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 Is More》是一本由Big著作,Bjarke Ingels Group出版的2009图书,本书定价:Paperback,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喜欢他们的studio
●世界充满了BIG
●巨无霸涨价了
●鲜明时代下的鲜明产物,这就是BIG的特点和意义所在,无关好坏。
●有待细读。
●看起来如漫画一般,但是却一本正经地讲述了BIG的设计思想的书。尤其是那些不可告诉客户的背后故事,对于设计师是何其宝贵的借鉴。
●BIG就是BIG……书都这么有创意……漫画式的语言和图面形式,介绍了BIG的大部分知名作品。有很多珍贵的图片资料
●在上海实习的时候公司的老大借读的书,用漫画的方式演进建筑的生成,是一本很不错的启蒙书。
《Yes Is More》读后感(一):anything is more
开始觉得挺幽默的 后来觉得挺扯的 再后来感叹了很多有的没的:
比如设计的游戏化和戏虐性
比如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比如设计的幸福感
《Yes Is More》读后感(二):库哈斯的孩子们比老库还牛~
IG的主创Bjarke Ingels曾经在OMA工作,后来在丹麦创建了BIG。从他的思考方式和行事风格中可以看到很多老库的影子,BIG更加注重斡旋于社会各方力量之中以增强建筑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有些作品有很强烈的乌托邦气息,很符合他们所倡导的快乐设计的态度。
IG倡导建筑设计应该面向公众,注重公众在设计中的决定性力量和设计思想的传播与交流。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并参与到建筑和城市设计中来。从这本漫画式的册子中可见一斑。
《Yes Is More》读后感(三):More 什么?
Yes is more, whatever, ok, but, What is more???
书的第一个案例着实让人无语。如果老外的真天真/假天真和国内某些人的庸俗不堪表现的效果是一样的,那么怎么去区分呢?另外,风水在国外的恶劣影响真是可见一斑。
书的排版采用pop卡通的方式,也许是和BIG对待设计的态度是一样的。半现实主义半玩世不恭的混杂。就这点而言,BIG没有带来任何新鲜的东西。
不过这本书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提供了一种有趣的参照。可以学习老外是如何严肃认真地忽悠大众的。
《Yes Is More》读后感(四):YES IS MORE
非常好的建筑科普书,最宝贵的是BIG把每个设计的整个设计思路衍变的过程都记录了下来,并且漫画的形式大大增加了可读性,看的时候真的觉得停不下来。
不过就像最热书评里说得那样,BIG的设计太符号化了,至少都表现得符号化。BIG擅长把作品简化成符号。在书里,所有复杂的设计都是可以用一句话描述的创意,这也是他们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当年看BIG的网站简直惊艳——所有作品都被简化成一个个logo,平铺在首页上。BIG还擅长创造口号,比如yes is more,从规范中寻求可能,完美地概括了他们所有作品的出发点。
刚看了不到一半的时候我和学长说觉得BIG特别视觉艺术,学长说没有啊他觉得他们特别建筑。现在一想,只觉得他们的作品是一个极端,却说不清是极端地艺术还是极端地建筑。大概是我潜意识里发现了他们功能主义生态主义背后形式上的哗众取宠。
阅读的过程中,格外觉得BIG特别喜欢自己的作品,每一个不被喜欢没有建成的作品都会拿出来介绍一番,语气里都是抑制不住的兴奋。一个自己喜欢的设计,没有中标就再拿去投另一个,没有资金就上传到CS里当地图,没有通过的丹麦住宅可以改成中东游乐场里的过山车……好玩是好玩,却像是走向了行为艺术。
Yes is more, 在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打规范的擦边球,用规范、光照等客观因素生成建筑。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代表最好地解决问题。回顾整本书,确实大部分设计都更像是一个个“创意”,像一个个耐琢磨的平面广告,像冰淇淋勺或者切苹果刀这种“让生活更美好”的小工具,有小聪明,但好像缺了点儿什么更宏大的东西。可是建筑一定要是严肃的吗?创意可以被称为评判建筑好坏的标准吗?如果美丑,功能,和创意都不能定义建筑,那建筑是什么呢?
《Yes Is More》读后感(五):YES IS MORE中的YES其实是B哥建筑观的体现。
IG在开篇直白的说道“建筑项目的真正起源常常难以表述清楚,其过程过于松散,不连贯,气势不够宏大,不足以令人信服”、“….巧合的是,我们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性突破都是通过即兴灵感和对意外阻碍的调整适应来取得的”、“现实的冲突反而是我们克服建筑局限性的保证”。于是在之后的每一个项目的描述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BIG是如何用诡辩一般的思维逻辑在不同的思考维度上进行跳跃,他的出发点只有极少数的体现了建筑的一半科学性,其余的,如他所言,都是凭借一些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场地的压力或者无厘头的畅想。这样的思考对于国内建筑学所谓正统教育体系下成长的建筑师是一场冲击。
常见的两类建筑师,一是大肆渲染作品的情怀,但仔细审视设计手法却并不那么丰富,一是十分严谨的满足各方面的条条框框,于是在方案的精彩程度上难免受到限制。而BIG巧妙地站稳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他可以在作品里直接表露对甲方的“谄媚”,直接把肖像贴上,也会在项目中思考建筑在社会中的作用,比如桥式住宅,让房地产商为城市贡献一座桥。当然更多的是,他会将甲方,作为政府作为开发商所提出的看似不合理的要求,在不影响建筑设计本身的情况下巧妙地实现,个人认为是他能洞悉他们之所以要求这么做的心理需求,并将这些心理需求进行转化,甚至将这些东西变为自己方案中的亮点。所谓“YES”,就是不论哪一方的要求,都立刻点头说好,真正的落实是在思考之后的化解。
看完这些项目,一开始会被BIG的一些奇思妙想所打动,认真的去研读,比如LDH小丹麦,三角形元素与能量流转的结合,功能与形式的对应;比如SCR斯卡拉之塔,对于超高层与social辐射范围之间的新型关系的解读;再比如BRW巴瓦迪的五柱建筑,后石油时代的宫殿,在气候的影响下削削剪剪,成为沙漠中的一场高层巨构行为。但看过这么多的项目,除了那些他不想好好说话的只有一两页的,会发现BIG的手法是高度重复的,比如三角形的母体,比如不断旋转寻找韵律的大台阶,比如折线,比如造山旋转再旋转。
因此,BIG的成功,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在于第一结构配的毫无怨言(持怀疑态度),第二个人描述建筑构想的能力(嘴皮子)过于强大与浮夸,迎合了业主与大众的心理需求。正如他们自己所说,BIG的方案在群众投票中往往可以拔得头筹,但在专业评审中却并非如此。
这本书宛如BIG所有项目流传在市井的绯闻小报,不同的是是官方发布的,适合走马观花的看,有喜欢的方案可以去BIG的官网上仔细研读,官网做的还是好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