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是一本由(美)欧文·戈夫曼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书可视作是《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的后续,探讨的是蒙污者的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以及所涉及的人际互动问题。污名的起源之一是社会身份和实际社会身份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越轨行为”,它和福柯的“话语即权力”不谋而合。社会通过对话语的控制,确立了禁律、区别与排斥、真理与谬误,而触犯了“话语禁律”的精神病患者、妓女、同性恋者等将被赋予“污名”,排斥在一定制度之外。
●63华章。对作者学术体系仅为精致小品,对美国六十年代社运堪称预现成败。对社会理论是零散札记,对社会工作是实践手册,对污名群体成员,则是认知在世处境真假、审视自我面具内外的双刃剑。译文信达。学术四星,个人再加一星。通向福柯、性别研究、残障研究、身体社会学
●污名的分类/混合接触的社会学场景(1.不知道在场者“真正”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疑虑;2.“忙个不停”地保持独立意识并算计;3.小过失将被解释为与众不同的直接体现;4.感到秘密被赤裸裸地暴露出来;5.防御性地畏首畏尾;6.不友好的虚张声势)/声望符号&污名符号&否定标识/污名的可见度与其他三个概念的辨析(特征的为人所知&刺眼程度&它的感知焦点)/身份认同的暧昧(最mind-opening) 观察细腻入微,大小分析都颇有见地。
●算有意思的书
●Erving Goffman是我读过的最有亲和力的社会学家了
●建议翻拍成情景剧,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戈夫曼写不到。 所以凌乱是必须的。
●污名化者和正常者,内部集团和外部集团的区别。受到污名化的人群是已经失去社会信赖或隐藏其可能性的人群,而能够进行互相理解的往往除了同类(the own)就是明白人(the wise),后者一般是除了医护,就是家人。而在成为明白人之前,往往会有一段a heart-changing personal experience。有时候和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的表演理论一样,为了形成被广泛接受的泯然常人的状态或是完全被归属到某个集团内部,往往人们都会采取covering或者passing的行为要自己当个“大众脸”。*比如transgender的passing行为。ps现在移民研究中也不乏此类
●信息控制一章最为重要。讨论了污名者通过掌握信息流管理对方印象:在污名与个人身份绑定的同时,通过隐瞒、伪装、设定禁忌、低频交往、建立小集团、先发制人(释放明确信号)、互相掩护等方式避免污名化的后果,也讨论了污名者面临的焦虑、恐惧、过激表现等情绪后果。好读,深刻。
●19年No. 91 一个人虚拟的和真实的社会身份之间的差距,就是“污名”(stigma),最初源于希腊,指代一种表达携带人道德地位不光彩的身体记号,包括三种:身体残疾;个人的性格缺点;与种族、民族和宗教相关的集团意识强的污名。正常人回构建一种污名理论,用来解释污名者为何低人一等和他代表的危险。 本书延续作者另一本著作,探讨蒙受污名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管理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信息对我们的“社会身份”、“个人身份”和“自我身份”至关重要。社会身份是他人根据我们所属的群体对我们产生的理解。个人身份是我们身上独一无二的东西,由“身份挂钩”和生平细节构成。自我身份是我们的自我理解。污名化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污名》读后感(一):笔记
第2页
污名又称stigma,其实原意是烙在奴隶们身上的烙印。现在被戈夫曼用来的引申义是指一个人实际的某些特征和想象应该成为的样子之间的差别特征。
第5页
更有趣的是戈夫曼认为这种stigma只是不同于正常人(normals)的痕迹。所以并不是那个特征绝对是坏的,而是他和他被期望/想象的正常样子不同。比如说一个建筑地盘的体力劳动者却在周末去图书馆,这也是一个stigma,因为这让他和他应该是的正常样子不同。
《污名》读后感(二):人吃人
并不是一种假象。
现实是,很多人部分灵魂被吃了,自己却并不知道。
每个社会和文化都有伤痕。
但是怎么处理这些伤,是一个值得研究的signal.
为什豆瓣贪多?要140 words?stupid? 是stigma我这样的不喜欢说很多话的人吗?
并不是一种假象。
现实是,很多人部分灵魂被吃了,自己却并不知道。
每个社会和文化都有伤痕。
但是怎么处理这些伤,是一个值得研究的signal.
《污名》读后感(三):我恨高中 我恨那个精神病医生 但是我可以原谅你们
至于你们对我的污名。。那都是过去时了!
因为我要去疯狂玩品牌啦!
当然你们可以来兔兔公社和我一起疯。。。
只要不造反。。没人会再敢随便干掉我们或想把我们杀了。。。
鲁迅先生说的对:狂人日记嘛。。。哈哈哈。。。
还有那个什么。。人吃人的社会。。。
不过。。我觉得我们中国还好啦。。至少我保了一条小命。。在我的医生父母的极端对我的苦苦热爱之下。。。我活下来了。。
也感谢生命中这么多爱我的朋友亲人。。路过的人。。走过的路。。。
记得:没有谁,没有谁,没有谁,能把我们干掉!
就算ta杀了我们,也杀不死我们的精神!
《污名》读后感(四):“装”以及人际互动
看到戈夫曼谈到装的那一刻,我笑了,最近正和朋友讨论这个问题,而且越来越发现这并不是朋友圈独有的,而是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的人际互动法则。
戈夫曼分析了装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个人也觉得非常之有趣,装的最开始是习得相关的规范之后意识到自己的差异,然后再寻找某种特定的方法来抹消自己的这种差异。在逐渐装的过程中,人们也慢慢地将这种装演变为自己得生活习惯。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戴面具戴久了,摘下来,脸都成了面具的样子。这就是可悲的生活。
戏剧人生的理论假设确实是极其有意思的发现,而且戈夫曼最后的话语十分犀利,虽然翻译的不太好,但是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这个人的尖锐。即并不是污名就是一个群体,而是每个人都可能被划分到污名群体和正常群体,所以每个人至少有两副面孔。你如果是外国人,我代表国际形象可能要和气一点,你要是本土土著,我就使东北话问你喝什么好了。污名相对存在,但是污名的策略和污名的过程却是可以提取的。
人际互动过程中的印象整饰真是一个不错的理论。标杆。
《污名》读后感(五):污名是如何结构化的?
作者在第一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终要回答的问题,即污名的结构化问题,换句话说,结构化的污名的是如何形成的。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他从社会身份、个人身份、自我身份三个层次出发来探讨。虽然是三个不同的层次,越往后看却越知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持续互动、不可分割的,这也是全书的结构安排。
因为第一遍看得不是非常认真,所以很多东西没有理解,但给我留下印象很深的就是这本书的逻辑结构。戈夫曼写这本书一个很巧的地方是,全书是通过一个一个对立的概念来阐述的,这些概念分别处于一个坐标轴的两端,也就是一类概念的两个极端情况。比如“虚拟的社会身份”和“真实的社会身份”,“污名”与“声望”,“污名者”与“常人”,“畏首畏尾”与“虚张声势”,“群体内”与“外群体”。这种方式的一个好处在于,“极端”是最容易阐释的,确定两个极端的位置之后,二者中间空白的那一部分,就涵括了所有可能的情况。像“污名者”和“常人”这样的两个极端中间,涵括了所有的“社会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之中,一个人的身份,就在这条坐标轴的上不同的位置游移。换言之,这就是戈夫曼思考的框架。
说到这里顿时戈夫曼是米尔斯笔下玩转概念的社会学家,然而他又使用了大量的经验材料,不至于使论述浮在空中。
前三章把三次层次讲完之后,戈夫曼终于在第四章从“被污名者”延伸到了“常人”。在整个社会的语境下,“污名”是无处不在的,只有程度的不同。因为非常态处处存在,非常态也就是一种常态了。所以,所谓常人不过是被污名者的一个极端案例,常人随时可能在一个偶然的社会情境中被污名化,也因此所谓的“越轨者”、“偏常行为”,如此看来又是一种寻常行为了。
戈夫曼在前三章里,从不同的层次出发论述“污名”如何在“被污名者”如何与他人、群体、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并结构化的。其实看下来就会发现,还可以把“被污名者”换成其他的群体,比如戈夫曼在最后一章距离的弱势群体、下层人员。这个研究思路也在启发我们如何去思考一些“特殊”的社会群体、越轨者、偏常行为。是故,污名的结构化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作者借“污名”的结构化问题,提供了一个社思考会的结构化问题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