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 / 人·兽·鬼》是一本由钱锺书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5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即围城。18岁&22岁读毕~
●越往后代入感越强,放佛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父母亲戚不好拿来撒气,朋友你拿他撒气他会和你绝交,只有另一伴可以被用来肆无忌惮的撒气。”,“在外人面前永远是一副和和气气的笑脸,回到家之后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在我看来,夫妻之间的这种关系别无他法,除了用一颗赤子之心对待彼此,彼此坦诚相对。原因很简单,很个人都像一个带着刺的刺猬,在外面之所以可以和和气气的是因为:我觉得你扎到我了,我就离你远一点。但是在家里不行,家就那么大,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家以后脱掉自己的刺猬外套,彼此坦诚相对。如果你脱掉刺猬外套而对方没有脱,那么你们可能真的不合适。
●诙谐、讽刺,可惜于时代着墨过少,于爱情也过于泛泛,也行这也是另一种真实,忠于时代之真实,忠于人物之真实。
●1.钱锺书洞明世事人心,刻薄至极。文笔了得,几个字就草草表示出深意。韩寒不愧是钱迷,他笔下的讽刺幽默全从围城学来。2.杨绛附文很好看,写钱的痴,与孩子戏耍帮猫打架,可爱极了。又透露钱锺书代笔为钱穆写序这一大八卦。另说为一心爱钱瑗而不愿再生一个孩子,颇得我心。
●毒舌哈 只看了 围城
●幽默、讽刺、深刻
●外公鼎力推荐之作。说来惭愧,今日才读毕。钱老真是大师!文笔甚是精妙且犀利,比喻用得妙不可言,讽刺手法也耐人寻味。背后则是多年的国学功底和西文学识,不愧是学贯中西,通今博古的大家!《围城》的文学价值似乎比社会学价值更高一些。《人兽鬼》这几篇小文,也彰显作者的文学功底。
●语言各种机智呢。读过各种外国作品之后再读中国人写的书真的是流畅死了。
●冷眼看围城的话,不能算好小说,算上乘的段子集。比做一棵树,有很多漂亮叶子,枝干长得不咋样。
●初中到现在,《围城》大约读过六七遍总有的。甚至早年读书时深受钱钟书先生的文风影响,连写作文也忍不住东施效颦,极尽戏虐嘲讽之能事!现在回首,不禁羞愧难当!试想如今之我若是见到十五六岁少年之笔锋如此狂傲不羁,必定甚为不屑并鄙视之。这样想来要感谢我那十分有雅量的高中语文老师,不但没有打击我,还时常在作文课上读我的作文。这次欲读先生之《管锥篇》,于是购得三联版钱钟书集,得以重读《围城》。不禁嗟叹:青春少年不复返!可是读钱钟书先生的书依然让我悸动!
《围城 / 人·兽·鬼》读后感(一):围城和人兽鬼
围城 永远没法有双向箭头。 因为间隔时间有点久远,20%算是第二遍读了,但也也许正是因为第二遍,才发现《围城》的有趣之处。它讲男女之情讲得生动。方渐鸿对唐小姐真的十足十单相思的表现了,我知道的。真的有好多话很诙谐并且准确,想抄下来。 ——— 唐小姐为什么会有爱上方渐鸿的表现?这点令我迷惑不解。不过或许是女性与男性的分别吧。男性多是一见钟情,女性却可日久生情。 ——— 看到后面方渐鸿和赵辛楣(放下苏小姐之后的赵辛楣简直可爱到不行!就是一个很有礼节和气质的人)一行五个人去三闾大学那,我有一种城堡的感觉。虽然钱锺书写得具象,而卡夫卡写得抽象。但是旅程同样是不可思议的、状况频发的。 ——— 有好多讲话的技巧可以学。 ——— 怎么,结束得这么突兀。 突然断了。 我以为方渐鸿去重庆的故事还会继续说的。
———
有很多话钱先生讲得太到位了,到位到我想抄下来。
暂时对围城效应没什么感受。
《围城 / 人·兽·鬼》读后感(二):我读
纪念一下这是我看的第一本繁体书) 六月份借的小说集,重看了一遍《围城》,遗下了《人•兽•鬼》,昨晚就一鼓作气看完了,其实还是比较短的,不过看得不是特别特别认真,有点心不在焉。但看的过程中还是比较惊喜的。这个短篇集一如既往地继承了钱的文风,挺辛辣的。听说这个短篇集黑了挺多人的,这个就没有去具体探讨了,不过看前面的预言倒是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还有最后的重印版序言…钱有点可爱了吧。(好了,我太啰嗦了) 上帝的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个上帝也太像人了,以及男女是否自诞生以来就带着渣的属性,应该说是贪婪等问题… 猫:对于之前太太客厅里那些男人的高谈阔论我是没有什么兴趣的,但颐谷动心那一段,倒是觉得挺可笑可怜的,终究是见过世面太少的孩子,容易被一点点的诱惑而诱惑… 灵感:我无感。 纪念:比较惊喜的一篇文章。忘了张爱玲的文风是怎么样的,但是给我《长恨歌》的感觉(因为先看长恨歌…)曼倩好容易想起曼桢哈 一个女人想要消遣她的孤独和无聊,最容易最成功的办法就是出现一个新鲜的、有活力的面孔。一个年轻的男子出现了。于是,她不屑一顾,她好奇,她抓心挠肺,她开始思念,她怀疑否定,最后她失败了,她承认了,她坦白了,她动心了,然后她输了,她逃避了…真正讽刺的是在男人眼里,因为没有得到一个吻作为纪念而感到遗憾,这是多么的可恶。女人终究是容易想太多,而男人只为目的而行动。扎心了。
《围城 / 人·兽·鬼》读后感(三):漫游围城,览人兽鬼
钱老先生腕下,别有一番春秋。
《围城》之妙,一在跃然纸上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二在精准的嵌在文中的各色比喻,三在字里行间抖漏出来的真知灼见,四在“围城”这一放之四海皆准的命题。
这四点中,最值得钻研的是第一条。因为钱老最用心的便是这一个个他亲手捏造的人物,整篇文章也正因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得以展开,得以出彩,他们的性格特点更值得我们联系现实,深入研究,借以从中获得生活的真理。
这四点中,我最不敢苟同的则是第四条。围城最初被喻作婚姻,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方鸿渐当初显然并不是自己冲进婚姻这座围城的,而是稀里糊涂就被孙柔嘉这一不露心计的女子给忽悠进去了。对方鸿渐来说,离婚毫无障碍,但他肯定不想离开自己心爱的女人,所以他进城之后也未必就想出来,只不过在困在城内有些苦闷罢了。
《人鬼兽》一书虽也暗含对时事时人的讽喻,但更像是文艺分子的戏谑之笔,是上世纪40年代的一份文化快餐,印在报刊杂志上,供人速食。本人在一天之内匆匆读完这四篇短篇,咽食太快,未觉其味,所以不好妄评。
相信钱老在写此二文时,未必考虑过自己要写一本怎样伟大的鸿篇巨制,只不过困于沪上,闲暇之际想借此文将自己心中的点滴感慨挥撒书中。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不敢奢望革命志士弃戎握笔,当然也无需强求文人学者投笔从戎。钱老写此书,虽未为抗战事业做丝毫贡献,却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围城 / 人·兽·鬼》读后感(四):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唐晓芙
读《围城》,印象最深是这个被偏爱的女子。
通达,聪明,美丽不失可爱,也是真正让鸿渐喻以爱的。他们终未走到一起,没有结局的结局。
谁的生命中不曾有一个唐晓芙?
也许那时年少,全世界似乎只剩其一人。他之后,以为自己再无所爱。待回忆时,却早已不真切。
只剩下笑,笑当初自己的傻,笑自己的痴,笑自己想的太过美好,计划的太过圆满。也许他依旧是最爱,最爱过的那人。再也不会如此用力地爱了。
方鸿渐当然不可能和唐晓芙在一起,尽管她也伤心,悔恨那又怎样?早已与方鸿渐无关。
就像那个人,当初转身后她是否曾落泪、后悔?她是否像我一样珍视这段感情?谁要去纠结这些问题?唐晓芙终究是唐晓芙,我们要等待的是孙柔嘉。
可每个孙柔嘉都曾是别人的唐晓芙,每个唐晓芙最后也会成为某人的孙柔嘉。
世道残忍。
《围城 / 人·兽·鬼》读后感(五):相见恨晚
有些人和事可以用一两个标签看概括,再多去花时间了解也是白费;有些则不能简单地被标签概括,了解的越多越觉得它的丰富或复杂大大超出了你的预期。《围城》属于最容易贴标签的那种。不知为何,自己印象中的钱钟书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学究,围城一直贴着的标签是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自以为知道了围城的主旨,而且作者感觉很老派,想来必定是讲大道理的枯燥文字,因此就一直无兴致读。
读这本书已经是结婚以后,真是相见恨晚。围城真应该是婚前就读的书。乱贴标签坏了大事。
围城是个讲得很好的故事。用林语堂书里的话说:好的小说就是一个讲得好的故事(a story well told)。我经常看得爱不释手,看到半夜,恨不能一口气看完。读起来是一种享受。相比之下,不少小说让我多看一眼都是折磨,看了开头就把书丢进回收站永不再见。小说如小姐,可以丰满可以平坦可以骨感,但绝对不能太丑,否则就不是好小姐,顶多只能算优秀论文。
在知乎上看到过一句神评论,说丰子恺的文字,温情不输沈从文,讽喻不输钱钟书。虽然是说丰子恺的,但极好地说出了钱钟书文字的特色。在看围城时,经常看的忍俊不禁,或者是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人事而感叹不已。说大智慧也好,小聪明也罢,反正这是需要极高的情商、深刻的洞见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写出这般的讽喻。毛姆评价托尔斯泰对人和事能知情达理,所以他的小说才能不朽。钱钟书又何尝不是知人晓事、通情达理?
这本书大大的超预期,遇见它满心欢喜,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