在社会性断乳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的感情可能成为孩子今后正常生活的障碍,父母的荫庇、过分的溺爱,往往造成孩子生活不能自理,心理不能自立,严重缺乏生活的基本技能,这其实是社会上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的“社会性的断乳”的问题。
《生育制度》读后感(五):《生育制度》 费孝通
“本书根据作者抗战期间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作者以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不局限于探讨生育问题本身,凡属因种族繁衍的需要而引申或派生的一切足以满足这种基本需要、维护此项重要功能的事物、制度,都在本书的关注之列,如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族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扉页)
作者认为生育制度是社会为了种族的繁衍而逐渐建立起的一整套保障人类社会有序更替、持续发展(在人口意义上)的社会制度。抚养孩子并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最直接主要的内容,其他的一些制度措施,诸如婚姻(两性结合成夫妇)、家庭、亲属等,都是以抚育为中心并为之服务的。
作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社会结构的完整需要一定的人口)论述了种族延续对于人类个体生存的必要性。因而,人类需要创造出一整套完善的生育制度去保障种族的延续,以实现人类个体生存的目的。这就是“损己利人”的生育被人们所接受并去实践的原因所在。个体要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必须要维持社会结构的相对完整。尽管个体没有意识到这些,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则会以文化的形式,形成一种无形的驱动力,使得每一个个体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的去遵循一些对社会有利的规范。这就是社会得以维续的原因所在。
下面摘抄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笔者认为精彩之处):
当前的世界上,我们可以到处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p43)
“种族需要延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p46)
若是种族延续是人类个体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为维持个体的生存,必得另外设法保障种族的延续了。(p53)
彻底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就得设法避免生殖。我想厌恶生殖的苦修和禁欲主义多少是在想解脱这种自我牺牲的根源。(p55)
供给新的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p60)
一切制度的形式是人在一定的环境之内造下的,不变的并不是它的形式,而是人用它来满足的根本需要和满足时的效力原则。(p61)
在讨论社会制度时,我常认为我们应当把人类的感情看成社会所培养出来的结果,不能看成社会制度的基础。我们可以用社会生活的需要去解释人们感情所寄托的对象和发泄的方式;而不能以感情来解释社会制度的方式。(p65)
我们与其说:因为两性的爱好,所以愿意共同抚育儿女,倒不如说:因为要共同抚育儿女,两性间需要有能持久的感情关联。P65
把抚育的任务交给一男一女的基本单位去负担可以说是采取了小群负责的原则。P69
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从婚姻里结成的夫妇关系是从亲子关系上发生的。P71
婚姻的目的是在确定社会性的父亲,对于生物性的父亲的确定,倒还属于次要,事实上父与子的生物关系的要求确定本身是一种社会的规定。P73
决定亲子的社会关系的是婚姻关系,不是生物关系。经过这一番讨论,我们更可以明了人类中的双系抚育并不是直接从两性生殖上演化出来的结果了。P75
外婚的意思,并不是生物上的无关,而是向原来没有社会关系,或是本来不属于密切合作的生活团体的人中去建立两性和夫妇关系。这样新的需要可以不必破坏已有结构而得到满足了。P91
为抚育作用的效率着想,近亲的婚姻是一个理想的方式,可是这种方式却威胁社会结构的条理和完整,因之,不能不放弃了。P93
所以,社会合理的安排和夫妇的恋爱是相成的。若是把恋爱训作两性无条件的吸引,把一切社会安排置之不顾的一往情深(这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社会事业),婚姻也必然是这种恋爱的坟墓了。P106
生育制度的基本结构是父母子的三角,而这三角是现在可以观察到的人类社会普遍的基本结构。(p119)
社会习惯的养成是抚育作用的主要事务。P140
权力是社会控制个人的力量,它发生在人类本性和集体生活的不相谋和处,生物和社会的矛盾场合下。P141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在于他是生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度时间中。人不能没有计划地生活。P151
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P153
为了家庭的团结,我们也可以牺牲孩子的独立性,而采取另外一种避免家庭三角形间破裂的办法。这种办法的结果使三角形扩大成一个包含着若干世代相联结的个别家庭的亲属团体。P173
生育制度的功能是完成社会新陈代谢作用的继替过程。P174
文化是社会创造出来使人类可以共同生活来满足个别需要的手段,文化是以社会力量来维持的生活方法。P175
从社会完整的观点上看生育制度,我曾说过几句似乎不合于常识的话:我说在人类社会中非得有活着的别人才能有活着的自己。我又说:人类有死才需要有生。我也说过:人类有孩子才有婚姻。P175
所谓结构,所谓体系,就是指各分子的存在依赖着别的分子的存在。P177
人类学习时期既然比其他动物都长,所以人类社会的整个结构中总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分工合作的以维持社会生存的中心结构,一是培植社会分子的预备机构,也就是中心结构的附属外围。在这外围里有着大批等待加入中心结构的候补员。P180
可以用来规定继替方式的原则很多,可是总括起来不外两种性质:一是以机会来决定,一是以选择来决定。抽签即属前者,考试即属后者。P181
所以继替原则的规定其实是一种消极的保障,使社会秩序不至因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而趋于紊乱。P182
每个社会都有一个通行的亲属体系,可是每一个人依这体系所认取的那些实际亲属却决不会和另外一个人在同一体系中所认取的亲属全部相同。P183
为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社会继替不能不从单系,可是为了双系抚育中所养成的感情联系,单系继替也永不能彻底。P198
所谓平等原则并不一定指在同胞间分家时所立分单上所得的是否相等,而是在很长的过程中,权利义务的平衡上是否公平。P206
亲属是给抚育任务扩展的一个可利用的原则。P221
抚育是件损己利人的事,要人能接受这损己利人的任务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把自我扩大到被抚育的人。换句话说,必须具有一个团体性的感情基础。P221
家庭是双系的,氏族是单系的;而且各自做不同的事务:家庭是为了抚育,氏族是为了处理经济和政治的事务。P233
y/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