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是一本由王力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天读完先生撰写的《诗词格律》。读此书时时有不可思议之感(治学之严谨。是今人吗……?)查了他的生平:先生念书时的几位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 眼眶有些湿润。
●好书!讲解细致清晰,美中不足的是年代印记太明显,不是很喜欢。把《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搬出来印证了一些格律,颇费了一番工夫,想起小时候居然也作过几首歪诗,对仗勉强合律,平仄韵脚是完全不管了,一哂。诗词的韵和现代的韵还是有不少区别的,我到现在还是看不出【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有什么不同……
●王力的科普读物写的都很好啊~
●修改了很多格律上的错误认知,算是于我帮助蛮大。算是启蒙书吧 :)
●名家小书
●启蒙
《诗词格律》读后感(一):入之易,通之难
格律一事,似简实难。一本小书,不消一日光景就可尽阅,实书中意味,着实经年方晓。
初识格律,艰难备至,上去平仄,不同于今。以今日之音辨古时之调,其差者千万里也。
又以定式记,变式诵,终不得要领。还需千章万卷之览,方得一星两点之通。
《诗词格律》读后感(二):短小精悍的格律著作
这本书从去年就开始读,读完诗律就暂时弃了,今年重新读起,虽然觉得古代诗词琅琅上口,感觉也不是太难,但是真挖掘诗词的特征,韵、平仄、对仗这三者中,对仗是最简单的,韵因为现代汉语读音和古代汉语有些已大不相同,所以用现代汉语的发音去代入某首诗的韵中,总是不对,严重挫败学习的热情。。平仄更是难,虽然基础的平仄只有几种,但是具体到某首诗里就是灾难了,感觉难度骤增。
不过学习来也是有点意思的,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它的第二句押的是“ia”韵,按照绝句的押韵规则,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也押“ia”韵,所以斜不读"xie",而是读"xia"。总体来说这本书短小精悍,是诗词格律的入门好书~
《诗词格律》读后感(三):古雅之美
这本书是凑单时无意看到的,一见作者是王力,小时候语文书里的那个大脑门头像跃然眼前,赶紧下单。
而其实,我完全不懂诗词,也不像很多人从小熟记,对唐诗宋词能够脱口而出。我只知道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颔联颈联对仗,对仗要词性相同,不能重复用字;对联上联要仄音,下联要平音;词要遵词牌平仄要求。没了。事实上我以为这本书会好好讲讲十三辙,我想背背这个才买的。
结果完全不是。因此读书的过程虽不甚仔细,但还是学习了好多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知道了入声和去声原来不同,知道了何为拗句,怎么拗句。之前我一直觉得律诗绝句第一句是否押韵随意,之后单数句不入韵,偶数句才入韵,因此对现在好多歌词句句押韵特别是为了韵角而生往上靠,完全不美的低级打油诗写法很不以为然,读了书之后才知道了柏梁体的存在——当然很多现在的歌词并没有柏梁体用韵的讲究还是乱押一气。
诗词真的美,外国人很难领会。外国人说中文让人很容易听出来的关键就是没有语调,因为很多外国人学中文因为太复杂根本就不学语调,只学读音,而那些我们觉得中文讲得很好的外国人都是因为能够掌握一二三四声的语调区别。“中国很大”,先从这句搞起。而也因此,我想外国人想了解诗词格律大概比新学一门语言还难,毕竟我们现代国人自己都很少了解,很难掌握。古人没有浮躁的生活,没有各种打扰他们的电子产品,可以安安静静研究汉语文字之美之变之精之神。
《诗词格律》读后感(四):古汉诗律笔记
我就想说王力先生是郭锡良先生的老师,郭先生是孙玉文先生的老师,孙先生则是先云的老师,那么王先生..也算我们师祖吧... 翻书有种不学好对不起祖师爷的感觉...... 到140字了吗 —————————————————— —————————————————— —————————————————— —————————————————— ——————————————————
《诗词格律》读后感(五):诗词格律常识
最近几年,对唐诗、对宋词有一种宗教般的情结,虽没有象《红楼梦》中的香菱那样废寝忘食,但在闲暇时间总会诵读一会。面对良辰美景时,确实有了想吟诗的冲动,但只限于吟诵古人的诗,自己想作却终不能如愿。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的说法,就像陕西这边用荞麦面或玉米面做的菜团子,只能起到“哄上坡“的作用,能否到达坡顶还得修炼点内功,而《诗词格律》讲的就是诗词方面的内功。
买这本书已有一年,前后翻过两遍,总体感觉看懂每个字都很容易,但想掌握书中介绍的这些诗词方面的规律相当不容易。古体诗部分的五律七律大致是有章可循的,主要有四个特点:
(1)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个字,七律共五十六字。如果是一半,则称为律绝;
(2) 押平声韵;
(3)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韵,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而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平仄基于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这是语言学家考证的事,文学爱好者很难花时间专门考证一个字在古代和当代读音的区别,常用的方法是把汉语拼音的前两声看做平,后两声看做仄。在律诗中,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五律的平仄分为仄起式和平起式:
仄起式(基本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就是把三四句和一二句对调: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的平仄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个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在以上的平仄规律中,多数句的首字和部分句的第三字是可平可仄的,但需要避免出现孤平,即只有一个平生字。
对仗也称为对偶,指两句中在相同的位置用同类的词,如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清代的《声律启蒙》一书就有“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讲的就是声律中的对仗。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链,即第三四句和五六句。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这和我们今人的歌曲分几段来唱有点相似,不过古人填词时更加灵活罢了。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那么词的词牌名和词的题旨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懂点音乐的朋友都知道,一首乐曲一旦谱成,它的基调就基本定型了,或激昂,或舒缓,或柔婉。填词的道理也是一样。无论你要抒情还是状物,你都无法改变词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词人在填词之前,一定得选择与自己表情达意相一致的曲调(即词牌)。这样说来,一首好词,无论词牌名和词的内容有无关联,词牌所蕴育的意趣和情调与词人的感情和心境肯定是一直致的。比如,小令《浪淘沙》音调激越,用之怀古抚今,最为适当。《浣溪沙》与《蝶恋花》则音节和婉,宜写情,亦宜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