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9-12 16: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精选

  《三十年战争史》是一本由[德]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十年战争史》精选点评

  ●情绪化的席勒..感叹词有点多撒

  ●好好一棵白菜翻译拱成这样!

  ●未来两三年内,会有多本关于三十年战争的书引进。到时候,第一个被淘汰的就是席勒本

  ●能像席勒的文学作品那么好读就好啦

  ●狗屎般的翻译

  ●有点晦涩,远不及他的剧本好看……

  ●一本故事书,最好配以一幅地图

  ●翻译太差!

  ●翻译好渣

  ●补标。太糟了不想标成第1000本。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一):可怕的翻译大人,请放过席老前辈吧!

  哮喘患者请在医生指导阅读此书,并购买家庭吸氧机以备不测

  这样的警告完全就应该放在前言的好不好?!

  “达雅”就不要求了,咱能不能把气儿给理顺了?这书之前完全没有料到:汉字的排列组合竟然能产生如此强大杀伤力吃力的看了一百多页,每翻一页,总得喘趴下好几回。明明这就是中文吧,愣是看不懂。返回去多揣摩几遍,大概猜测到席勒老师原意,但是怒气值已经爆棚了喂!

  有这样“从句长句控”的译者吗?用些标点符号造福人类不行吗?还是在翻译的时候沈老师、丁老师这两位被周董附体,三个人一起在战斗?为了警示后来人,我来个随机抽样吧——

  现在我翻开的是38页,第一行:“在强力法制要求和所有安全仅系于力量形势下,最弱的那部分便最热心于从事捍卫活动。”WTF!

  随机翻开273页,第三段落五行:“没有他的鸿运和才智这一国家是很难坚守住这一席位的;没有这种软弱无力的最可耻的表,这一国就不会再从这一席上下来。”这尼玛是啥?

  125页第一段第六行:“这将是一种好办法,在这个剧中诸侯们活得满意,这样可尽早促使选侯们在其子的罗马国王选举中投赞成票。”央视翻译腔都不带这么二,这么硬的好不好?对皇帝讲到皇子继位的事儿还说“其子”,哪儿的皇帝?天无二日啊,想气死费迪南老爷爷吗?

  就在这一页的第三段开头“为对这种虔诚信表示感谢,这位方济各会修士在累根斯堡十分机警地抵制皇帝,使得皇帝想让匈牙利的国王取得罗马国王的头衔努力付诸东流。”拜托,看看上下文,连我都看出来这句内含的转折和嘲讽,翻译老师们没看出来吗?我献个丑,理理这个句子:“可是面对皇帝推心置腹信赖,这位方济各会修士的回礼却是对皇帝意图阳奉阴违的抵制,于是累根斯堡会议上立匈牙利国王为皇位继承人的努力就这样付诸东流。”

  各位翻译老师您能不能先把小学语文给学通了再操刀?这样对待席勒老师简直就是谋杀嘛!这书是深深地把我给伤害了,以后想涉猎非英语国家的古圣先贤,我真得先做好理准备才行。不过好歹有这书垫底,以后遇到这样的译本不会被吓得措手不及,不会憨厚的看上一百来页再来喊冤。God help Chinese translators!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二):三十年战争发生时的欧洲

  马丁·路德在1517年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之后,神圣罗马帝国逐渐分化成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而在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中,查理五世在整个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确立了“教随国立”的原则,也就是说宗教权分归各诸侯国。为神圣的上帝征战一生的查理五世心灰意冷,将帝国一分为二(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和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并于一年后隐居西班牙西部的修道院,三年后死去。 之后,路德教徒开始逐渐改信开尔文派,慢慢形成了以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五世为首的新教联盟。而另一方,天主教则以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为首,也组建了联盟。双方冲突愈演愈烈。欧洲其它国家也同样野心勃勃,准备伺机打击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而站在哈布斯堡家族这边的只有罗马教皇和中欧的波兰-立陶宛联邦。

  由于雅盖隆家族的绝嗣,于1569年开始贵族民主制的波-立联邦正处于黄金时期。1613年时,被各类贵族所充斥着的议会还能够勉强正常运作,并刚刚赢得了俄波战争,甚至曾一度占领了莫斯科。 最后,十七世纪的教皇国影响式微,只是聊胜于无。

  最渴望打击哈布斯堡家族的自然是法国。那时亨利四世刚刚开始了波旁王朝,并于1598年颁布了南特赦令,宣布信仰自由。1610年好王亨利于巴黎遇刺身亡,其和玛丽·德·美第奇所生的长子路易十三即位。在他和其子太阳王路易十四在位期间,两位伟大的红衣主教,黎塞留和马萨林,接连出任宰相(Chief Minister)。 而在荷兰,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之后的继承人,查理五世之子,腓力二世逐渐激起其荷兰殖民地民众的不满,七个低地国家联合起来在1568年宣布独立,并和西班牙开始长达八十年的独立战争。而在1618年,荷兰正处在和西班牙的休战期。 在中欧,俄国在对波兰战争的失利之后,痛定思痛,终于结束了空位时期(1598年-1613年),开始了最后才被苏维埃所推翻的罗曼诺夫王朝。虽然离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女皇的时代还远,但俄国终于开始成为大国。

  在北欧,瑞典在1524年退出了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卡尔马联盟,一个瑞典贵族古斯塔夫·瓦萨成为了瑞典的国王。后来伟大的“北方雄狮”古斯塔夫二世于1611年继承王位,并开始在欧洲建立其名将的声誉。卡尔马联盟中余下的丹麦-挪威继续在奥尔登堡家族的统治之下,直到被法国大革命波及,割让挪威给拿破仑麾下的瑞典。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病逝,都铎王朝结束,推行天主教的詹姆斯一世和其子查理一世接连执政的时期。随后由于新教徒的抵制,英国就于1642年陷入内战,最后以查理一世被砍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结束。

  一切准备就绪,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著名的扔出窗外事件,突然发生。而其背景,则是波西米亚的新教徒长期反抗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未来的新皇帝——残忍的,推行天主教的斐迪南二世。捷克贵族宣布他们拥立普法尔茨的选侯腓特烈五世为王,开始起义,1619年6月兵临维也纳城下。这场导致日耳曼各诸侯国近一半男性死于沙场的战争终于开始展现它的残酷。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三):文学家撰写的历史

  《三十年战争史》 ,席勒,早就见过的书,早就听说过的名字。席勒毕竟是文学家,《三十年战争史》和茨威格所撰写的《异端的权利》竟是如此相似,对历史人物的心理推测占了全书的很大篇幅:马蒂亚斯,费迪南,悌利,古斯塔夫·阿道夫,瓦伦斯坦...军事家和政客们在他的笔下又被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有血有肉,这本书就不再是纯粹的历史,而成了文学作品。阅读时的感觉也和看希罗多德的《历史》时的感觉不同,两者都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自制力,前者要求冷却向下翻的激情而后者要求克制把书扔出去的冲动:复杂而繁多的中译希腊人名(比如在《名哲言行录》里的克娄苏到了这里就成了克洛伊索斯,倒是居鲁士在哪里都是居鲁士),毫无美感的叙述,还有各种各样今天看起来荒诞不经的异物奇事。作者对语言的运营为读者制造了迥然不同的阅读体验,但历史本身是残酷而严苛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头顶上纵使有再多的光环,对于德意志而言他也是侵略者;勇气,毅力,智慧,临危不惧,机敏果断,这些品质既可以出现在良善之人身上,也可以根植在恶徒心中,当它们集中在后者身上时所能产生的破坏甚至是前者的善行所比拟不了的。私人生活为人称道的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二世在德意志做过的事难道能被称为善吗?一场战争,打得德意志满目疮痍,田园凋敝,哀鸿遍野,最后把奥地利从霸主的宝座狠狠拽下代之以法国,让瑞典这头狮子在欧洲大陆发出它雄壮的咆哮,可德意志何其无辜,民众何其悲苦!福音新教和天主教各自以上帝的名义倾轧屠杀,一个人,居然能以上帝的名义杀害自己的同类?宗教狂热和诸侯的政治利益捆绑在一起,可承受这双重重负的却是只是希望得到幸福和救赎的人民!

  这么多的鲜血,或许最终让人们意识到了思想自由的可贵,只可惜,今天的我们还未能享有。

  回想人物,古斯塔夫和汉尼拔多么相似,而悌利简直就是另外一个马塞拉斯,比起古斯塔夫的死亡,悌利的去世更能让我悲伤。复杂的瓦伦斯坦曾有过无上的权力也得到了屈辱的死亡。曼斯菲尔德等人,这些或许能够名垂青史的人,或由于天降的疾病,或是际遇的不幸,最终成了无人知晓的枯骨。纷乱的时代造就英雄,也埋葬英雄。

  而作者要撰写一部历史要付出多少的辛劳?材料的收集与筛选,文字的构思与修改。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很难揣测这些要求了一位作者的多少才学。而译者又要经历多少艰难才能将一部作品呈献给我们阅读。

  漫长的数千年,我们能记录的相比于发生过的又是多么的微小。我们只有几十寒暑的寿命可人类的历史却有几千年,一个人究竟要见证多少经历过多少才能总结出像样的规律?无数的事件淹没在河水之中,无数的是口头相传至今已不能辨识真伪,甚至存于纸张上的故事也不可避免的存有争议,我们做不到见证全体人类的生活,更不能以一己之力长时间观测人类的变化,我们借助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尽管看起来可以趋于完美,可又有谁胆敢宣称自己已经把握住了永恒的真理!无数的人悲伤于自身寿命的短暂,却也没有一人可得永年。我们一代代积累思想,规律。无数的人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能揭示宇宙的奥秘,指明人类的命运,于是,他们不因自己无法胜利只能做为未来者铺路的累累白骨而悲哀,他们相信最终会有胜利,即便最终可能只是一片虚无。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四):国家间体系的能动嬗变——对《三十年战争史》的简要分析

  席勒《三十年战争史》在详细描述四阶段战争的客观事实和国家间体系的演变基础上,向我们详细描绘了在这一关键时刻领袖们的主观政治思考和决策。因此,本文将因循历史脉络,针对战争的起因、实质、结果和历史地位,从结构性因素与能动性因素两方面浅析欧洲国家间由奥格斯堡体系向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进化,并从中强调各国政治思考由原先国家、宗教和个人原因的相互抗衡到战后以国家原因为主导的演进。

  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因素固然重要,彰显出整个权力制衡体系的架构。然而,由于席勒的人本主义历史观强调战争过程中个人决策的影响,花费大量笔墨描述华伦斯坦、悌利以及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战争思考,因此必须要将国际体系的能动性因素,即行为体对于国际体系的能动影响甚至塑造考虑在内。

  厘清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和能动性因素的实质将有助于我们对三十年战争进行更系统研究。首先,从战争的起因来看,三十年战争是由于奥格斯堡条约所确立的皇帝、新教与天主教三方的脆弱平衡,被神圣罗马帝国内的某些野心家所破坏而造成的结果。奥格斯堡和约是帝国内部宗教改革的产物,在法律上承认新教势力的合法地位,而新教和天主教阵营的纷争在之后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合约实质上确立的是双方竞争的合法性与公开性。当然,帝国内部的第三股力量,即皇帝由于战前没有个人军队,传统上而言是被天主教阵营控制。然而,由于新教诸侯的军力强盛、财富丰厚,皇帝无法按照天主教的立场极力压迫新教阵营,甚至进一步确保新教信仰自由的空间(如在1609年,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在波希米亚等级会议的武力胁迫下签订《波希米亚大诏书》,强调新教徒自奥格斯堡和约以来的自由特权)。因此,皇帝、新教与天主教三方各有考虑,相互之间合作与制约并存,呈现出复杂的政治关系,更有战争过程中的萨克森选侯试图与皇帝和新教同时结盟以维护领地安全的事例。奥格斯堡和约不稳定平衡的打破,主要源于斐迪南二世打破以往惯例,对于新教教徒进行的严酷迫害,以及亨利希·屠尔恩伯爵作为波希米亚邦保护人对于当地新教徒反抗意识的煽动。野心家们历史机遇登上历史舞台,通过个人决断对国家间体系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可认为战争的起因在于在一定历史情境下,能动性因素对于结构性因素的扰乱。

  其次,按照席勒的叙述,战争的实质也可理解为能动性主体对于国际体系结构在判断上的高下之分,可从各方战争意图中得出这一点。瑞典国王名义上的战争意图在于保护德意志和新教教会的自由,而华伦斯坦帮助皇帝建立军队的动机仅仅出于私利,希望通过此举“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财富,乃至对于天主教和新教城邦的无差别掠夺招致诸侯们的集体反对而最终丧失兵权,成为了德意志诸侯只顾私利的典型人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政治思考的高下之分——相较于瑞典、法国等周边国家领导人采取明智的、有节制的战争行动,而德意志诸侯表现出来的贪欲和野心,体现出神圣罗马帝国对于政治权力扩张的落后思想(即以无限制的攫取财富和权力作为战争目标)。因此,不通过理性计算的武力争霸,势必将受到以政治为目的的战争的淘汰。

  再次,帝国诸侯落后的政治思想遭到讨伐,自然战争的最终结果在于这些行为体对于适合欧洲的国家间体系具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德意志诸邦对于权力制衡的认识革新,使他们终于跟上了周围国家的政治认识:相比于鼓励武力争霸的奥格斯堡体系,主权国家体系和大陆均势体系乃是大势所趋。当然,能够拥有这样的革新,主要是由于诸侯国在战争中发现自身国力的上限,迫于条件所限必须采取明智措施限制扩张的需要。

  最后,从整体战争的历史地位来看,三十年战争是奥格斯堡体系向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过渡的必要产物,一方面确立了主权国家体系,另一方面使得领导人在国家理由、宗教理由和个人理由的传统冲突中解脱出来,终而以过国家理由作为政治决策的公开动机(红衣主教黎塞留基于国家原因加入对于帝国皇帝和天主教阵营的讨伐即为典型案例),因而成为了国际关系学科的历史源头。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五):《三十年战争史》阅后记

  最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了席勒的史学著作《三十年战争史》,可谓畅快淋漓。自大学毕业后,从未用心读过一本像样的著作了。徜徉在文字中,是如此平静而美妙的时刻。

  席勒在这本书籍的创作中,无疑是尽量做到客观公正的,对瑞典、丹麦、法国、德意志新教诸侯、天主教诸侯、皇帝,既记录了其英勇的战斗、高贵的品格,同时也毫不回避任一一方背叛、掠夺、谎言等无耻的行径。当然,席勒作为一名信仰新教的日耳曼人,对新教联盟自然有所庇护,对帮助新教诸侯的瑞典军队更是大加赞扬,而对保守贪婪的皇帝,字里行间常常充满了斥责。然而从历史观点出发,新教无疑是对天主教的巨大改革,摒弃了容易沾染世俗金权的因素,从信仰上变得更为纯粹,但这无疑触动了教皇和教皇信徒们的保守神经。新教诸侯的最后获胜,对于自由思想在近代欧洲的形成和传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宗教信仰的自由化,彻底粉碎了中世纪的黑暗,希腊罗马的“新鲜”空气得以复苏,并带给整个世界完全不同的历史命运。

  在整个三十年战争中,军队无疑是主角,席勒在其中着重描写了两位出于对立阵营的将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和皇帝军队的统帅华伦斯坦。瑞典国王的形象是正面而光辉的,他以新教诸侯解放者和保护者的形象出现,军队纪律也与习惯劫掠的帝国军队截然不同,颇有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感觉。同时席勒在其作战的英勇上也颇下笔墨,而在政治智慧上,瑞典国王也显得极其睿智,以他个人为纽带,将原本散乱不堪的德意志新教诸侯团结为一个整体,并几乎击溃了皇帝。他的死也是整个三十年战争过程中最辉煌的死。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与华伦斯坦,两位号称不败的名将,展开了对决,最终古斯塔夫二世战死于沙场却保住了其不败的头衔,而华伦斯坦则被因国王的死而愤怒至极的瑞典军队所击溃。

  华伦斯坦元帅在吕岑战役之时,是他第二次担任帝国军队的总指挥。当他第一次荣任此职时,率领着三万军队,他们只从皇帝处获得微薄军饷,同时却要面对着丹麦国王久经战场、装备精良、训练严格的大军。然而华伦斯坦凭借其极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同时对部下如同凯撒般的慷慨,最终将丹麦国王赶回了菲英岛,而他麾下的军队数量更是达到了十万之巨。但是其慷慨的经济来源,确是依靠其手下军队对德意志诸侯的四处劫掠,收取巨额的赞助金,以屠城为恐吓,敲诈富饶的帝国自由城市,所过之处,土地成了荒无人烟的焦土,城市的经济破败凋零。华伦斯坦最后因为自己的骄傲而丢掉了军队指挥官的宝座,然而他携带着抢掠来的巨额财富,在波希米亚享受着暂时的安宁,并随时掌握着战况,伺机东山再起。当瑞典国王的军队在德意志国土上所向披靡,并击败了皇帝所信赖的悌利将军后,华伦斯坦意识到时机终于再次降临,他向皇帝勒索了巨大的权力,用以重组一支只听从自己号令的军队。按后来帝国历史的描述,这一切其实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篡位野心。他第二次担任帝国军队总指挥后,并不热心于同瑞典国王交战,而是处处培植亲信,与各邦国秘密协商,直到在皇帝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与瑞典国王展开了决战,最终瑞典国王的死,导致新教联盟核心的崩塌,而他的战败,却并无损于皇帝军队的战力。然而他并没有趁胜追击,他的徘徊引起了皇帝的警觉,而一而再的无视皇帝谕令更使得整个宫廷对他的企图怀有恶意的揣测,最终皇帝下令将他解职,而他妄图发动的最后一搏,换来的是刺客的剑。毫无疑问,席勒笔下的华伦斯坦并非一个英雄,他的雄才多用于奸诈,战场上的英勇也只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而过分的慷慨更只是确保部属那不可靠的忠诚。然而席勒在华伦斯坦的最后部分却这么写道:所有对他谋反的猜测,都仅是来源于并不能确证的史料。以此来为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作为结尾,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最后,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忠实读者,对于如今的书籍质量我非常不满意。此书中间充斥了各类古怪的翻译,即使费劲脑力也无法理解的文字,错别字等等更是屡见不鲜,此外还有诸如“电报”等匪夷所思的词语出现。从十年前起,我就对商务馆的这套书籍非常衷爱,过去的质量可谓是同类书中的翘楚,然而近年来,书籍的质量逐年下降,如此的粗制滥造,不仅是侮辱自己品牌的口碑,更玷污了原作者的神圣笔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