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史》是一本由(古罗马)优西比乌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5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样一本艰涩的古罗马“史料”,也还是坚持着读完了。印象比较深的是殉道者的事迹和引用的经节;每一卷后面的评注部分也很精彩。
●一面震惊于初期教会面临过的如此残酷的逼迫,一面感佩于初期教会面临逼迫所表现出的巨大勇气。
●一部殉道史和正统异端斗争史,叙述集中在希腊化东方。优西比乌那里有没有比较精深的历史哲学还很难说,材料堆砌很多,但是颇为热忱。
●选看了几个部分。第一章关于耶稣的身份,来自旧约的预表。 第二章关于使徒,最后一章的米兰赦令,以及献词。文风清秀!
●上学期在小枫师的历史哲学课程上就重点阅读过《教会史》的段落,并视之为“圣史”的普遍历史写作的开端。优西比乌的文风如今显得冗长琐碎,江绪林老师的评论说“毫无智识高度”。但正因为不厌其烦的流水账和大段引用,基本上主后300年期间早期教会的全部情况都来自他。英文编者和中文译者都很用心。
●我斗下次聚会还要读这本书= =
●早期基督教历史的经典之作。看完之后令人印象很深的是基督徒的殉道与受迫害,基督教真的是建立在血与泪的基础之上。让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古代的人们能够如此的勇敢,在各样可怕的逼迫面前,仍旧可以忠于基督,不放弃信仰呢?耶稣基督就是答案。
●基督教能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团体,在遭受种种迫害后,成长为罗马帝国最大的信仰,难道不是神迹吗?
《教会史》读后感(一):使徒后传
尤西比乌的这本书是《使徒行传》的延续,从罗马的帝国的角度,还原了耶稣时代到罗马时代,不同阶段的教会的故事。
在写作方法上,优西比乌大量摘抄和引用其他的书籍上的内容,也因为这个原因,许多珍贵的书籍的原文得以保存。
本书最重要的关键词是殉道,许许多多的基督教徒在不同的阶段,为了信仰甘心情愿的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整本书也是罗马史的一个侧面的反映,在不同的皇帝统治下,基督教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教会史》读后感(二):优西比乌
优西比乌是第一位基督教史学家,这一本教会史也是最早的一本教会史,记述了从耶稣生平的年代到公元300年左右的历史,这是教会从无到有最关键的三百年。因着他的记述,我们才可以窥见教会和基督徒在诞生之初所经历的逼迫和患难,也看到他们为神所做的见证,因为上帝的真实,他们才能在经历逼迫和患难之后依然坚立。
这本书也帮助我们对照教会历史与世俗世界的联系,教会毕竟是存在于真实的历史当中的,我们之前从各种渠道所了解的世界历史在此可以和教会历史相关联,今天所看到的世界,也可以从早期教会史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信仰变得更真实。
做为第一人,优西比乌也有他的局限,但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还是奠定了这本书的重要性。从他的眼中看在他之前两三百年前事,看他所处的对我们来说1700年前的事,再回顾我们现在时代两三百面前发生的事,不禁会感慨历史的奇妙,读史使人明智,希望真的可以以史为鉴,明白当今的事,毕竟日光之下没有新鲜事。
《教会史》读后感(三):苟合行淫的, 神必审判
希伯来书第六章提到了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这是很重的警戒。正如希伯来书12:25 说的:“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因为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希伯来书12:25 是警戒中的警戒,因为将来圣徒要去的地方是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而在希伯来书第六章提到的警戒则是对着永蒙保守的圣徒说的。但是既然是用蒙保守为什么又说“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呢?首先,这是神的公义。我们的神有绝对的主权。以希伯来书13:4为例子:“ 婚姻,人人都当尊着,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 神必要审判。” “苟合行淫的人, 神必要审判。” 这是一句带着应许的诫命。 神应许,“若有人苟合行淫,祂必审判。”如果一个圣徒软弱,在婚前有了性行为,他一定遭到神的审判。因为圣徒是已经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公义的审判一定不会迟到。但又是由于他是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永蒙保守的圣徒,神一定保守到底,只是他不可以懊悔,他能做的就是面对他的过犯。比如一个姐妹在婚前因为他而怀孕,他唯一能做的不是懊悔地要求姐妹去堕胎,而是面对这件事,哪怕生下来的孩子天生带有某种疾病,哪怕有更多的拦阻,与来自世俗的批评,当他在主里面时,他在神的公义当中就会领受到神的爱。
《教会史》读后感(四):优西比乌《教会史》读后记
较之修昔底德或吉本的史学著作,优西比乌(Eusebius of Caesarea)的《教会史》显得太缺乏智识高度了,基本上是文献堆砌和物事记录,缺乏必要的理性分析。然而阅读之,却获得了三个额外的收获:
1、优西比乌被认为是阿里乌异端教派的重要推手,然而《教会史》的正统性却是毋容置疑的;这在某种意义上提醒我要谨慎诸如Homoousia(本体同一,尼西亚正统)与Homoiousia(本体类似,阿里乌异端)的区分往往是更是形而上学和政治纷争促成,而信众们都是潜心向主的。
2、后世高深的学术往往以自己的框架去曲解先人:《剑桥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中说“对于优西比乌而言,历史的目的不是千禧年而是基督教帝国(For Eusebius the Christian empire was the goal of history, not the Millennium,650-651)。”而施密特的《政治的神学续编》在与Peterson的争论中都预设优西比乌创建了某种历史的政治神学;但读优西比乌原文,分明最核心的内容是信仰的永恒真理、热忱、殉道和胜利,从奥古斯都到君士坦丁的历史固然是一个时间框架,但绝对是附庸的:圣徒的殉道是远远逾越历史及其胜利的。
3、两个精华文本出现在卷10,一个是著名的313年的宗教宽容敕令即米兰敕令;另一个却是优西比乌自己的“致推罗主教保里努斯的献堂颂辞”,这篇长达18页的演讲词,可以看出优西比乌的灵魂跟我这样的现代人是不一样的,跟他比,我这样的人不过是捡起了信仰之残渣的无神论者。优西比乌和他时代的人的灵魂是向信仰敞开的,是为上主的火焰所燃烧的,圣经中的每一句都活生生地存在他的心里,呈现在他口中。
江绪林 2014年5月31日星期六
《教会史》读后感(五):很好啊!
应该多找些这样懂行靠谱负责任的人来翻译经典著作嘛……
看到译者是谁之后就觉得应该是一个信得过的译本!
大概翻了一下。也只能大概翻啦,里面材料太多了,一时全记住是记不过来的。
看到几处可以修正的地方(大熊你为毛不去当编辑):
第86页,《飞翔与发现》,其实flight在这里是逃亡啦,要是Hagar会灰来灰去就不会找不到水喝差点渴死了。
第171页,应该是Verissimus啦,就是Marcus Aurelius,因为Antoninus Pius管Marcus Aurelius 叫Verissimus (the most true,大熊猜是word play on the name Verus)。
第172页脚注1,Justin Martyr上书的对象既然也包括Marcus Aurelius,所以这里圣史公其实没弄混。虽然他确实也经常犯迷糊。
第197页脚注2,所罗门箴言(智慧)书不是所罗门智训啦,箴言经常被早期教父叫成智慧书,参见前文第189页。这个真是even Homer nods.
第226页,马可是彼得的翻译,不是“诠释者”。
第228页,说Theodotion和Aquila从犹太教改教而来,意思是他们从犹太教改宗基督教,但是这俩人其实是改宗到犹太教……见第281页,Eusebius自己也说这些翻译里面,只有Symmachus是Ebionite。真是Homer nods again...
第246页,是pleroma,不是preloma,必然是南方人的Homer哥哥哎……
第276页,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写的Ecclesiastical Canon讲的是耶稣来时所立之约强于先知和律法,但是又反对犹太化的新旧约调和。翻译成“教会法”嘛似乎倒也可以,因为是在讲应该有什么样的规矩,也涉及到安息日要不要和犹太人保持一致什么的具体实践。不过当时还谈不上canon law那种canon,所以,可以翻译成“教会原则”什么的。
第289页脚注4, Origen列的Esdras 1, 2不包括Esdras 3。
第294页,Theodore就是Gregory啊,不要用分号隔开啊,一人变俩!
第298页,The True Word是Celsus对基督教的attack,不是Origen写的啊!Origen那八卷叫做Contra Celsum啊!Homer nods yet again啊!
第302页,Dionysus穿的亚麻衣,应该是衬衣,不是外衣,虽然自述写的是en twi linwi,可能是暗指Rev. 15:6?猜的。
第320页,Julia Maesa是Elagabalus的外祖母,不是祖母。
第321页,Julia Mamaea是Alexander的亲妈,不是教母。
继续找~ 未完待续~ I should get paid for doing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