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制造伍德斯托克》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9-13 20: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制造伍德斯托克》的读后感大全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一本由埃利奥特·提伯 / 汤姆·蒙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29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9-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制造伍德斯托克》精选点评

  ●再次证明了译林译本垃圾

  ●翻译一言难尽

  ●aw好像出来前草草结束然后丢在里了 半本书都在讲 基佬经历的屌贵圈回忆录啊= = 这些梗 好难消化

  ●有意思的书。但是出版社都太善于把十三万字的小说装帧成三十万字书的厚度了。这点太不嬉皮了。

  ●虽然翻译很操蛋 我还是迷幻

  ●还不错,比电影好玩一些!

  ●一个音乐改变人生故事,虽然讲得是伍德斯托克,实际上却是寂寞。已豆列。

  ●最后与父亲的和解很煽情

  ●放在几年前我可能得挺有滋味,但是现在只是个人嬉皮回忆录来看。(或许看英文原版会好些,因为译者直译得太直了,真了解嬉皮的可以翻译出那种范儿。)

  ●总体是一种,很难言说的狂喜癫狂。前半段作者陈述被家里的愚蠢产业拖累痛苦和生而为异类挣扎,目力所及的有才华者都在苦痛之中不的自由,从中段开始,因为伍德斯托克而孳生的无尽的可能性与“我能做到”,尽管把书合起来想想也只是几个富二代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砸钱堆出的可能性,从掏出一堆沉甸甸的钱开始就知道事儿最后成得了,与人群抗争取了音乐节的召开这一过程阅读时并没产生特别紧张感,反而是前期作者不断描写细节让人很感兴趣,如何发现自己的性取向艺术家憔悴灵魂无法承载的才华,父亲和母亲联合起来被这旅馆笼罩诅咒,有些地方写的非常让人着迷。

  《制造伍德斯托克》读后感(一):火红的

  到了8月15日,闻讯而至的嬉皮把整个伍德斯托克的交通完全弄瘫痪了,有50万人涌入场地,还有100万人堵在路上。他们彼此分享食物,水,酒精毒品人们朋友那里得到帮助,就这样对付过去。后来这些年轻人都都成了公司老板和华尔街股票经纪人,伍德斯托克记录了这一代人想,和他们火红的青春

  《制造伍德斯托克》读后感(二):伍德斯托克

  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文笔幽默,细微之处又令人心感动,作者与帕蒂史密斯(只是孩子)的主人公罗伯特,与杜鲁门卡波特,田纳西威廉斯都有过深度交流,还参加了石墙骚乱,至于是不是自己描述的第一个喊出"同性力量"的人,我不恶意怀疑

  当时认为里面会有演出台前幕后的轶事之类的,读过半本后发现不是。虽然与音乐无甚关联,与真正的音乐节过程也少有交叉,但是让人不能放手,想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适合喜欢音乐,六十年代的人读,适合同性恋读,适合喜欢迷笛音乐节的人读。

  《制造伍德斯托克》读后感(三):放荡就是我只跟着思维走 而总有人跟着我走

  整本书一会说我妈妈怎么设法圈钱 一会说我咋地咋地的被同性恋施暴 到一半多一点才开始交代伍德斯托克 对于60年代的嬉皮士来讲 自由就是全部 原来写书也是一样 想到啥就写啥 跳跃度很大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来自一个正宗的嬉皮士的传记 对于在当下需要隐瞒扭捏的搞基行为或是压抑的性欲 在60年代都特么果断去追求 所以60年代各类艺术都井喷了出来

  这个时代谁想看起来牛逼 那就统统向过去看齐 无论行为举止还是穿着打扮 都想像一个嬉皮士 可你特么的脱了衣服穿上XXX你还是傻逼啊 那个时代过去了 这本苦逼的书只能让你在意淫之余好好挖掘下自己 哈哈 可能我想多了 反正我们都爱60年代 那就给自己一个真正放荡的

  《制造伍德斯托克》读后感(四):信仰爱

  埃利奥特 提伯放弃了在曼哈顿室内设计师的工作,要知道,那可正是他童年时期一直要追寻的东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离开他那万恶的母亲,转而接手了白湖的一家濒临倒闭的汽车旅馆,我想原因就是他怀揣着他对父母的爱,于是乎他才能遇到麦克 郎,争取到了音乐节,救活了家里的旅馆,获得了那么多参加音乐节的人们的爱,重获了父亲的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没有提伯就不会有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没有音乐节,更没有敢于做自己喜欢的自己的提伯,提伯在父亲临死时问他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忍受自己的母亲而不选择离开她,他父亲只给出了简单的三个字——他爱她...

  书的封底陶喆的评论——我也再次确信人生的宗旨是:以自己的面貌去爱和被爱! 我们都做到了吗?

  《制造伍德斯托克》读后感(五):向六十年代的青春致敬

  摘自《每日新报》 作者:王小柔

  1969年8月,美国纽约州伍德斯托克小镇附近一个名叫白湖的地方,举办了一个为期三天的摇滚音乐节。这个以“和平与音乐”为口号的音乐节吸引了大约50万嬉皮士参加,被公认为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嬉皮士运动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时值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行四十周年,华裔导演李安向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致敬的新片《制造伍德斯托克》全球首映,与此同时这部电影的原著,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亲历者、创办者埃利奥特•提伯的回忆录《制造伍德斯托克》由译林出版社正式引进出版。

  生活苦闷该如何找出口,六十年代著名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一个很好的典范。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渗透着六十年代的纯真、乐观、不羁与理想主义。三天的民间聚会,50多万人从世界各地拥到默默无闻的白湖小镇,上演了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节。而背后支撑着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却是一个出身卑微、只是为了不让父母经营的旅馆倒闭的小人物提伯。

  没有提伯就没有伍德斯托克,但没有伍德斯托克,也没有今日的提伯。在这部回忆录中,提伯用幽默豁达的文字讲述了自己与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真实的故事。年轻时代的提伯遭遇诸多不顺,陷入人生的逼仄困境,希望渺茫时阴差阳错地拯救了险些流产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成为创办者之一。为期三天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对提伯和他的家人来说,是个不断应对失控、冲出绝境的过程,然而正是这个过程,让他得到父亲的接受与谅解,也彻底改变了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制造伍德斯托克》给了提伯一次释放压抑生活的机会,也给了一直拍摄理性与感性主题的李安一次释放宣泄的机会。李安说,这是关于一个少年的成长和解放,如何从压力与耽溺的泥沼中,滋生勇气、找到自我的动人故事,打动他的是这里边关乎自由、关乎忍耐,还有一种让人不忍舍弃的纯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制造伍德斯托克》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