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雪国 古都》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9-14 19: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雪国 古都》的读后感大全

  《雪国 古都》是一本由川端康成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26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国 古都》精选点评

  ●选读,喜欢

  ●唯美、哀婉、精巧, 久未有过的阅读愉悦

  ●我个人觉得情节很闷~可能不对口味

  ●这翻译实在是让人无语。

  ●美

  ●你借我的书

  ●接受能力有限不喜欢没有高潮故事儿。也是潦草看完。哎。要期末复习了。

  ●看不懂 但是很惆怅

  ●暂时看有些吃力。但文字很美。清丽吧。 第二遍。很美。

  ●一般

  《雪国 古都》读后感(一):催眠必备

  虽然这本书并不厚,但是看这本书看了很久才看完,每次翻几页就开始瞌睡,睡醒了情节也差不多了。大概是因为情节无聊透顶,对日本文学又不感冒的缘故吧。。。。。诺贝尔奖非莫属,又失眠症状的读者可以尝试一下。

  《雪国 古都》读后感(二):雪国之境

  家乡今年下雪了吧,可惜我不在,也许以后也很难像小时候那样在竹林里看雪了。只因为越是长大,就里家乡越远。

  因为人,因为物,因为景,这一切的牵绊我回到家乡时,又不再是那时的人,那时的物,那时的景。

  听说这时的雪下得很大。

  雪国,那个载着儿时一般的雪,正在纷飞。

  《雪国 古都》读后感(三):非常不错,值得一读

  书的内容挺不错的,值得一读。

  有购买需要的可以到这家二手书店看看正版书,几乎全新,价格超级便宜

  所有美好东西-正版二手书店

  http://shop62316992.taobao.com/

  《雪国 古都》读后感(四):雪死在火中

  曾有人跟我说过 人们最讨厌的其实是和自己最为相似的人 这种理有可能是为了急切证明自己的独特性 但是更大一部分原因我们能很轻易的从对方身上看到我们不愿意正视的自己

  驹子是个很能清楚看到自己的人 因此她不愿见到叶子 见到那个曾经的自己 现实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了 越是看到那个冷静克制纯洁如雪的叶子 她就会越是厌恶自己 越想要放纵自己 也是如此 村看到驹子的热情 直觉可怜

  驹子可能是并不喜欢岛村的 她只是看到了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 活在无法走出的泥沼之中 恨 确离不开

  他们初次遇见时候 驹子还是叶子 岛村想和她做朋友 想要一种长久关系 可是 再次相遇的时候 驹子已经不再是叶子 岛村和叶子都是她感到以前的那个自己存在介质

  驹子仍然喜欢开窗 让夜晚的寒气将自己包裹 在雪过的空旷之中轻弹三弦琴 这是曾经的自己 这是她在泥沼之中挣扎之时可以吸到的难得清宁之气

  如果岛村没有再次出现 驹子可能就这么浑浑噩噩的混过去了 远离叶子 不正视自己即可 可是岛村的出现让她挣扎了 每次喝得烂醉到岛村的房间想要证实些什么 相信每一次都是绝望而归 然而这是瘾症 是舔舐自己痛楚的瘾症 那些看似撒娇调情的玩笑话 其实不过是另一种哭声而已

  雪国的驹子有了不可控制的热情便死了 雪国有了那场大火便死了

  《雪国 古都》读后感(五):《雪国》人物之我见

  摘自《榕树下》 作者:mimo615

  川端康成作为亚洲历史上第二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无疑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他的作品,从新感觉主义时期的《春天的景色》、《一只胳膊》……,到东西方交融时期的《雪国》、《古都》……,都当之无愧地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为人所仰慕、推崇。川端康成以自己的全部灵魂与挚诚投入写作;又以写作来展现自己决战黑暗、追求光明的灵魂,验证自己企图拯救社会、扶助人民的满腔挚诚。此情可鉴、此意可感,不禁让我们深深陶醉于其经心营造的用悲与美的手法创造的,以忧伤、凄清的笔调描绘的奇妙世界里不能自拔。从他的作品里我们总能体会到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味:悲与死往往是显性的、先行的,而美与生恰恰是隐性的、后发的;但显者在作家的意念及由之而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中显然并非经久永恒、处于主宰地位的强势象征,隐者才是作者真正想表白、剖析并鼓吹的东西。换句话说,作家是用显性的悲与死反衬突出隐性的美与生,通过鲜明强烈的对比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性效果。无疑地,川端康成是调配运用、继承发扬悲与美写作风格的杰出人物,他对亚洲乃至世界文学的贡献是无可限量的,他对全人类的思想冲击是振聋发聩的。

  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里,《雪国》是一座标志其创作巔峰时期开始到来的里程碑。无论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而言,这部作品都毫无疑问代表了作家的高超成就。在以北国冰封、万里雪飘为主轴的意象世界里,作家为我们描述了一段说不上缠绵绯恻、海枯石烂却动人肺腑、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展现了驹子、岛村、叶子三人之间讳莫如深、虚缈畸形的爱。情与景、悲与美交相辉映、丝丝入扣、浑然天成,整合成一个幽凄飘忽的象征世界。让读者掩卷沉思、感怀不已。

  女主人公驹子是一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伎,悲凄的身世在她的精神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形成了她复杂矛盾、可敬又可怜的性格特征。初遇岛村时,她还只是一名寄居学艺的十九岁小姑娘,虽然稍后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她跟随一个男人已经两年,但由于并未真正体验爱情,所以在岛村包括读者的眼中——更确切地说是在作家的描述里——她所展现的是一种洁净无暇、纯真脱俗的面貌,事实证明:这种印象也来源于渐次展开的对其深层精神世界的理解。纯洁的个性形成了她对朴素清淡生活的向往,脱俗的气质造就了她对纸醉金迷生活的抵制;然而残酷的生活现实以社会地位为由妄图箍住她生存的自由。当然,外柔内刚的驹子不会也不愿完全为其所束缚,她要在狂浪中拚搏、在罅隙中呼吸,套用一句话——即“戴着镣铐跳舞”:她是那样盼望以己之手把握个人生活的航向,以至使岛村时时能感受到从其身上传达而至的渴望生存的浓郁气息,并使我们从中体味到一种悲凄的美,感人至深的力量。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像一张无情阴暗的大网,紧紧套住了她的一切:行为上的和精神上的。犹如鱼儿游不出沧海、鸟儿飞不出苍穹,面对无边大网,她左突右奔、束手无策。最后,梦想与现实对她而言已不存在架设其间的浮桥,她随之陷入深深的矛盾与失望中。于是,我们可以循着作家的笔触梳理出样一条脉络:矛盾的性格→矛盾的言行→矛盾的印象(如:她的肌肤丰满得令人感到一种无端的悲哀。又如:倾心于岛村的驹子,似乎在根性上也有某种内在的凉爽。因此,在驹子身上迸发出奔放的热情,使岛村觉得格外可怜。);于是,我们对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在岛村口中的“徒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感性的体悟到理性的深思,再到情感上的强烈震撼与共鸣。

  驹子的矛盾来源于个人愿望与社会现实的不调和与直接碰撞。那么,她的个人愿望是什么呢?文中的典例是她对岛村的爱。在她短短的人生经历中,有三个男人先后闯入了她的感情生活,而且这三人在驹子的生活中有一段短短的共时阶段:从行男罹病归家到撒手人寰这段时间,也即岛村第二次奔赴雪国与之相会的这段时间。很明显地,即使驹子自始至终没有对岛村说过“我爱你”之类的话,即使她从未开口要求岛村对她的今后作出承诺,我们也能分明看出她寄托于岛村身上的深沉的爱——这种爱部分产生于她对三人的比较,部分流露于她在三人间的取舍。前面论及过驹子纯洁的个性及由之产生的她对朴素生活的向往,其实她对岛村的这种爱恋就是向往依恋朴素生活的一个表现,因而,我们可以发现:驹子的个人愿望即可抽象为其对朴素自由生活的向往。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何以与社会现实形成那么大的抵触并遭其无理扼杀呢?我们不禁要这样问。经过此番叩击,展露在我们面前的就不再是肤浅的关于个人感情无处着落的问题了,而是赤裸裸的时代问题、社会问题。作家不以主观笔触加以直接揭露,而是远远地隐藏在主人公的背后导演他们的悲欢离合,通过他们的思想言行来构筑成一个活生生的吃人世界的印象,给读者以长久的思索与回味的余地。

  谈到驹子,就不得不谈岛村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是《雪国》中人物间的第一关系。作家笔下的岛村是一个追求虚无缥缈、对沉挚的爱情无动于衷的怀有消极可悲的人生观的小文人:无论从他的谋生手段——对着印刷品凭空想象西洋舞蹈、借此撰文换取稿费,还是从他对驹子的真爱无动于衷、对叶子怀有虚幻的莫名所以的感情来看,这一点都可以明白无误地突显于我们面前。在这个人物身上,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是在表现形式上、实质内容上都与驹子截然不同的矛盾——他追求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世界却最终要被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他爱慕雪天清晨映在镜中的驹子红扑扑的脸、夕阳映照的车窗上浮现的叶子透明的脸,对由此联想而形成的虚幻世界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情;但他未必对驹子已然付出的真挚的爱情、叶子深埋心头的朦胧爱意多么看重与珍惜。所以,当他一边承受着驹子深沉的爱,一边又对雪国、驹子、叶子为他营造的虚幻世界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按他内定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他的人生追求开始跌落谷底、杳无踪影了;所以,当蚕房起火,火光照亮了他与驹子的过往种种时,当叶子“像玩偶似地毫无反抗”地坠楼而下、香销玉陨时,他明白:他的追求终结了,他的矛盾被以自己不愿看到的方式终结了——即向现实妥协的方式,他必须离开驹子、离开雪国了——火光照亮的过往使他看清了驹子真实、深沉的爱,这是他所要回避的现实;葬身火场的叶子让他对虚幻世界最后的憧憬没有了寄托的对象与想象的支点,这是他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于是,银河倾泻而下,砍向他的心口,他的虚幻世界、他的海市蜃楼彻底瓦解、倾圮了。

  前面提到过,驹子与岛村的人生追求与矛盾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一个追求朴素的现实生活,一个向往幽美的虚幻世界,这注定了他们之间爱情根基的薄弱与最终的决裂(当然,这其中也不能忽略社会道德标准的阻挠因素)。可以说,岛村的性格是根源于无聊虚伪的城市现实生活的,为了逃避,他来到雪国与驹子邂逅并获得她真挚的却无以回报的爱。他是受害者,同时又是祸害转嫁者。而驹子呢?社会地位筑就了她既想正正经经过日子、又不时显露出艺伎轻浮作风的矛盾个性,社会标准形成了她在行为上、精神上的追求与现实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她又受到来自岛村的欺骗,她明明知道“东京人爱骗人”并再三表示过对岛村的怀疑,但却还是割舍不掉对其的爱情。她是可悲的双重受害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驹子直接施加影响的世俗社会使她不能自由享受生活与爱情的甘美;而对岛村施加影响的以城市生活为典型的空虚社会又间接施害于她,使她付出真爱却得不到回应。两个社会一加整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赤裸裸的吃人社会!由此可见,作家通过一段平凡人的平凡爱情故事如此深刻地剖析了社会问题,其以小见大的功力何以了得!

  在这里还不得不把岛村、驹子、叶子放在一起,观照一下他们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先看驹子与叶子:驹子面对岛村时,一边说叶子快疯了,一边又意欲把其托付给岛村;叶子面对岛村时,一面说驹子可恨,一面又嘱咐岛村善待于她。粗看不能理解,实则反映了她俩相依的感情与对岛村共同的爱慕之情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形成之初表现为驹子闭口不谈叶子、驹子与叶子间尴尬的会面,凡此种种……可当它最终明显地暴露出来——即以上面所谈到的表现形式暴露出来的同时,它就被奇妙地化解了:驹子与叶子的各自表态使天平的一端明显倾斜,矛盾的主要面浮出水面——她们各自都拥有的纯真无私的灵魂战胜了她们一时间嫉妒自私的心。两位可敬可爱的少女形象由此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形成了特殊的悲与美相得益彰的艺术气息。

  再来看看岛村与叶子:《雪国》一开头就以火车车厢为背景,把岛村与叶子推到所有人物的前排。以夕阳映照下的车窗为舞台、以叶子浮现其上的透明的脸为关注的焦点,在大幅描写岛村对镜中由叶子及山景构成的虚幻世界的感触与憧憬时,一幅将要上演的爱情故事的初景就铺展至读者眼前了。初景印象之一:叶子有“清越得近乎悲凄的声音,像山谷的回音”,她的脸认真而肃穆,似乎对任何事都很在意与看重;初景印象之二:岛村对叶子萌发了朦胧的爱意与向往——作为对虚幻世界追求的一部分;初景印象之三:叶子根本没有注意到岛村对自己镜中虚影的长时间凝视——作者通过对岛村的心理描写明明叙述了这一点。可是,当叶子再次与岛村相遇时,当她用凌厉尖锐的目光“睃”向岛村时,我们就不禁对初景印象之三产生了疑问:叶子当时真地没有注意到岛村暗生的情愫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正像岛村自我认为的那样,我不由地想问:叶子随后对其产生的情感又依附于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呢?显然,叶子的一“睃”内包含了无限的情意,而火车上的邂逅与重逢的一“睃”之间并没有其他可以导致这份情意萌芽的事件与因素。所以我认为,这里恰恰是作家写作技巧的才华横溢的展露:似乎没来由的爱其实有因可循,乍看突兀、再看有味、细看则让人油然而生一股为其感动的心情。虽然作者对岛村与叶子间的爱采用浅勾细描、含而不露的笔法,但我们已深深感悟并感动了。

  《雪国》里的人物刻画是独具匠心的。随着以岛村、驹子、叶子为并联的明线和以驹子、叶子、行男为并联的暗线的交叉穿越,作家完成了对人物性格的完美刻画,给读者留下历久弥新、难以磨灭的印象。

  看完《雪国》,偶得一些粗浅感受,不加筛选地罗列至此。其中,谬误在所难免,而且显然头绪纷繁、逻辑混乱、味同嚼蜡、乏善可陈。衷心祈愿川端康成老先生的在天之灵能明白后生小辈这一份顶礼膜拜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尊崇。就此搁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雪国 古都》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