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奥斯维辛》是一本由(英)鲁道夫·弗尔巴 / Rudolf Vrba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4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比人更恐怖的东西,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东西,比传奇更传奇的是真实的生活
●除了幸运还是幸运,百万里挑一的幸运
●这本是不是自传呢,为啥标注是小说?文笔流畅甚至部分描写带着幽默感,主角着千辛万苦地脱离死亡集中营,并想要拯救他的同胞,微妙的是他的警告并未被犹太委员会采纳,反而最后通过罗马教廷和国际红十字的影响才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匈牙利最终停止驱逐犹太人,可惜全书没有序言后记之类的详细背景介绍……有点遗憾
●有个问题,这本书是在讲发生在作者身上的真实事件吗?为什么叫长篇小说?
纳粹在战场以外所犯下的罪行,在阅读一半的时候就已经给我造成深深的震撼。集中营中每一天的生活都对“囚犯”来说都是危险的。上百万的人死去,死的无名无姓,人像蝼蚁一样被践踏,尊严似乎是不存在的,但实际上仍旧有一些人不愿意屈服。斗争被转入地下,而且无时无刻的进行着,不为了其他,只为了活着,甚至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这本书是我这几年来读的最快的一本,全书的基调如此的晦暗和绝望,作者一直在强调自己是如何的幸运,但是我想的是,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被抓进奥斯维辛的那一刻起,作者就从未放弃过要逃出这个灭绝中心的信念,无论是多么的苦难和绝望,这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真是让人震惊。(只是结尾略仓促了一些,作为读者的话,还想更多的了解一下关于逃出后的奥斯维辛的情况)
《逃离奥斯维辛》读后感(三):所谓坚持
这本书是我这几年来读的最快的一本,全书的基调如此的晦暗和绝望,作者一直在强调自己是如何的幸运,但是我想的是,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被抓进奥斯维辛的那一刻起,作者就从未放弃过要逃出这个灭绝中心的信念,无论是多么的苦难和绝望,这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真是让人震惊。(只是结尾略仓促了一些,作为读者的话,还想更多的了解一下关于逃出后的奥斯维辛的情况)
《逃离奥斯维辛》读后感(四):一个人的故事
当一个人向你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几乎没有人会首先关注其真实性, 只要故事足够感人, 那么就必须要认可它.
没有人怀疑焚烧尸体所需的燃料到底要多少, 在战争紧张的时期, 除了焚烧尸体, 还需要用燃料去打仗;焚尸炉即使无休止的工作, 其效率能灭绝多少人类呢?
没有人怀疑齐克隆B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我们感知到的世界, 很多时候是以我们愿意去相信的方式存在的. 人类的局限性不在于缺少情感, 而在于缺乏起码的常识.
《逃离奥斯维辛》读后感(五):地狱逃生指南
1.学过的东西,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派上用场。二战期间的犹太青年,不但思想上要接受二等公民的设定,而且丧失了得到教育的权利。关入集中营后主人公鲁道夫能广结朋友,之前他学习语言的爱好绝对功不可没,尽管母亲曾经觉得无用。掌握三种外语,能用波兰语、俄语、德语窃取零碎话语中的关键信息,赢得囚犯头和相对有势力的人的初步信任,是稳立于血腥之地的关键。
2.维持体力,不能倒下。超负荷的工作量,没来由的残忍殴打,倒下则意味着毒气室、致死针。一天只有一块面包和泥水汤,不可能使身体和大脑正常运转。通过初始健壮的体力去争取搬运货物的活干,才能偷到食物维持健壮。处于地狱,对所有残忍都无能为力。如果没有明白自己的能耐就凭着热心莽撞行事,像斜坡上的小伙子善意劝导着以为奥斯维辛是安置地的“度假”妇女一样,而后被冷酷的队长发现,也就活不过两页。
3.慧眼识人,在于观察和真诚。鲁道夫睿智坚毅,更为重要的是他真诚而不直白。通过观察筛选可以结交的伙伴,以自己的真诚换取信任。然而真诚友好是有限度的,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人是唯一定律。逃狱的囚犯选择信任犹太裔的纳粹守卫,然而守卫却就将计就计击毙了“盟友”,既骗取钱财又升了官。恐怖制服下,童年的好友、落难的知己都阴郁而冷血,哪有旧情可言。
4.百万分之一的运气,造就这个百万分之一的幸存者。如果那声假情报没有传来,搜查的监狱头最终翻开了重重木板,发现这个意想不到的“密室”,就只能得到作者自刎的下场。如果逃出集中营的千山万水途中,任何一位接济的老妇人因胆怯自私而告了密,也只能得到血淋淋的两具尸体和营中自鸣得意、幸灾乐祸的嘲弄。
其实这份逃生指南没有任何意义,因为170万惨死奥斯维辛的犹太人中就逃出来这么几个。不过,当周围的人形如枯槁、凭着生命本能行尸走肉般的勉强继续着的时候,你心中还怀着热切的生存渴望和救世情怀;当囚犯们因过度劳作丧失思考与希望,而你观察着被送进焚火炉的尸体、默默计算着被屠杀的同胞的数量等着昭告天下的那一天时,便是最具光芒的一刻。
于奇难艰险中仍保留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如肖申克的救赎令人深刻,鲁道夫.弗尔巴先生注定不凡,向您致以最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