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斯》是一本由(英)E·M·福斯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开始觉得翻译过于整洁有些绕口,习惯之后越看越美。福斯特的语言精练而富有意象美,他写心里斗争,点到为止,影响反而更加深刻。我为阿列克半带威胁半带怒意的告白触动,为莫里斯的地狱悲伤,敬佩他的决绝,也为最后的克里夫难过。对克里夫而言,最遗憾的莫过于再也不见了。他与莫里斯,这些都发生过吗?还是他那无趣人生的幻想。
●初恋情结在对这部小说的态度上十分明显,爱惨了Clive和他的希腊之爱。但认真想了想,觉得不看好后面一段故事的原因还在于Alec的角色与情感塑造得不够圆满,两个人的爱更多出于好奇、肉欲,更多的导向满足自我。ps,福斯特对劳动阶层青年真是有迷之喜爱。
●不得不承认和福斯特的小说无缘,他锦心绣口的文采在叙事上一贯苍白,还不幸反衬出他略显狭隘的阶级观和宗教意识。作者创造了的角色就应独立于作者本人,不应沦为作者心情和喜好的牺牲品。此外,文洁若的翻译通畅却实在太偏日系,有失原文文风。
●每一个被渣直/双伤害过的基佬都需要有一个Scudder,最后一部分Maurice和Scudder的那段看了好几遍,简直是被狂虐之后的狂喜,福斯特是真大手
●“他留下一小堆月见草的花瓣儿,作为他曾在这儿呆过的唯一的痕迹。这堆花瓣犹如余烬似的奄奄一息地趴在地上。克莱夫终生不清楚莫瑞斯离去的准确时间。随着进入暮年,对于是否确实发生过此等事,他开始拿不准了。蓝屋发出微光,羊齿丛摇曳着。他的朋友在剑桥校园里朝他摇起手来。朋友沐浴在阳光下,散发出五月这个学期的花香与喧哗。” 克莱夫的转变有点太生硬了吧。
●读过原著才知道电影版改得多好。书中的Maurice有明显的厌女倾向,而Clive性向的转变也有点莫名其妙。剑桥告白当然是写得最流畅最美的部分,读来让人心痛不已,眼泪涟涟。
●有共鸣
●深爱着的人美得迷离致幻,配着提琴的轻怨,好像坐在老唱片机,陪一位年迈的英国幽灵诉衷肠。 Maurice的爱情故事以抉择为主色调,最后他终于敢去选择自己的真实内心所需的东西。
《莫瑞斯》读后感(一):结尾的札记
EMF说公众真正厌恶的并非同性爱本身,而是不喜欢去想这件事。我以为有理,我们的态度的确懈怠而怠慢,拖延并且懒惰。对于一些人来说,生活就是平静而绝望的死水,依赖惯性继续,有些事则可以成为改变物体运行轨道的施东力,成为出口。
《莫瑞斯》读后感(二):烂透了的译本,非自虐者慎读啊
话说时隔这么久来mark它就是为了来吐槽这本译本到底是有多烂==
当然也许是我断章取义了,因为其实我只在学校图书馆看过该译本的最后几页,Clive和Maurice诀别,本来是全书最美的部分之一但是文女士翻译地实在想让人掀桌!!!!care for you什么时候成了我关心你了啊初中英语学好没有就敢翻译书啊OTZ
这个很差是给译本的不是给原著的!!!
《莫瑞斯》读后感(三):最重要的是他们彼此相爱。
“起航的锣响了,汽笛一声长鸣。
莫瑞斯飞奔到甲板上去了。
他的感觉和意识恢复了,他能够异 常清晰地看到成群的人分为两批。一批留在英国,一批出发。
他明白阿列克将留下来。
这个下午突然变得光辉灿烂,朵朵白云在金黄色的水和森林上空飘浮。”
真美啊。
看完书应该去看电影,拍的也是非常美,真是同性电影史的一个里程碑。
《莫瑞斯》读后感(四):心里开出一朵花
大学时上英美文学课学到福斯特的章节时,课本里列举的他的名作中,并没有提到这部小说(这点觉得真是匪夷所思)。可是老师特别提到了,于是我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说实话名著多少行文有些枯燥,可是对于情节我印象深刻,尤其是莫里斯和阿列克的部分。相遇,相爱,迷茫,退却。一如大部分的爱情故事。可是看到最后,莫里斯选择回到阿列克身边,阿列克等着他那一段,感觉心里像开了朵花似的温馨。一度觉得福斯特真是大手,可以把BL写得那么大气而细腻。后来英美文学课要放福斯特小说改编的电影,我在台下说放莫里斯吧,老师笑笑。最后放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莫瑞斯》读后感(五):可以一看的书
学校图书馆新到的书之一,立刻上去借走(本人只借新书
感觉克莱夫的转变有些快,莫瑞斯是被他掰弯的吧,始乱终弃啊这。
后来莫瑞斯和猎场狩猎的爱情也发展的迅猛,都不用渲染下么,福斯特叔叔。
总之,一节毛概一节词汇学搞定这本书,比上课有感觉。
我认为莫瑞斯和克莱夫在一起收获了很多,有理性上有情感上。开始他只会重复那些“十手”的东西,人云亦云,后来变得有看法了,不得不说近朱者赤。克莱夫这种柏拉图式的恋情,如果他最后没变心,我还是很欣赏的。
作者说是喜剧,但我认为,莫瑞斯真的能和狩猎长久么?且不说两人之间共同语言太少(我始终不相信爱能战胜一切),那个时候的英国,多么的保守啊,福斯特叔叔,不过你YY一下也情有可原,情有可原,我们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