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采取事物的立场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9-14 20:1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采取事物的立场读后感摘抄

  《采取事物立场》是一本由[法] 弗朗西斯·蓬热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采取事物的立场》精选点评

  ●叹为观止

  ●不出什么名堂

  ●物在词中呈现

  ●前后两部分选的诗直接删掉就好了,比《采取事物的立场》差太多,选进来就是画蛇添足

  ●排布词语构建世界纹理,这是玫瑰结晶那是玻璃味道这是水泥那是石灰触角蔓延至许多角落

  ●篷热大师翻译不行

  ●最喜欢里面的《》。

  ●蓬热和罗伯-格里耶都描摹“物”,不过前者称其为诗,后者称其为小说……两者的最大区别不在文体界定,而是在于,蓬热通过精辟类比为本是客观物质赋予意义,甚至把其变成一个对话语的隐喻。罗伯-格里耶从来不刻意地为他笔下的物质赋予什么,他知道寓意有时可以是一种犯罪。

  ●图书馆

  ●薄薄的。中间几首挺好的。微小的事物也有动人之处。

  《采取事物的立场》读后感(一):好啊

  首先,文字写作方式方向喜欢,认同。这并不只是因为作者选择了事物的立场,更多的是呈现一种清晰生活态度表达态度。抛却评论者常用分析方式之后,其本身呈现的只是一个独立观察者平实语言归纳藏在真实世界细微部分的不凡真义

  其次,文字本身具有独特魅力,这种魅力让文字本身形张力,虽简短意味深刻。在其文字中能深深感受到一种真实和共鸣。这些读者需要细品,需要知识境。

  《采取事物的立场》读后感(二):蓬热的观看之道

  寻常生活卑微物品形状色泽存在方式被温柔笔触逐一解构绽放迷人光晕,变得亲切。这种经典蓬热式的写作从微小处探讨文学社会宏大意义,不禁让人想起中国代理学家们“格物致知”,只不过前者把玩意味更浓,也缺少纵深感,我一度疑惑他对世界的存在秉持放弃的态度,不然他不会在对事物对进行激光扫描后总以叹息结尾。(如在《木条箱》中“关于命运,不管怎样,合适做法是不要谈论太久。”)后来,我读到卡尔维诺评蓬热时说他具有分寸感谨慎感,才醍醐灌顶——“无限从不进入他的诗中,或者毋宁说,当无限遇到它自己边界,才进入他的诗中,而只有在这个时候无限才开始存在。”他对事物的描写是一种摸寻,却不是一种洞穿,与浪漫主义者对无尽狂热热爱追求相反,他的谨慎和压抑往往给如此“人格化”的文本的结尾装上了灵敏的刹车,探险至此戛然而止镜头迅速拉远,换上疏离淡然目光

  蓬热用怜爱的笔墨勾勒琐物,却轻蔑厌烦地刻画了现代文明内的人们。一股沉重浓厚的迟滞味充斥着人类世界,人的精神被机器反复调试最终形如僵尸,像苍蝇一样争先恐后地生怕错过这场集体的死亡。“苦难在天穹深处伸手转动咖啡磨,”现代的奴隶被剥去尊严和思想,碾成粉末,变成比空气和虚无更无足轻重的存在。而在全能的视角下,人们成为被观察和评判的客体,我想这正是采取事物立场的绝妙之处。

  《采取事物的立场》读后感(三):自成一格的观察者

  对于什么是真正的诗歌,我缺乏一套自己的看法,因为我深信耿占春所说的“在诗学上一切相反的命题都正确”。他归结出了诗歌定义上的辩证关系:诗是形而上的冥思或是日常经验的描述,自白式的倾诉或是非个人化的创造,孜孜以求于言词自足体的魔力或是事物本身的呈现……因而,当我遭遇到一个像蓬热这样有别于一般诗人定义的诗人来颠覆我对诗歌的理解时,我需要求助于这样的辩证。

  在我的诗歌概念里,对世界的感知占据了很重要的比例。每个诗人有着属于自身的感受装置,阅读一首诗,首先意味着进入某个诗人自造的语境,沿着他的触须探索过的轨迹去感受他所体验到的世界。

  我期望于好诗人的,是能够说出世界因何对他呈现得比对我们更多。这需要他通过再造一个诗歌发生的现场,以一种能使事物在此过程中不断重新生成价值的观察,用准确的词语提取这一时刻的同时展现出一种让事物得以升值的全新感知力,这同时也是对人类整体感知力的一次有效更新。在这个意义上,蓬热不仅无别于其他诗人,而且贡献得格外令人吃惊。

  “让我们先还原气氛:雾腾腾,干燥,纷乱,香烟斜放着,燃着烟。

  再看看香烟本身:如一支小手电,不亮却很香,落下撮撮可数的烟灰,节奏待定。

  最后,香烟的激情:燃烧的圆头蜕成银色的屑,最新的一圈即刻形成一只圆筒手笼包围上来。”

  蓬热有着属于自己的接近事物的方法,他并不如一般诗人,在行为上停留于观察的最初时刻,在语言上止于感性印象的描述;相反,他用主体与客体间的交换位置抵达逆观察,用语言还原到事物被观察前的状态,并进入到这种与事物真实生存状况对话的场景中。抒情的喟叹、华丽的修辞,均让位于直接置身于客体中的纯粹体验,试图让读者将之视作存在自身的声音。通过让描述的主体隐身,为我们打开了关于自然或者说物质界的新视野。

  选择一种面对自然的立场,是诗人的基本职责之一。蓬热关注着一切诗歌的潜在描述对象,他以物质为第一性,专注于描述事物的艺术,并成功地在读者那里引发换位式的观感。不值一提的小物件上升成为他关注的焦点,他用语言确认所有细小事物的所在,并引出让人震撼的细节。他为我们提供的观察体验足以向我们传递出:在感性的主观世界内外,客观的事物一律保持了其恒定的价值。

  剔除掉表达的激情,仅仅围绕着事实本身建构他的表述方式--这样做并没有使它失去其作为诗歌的特性,因为蓬热能够以其形成个人体系的写作体现出某种建设性的发现。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诗歌的叙述结构,正是为了再次重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只靠一本诗集小册子的阅读很难让人对他谈得更多,蓬热对风格的贡献在于,充分呈现个人视野的同时训练了读者的诗性观察力;令诗歌的描述对象大大升值,并在形式上有所发现。

  不过,他的风格决定了他是那些我只能从理性上而非感情上来接受的作之一。对于那些对诗歌有着较高期待标准的读者来说,这至少算得上一部好作品;而对于那些对世界缺乏感知的人来说,蓬热则是他们阅读身边事物不可或缺的指引。

  《采取事物的立场》读后感(四):采取一本书的残缺的立场

  这本书到来,有它必然之处,也有偶然之处。

  一个当不合适年龄仍对时代属性怀有好奇心的人,大约两年前,开始对现代主义诗人中法国诗人“星座”发生兴趣,这导致两个月之前,在他从外太空定位这些诗人位置过程中,通过谷歌或百度链接,在豆瓣网上找到属于一套叫做“法国诗歌译丛”的丛书中若干本,其中一本叫《采取事物的立场》,作者是那些诗人中一位,弗朗西斯·蓬热。

  像在豆瓣上每本书的主页上一样,经过一次到两次点击,就能对一本书下单,同时跳出“你可能感兴趣的其它书”。这本书就是这样,顺利通过豆瓣在亚马逊下单,连同其它十来本书,花了五六天,就被送到。打开亚马逊为人熟悉的纸壳包装,那批新书一字排开呈现,这本书最早引起注意、被取出抚看。真薄,装帧素雅,像一本日本书,那劲儿就透着一本诗集的特权。

  一个半月之后,(后经确认)准确说在书送达四十八天之后,这本书在一场初雪之后外表明媚实则多风寒冷的下午,被撕去包在外面的亮亮而廉价的塑料薄膜。阅读开始。蓬热。译者,徐爽,北大西语系毕业、巴黎第八大学留学、巴黎第七大学副教授。翻开译者序,师承秦海鹰、车槿山。秦海鹰,这套丛书主编之一。另一位树才,北外法语系毕业,有瘦瘦的爱说笑的诗人风范,北外法语系当然还有,高行健。北大西语系还有董强,董强教授,一支油乎乎黑亮亮的漂亮大桶,里面装深不可测的知识与才华,还有姜丹丹,这个没见过面却觉得亲近的译者、诗人……上述这些名字,在这首诗被用谷歌拼音输入法敲打出来时,除了高与董,大多都不能自动完整跳出,这是些隐在层层暗物质后面的星云般、把法语文学译介到当代中国来的闪亮名字。

  阅读顺利,如一路采撷下来,尽是海滩上的珍珠:蓬热的才华,如同其声名,不容置疑。天色渐暗,挑灯继续,将近一个小时,这本书翻到超过一半,一篇叫做《杂技演员》的诗。读罢,出现在右手边对页的诗没题目,兀自继续,跟刚刚读过的诗接不上。看页码,75。侧头看,58。翻到目录,58到75之间,《年轻的母亲》、《赛纳省工商注册某号》、《昂旦堤街的勒牟涅饭店》、《记一枚贝壳》、《三家铺子》、《动物与植物》的一半儿。这104页的诗集,少装了14页。

  翻到封底,24.00元。上架建议:文学。由法国外交部和法国驻华使馆“傅雷”图书资助出版计划资助出版。翻到封面: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在过去到尚未过去却即将过去的现在,这本残缺的书,应该能退回出版社。出版日,2009年6月,遥远得像一个人们可以连不好意思都不用就能推卸责任的时代。

  那么,亚马逊?退书、换书。电脑打开,亚马逊对客户友好依旧,三点两点就被带到退货政策之期限篇:30天。忘了吗?这本书,与其它书一样,在亚马逊不是书,是电子标签叫书的商品,商品保质、保修与退还、都得有个期限,不然预估利润表对应那行数字,还真要憋死会计师不成?这就是亚马逊,不管你对它有多忠心、热爱、依赖。亚马逊的操(四声)行(轻声),被十四页照亮。

  十四页,在台灯与屋外冬日黄昏的大团黑暗对峙的时刻,与这本书其余的九十页相比,质量越来越重、越来越真实,而那九十页却看得见、摸得着、就在手上。在那些貌似平淡的题目之外,这十四页诗写了什么,在此刻,这些诗前面的所有精彩都像预告、前戏、一个被大声说出却不能兑现的承诺。这十四页,哗哗作响,划破了手指,喧哗而不外露,贵气十足。

  十四页。这不是蓬热的《采取事物的立场》,是少了十四页的曾经让人觉得是那本书的另外一本书,甚至根本就不是,书。

  《采取事物的立场》读后感(五):与蜗牛写作史一同戏游

  法国文学史中有着他国文学难以企及的动物小品文写作史:布封的《自然史》、法布尔的《昆虫记》、拉·封丹的动物寓言、勒纳尔的动物随笔等,最后的一位就是弗朗西斯·蓬热(1899-1987),尽管蓬热目前还没有一部作品被翻译成汉语,但国内很多散文选本都收入了《雨》、《蜗牛》,或《手》等散文诗名篇。这说明蓬热的艺术能越过名声、语言、国界等障碍发挥其魔力。

  在《雨》中,对于无数次被作家描摹过的这种自然现象,蓬热先以其特有的细腻写雨与他的生活之接触:“在各色金属杆上,在窗户的扶手栏杆上,雨水顺势下淌,而在同样的障碍物的下面,水珠像鼓鼓的水果香糖般地倒挂着。”在此,这场雨已经归他所有。但这还不够,他要让这场雨更属于它自身:“雨水似一溪无坡无度的顺势下来的细流聚精会神地往前流着”、“雨水的每一种形态都各具风韵;它们都有一种难以言明的声响与之应答”。物的“专有”始终是他的理想,在《松林笔记》中他对将要描述的万物声明:“在F·蓬热未将你们重新标记时,要清楚我是惟一的说话人。”这也许是他感到了法国小品文写作史传统的重量。在体裁成熟,甚至已臻完美的诸多佳作面前,蓬热惟有如德里达所说的“断然地把自己投进去”,一再地投入到事物中去。

  他到底还是发现了一片虽不广阔却趣味盎然的新属地。朱丽叶说:“名字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玫瑰的这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气味还是同样芬芳。”但蓬热却一直在“词”与“物”之间寻找那从未被指明的桥梁、密道。在《水果箱》中,他写道:“在从鸟笼通往囚室的途中,法语邂逅了水果筐”。他赞赏法语“verre d'eau”(玻璃杯)发明人的用心:“玻璃水杯这个词对于它所意指的物品而言,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因为“以一个V开头,以一个U结尾,这两个单独的字母具有瓶瓮或者玻璃杯的形状。”造字者的苦心不仅表现在这里,他还发现“在‘玻璃’一词中,紧跟着(由V产生)的形状之后,便是由erre提供的物质,这两个音节完美地对称,坐落在玻璃隔板的这一侧和另一侧,一个在内里,一个在外面,它俩密不可分,彼此辉映……”

  正如评论家朗贝尔所说“蓬热愿世上的一切尽可能地具体有形:无任何的超验虚无,无任何的抽象玄晦。他是一个崇尚物质如神灵的唯物主义者。”他笔下的事物不再是人使用的道具,供作家驱使着去表演那些人世的“寓言”。它们首先让他入迷,“他把自己投进去”领悟万物结构之美,他一再赞叹牡蛎之精巧、小草之完美,甚至人造物蜡烛之“珍稀”。在《蜡烛》中,他将自己的感悟过程也写进去,使这篇短文成为了充盈后现代主义精神的佳作。此诗第一句是现代主义风格的隐喻:“有时,夜晚唤醒了某种珍稀的植物”,这“植物”便是蜡烛,“它使带家具的房间瓦解于阴影的树丛。”然后他用熟练的现代派手法去写蜡烛的形态,还有必不可少的“寒酸的飞蛾偏爱袭击那高不可及的月亮”,这里的月亮也是蜡烛的隐喻。最后蓬热写道:“可是,在原文突然烟气弥漫之际,蜡烛闪动摇曳的光亮,激励着这个阅读者”。这即是说,作者把蜡烛当作一本书去“读”,读出了蜡烛隐喻之历史:植物、月亮……作家累了,蜡烛隐喻史显得冗长难解,但蜡烛似乎仍在散发着新的隐喻,让作家去读,去辨认,去领悟。

  在蜗牛写作史中,勒纳尔曾说蜗牛“伤风的季节怕出门,”“天气一好,他便满处溜达。可是只晓得用舌头走。”蓬热没有利用更巧妙的视角,他表面上在直接处理素材,力透纸背地指出“泥土穿过它们的身体。它们穿过泥土。这是情趣奥妙的相互渗透。”他模仿哲学家的口吻:“关于蜗牛,还有许多别的话要说,首先,它自身的湿润,它的冷血,它的延伸性。”然而,在这篇蜗牛伪论文的结尾,蓬热用勒纳尔的笔调写道:“请不要说蜗牛在这方面和猪相似。不,它没有那种平庸的小脚,那种惴惴不安的碎步小跑。”这里,敏锐的蓬热发现了另一条新路:他与蜗牛写作史一同戏游。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采取事物的立场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