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是一本由托玛斯·哈代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4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一):若此生蹉跎,此心却只爱过你
这是个伤感的故事,苔丝的出生并不高贵,但她有股清纯的美丽,然而她的父亲是个爱慕虚荣的一心攀附权贵的软汉,把苔丝推向那个沾点亲故的德贝维尔家里,是在苔丝的少女之心初萌之后-----她在舞会上错过了她的安琪尔。
她的表哥运用着花花公子的技俩玩弄了她的身体,也因着怀孕,苔丝在家乡受尽白眼,后来孩子也去世了,这仿佛暂时抹去了她那段不堪往事,后来苔丝去了奶牛场,再次遇见了安琪尔,安琪尔终是陷入爱河,他是被她的美,她的成熟与风韵吸引的,然而在他们的新婚之夜,苔丝将她的过往合盘托出时,他的爱却像死了,他的挣扎表现为冷漠疏离,再次扼杀了苔丝的心。长久的分居,没有书信的漠不关心,德贝维尔的花招,家境的窘迫,苔丝的心理防线崩塌,重回那个骗取她贞洁的人身边,她的命运被覆上双层的阴影…安琪尔唤活了他对苔丝的爱,苔丝面对选择,杀死了德贝维尔,重回安琪尔身边,短暂的幸福之后便是绞刑的惩罚。
克莱尔的选择为什么都是错的?第一次舞会,他选错了人,错过了苔丝第二次在奶牛场,他偏偏选错了心目中纯洁的姑娘,他对苔丝告白,却又在婚礼后放弃了他,为了不可接受的真相,再后来,他迟迟地选择面对错过了他们本可以长相厮守的命运,他总是错过,但是苔丝心目中他是唯一的炽烈和纯真,苔丝的眼中我恨不起安琪尔但是若他也爱她,余生是要用悔恨度过的。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二):深夜读书有感
苔丝死了,一面黑旗升起。
德贝维尔爱不爱苔丝呢?
我认为是爱的。即使只是为了满足肉体上的占有欲,他还是一次次地为她回头。在她最无助的时候抛出诱惑吸引她何尝不是换一种方式为她解决了后顾之忧呢。甚至我在读书时时常感觉这是一个撩妹技能堪忧直男癌又超重还不懂表达的瑞德。
可苔丝不是思佳。
苔丝的性格与成长环境注定她只会是一个依靠着爱而活着的女人。所以她的是非观仅限于如何作为一个好女人去热爱自己的丈夫。在这个层面上说她永远无法突破自我,一次次的选择错误却又无法回头。毁灭也许是必然的。
安琪尔呢?
一个有学识的自以为思想深刻的不甘于被约束的新青年。但面对自己的真爱却选择了无情的伤害。责任和担当在哪?在苔丝家里出现问题时,陪在她身边的永远不是他。所以他最后看着苔丝的妹妹若有所思。也许他对女人很有风度与分寸,他对苔丝的爱同样真挚美好,但一个男生蜕变为男人的过程,注定是漫长且要付出代价的。
故事发生要置身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很明显,作者用诗画般的语言描绘了工业革命初期的英国乡村情态。以饱含失落的语调怀念着不再辉煌的过往。以落寞的语气勾画出必将深刻改变的英国。
主题是关于纯洁与人性的思考,夹杂社会背景的点缀,鲜活的人物,舒缓错落有致的情节发展,引人入胜。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三):选择权
苔丝家庭贫穷,早在年少时就辍学帮助家庭,她有一对不靠谱、唯利是图的父母,有众多年幼的弟妹,自己俨然成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然而她也只是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女人,命运往往不能由着自己决定。原生家庭的恶劣,她没有选择的余步。
在她被诱奸,她的父母就像是帮凶。因为他们就是劝导她去的,一心想要依靠女儿的貌美去换取自己的地位和金钱。这一次对于自己命运的左右,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事情发生后,却是她自己选择离开。因为她太清楚自己不爱这个纨绔子弟,也不想从他身上得到什么,更是将这件事当作自己的命运里的必定的不幸而已。苔丝不是一个任由人摆布、就此对命运妥协的人。
苔丝离开家去奶牛场工作,这大概可以说是为了得到另一种自由,也为了躲开家乡那些风言风语。
只是她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安定下来时,却遇上了安吉尔·克莱。这个人不可以说是她的救星,而是解为,她另一个不幸的开始。她决意隐藏自己的爱意,决意不与他结婚。好像是上天偏要作弄她一般,她一步步偏离自己的初衷,自己内心承受着煎熬。
与爱人分离开后,即使回到她娘家,也鲜有温情来等待她,更要为了帮补家庭再度离家。
再次遭遇亚雷·德伯…
每当她下一个为自己的决定,都要为这抉择付出更大的代价。
结婚当天,安吉尔得知她的过去,不是为了苔丝的不幸而同情她,而是责备她,怪她将他的完美艺术品打碎,将他美好的梦想打碎。他爱的仅仅是她的完美,仅仅是他自己的想象。
她的忍让,她的自尊不让她再做多的解释。沉默,沉默,是她这样的女人认为最好的方式。她的盲目崇爱,她的过分顺从让她失去自己,让她在一个爱人面前低于尘埃。更重要是,她将自己的幸福挂钩在另一个人身上,这是悲剧的根由。
“不,太晚了,太晚了。”是全文中最痛的呐喊,最悲剧结尾的控诉。
当女人成了附属品,她的身份只是亚雷的玩物,安吉尔的艺术品,父母的摇钱树。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当自己不再属于自己的时候,她的命运大概只能由着别人去决定的。
苔丝有选择权吗?
有,只是代价却是一命换一命。
她终于自由了,终于与给她带来传统道德上的污点的人割断了联系,终于自己是为了自己做了一个决定。
现在这个时代不需要我们为了选择权而付出这般代价,但是很多时候,女人却亲手拱手将自己的选择权相让给他人。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再争取一下,很多事情就不是想象中那样坏地发生了。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四):冬日梅开
2014年3月23日,我坐在公教2409教室,静静地翻阅那本《德伯家的苔丝》。
中午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当倦意袭来,无须勉强,轻轻合上书本,闭眼入眠。
没过多久,便已睡醒。随手支起挂着睡意的脸,看着窗外,安静的教室里没有一点声响,突然感觉好心静,一种久违的幸福感涌来。
三年多了,这种感觉,再一次温暖我。记得三年前的那些日子里,一个人安静地看书,轻轻地走,随手轻抚树上的叶子,停下脚步凝视路边的流浪猫,听风吹过,很是温暖,仿若阳光嵌入了风声。
那些日子怀有的希望,在冬日的严寒里,消失殆尽。
冬去春来。寒意仍在。
而这份寒意仿佛也一直笼罩着苔丝,未曾散去。
被骗失身之后的她,回到家乡。各种碎语,飞旋在耳畔,嗡嗡作响,不肯离去。
白天是黑夜,而黑夜里“黑暗”未去。白日里,阳光普照,花开蝶飞,近在咫尺的美丽却有无限的距离,触摸不及。而在黑夜来袭的时候,她的脸上的忧伤才慢慢地少了一分。迈着脚步,走出家门,月光闪烁也好,风雨飘摇也罢,对她而言,都比白日多了一丝温暖。耳畔仿佛恢复了宁静,心中却无法尘埃尽除。
对于苔丝也一样。失贞、丧子、新婚之际丈夫弃她而去,她或去教堂听唱圣歌,或离开家庭到佛卢姆河畔奶牛场上做一个挤奶工人,或忍受苦痛、辛勤劳作等丈夫归来。悲痛之情虽然时常来袭,但希望之光也从未熄灭。正如书中所述:“在她的身上,有某种精神就像树枝的汁水一样,自动地涌出来。那就是还没有耗尽的青春活力,在受到短暂的压制之后又重新高涨起来,给青春带来了希望,也唤醒了不可压制的追求快乐的本能”。
苔丝,在苦难中坚强成长,仿若风雪中盛开的梅花,散发着一股迷人的清香。
忽然想起,前几日和海淀培智学校的孩子们在校园一起徒步时,一个女孩欣然跑去闻迎春花,又跑到我面前说花香的情景。
我知道,希望的精灵又在我面前欢欣起舞了。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五):爱她就让她遭受苦难
西方人说上帝把最美的面容赠给了维纳斯,因此夺去了她的双臂。东方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爱她就要让她遭受苦难,似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在这一点上有那么些共识。可苔丝却说:一日受苦,终身受难。
看完《德伯家的苔丝》这本书和电影之后,我总在想,这个可怜的女人经历了在西方人和东方人看来,称之为极大的苦难都不过分的情况之后,等待她的却是独自走上绞首架的命运。她没有得到惊世骇俗的美,也没有扛起匡扶天下的重任。她走完自己悲惨而又短暂的一生,带着罪名被结束了生命。“为什么遭受了苦难却得不到完美的结局?”我用质疑的眼神看着上帝,继续问:“难道你不爱她吗?”上帝摇了摇头,温柔的看着我,笑而不语。
于是,带着这个问题,我一直回忆着书和电影中的印象,总想给苔丝一个明晰的定位。苔丝到底是什么样的?她是一位有着母性体贴的长女,用自己坚强的臂膀支撑起一个岌岌可危的家庭。她是一个为真爱执着等待的姑娘,她用生命,用信念爱着自己眼中完美的安琪儿。在我们看来,这两者本是不矛盾,不冲突的,可偏偏前者就成为了苔丝追逐爱情的阿喀琉斯之踵。由于家里的老马死了,苔丝不得不到冒牌的德伯家认亲打工来维持家里的生计,于是不谙世事的她踏入了德伯维尔的虎穴,丢失了女子的贞洁。同样是由于家人的流离失所,她只能再次委身于那个曾经奸污她的德伯维尔,抛弃了妻子的忠贞。于是她的一只脚戴上了亲情的镣铐。那么爱情呢?她用生命爱着的安琪儿在新婚之夜得知她曾经失过身之后,毅然地选择了弃她而去。她爱他,是爱的整个躯体,整个灵魂。他爱她,爱的只不过是一个按照她的模子做成的完美雕像雕像。《围城》中唐晓芙对方鸿渐说:“爱我的人要像一张白纸,要等着我来书写,画画。”安琪儿对于苔丝不再是张白纸难以释怀,可他却也没有因为自己不是张白纸而羞愧。她她能原谅他,可他却始终原谅不了她。这是不对等的恋爱,可我们可怜的苔丝却为此深深自责。于是她的另一只脚戴上了爱情的镣铐。她为什么会自责呢,正是因为为了亲情遭遇的不幸在爱情这里得到了道德沉重的审判。于是她背负起了道德的十字架。
于是带着一对镣铐和一个沉重十字架的苔丝就在这世上踽踽独行。如果家里没有到困顿的活不下去的地步,苔丝肯定会保持对忠贞更多的坚持,如果不是因为安琪儿太过冷漠和绝情。苔丝肯定会坚定对丈夫更多的等待。只可惜这两只镣铐就在同一个瞬间默契的牵制着她,让她别无选择,而她头顶的道德十字架从她失身的那一刻起,从没有停止过对她的审判。于是这三座大山就这样肆无忌惮的折磨着苔丝的灵魂,可让人惊异的是哈代笔下的苔丝的形象却愈加明亮和纯洁了。她没有舍弃亲情,她也没有抛弃爱情,虽然她不得不委身那个恶棍,但她绝没有丢掉自己爱的灵魂。她更是在道德的审判中感悟出了爱情的宽容,无私和真正的澄澈。这是苔丝的伟大之处,更是她的纯洁之处。检验一种美,不需要穿金戴银,打扮得珠光宝气,恰恰相反, 需要的就是让那些美轮美奂的珍宝在这种美面前黯然失色。而检验一种纯洁,不需要看它身边有多少高尚的朋友,做过多少光荣的事迹,只需要将其弃之于苦难,看它会不会在苦难面前出卖自己的灵魂。苔丝没有抛弃自己的信念,更没有出卖自己的灵魂。肉体上的蹂躏,从不意味着灵魂的沦丧。
当安琪儿终于意识到自己深爱着苔丝,并费劲了周折才找到苔丝的时候,她已经成为了德伯维尔的情妇。在公寓的楼梯里,苔丝看着朝思暮想的丈夫前来请求她原谅,并要带她走之时,她只能眼含清泪无助地说着,“不,太晚了,太晚了”。当看到安琪儿失落的离开,苔丝面对德伯维尔举起餐刀的时候,悲剧已经酿成了。出逃的克莱尔夫妇最终没有躲过警察的逮捕。面对前来的警察,安琪儿恳求说,让她再睡一会吧。那一刻周围是那样的静谧。是的,一切都结束了。我愤愤不平的看着上帝“你绝不是爱她的,不然她怎么会得到那么一个结果”。上帝依然摇了摇头,温柔的看着我,用手指指向了前方的天空。那里,又一轮旭日缓缓升起。原来,你是爱她的,上帝。当她举起餐刀的那一刻,她就如同这朝阳一般开始了新生。那一刀不仅仅杀死了德伯维尔,更斩断了自己脚下的镣铐和肩上的十字架。那一刻,苔丝获得了新生,她的爱情也获得了新生,虽然如此短暂,她的亲情一样没有抛下,因为他已经打算好了让自己的妹妹代替自己和心爱的人去开创美好的生活。那一刻,她的光芒如同这旭日一般耀眼,夺目。上帝,你是对的,你是爱她的。你就让她在这充满“道德”的人间,用所谓的罪恶完成自我的救赎。她承载着比别人更多的纯洁就注定了要遭受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爱她就要让她承担着苦难。有一种美,即使带着丑陋的外表,却依旧让人惊世骇俗,有一种纯洁即使带着最最肮脏的躯体,可依然让人心神荡漾。
有没有人为了亲情,牺牲自己,委身于一个自己十分憎恶,痛恨的人?有,或许有。有没有人用生命爱着自己的恋人,不曾有半点的虚假和隐晦?有,应该有。有没有人在堕落的肉体上坚守着纯洁的灵魂,有没有人在寂静的深夜里,一次又一次的叩问自己的内心深处?有。可能有。可有没有人在同时拥有以上三点的时候还承受着生命更多的苦难呢?有,肯定有,她就是苔丝,哈代笔下的苔丝,千千万万个人口中的纯洁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