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是一本由[秘]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关于军妓丑闻的故事,结构依旧是立体式的,除了不同场景之间的对话交叉进行,行文还添加了各种叙事视角:电台、信件、报告、报纸,小说变得更加丰富。略萨用结构让小说出彩(我怀疑这样的内容如果没有这样的结构,是不是会变得平淡无奇),所有本来在其他作者那边应该为小说高潮的部分,比如军民冲突、女郎之死都被侧面描述,缺点是显得行文寡淡,优点则是真实感大为增加。另外,大概能学习(事实上我也试过了)这种交叉结构的特点和方式:把不同场景对话间的衔接点找出来,以点出说话人的方式区分时空,而对话内容在上下文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重点就是拿捏这种连贯性与特异性之间的胶合处,如何在体现结构的情况下清楚表达。
●哟呵。这结构。
●虽然我很喜欢拉美作家那种西班牙语自带的俏皮风格 但是画面跳啊跳的我读得超级累啊
●当我读到潘达雷昂上尉被上级要求组建“服务队”的时候,就预感这位刚刚晋升上尉不久的军人注定是个悲剧人物,他的结局无非是让人猜想一下有多惨。序言说,本书表达了略萨“表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而言号称典范制度的虚伪性”。但这种批判不是鲁迅式的辛辣的讽刺笔法,更不是余秋雨式的酸溜溜的文人笔墨,略萨只是在呈现,用新闻稿、机密文件、批准来呈现。比如,提到“服务队队歌”的时候,军队机密的公文看起来严肃得可笑,这种以抑扬之的手法,才是略萨式的戏谑和诙谐。值得一提的是,“结构现实主义”在本书中区别于《胡莉亚姨妈与作家》当中传统的双线结构,略萨在这里充分地利用了语言,用纷杂的语言不断地转换空间,以推进情节。这种“空间性”的描画是19万字的故事架构层层叠叠,加之略萨本人不同文体出神入化的拿捏,使得这部作品堪称精品。
●以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态度写就的一出开头是喜剧、高潮是闹剧、结局是悲剧的时代剧,明线里的上尉与暗线里的牧师以他们殊途同归的行动、遭遇和结局给作者诙谐而辛辣的讽刺加上了黑暗的底色,真是既有趣又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得太多。对话式多线平行叙事推进剧情和环境的文体简直无敌棒,直接就能从文字中看出画面切换和闪回的蒙太奇,第一章刚看了两三页就给略萨跪了!
●从开篇一本正经的搞笑桥段,到中段丑陋低劣的人性之恶,到最后戛然而止后的温情和感动。太棒的一本小说。
●读的时代文艺出版社的版本《潘上尉与劳军女郎》。
●好欢乐!!!!
《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读后感(一):妙趣横生
一个本该沉重的话题被作者的妙笔写得妙趣横生。
刚开始读我非常不习惯作者极其跳跃式以及混插式的记叙述方式,可渐渐的我发现我爱上这种表现手法了。
所有的重要情节全都应藏在各种报告、信件、梦境中的角落中,等待读者自己去把他们挖掘、整理、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故事。
于是我觉着我有种参与者的感觉,作者充分尊重了读者的智商,这点让我受宠若惊。
《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读后感(二):立体感的场面
上前天掐指一算,13年没看过小说了,对于小说类的著作没有了兴趣。偶然见到,确实喜欢。
弄来一册,一口气读完。那种官方语言的讽刺,辛辣,更加有味道。
更多的是,用电影切换的手法,写小说,空间感、立体感,画面感自然而生。反看世界文坛,70年代就有这样的著作,可见中国作家的群体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在手法形式上都是远远落后于世界。智慧应该不会过时,但是人的问题太严重了。不思进取。
《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读后感(三):非常有画面感
看惯了精于叙事描写的小说,乍看到本书的结构非常的惊奇,不断的对话转换场景,通过假模假样的申请报告交代背景,非常紧凑。在看书的过程中,眼前就是一幅幅画面,可以说是非常棒的“观影体验”。 书中的讽刺随处可见,不仅仅对于军队,对于官僚,对于宗教,更在于主人公本身。潘达上尉通过兢兢业业的做事,想把事做好,却把一切都毁掉了,因为这个事本身就很扯淡。所以不管所处的环境如何假,做人还是要真,还是要有独立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有些价值是值得坚守的,这样才能正确分辨真假,不至南辕北辙。也许这样太累,也许会一直很累,但要相信,闭眼前的一刻,会觉得这辈子没有虚度。
《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读后感(四):荒诞写实风格?
无比黑色和荒诞的故事,作者的手法也是别出心裁,至少在成书的年代如此。 为了减少士兵强奸妇女,上头决定在军队中建流动妓院。一个忠心耿耿、正直善良的上尉,在万般无奈下接手了任务,最后竟也深陷其中,走火入魔,最终禁不住诱惑,走入了巴西女郎的怀抱。还在巴西女郎受害之后已军装参加婚礼,暴露了军中最丑陋的嘴脸。主人公从最初的无可奈何,盲目的服从,并最终为之疯狂,事情曝光之后被他终身奋斗的军队抛弃、放逐。让人不甚唏嘘。故事中间还穿插着普罗大众对邪教活动狂热追逐,把人钉死在十字架上,宣扬世界末日...倒是最后最有人情味,也最为可爱的是那些劳军女郎们。 这书在战后一段时间出版真是有很深的意义,让人思考人性中最疯狂、愚蠢的一面。 小说的写作手法也很特别,用跳跃简短的对话,快速推进故事,用最严肃的报告文体描述最荒诞不经的事情,加之一信件、广播电台、新闻报道,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 尤其是最后一章的对话,把书中各色人等的命运走马灯似的展现在众人面前。更是让人拍案叫绝。过后有不得不回味其中的滋味,百味杂陈。 作者不愧为结构主义大师,与同时代的马尔克斯在风格上截然不同,马尔克斯很少用对话表现情节,而略萨,很多时候只是用对话和连续的动作描写就快速的推进了故事情节。不过同样的是,在这边境之南,诞生了如此多荒诞离奇的故事,南美文学真的是一种奇妙的存在! 最后,不得不说,没有任何男人是绝对的柳下惠,谁相信坐怀不乱,谁才是真正的好傻好天真。任何邪恶的东西,只会勾引你越陷越深,就想看AV,口味只会越来越重,好自为之吧……
《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读后感(五):作为工具的人
小说的情节并不曲折,结构主义的小说叙述方式在拉美文学里也不特别,让我觉得要说说的,其实还是在小说中塑造的潘上尉这个角色。
潘上尉接到上级的命令由于伊基托斯地区士兵性饥渴难以满足,决定由他负责组建性工作者服务队,以稳定军心,降低强奸案件的发生,为了避免影响军方形象,潘必须以民间身份组织军妓服务军队并要严格保密。潘到了基地后迅速进入角色,从一本正经的军人迅速变成敬业严谨的老鸨。潘用科学的方法精确计算服务时间和人数(他的敬业精神甚至在与妻子做爱的同时也要计算时间,以求最大限度的缩短服务时间)、最少数量军妓人数,评估春药、黄色书籍对服务时间的影响。潘在短时间内就把伊基托斯的后勤基地变成了士兵们的潘达乐园。
于是,一个陆军上尉在负责组建军妓队伍的过程中,从一个人异化成了一件工具。再荒唐的命令,在极权政治的自动化运作机制下,也可以由一个个没有思考的螺丝钉们正常且有效率的运行,而荒谬的指令在国家机器的执行中又被有意无意的放大,其中的恶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一发不可收拾。潘从接受命令时的无奈,到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时间不过三年,一个人也从因为上级的军令不得不作为工具,转而积极的自我工具化,并以优秀的工具标准要求自己。潘作为工具被利用,最终也必将作为工具而抛弃。我想,小说最大的反讽就在于此吧。
小说的最后,讲述了巴西女郎在服务队的不幸遇难,而潘上尉以军人身份参加了葬礼做了致辞,并因此受到了军方的责难做了替罪羊。小说多少还是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不惜身受军事处罚的潘为了同袍的死致上哀痛,至少还不是一个彻底的工具,即使是作为一个军队的老鸨,也比那些暗自消费劳军女郎的虚伪的将军和神父们高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