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是一本由简·奥斯丁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e are british,we move on.
●没有电视剧甜,准备去看一下原版寻找甜度…… 另外,虽然我有很大的耐心去磨这本书,但贝茨小姐一讲话我就头痛:-)
●私以为这是目前读过的奥斯丁小说里写得最好的一本
●埃尔顿太太说要去奈特利的登威尔摘草莓游玩,埃尔顿太太:啊,这一切都由我来办吧。只要全权委托我,我邀请朋友来。奈特利:我希望你带埃尔顿先生过来,我不想麻烦你邀请其他的人。埃尔顿太太还继续作死,觉得自己能干的不得了。奈特利:世上只有一个已婚妇女,我能让她邀请人来登威尔,那个人就是奈特利太太。 哈哈
●有钱的单身老姑娘也是想结婚的。搞不懂她老在那里乱配对,还差点误了人家,还好男孩纸二次求婚,不然真的……好的伴侣是会指引你往更好的道路走。
●曾经一度非常喜欢简奥斯汀的书,本想趁今年读完爱玛和曼斯菲尔德庄园,并复习下另外几本看过的书,然而看完艾玛有些失望,爱玛没有书中形容的那么可爱,奈特利先生的高尚品德也被他各种偏见冲淡了,或许是时代所限,对书中公然的阶级鄙视链实在无法苟同,语言也是各种家长里短絮絮叨叨,甚至让人感觉作者就是书中嘲笑的贝茨小姐 | 回想了下,没有特别爱这本书,也可能是被前言提早剧透的缘故,要引以为戒啊!
《爱玛》读后感(一):爱玛
活泼可爱漂亮热心的爱玛,在一长串乱点鸳鸯谱之后,这个傻大妞儿终于找到了对她倾心相爱的人——奈特利先生,这个比她大16岁男人,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她,奈特利先生有点像《曼斯菲尔德》里的埃德蒙,但相比之下没有埃德蒙柔和,虽然奈特利先生有点强势偶尔有点吹毛求疵,但是他对爱玛一直是细心呵护,爱玛跟这样一个十足的绅士成婚,真为她开心。
文/吴情
简·奥斯丁生年不过耳顺,却以书写女性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小说闻名于世。她出版于1813年的小说《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可堪推为代表。除此之外,《爱玛》(Emma)也颇令人称道,甚至被评论家推举第一。《爱玛》故事情节简单,主要讲述了聪颖智慧的女主人公爱玛为别人成就良好姻缘,最后不料自己也堕入爱河的全部经过。她眼光独到,善于察言观色,不过偶尔也爱作幻想,缺少务实精神。
在整部小说里,爱玛只成功撮合了一桩婚姻(也是最先撮合的一对):家庭教师泰勒小姐和当地绅士韦斯顿先生。两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令人艳羡。或许这初战即告捷“鼓动”了她,在这之后,她频频为人谋划,牵系姻缘。然而,这第一桩婚姻有些特殊:当局者都不主动,同时彼此都甚有意。不过,爱玛被这“成功”带来的喜悦遮蔽了双眼,甚至不惜展开干预,任性配对姻缘,自以为有意者皆绑入月老红绳,以至于喜剧迭出,最终差一点“棒打鸳鸯”。
就人物形象塑造来说,爱玛身上无疑倾注了奥斯丁大半心血。她家境殷实,美丽聪慧,品行温和,行事磊落。但同时,她还是一位天真的幻想家,感性多于理智,唯恐身边浪漫故事不能成全,前后兀自奔忙着。作为一名女性,她曾立下誓言,终生不入婚姻,独立之指意可以想见。相较于奥斯丁早期的《理智与情感》对女性爱情问题的探讨,《爱玛》一书更进一层。前者中以理智的姐姐艾莉诺和感性的妹妹玛丽安两相比较,强调在爱情之中,女性应当谨慎,以理智驾驭感性这匹野马,最终收获完满的爱情硕果;而在《爱玛》中,感性的女人爱玛与理智的男性奈特利先生构成对比,并就男女两性各自在婚姻中的地位与择偶标准展开辩论;观点交锋不可不谓激烈,也是全书亮点所在。
爱玛,这一十八世纪的月老,给人做媒方式也颇为怪诞,她竭力“提携”身份卑微的女子,为其牵就上层社会的美满姻缘。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荒唐之举层出不穷。因一厢情愿之故,她鼓励私生女哈丽特“攀附”当地绅士埃尔顿,却不料埃尔顿为人势利,一心想娶家中多产的爱玛。反讽之意溢于言表。当埃尔顿对爱玛和盘托出之时,奥斯丁的反讽也终达到极致。这种反讽,非仅停留在语言和动作,而是一种整体性颠覆:爱玛先前所为皆是无用功。目的、价值和意义都足以令人生疑。
第二桩欲撮合的良缘流产之后,爱玛也不曾停歇,而是积极为哈利特谋求韦斯顿前妻所生之子弗兰克。然而,天不遂人愿,弗兰克半年前认识了简·费尔法克斯,两人彼此爱慕交心,私定婚姻(但未公布)。爱玛见状,多加干预,语言诱导,行为暗示,其手段不可谓不多。这般的行为最终引起了她家的朋友乔治·奈特利的不满,后者为此暗暗与爱玛斗争、较量。爱玛最终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洗心革面,不再干预,而是任爱情生根发芽,自我萌发、结果。无巧不成书,爱玛获得了奈特利先生的真爱;马丁(爱玛劝她拒绝的一份爱情)在奈特利先生的帮助下,重拾哈丽特的爱情。
在某种意义上说,《爱玛》可看作一部成长小说:生活在幻想中的爱玛在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逐渐走向成熟和自我发展。而她对爱情、婚姻、家庭和男女两性的描述、理解和阐释,构成了这一艰难成长的方方面面。原先的她,虽然良善真诚,却以门第取人(或许不该如此苛责),为人热情又分亲疏,讲求礼仪却也功利狭隘。当然,爱玛并不孤独,这一近乎杂糅的性格是当时上流社会的生动写照。即便今天,仍能找到同道中人。无论是爱玛自己的婚姻,抑或是她撮合的婚姻,全都建基于现实之上,不曾超越至形而上的层面。门第、样貌、品性、德行、行为、举止、谈吐、爱好,每一样都不肯放过。奥斯丁不厌其烦地书写着、修饰着、点缀着。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来看,爱玛这一角色也颇值得玩味。先前的她,似乎隐隐约约意识到女性生存之艰难,故而拒绝走入婚姻——现代女性寻找自身意义和价值的牢笼——之中,束缚个人的财产独立和自由意志。她家中仅她一女,即为她未来的独居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是奥斯丁的暗示之一。然而,在看见身边诸多女性朋友先后坠入爱河之际,她也未免动容,心怀向往,趋之若鹜,最终改变初衷,投进奈特利先生的怀抱。或许正如张爱玲所言,不管女人怎样拼命地往前奔跑,前面遇见的只会是男人。不过,虽然不能改变现状,但女性仍应有所作为,婚姻和事业都是如此。
从艺术手法来看,《爱玛》一书也值得赞赏。奥斯丁惯常的反讽手法运用得更加灵活生动,已入化境,爱玛的行为与效果自相冲突,爱玛与奈特利先生的思想、待人接物的两相对照,无一不令人印象深刻。语言简洁凝练,凡其所说,皆有所指,无一句虚妄,字字金玉锻就。
所谓婚姻,当然要考虑一日三餐、茶米油盐,不过,更高层次(尽管缥缈)的心灵伴侣(soul mate)是否也值得等待呢?奥斯丁没有直接回答,我们不妨以《爱玛》为起点,开启思考。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爱玛》读后感(三):爱玛
看过简·奥斯汀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觉得电影里的结局都很温馨,善良的人和爱的人喜结良缘,过上幸福的日子,让人觉得世界是美好的,现在来读小说,觉得都是描写小贵族的生活,主题都是爱情,男女主角在择偶的过程中,了解人的品质,比如《爱玛》,爱玛对一些男士的了解不够深入和深刻,对埃尔顿、马丁等人,局限于外表、阶层身份、言谈举止是否优雅,而忽略了人品、人格,而奈特利先生,对人有更深入的观察和分析,比如他对弗兰克·丘吉尔的一段评论,通过他的话,我们能知道,什么样的男人算是好男人,有责任心、有爱心等等。给人感觉,奥斯汀的小说,主要适合即将恋爱的女生,告诉女生,要怎样去识别一个男生,一个优秀的男生或配偶要具备哪些品格。虽然也有人性的分析,但感觉不是很深刻,也许故事都是浪漫的爱情故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也没有社会黑暗的描写,所以不及有些作品给人带来的震撼感觉!
爱玛有点妒忌简·费尔法克斯,她长得漂亮、琴艺高超,胜过她,性格也讨人喜欢,只是父母早逝,境遇不及爱玛。简面对弗兰克的爱,还是挺坚强的吧!爱玛善良,但有时好心办坏事。
《爱玛》读后感(四):爱玛
读奥斯汀小说最有趣的是她能把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写得如此引人入胜,在她笔下的世俗人生是那么惬意,她通过巧妙地铺展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让乡绅交际生活中的琐碎日常如此的戏剧化和具有趣味性,而她风趣伶俐的文字更是常常让人会心一笑。《爱玛》也很好地体现了她的风格,全本从爱玛的视角出发,贯穿着一个个有趣的谜题:埃尔顿先生为何对哈丽特时而热情讨好时而忽视,费尔法克斯小姐沉默的秘密是什么,弗兰克为何格外殷勤时而又情绪化,哈丽特喜欢的人是不是弗兰克,奈特利先生到底是不是喜爱哈丽特...这一个个谜题随着故事的进展越发的引人入胜,使整本小说多处伏笔遥相呼应,那么精密细致,难怪被人称为“二寸牙雕”。在费尔法克斯小姐和弗兰克的故事里是最有趣的:弗兰克突然心血来潮地专门到伦敦理发和简第二天收到的贵重钢琴,弗兰克奇怪的关于佩里医生买马车的梦和给简的谜题“blunder”...两个有情人之间的互动那么隐秘又细腻,得知真相后真有恍然大悟之感和感叹奥斯汀的高超之处。 尽管读《爱玛》的过程也像读奥斯汀的其他小说那样轻松愉悦,但女主角爱玛却不怎么令人愉快。她确实有很多让人不喜的性格缺陷。她势利,自私,想入非非又自以为是,甚至觉得她是作为奥斯汀小说中的讽刺对象。正如毛姆所言“面对社会地位比她低下的人,她总显得屈尊俯就”,爱玛在对待贝茨家,以及与哈丽特交往时,处处都可体现这种屈尊降贵之感。她自己看不起农民马丁,在他给哈丽特求婚时,她先是认为他是为了“攀上一门好亲”,看到人家的求婚信写得这么真挚诚恳时,又质疑“一定是他哪个妹妹帮了忙”。她想入非非,自作聪明,幻想哈丽特和埃尔顿先生般配,就处处引起哈丽特对埃尔顿的好感,并让哈丽特误认为埃尔顿对她有好感。当埃尔顿向她求爱时,因为埃尔顿看不起她的朋友哈丽特,认为她一个父母不明的私生女配不上他自己而感到愤怒和鄙视,但是自己明明也在看不起埃尔顿,认为埃尔顿不自量力,认为她自己在门第和心智上都比他优越得多。奈特利先生说“爱玛,你根本算不上哈丽特·史密斯的朋友”,在读书过程中我有时也有这种感觉,也许哈丽特只是爱玛为离开泰勒小姐后的无聊生活添加乐趣的消遣吧,但凡她更为哈丽特着想一点,她在视她为引导者的朋友的终身大事上都会更为谨慎吧。 而在对待简.费尔法克斯时,爱玛也是一点也不客观,全凭主观印象,想入非非,臆想人家和朋友丈夫之间的关系。科尔家的晚宴上,在韦斯顿太太向她讲述她认为奈特利先生对简有情意后,她的反应真的令我啼笑皆非。爱玛在面对奈特利先生是否结婚的事上表现得那么势利,虽然可能在那时爱玛对奈特利先生就已经有了模糊但不自知的好感,所以这样的反驳只是她找的一个藉口,但能想到并且理所当然地说出,因为要让亨利(她的小外甥)继承当维尔(奈特利先生的家产),所以“奈特利先生可不能结婚!”这样的话,也真是稍微让人难以置信。结局她自己与结婚的时候,她倒是仅仅对小亨利的利益置之一笑了。 她在韦斯顿太太因为奈特利对简的好意和关心而猜测奈特利对简暗生情愫,猜测钢琴也是他送给简的时候反应激烈,指责韦斯顿太太想入非非,说绝不相信钢琴是他送的,除非拿出证据来。但是,她自己前几分钟才在跟弗兰克说着她的猜测,她认为钢琴是简朋友的丈夫迪克逊先生送的,就因为她“听说”迪克逊喜欢简弹琴胜过他的妻子,而她甚至都没有见过迪克逊先生!这不是更想入非非,更没有根据吗?她在激烈反驳韦斯顿太太的时候有想过她自己的言行吗?如果说韦斯顿太太是出于八卦和好心,对这两个单身的年轻男女的关心,毕竟她既没有基于这个猜测而撮合他们,对他们的关系发展横插一脚,也没有煽动他们两人的意愿(而这些都是爱玛自己曾经做过的)。那爱玛的揣测则可以说是恶意的了吧,毕竟她可是在怀疑简和她最好的朋友,恩人女儿的丈夫有着不可言说的情感关系啊!除了感叹英国乡绅们的闲情逸致,对这台钢琴到底是谁送的这个问题,竟然可以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猜测的版本,那就是在感叹爱玛小姐的前后矛盾,刻薄和势利了。 如果小说最后真的安排奈特利先生和简结成一对了,对我的趣味性倒是会大大的提高!毕竟,简的谦逊谨慎,隐忍坚强和奈特利先生的正直善良,严肃正经也挺般配的,还能够打破爱玛的势利偏见。 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对爱玛的厌恶是在最高点的,甚至感觉爱玛是作为奥斯汀式讽刺的主体而存在的,她做出的一些事是那么滑稽尴尬而惹人发笑,啼笑皆非。 不过,后来对她的恶感却慢慢消退了,虽然不说完全消失,至少没有那么剧烈。也正如奈特利先生所言“你的自负生性把你引入歧途,而你的认真精神,就会为你指明方向”,她在意识到自己的错处之后诚恳地反思,以公正的心态评价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内心和真实感受。她的善意和友善让她在怀疑奈特利喜爱哈丽特,并且要向她谈论的时候,她有理由也有立场拒绝听他讲话,但是她在看到奈特利的委屈和消沉时,却改变了主意,想着“她也许可以帮他拿定主意,或者让他想开些。她还可以把哈丽特恰如其分地赞赏一番,或者跟他说他可以独立自主,让他摆脱那犹豫不决的心思”,这一段写得这么细腻和贴心,即使她知道了自己对奈特利的爱意,和哈丽特已有分歧,仍然不忍让奈特利失望,或者在他面前诋毁哈丽特。奥斯汀笔下的爱玛是那么复杂,惹人厌和令人喜爱的品性混杂其中,让其看起来像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道德模范般完美却虚假的女主角。且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意义,处处可见理性的闪光,有时候别让自己变成爱玛,有时候却要学习一下爱玛。 简.奥斯汀在《爱玛》里设计了三段圆满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弗兰克和简的风流韵事虽然趣味十足,但弗兰克却让人有点不满,他向爱玛过分殷勤,既戏弄了爱玛,让人家误会了他的情意,又不尊重费尔法克斯小姐,他附和那些贬低自己情人的看法,又说了那些违心的话。奈特利先生确实是个完美先生,他对爱玛充满爱意,包容却不纵容她的缺点,直言不违地指出她的错处,并督促她进行改正,他是她的爱人和引导者。总之,谈到奥斯汀的爱情观,我认为这句话表达的非常充分: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所以她的女主角固然是因为真诚的相互的爱而结合,这种爱也只会发生在秉性良好,脾性相投的男女间,但也从来不会屈尊下嫁。这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那个女性完全是男性附庸的时代这大概就是最完美的归宿了。 想到爱玛讲的:富有的老姑娘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只有穷困潦倒的老姑娘才会成为大家的笑柄。这话说得虽然有点尖酸,也讽刺了贝茨太太,但确实“经济独立是实现人格独立的基础”是再正确不过的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