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7》是一本由当年明月著作,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的258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0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他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他都无法改变。嘉靖 万历 天启都挺过来了 居然亡在了崇祯手里 有时候还是不得不认命 可惜了曹文诏 卢象昇 孙承宗这些不世之材
●虽然觉得换成这皮儿也太隆重了点
●历史啊历史
●一代神作,一条清晰的明史脉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大时代
●为了最后一章。
●在图书馆没找到旧版的第六集,就从典藏版的第7集接着看。旧版共7本,典藏版共9本,不知道这两者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还是仅仅就是硬壳封皮加多两本以便赚更多的钱?
●我实在看斗争看得厌了。。
《明朝那些事儿7》读后感(一):小感慨
看完明朝那些事 这确实是部好书 写历史的 有趣不枯燥 明白了许多道理 了解了许多史实 发现当皇帝的都不是省油的 当忠臣是不容易的 而当想施展抱负的忠臣是相当不容易的 那些名臣首辅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 确实是卧薪尝胆 不被人理解 孤身奋战 给他们致敬 最惨的是那些明明为国尽忠一辈子 最终却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当个政治家果真是不容易的呀 历史最终会给人一个公正 ps 喜欢上作者了 崇拜他啊
《明朝那些事儿7》读后感(二):我看明朝
看了很久明朝了 从第一本到第七本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文笔由青涩到娴熟 有生硬的叙述到信手拈来的幽默 映像最深的应是那些忠臣良将的壮烈 仁义一生 杨涟 左光斗 大儒方孝孺 有血有泪 ,七出来后满怀欣喜的看了 少了一份调侃多了一份思考 也许是最后一本写的有些沉重 最后一本是明朝的灭亡史 后金的崛起 袁崇焕之流的壮烈 崇祯的无奈 。。。一直喜欢当年明月的幽默 最后一本他告诉我们 历史就在那里我们无法改变 有些事很残酷 我们最好开心的去读 读史知兴替 读人知得失 当年明月 坐了10年的冷板凳 给了我们一场文化的盛宴 珍惜这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7》读后感(三):正道
自然界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永恒的规律,春天成长,冬天凋谢,周而复始。
人世间也一样,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规则恒久不变,是为天道。
天道有常,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恒久不变。
有正亦有恶,对错是为大道辨之。公正的一方也将取其害,除其恶,修剪异肢,辅佐臂膀,站稳脚跟再大显身手。虽过程非黑也白,但因不同派别所属目标和利益的不同,会分为正义与邪恶。正义为大道行事,邪恶为私欲苟活。杨涟为正,为道统奔走,一生孤高自傲,舍财、舍色、舍权,清廉自律,家徒四壁,要立志为民请命,一生报效国家,相信规则,相信自我尊严和价值,相信千年之后,正气必定长存。因此坚守信念,明知一死,也要维护正义,为国献身。这是中国之气节,中国之精神。是千百年传承中华子孙继承的宝藏。我们一直相信自己捍卫正义的力量,因此无论何时都有前赴后继的志士作为先驱与邪恶势力做斗争,一批一批的先灵点燃了所有人的斗志,点燃了百姓的怒火,掀起了层层反恶的巨浪。
所以魏忠贤无法活到万岁,也无法善终。他快活几十年但被历史定在耻辱柱上千百年,被人民唾弃谩骂,被后世作为反面典型教育后代要洁身自好,要为人公正,人民和国家的罪人会永远被牢记,被憎恨。
所以我们要相信心中的正义和道义,保持自身,维护国家,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永远的使命。
《明朝那些事儿7》读后感(四):说“史学读本”有些言过其实了
首先声明,我是很恭敬的看完这七本书的。文笔的确还算不错,诙谐风趣,能吸引人眼球。
不过在书目主页上关于当年明月的介绍里用“史学读本”,总觉得有些言过其实了。也许,说它是——“说事儿的书”——反倒贴切些。
它不算是纯粹的故事,但也绝不是严肃的历史研究。它就是在说一些“事儿”,一些作者觉得有意思的,作者觉得读者喜欢听的、应该听的事儿。
从“说事儿”这个角度来说,我是推荐这本书的。它为推广历史文化、激发大家的历史兴趣有很大的好处。
但一旦涉及“史学”二字,我便得保留些意见了。
所谓的“史学”,应当在纷繁的历史脉络中运用逻辑寻找历史的真相所在。而不应该只为迎合读者的喜好。
作为涉及历史题材的书,若《事儿》系列想要称作“史学”读本的话,最大的缺陷在于:
只侧重于战争中的新奇事以及朝廷权力斗争中的盎然趣事了,而忽略了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因素,诸如经济、文化、政治等的根本而理性的分析。对人物的展现也是侧重于“读者”希望、喜欢看到的一面,而不是在历史中的价值所在的一面。
(并非绝对化、全盘否定这套书,在经济、文化方面也绝非根本没提到。“侧重”二字,小心小心。)
其实史学著作未必天生粗糙乏味。
世界史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房龙的《人类的故事》都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中国史中史景迁的《追寻现代中国》与徐中约的《近代中国的奋斗》都有很能吸引人的文笔。
《那些事儿》系列是一部很好的“说事儿”的书,却不能轻易称之为“史学”种种咯。
《明朝那些事儿7》读后感(五):月之暗面
我承认会有少数故事,前百分之九十看得我觉得不过如此,但到最后的结局处,却震得我浑身一颤。
比如《背德者》和《基督最后的诱惑》。
结果我居然在明朝那些事儿的结尾体会到了同样的感觉。由此可见当年明月是个聪明的作家,他知道一个故事想要被人记住,最方便莫过于在结局处做惊人之语。
一个王朝的毁灭是不是惊人之语?我和明月同志意见一致——当然不是。
于是他在崇祯上吊,明朝灭亡之后,又讲了一个叫做徐弘祖的哥们儿的故事,作为全书的结局。
这个徐弘祖,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徐霞客。他毕生一无所成,唯一的事业就是四处游山玩水,然后写了一本徐霞客游记
惊人之语是以下这段:“其实讲述这人(徐霞客)的故事,只想探讨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没有资助,没有承认,没有利益,没有前途,放弃一切,用一生的时间,难道只是为了游历?
究竟为了什么?
我很疑惑,很不解,于是我想起另一个故事。
新西兰登山家希拉里,在登上珠穆朗玛峰后,经常被记者问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爬?
他总不回答,于是记者总问,终于有一次,他答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再问的答案:
因为它(指珠峰),就在那里!
因为它就在那里。”
可以了,到这已经足够了,这种感觉就像是抬头看月亮,当大多数人都只看到明亮皎洁的那一半时,我却总是在想,那阴影中的一半有什么存在意义。
我还清楚的记得,王小波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以几乎同样的语气讲过这个登山家的故事。而他那篇文章的主题,是讨论人类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过好自己的生活。
能看到那半阴影存在意义的人,我认为是能与我相互理解的人。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但幸好总有那么几个。
当年明月和王小波,他们也许都看到了那半阴影是什么。
月亮那明亮的一半,对明朝的古人是功名,权力,出将入相,乃至千秋霸业。对现在的中国人,霸业的梦少数人还在继续做,权力的梦大多数人丝毫还没有消退过。
也有人会说,你不做这个梦,是因为你没资格,你不配。当然面对这种质疑,任何辩解都不适合,于是我保持沉默。
人生的成长分两种,在喧嚣或者沉默中。如果成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那么我现在仔细回想,来自沉默的成长才真正给了我生存的力量。
那种沉默不仅是我,我相信每一个和我能够心意相通且互相理解的人——对于这样的人物,我的称呼是朋友——都曾经体会过,并且,大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类似的:
那个结论是,月亮除了明亮皎洁,令万人向往的明亮的一半,还有另一半是藏在阴影中的,而这个沉默的阴影,必定有其存在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权力,自己选择去看月亮的哪一面。
明朝那些事儿,全书最后一句是: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觉得,这句话固然令我为之一颤,但是还不够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不是因为这是成功的标准,是因为,我们只能这样生活,因为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当看这本书时,我有很多想要流泪的时刻,我的眼泪给的都是一帮300年前的木头脑袋,他们放弃了荣华富贵的机会,宁愿割掉自己的头,只因为心中认定了某种信念,死亡也不能令它改变。
每当遇到同样能看到月之暗面的人,我倒觉得,眼泪并不是什么令人羞愧的交朋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