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是一本由(英)哈代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5.25,页数:5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09年6月
●古早的翻译令人一时语塞;本以为躲过序就可以躲过剧透,没想到注释也能剧透;光看前半部分会纳闷:好简单的故事怎么啰嗦这么久?越往后看越体会到了苔丝这个人物的魅力和她艰难的处境;结局发展超出预料;哈代的风景描写没得说,能将女人的心境刻画的如此细致入微也令人佩服
●虽然译者也觉得这是一个无产阶级女性爱上资产阶级男性的老掉牙的故事,但是我却被哈代细腻有条理地叙述深深地感动了。虽然结尾苔丝杀死德伯让我难以置信,但细思恐极,这都是被逼到了绝境。苔丝的悲剧是不同阶层的弊端集中到一块儿所致。苔丝和克莱都是软弱而倔强的,德伯又是狡诈而诡计多端的。情感是真挚而热烈的,社会是冷酷无情,不置可否的。
●不喜欢
断断续续终于在这个病假的日子完成了这本长篇“外国古典文学名著”。真tm长啊!长到我都快忘了开头写的是什么了。看这本书拖了这么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书中使用大量晦涩形容词所进行的关于景物等的描写实在无法吸引我这种喜欢酣畅淋漓的情节故事描述的读者。我就喜欢故事情节越复杂越好玩,最好再来个福尔摩斯式的悬念。这本嘛,虽然洋洋洒洒将近600页,情节实在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估计哈代为了充数才用那么多形容词描写景色?嘿嘿。。。不过看到最后还是被悲剧结局小小地shock了一把:安玑克莱居然回来了而且还深爱着苔丝,可苔丝居然把亚雷德伯给杀了,自己也被执行了死刑。。。可怜又可悲的旧社会的痴情傻女子啊。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二):黑旗下的你
虽然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一切的发生都是时代的悲剧,可还是止不住地想把这份哀悼,这种痛苦,归咎于谁!只有这样,发生在苔丝身上的一切才变得有据可寻。
你并没有做错什么不是么?!如果非要把这年少无知、不基于自己意愿发生的关系变成你的罪恶,不是太无理取闹了么?!遇到真爱时的你,那份纠结,难过至极的心情,纯洁无暇、至死不渝地对待一个人的爱,这一切还不值得被原谅么。
到最后,我讨厌的人不再是德伯,也不是引起这一切的约翰,而是安玑,这个因为简单的爱情深陷其中,却又因为荒唐的理由,自私地抛弃苔丝,无情地伤害她,造就她最终悲哀地死去的可笑又可恨的男人!
你明知道她愿意用生命去爱你,明明是因为无可救药地爱上她才娶了她,可最后,你当初想把全世界都给她的这个女人怎么样了呢。即使度过了那么悲哀地岁月,却从来没有恨过你,只是因为和你在一起的那几天就满足地、幸福地离去了。可你却依旧在这个世上携手另一个人,在没有她的世界里,活得好好的!
为苔丝的不值与难过,永远都不会消散。。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三):故书重读
年少时曾几乎爱慕过哈代的小说,但读过两本后没有勇气再读,如果不是事出有因,而今也一定没有勇气重读。哈代的悲剧中,个性悲剧的色彩被大大削弱,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却出奇融洽的结合在一起,仿佛是人类与上帝共同将主人公逼入绝境,主人公即便怀有万夫不当之勇,在这“无物之阵”中,也无法同那似乎早已写定的结局相抗争。
无论是《德伯家的苔丝》还是《无名的裘德》,都曾令我三日不曾言笑,而对我心灵的“创伤”远远不止三日之久,我于是自此抛却哈代了。《苔丝》在我的记忆中已深深镌刻了几个终生不忘的场景,如今还未读罢,我已泪流满面。
《苔丝》中可以探讨的问题相当丰富,而且几乎都已透彻了。我只想简要提一点关于背景的闲话。《德伯家的苔丝》在出版之初被认为伤风败俗,作者哈代遭受各方的猛烈攻击,“一个纯洁的女人”的副标题今天看似狗尾续貂,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哈代对自己理念的捍卫,是对当时风俗的反抗。苔丝是一个具备传统与现代双重特征的人物,“知人论世”固然是相当老套的批评方法,但如果脱离故事发生的时代,脱离作者所处的社会的状况,非但既不能理解苔丝的传统又不能理解其现代性,而且会得出这部小说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样荒诞的结论。
就“纯洁”而言,现下的读者必然认为苔丝无可指责。虽然哈代对于苔丝失身的描写分为含蓄,但无论是从逻辑推理,还是直觉判断,乃至当时英国的法律条例,苔丝都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书中所言未必真理,这是任何一个读者都需要有所意识的。小说中不断提及苔丝是“受到引诱”,苔丝自己也用到这个说法,但这是完全错误的。苔丝从没有对亚雷动过感情,而将其视为潜在的危险加以防范,全副戒备的态度如同阿尔忒弥斯或是雅典娜——当然她同时有着少女的不谙人事,否则就绝不会遭此毒手了。一个全然的受害者却要背负罪孽,苔丝自己也认为自己是罪孽之身,并终其一生被其所迫,这就是苔丝“失身”表象后有关社会风俗和宗教习俗的问题了。
在读波伏娃《第二性》的时候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古罗马最早接受了基督教作为“国教”,而基督教的罗马传统也长时期被认为是正统。古罗马时期对于女子的贞洁有着和后世截然不同的看法:当时一名贵族妇女因被乱军奸污而屈辱自杀,宗教人士判定她的罪行是“自杀”,而不是“失贞”,他们痛斥自尽的做法,认为并非自愿的遭受侵犯并不能损害女子的贞洁。这种观念即便在今天看来也相当现代,或者不如说相当人道。所有宗教都与自己的本源背道而驰,创造了宗教的人类也都与自己的本源背道而驰。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四):不爱你的人在进化论外
闲来无事从家中书柜里翻出了这本书,看名称、封面全都不对我的胃口,在我看来应该是极其难读下去的书,打开第一页看到有母亲写的字,购买于1994年的新华书店。
幻想着母亲在1994年的某一天,年轻的脸庞上,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走到了新华书店,那时已有了我,也许我在旁边玩闹的时候,在新华书店这本书的书名或封面吸引了母亲走过去,继而翻开,看了几页,里面的故事吸引了母亲,可能我又在1994年还是一个喜欢玩闹的孩子,母亲于是买了这本书,从新华书店带着我回家。
又或者某一天母亲一个人走入书店,想在一个角落给自己打发一些时间,于是翻开了哈代的这本书。
总之那一天对于寄居在母亲家的我而言,也无意间翻到了这本书。因为那段时间刚好处于感情的低谷期,于是便想找一本自己全无兴趣的书,一定要完完全全不是我自己的胃口,最好乏味、无聊,这样我就可以在睡觉前阅读一会便无聊的睡去。
是的,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够无聊,而且看起来哪儿哪儿都不是我的菜,目的就是睡前催眠,以免我熬夜又乱想一通,让处于感情低谷期的自己,更加痛苦。
开始的确达到了这个效果,但是大概在三四页以后,就彻底把我吸引住了。
于是跟随哈代,在1891年的英国乡间,经历了一场变故。
刚刚看完这本书不到5分钟,胸口起伏的厉害,心中也很难过。为苔丝,为那个时代。
小说中自己仿佛是一个幽灵一般,陪同苔丝从小姑娘,历经坎坷,被那冒名的德伯欺骗,被恶臭名声传遍后,只得去另外一处神谷里疗伤,却没有想到遇到了真爱。
在这里我都感叹,老天爷还是公平的,给了你这么一个人见人爱的好男人,结果没有想到,这个连宗教世家的宗教理念都可以背叛的新人类,骨子里竟然是一个处女情结到头的人。
要是我,我也难以抉择。一边是虽然欺骗了自己伤害了自己,但是却也有甜言蜜语哄骗的时候,也有物质上不让你受罪,精神上偶尔欺负一下你的坏德伯。
另一边是,从未欺骗你,也曾真挚爱过你,却仅仅因为你有了人皆有之的过去,仅仅因为处女情结,却宁可看着你痛苦、憔悴,一个人在荒漠高原看着惨无人道的工作,居住的环境那样的糟糕,心灵上那样的孤独,却仍旧无情对待的丈夫。
天呐,这可怜的苔丝。
天呐,这可恶的安玑。
从故事的中间开始,我几乎爱上了书中的这个女人,她无私,她纯洁,她坚强。又让人止不住的心疼,对苔丝的心疼越多,就越发觉得安玑作为一个天之骄子大学生的荒谬。
自满的是你,处处打断对方说话的是你,把爱你的人推向深渊,又自私的认为想要她回来,她就会回来,想要她受到惩罚,那就不用去管她。这样的男人也太可恶了。
你心情好,那么对于爱你的人就是天天都是情人节,你心情不好,你认知偏差了,对于爱你的人就是地狱,就是活该,就是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样的人好像不仅仅是1900年前后有,直到2000年,2020年,我看这样的人倒并不少见。
原来不管是你坐着马车,用着银锡壶的古英国没落的贵族,贫穷的农夫,还是当下社会,用着手机,视频聊天,叫着外卖的现代人。自私起来,对待爱人的方式都是一样的。
几千年的历史也好,几百年的演变也好。自私的人,无情的人,对待爱自己的人的方式却是完全没有变化的。
当爱的人心情好,嘻皮笑脸妙趣百生,你觉得天底下的你能遇见这样的人真是太幸福了,之前所有的苦难都是值得的,你甚至愿意为他背负下半生所有的苦难。
而当你爱的人因为自己的世界观,因为自己的一些想法,他就可以将疏远,那种疏远是面对面也会让你感受到仿佛离着有几千公里几万公里一般,他面无表情的官方对话,可以让你觉得置身于最寒冷的地方。
于是你远走他乡也不觉得苦,于是你吃的如何,住的怎样也不再在意,再是怎么样的冰天雪地,又哪里比的上他激情、热情消失后的样子。
当苔丝在最后还在为着自己心爱的人着想的时候,我简直为她心碎。一天十几英里的步行,其实早就已经很累了吧苔丝,应撑到最后一刻,还在作着妻子的责任。哦天呐苔丝,那个家伙可让你受了那么长时间的苦。
希望天底下的女孩,都应阅读这本书,知道面对无情的男人要及时止损。
也希望天底下的男人也都看看这本书,自己的一些看法,自己的行为,会让别人多么痛苦。
希望天底下再无这样的事情发生,虽然我知道现在的街头,现在某个房间,现在的某个社交软件上,依旧有仗着年轻无忧无虑而继续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着。
www.huzibe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