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读经典:彼得·潘》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马修·巴里 著 / 米娜利马(MinaLima)著作,后浪丨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一):快乐安排不来,快乐都是像光一样瞬间闯进来的
小时候常会在被窝里藏一本课外书,夜里用手电筒照着读。微弱灯光里,忙着奇思妙想,忽视了星月为伴。可每当合上书,看着窗外的夜空,又觉得星月是这种仪式仅有的见证人。快乐安排不来,快乐都是像光一样瞬间闯进来的。
更小的年纪,读童话多,《彼得·潘》算是一本,包裹温迪的树叶究竟是什么形状;仙子从罐子里出来会不会发光;人鱼的礁湖浮动着彩虹色的低吟;童话里传来的微弱声音,如今反而变得响亮。
到了带有了成长渴望的年纪,恨不得和幼稚的事一刀两断,伤春悲秋地读着可能当时不能消化的书,可有些东西翻看仍会引得不禁回望,《彼得·潘》又算是一本。
虽然时间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跌坠不复,可偶遇了心动的童话,却也如同和当年对视的星月重逢一般。
最近看到了非常心动的童话书,来自浪花朵朵出版的《我爱读经典》系列,这系列书籍目前有两册: 彼得·潘——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彼得·潘或者与彼得·潘有关的记忆。
丛林故事——野性和生动的丛林世界让流传一个多世纪的经典都显得新鲜。
《彼得·潘》译者杨静远先生评价说:“作者为我们揭开了记忆帷幔的一角,那里深藏着我们久已淡忘的童稚世界,但我们却已回归无路。”回归无路的东西,更值得珍藏。
文字阅读,都是攀登无形的阶梯,仿佛文字在铺垫出一座高塔,去瞭望脑海中的繁复景象。攀登同一座高塔,看到的场景可能截然不同,但是精美的书籍装帧传递出文字的色彩,书籍的互动装置像一只缠住双脚的藤蔓,让我们跌落至同一片泛着波光的湖。
米娜利马(MinaLima),一家一流的平面设计工作室,曾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工作了十年。在伦敦设立工作室以后,他们用视觉艺术语言来讲故事。这套我爱读经典的插画、互动设计都是由他们来亲手绘制。
拉页、转盘、地图、日历、剪纸……等众多互动装置也成为了在阅读过程中引人入胜的藤蔓,让心缠绕进故事当中,让阅读成为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手工搭建的异想世界
这套书的制作过程更是严谨庄重,书中的互动装置和机关都是由经验丰富的工匠手工进行安装的,才让设计师的作品在书中得以最终的呈现。更多的耗时,当然也赢来了更多令人惊叹的精巧。
留白,让想象力可以呼吸
其实市场上的装置书,尤其是童话类的绘本装置,有许多著名的网红之作。他们铺展开童话世界的繁盛,让缤纷的色彩像烟花般一股脑涌进孩子们的眼帘,那些情节全都成为了不能被改变的“装置”而不再是孩子脑海中那副没有画框的无尽之作。
而米娜利马工作室表示,这系列书中的插图和互动都是为了突出故事中的某些特定情节,都是为了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而不仅仅是让书好看。华丽的设计也许并不淋漓尽致,但这样的克制也正是保留着孩子们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让想象奔腾的土壤,别忘了,这土壤还蕴含这更多的可能性。
经典的故事,都是寄给未来的包裹
“为什么人长大就会忘了怎么飞?” “因为他们不再是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只有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人才能飞。”
畅销不衰的经典之作,却让我总有着期待给孩子讲却又有些迟疑的感觉。《彼得·潘》的第一章叫彼得·潘闯了进来,闯进童年的他却再也没有走出过记忆。彼得·潘的经典在于,营造出的也是一个桃花源,离去后的久久不能相忘,或者失而不能复得的无力。
我期待着孩子们第一次读它时会经历的好奇、惊叹、快乐与狂想,也理解着长大后的他们回忆中的彼得·潘却成为了一种酸楚。
时间在暗地里存上许多秘密,有个地方不允许存放,那个地方就是NEVERLAND。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二):写着写着要哭了,我们都是不想长大的小孩
你们有没有见过小孩子发呆?
那多半发生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他会坐在椅子上,双手保持着写作业的姿势,头却并不垂着,只朝前茫然地瞪着一个点,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如果你已经在三十分钟内,看到几次这种情况,而他手下的作业却没写几个字,你一定忍不住内心的焦躁,只想劈头盖脸打断他,把他拉回作业奋战中来。
可是,如果假期还很长,而他只剩下最后一点作业,或是你一直让他自己把控作业进度,而他从未发生过来不及做作业的情况,我想,你多半不会去打断他的神思。
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发呆的小朋友,好可爱。
当你像欣赏风景一样去看他发呆的样子,会不会像我一样,忍不住开始好奇:他在想些什么?
我想起小时候,曾经对仙女的故事深信不疑,深信天上有仙境,那里住着无数美丽的仙女。而我说不定就像竹林公主一样,是一个小仙子,总有一天也会回到天上——尽管竹林公主对于要回天上闷闷不乐,可我是多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是不是很傻?
但回想起来,我却觉得很庆幸,庆幸自己曾经相信过那样的童话,庆幸自己曾经想象过九霄云外的仙境,庆幸自己脑袋里装的也曾有过非现实的那一片天地。
而现在的孩子呢?我跟儿子说,天上住着仙子,他觉得我在开玩笑。我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有个虚幻的小岛,每个小孩子做梦都会去那个地方。他只想打断我,妈妈,我们说点儿别的吧……
于是,我想,也许我看这本书看得有些晚了。大名鼎鼎的经典《彼得·潘》,我到这个年纪才第一次读它。
这个年纪,我既没了如此童真的想象力去充分感受它,又错过了儿子什么都不懂的年纪,没办法让他相信如此天马行空的故事。
可是,我仍然庆幸,幸亏我读了它。更庆幸,我读到的是如此精致的珍藏版——这样的书无疑是爱书之人的心头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长不大的孩子
彼得·潘,是一个会飞的长不大的男孩。但其实,他只是一个普通小孩。因为,所有小孩都会飞,只要他们是“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
彼得·潘,带着一群不小心被家人遗忘的小孩,居住在永无岛上。永无岛是所有小孩都知道的梦中之岛。他们在梦中见到过的小仙子、美人鱼、海盗、怪兽……都在这个岛上。
虽然彼得·潘和这群小孩在岛上过得很快活——毕竟,他们不需要做功课、不会被大人唠叨、没有什么规矩可以束缚他们,可是他们也需要一个妈妈照顾他们。
于是,彼得·潘找到了达林家里的小姑娘温迪,引诱她去永无岛做他们的小妈妈。温迪一下就被吸引了,她还在彼得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飞,跟着飞向了那个他们经常在梦中见到的小岛。跟她同去岛上的,还有她的两个弟弟。
在岛上,他们尽管过得自由自在,却也着实遭遇了不少险境——遇上凶猛的野兽;跟海盗搏斗,险些丧命。好在他们都一一化解,脱离了险境。
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过家家一样,我们好像瞬间就可以生活在另一片时空里,这里有一片树林,那里有个山洞,我是住在洞里的一只野兽,你是前往山洞征服野兽的勇士……
等我们长大之后,我们变得会嘲笑孩子们的傻劲,会不再幻想不着边际的东西,却也会一不小心被“联盟英雄”们拯救世界的童话感动得热泪盈眶。
彼得不想长大,我们又何尝想长大呢?长大的世界,比那些藏着怪兽、海盗的神秘森林,更加可怕。
而彼得,又何尝不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长不大的自己。
每个人都需要妈妈的照顾
在《彼得·潘》描绘的无忧无虑的永无岛上,男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可以勇敢地与野兽搏斗,可他们还是需要一位妈妈的照顾。
做妈妈的,可以帮他们做春季大扫除,给他们缝衣补袜,还可以抚慰他们,做他们的精神领袖,让他们更加无所畏惧,不向邪恶势力屈服。
彼得更是需要妈妈,他在言语间,常常提到自己的妈妈,会夸耀她。但他永远不想飞离永无岛回到妈妈身边,因为他说自己曾在妈妈窗前飞过好几次,那扇窗却一直锁着,从未向他敞开,而原来他睡的床上,躺着另一个小男孩。他又爱妈妈,又恨妈妈抛弃自己,爱之深恨之切,他远比他自己知道的更需要妈妈。
温迪和她的弟弟们也在永无岛经历了一番历险之后,想起了妈妈,并且毫不迟疑地踏上了回家之路。虽然他们能自力更生处理事务,虽然温迪甚至自己都当起了小妈妈,可是,他们仍然想要有个妈妈,陪伴照顾他们。
即便是妈妈本人,又何尝不希望能得到自己妈妈的照顾呢?《女佣的故事》主人公也曾在自己书中哀叹,即便是当了妈妈,也多希望有妈妈可以在身边有个依靠呢!
为母则强,可别忘了,任何人都需要来自妈妈的照顾,因为那代表了自己被全然接受、被爱、被照顾。哪怕,那只是一个可以代替妈妈的角色。
每个人都必须长大、只能长大
可惜,再不想长大,我们都必须长大。温迪回到了家,一年又一年,长大成人,结婚成家。
彼得却还是那样小小的,在温迪成年之前想起来就把她带回永无岛过一阵。直到隔了很长时间没去找温迪,等他再次想起温迪、飞回温迪家时,却惊讶地发现,温迪已经长成了大人。
人长大就不能飞了。没有人能够回到童年。哪怕大人的世界里充满酸涩、压力、苦楚,谁都拉不住成长的火车,驶向轰轰烈烈的尘世。
温迪落寞地对彼得说:“啊,彼得,别在我身上浪费仙尘了。”
又说,“我老了,彼得。我已经二十好几了,早就长大成人了。”
彼得问,怎么回事?你答应过我不长大的!
温迪回答:“我没有办法不长大。”
……
长大,是一件多么令人骄傲,又多么令人心酸的事情。
詹姆斯·马修·巴里在《彼得·潘》里最想表达的,正是这一点。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三):儿时不懂彼得潘,如今方知:小飞侠不愿长大,伤心的理由是妈妈
彼得·潘这个形象,这么多年经久不衰。
孩子们最喜爱的迪士尼乐园也有精彩纷呈的小飞侠项目。这个迷人的故事给孩子们带来了丰沛的想象力和光怪陆离的冒险体验。
可是,在我们很多80后的童年中,小飞侠故事只是世界童话选集中短短的两页,故事缩水到只有冒险经历,只残存了那句“他们长大了,就再也飞不起来了”,让人印象深刻。
如今,重读了哈利·波特团队重新打造的《我爱读经典》系列中的《彼得·潘》。我才知道,这个童年时耳熟能详的故事原来是如此的不一样。
柳田邦男说:
“人的一辈子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将落幕,面对衰老、疾苦、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出乎意料地从童书中读到许多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义。”人生中第二次陪读童书,我才知道:原来故事里的主角,飞起的是童真,落下的是失望,牵绊的是亲情。彼得潘不肯长大,却一直在“找妈妈”。
孩子:飞起的是童真《彼得·潘》这个故事,最让孩子们喜爱的是故事里令人脑洞大开的永无岛。
达利家有三个孩子,孩子们喜欢做梦。他们总会梦见一个会飞的小孩子叫彼得·潘,也会梦见一个叫做永无乡的地方。在永无乡,有印第安人,有凶恶的海盗。三个孩子脑海中的永无乡都是不一样的,拼在一起就是整个奇幻的永无乡。
有一天,达利夫妻不在。彼得·潘又来到了达利家。彼得·潘喜欢听温迪的故事,渴望给永无岛的孩子们找一个母亲,就带着温迪和三个孩子飞去了永无岛。他们住在永无岛地下的家里,每一个人拥有一棵跟自己很搭配的树,帮助他们通往地下的家。
他们和岛上凶恶的海盗胡克船长斗智斗勇。后来,彼得潘带领孩子们战胜了胡克。温迪他们回归了家庭,也渐渐长大生儿育女。只留下了永远长不大的彼得·潘继续在童话的世界“永无乡”里漂泊,给一代代孩子带去惊险和美丽的童年体验。
奇丽的故事里,隐藏着许多让人脑洞大开的幻想。
比如,彼得·潘会飞但却记性不好。整个故事从来没有描述过彼得·潘长什么样子,插画也没有画出彼得·潘的样子。但是,他擅长飞翔、非常轻灵的形象从字里行间以及可爱的小机关里透露了出来。
又比如,鳄鱼吃掉了胡克船长的一只手,这么多年一直紧紧跟随着胡克船长。鳄鱼随身携带的钟表的滴答声,仿佛伴随着这个精致的鳄鱼钟表小机关在小孩子们的耳畔回响。
我儿子三岁,他常常说:“我会飞。”他也会做梦,会编出各式各样的故事,有些故事中自己在飞翔。每一次听他的故事,我都感慨孩子的天真无邪,也不忍打碎他的美梦。
在童话的世界里,孩子们都能够飞翔。因为他们足够天真,也总能体会到幻想的美丽。
父母:落下的是失望比起孩子们的无忧无虑,父母们各有各的烦恼。达利夫妇就是很有意思的例子,他们像极了现实中的父母。
达利先生是一个为生计所迫的中年男人,会为了金钱而斤斤计较。
达利夫人每次怀孕,他都会和夫人算算账,犯愁养活不了生下的孩子。但最终他还是会妥协,所以家里有了三个孩子。甚至在温迪飞回来了以后,他还收养了一堆孩子。
他也口是心非。他会劝孩子喝下药水,骗孩子们药水一点也不苦,可是轮到自己头上却怎么也不肯喝。
可他非常爱孩子。孩子们丢失之后,他自己住在猪圈里不肯离开,这条新闻还上了当地的报纸。
而达利夫人就像生活中的很多有些软弱、有些天真、有些可爱、有些漂亮的妈妈一样,虽然糊涂,但却真的是一个好妈妈。她天真善良,每次怀孕了以后,她总是泪水涟涟的希望丈夫垂怜,留下可爱的小生命。
成人的世界里,总是充满着计算,要考虑太多太多的因素。所以,他们注定无法飞翔,也注定了渐渐失去飞的能力。不会飞,意味着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也意味着妥协。
不是成年人不想飞翔,而是他们在现实中背负了太多太多,也总是把孩子的那一份给背负了过去。
于是,他们在漫长的记忆中渐渐忘了自己儿时曾经所拥有的那些美好,而只在岁月的洪流中亦步亦趋、随波逐流。
孩子和父母的连接点:亲情这个故事最美好也最哀伤的连接点,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故事的暗线实际上是““找妈妈”。
彼得·潘为什么不会长大?他为什么要让温迪去永无乡?永无乡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
彼得潘看似轻松地说,他自己不愿意长大,所以也永远不会长大。可是,那不是全部的真相。他离开家后,有一次想回归家庭,飞回家却看见自家的窗关着,妈妈早已遗忘了自己,对着其他孩子欢笑。
对妈妈的求而不得让彼得潘对温迪有了特殊的情愫。他找来温迪“当妈妈”。温迪在永无乡给了那些找不到家的孩子温暖,她帮他们缝衣服,给他们哄睡。
甚至在故事的结尾,彼得潘想阻止孩子们回家,也打算关掉达利家的窗户,让孩子们误以为父母不想让他们回家。只是,达利夫妇的表现让他放弃了这个举动。
彼得·潘留在原地,温迪却渐渐长大。她不再会飞,她的女儿和彼得潘又成了新的玩伴。每一个午夜梦回,温迪会不会后悔自己的回归?
本书的设计者,同时也是《哈利·波特》系列的道电影道具设计团队成员之一Mina说: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故事都是有意义的,所以在我们选择入选系列的时候也是如此,我觉得这些故事要有标志性,作品要对人有意义。——Miraphora Mina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它从不同角度会我们以思索。
一如“彼得·潘”,有的人感受到幻想的绮丽,有的人伤逝失落的童年,有的人感叹现实的残酷,有的人看到母子的深情。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四):神仙设计:为经典童话量身定做,所费的功夫超乎想象
身边有娃的朋友们特别喜欢一类童书:它要足够经典,值得孩子多次阅读;它的设计感也很重要,毕竟喜爱的童书会影响孩子的审美。有的朋友要求更高,要一本书同时满足故事性、艺术性、设计永不过时、还要满足全年龄段的喜好。
因此,精装版的童话故事书往往是我给有娃的朋友送礼物的第一选择。
浪花朵朵新出的“我爱读经典”系列,就属于这类童书中的佼佼者。据说这套童书由哈利波特电影道具团队倾力打造,想象力和视觉效果超赞。
不过,令我意外的是,这本书目前只出了两本,分别是《我爱读经典:丛林故事》和《我爱读经典:彼得·潘》。经典童话故事是现成的,出版团队声势浩大,却选了慢工出细活的路线,直觉上这套书应该和普通的经典再版、经典珍藏版有所不同。
读完这两本书,我才发现,设计师在这两本书上所使用的设计方案完全不同,画风、配色、细节、伏笔都是根据每本书的调性和情节量身定做,所费的功夫超乎想象。
《彼得·潘》这个故事我小时候就读过简略版的绘本,在薄薄的绘本里,每个人物的特点鲜明,彼得·潘机智勇敢,温迪善良温柔,叮叮铃是个仙子但很坏,邪恶的海盗最终被正义的力量打败。《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这本书是我第一次读原汁原味的彼得·潘的故事,令我意外的是,这个故事非常温柔细腻,人物其实很丰满,并不是单调的好人坏人之分。而且,这个故事其实是全年龄向的,不仅适合小孩看,对于成年人而言,这也是一本浪漫的、令人追忆童年、心生怅惘的经典文学作品。
加上彩图和3D机关之后,书中浪漫细腻的氛围、冒险的紧张的情绪被进一步渲染,整个阅读感受很令人陶醉。
而且,彼得·潘这个故事最棒的地方在于,它同时营造了两种情绪,代表小女生的好奇、腼腆、对成人世界的向往,代表淘气男孩的大胆冒险、拒绝长大。但是,在故事情节里,还可以看到野蛮的小男孩们也渴望家庭、喜欢扮演过家家的游戏(虽然他们表面上有时并不情愿),而温柔的小姑娘在最危险的境地里却有着最镇定的表现、绝不向坏人屈服的胆色。这个故事是詹姆斯·马修·巴利于19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距今100多年了。作者对男孩、女孩的刻画乍一看是保守的,男孩莽撞,女孩温顺,可随着故事的展开,男孩渴望温情的一面、女孩的主见与勇气也感染了读者。
这样的刻画很棒,不管是爱玩闹的小男孩、文静的小女孩,还是温顺的小男孩、胆子大的小女孩,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个温柔的故事释放了孩子的每一种天性,没有对错高下之分。
哈利波特电影和迪士尼童话电影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真实,为了达成这样的效果,影视团队需要重新构建幻想世界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座建筑,这个虚构的世界一定要足够完美,发生在此间的故事才令人信服。
“我爱读经典”的设计团队米娜利马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彼得·潘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海岛——永无乡。设计团队从故事中寻找蛛丝马迹,再现了永无乡的奇景。
在第一章的故事里,作者说,孩子们的心思画成的地图,就是永无乡,每个孩子的永无乡都不一样。
原文中说:“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见过人的心思的地图。医生有时画你身上别的部分的地图,你自己的地图会是特别有趣的。可是,要是你碰巧看到他们画一张孩子的心思地图,你就会看到,那不光是杂乱无章,而且总是绕着圈儿的。那是些曲曲折折的线条,就像你的体温表格,这大概就是岛上的道路了。”于是,设计团队做了一个小道具,一张医疗记录卡。
翻开一看,医生记录了三个孩子的体温变化。
再翻开,是三个孩子大脑里的心思地图,也就是永无乡。在地图上可以找到每个孩子脑海中永无乡的细节。
但是地图上的人鱼礁湖和野兽洞穴不属于任何一个孩子的永无乡,设计师为什么要把它画在这里呢?
这其实是一个伏笔。
我们来看第三章,这一章开篇描述了彼得带着三个孩子回永无乡之前,岛上的氛围。
“遗失的孩子守望着彼得,海盗守望着遗失的孩子,印第安人守望着海盗,野兽守望着印第安人。他们全都绕着岛团团转,可是,谁也碰不上谁,因为他们行动的速度是相等的。”“这个队列必须无穷无尽地进行下去,直到某一部分停止前进,或者改变前进的速度。于是他们彼此之间很快就会相扑厮杀起来。”这个情景有点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氛围很紧张。
这里设计师做了一个道具,是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
发现了吗?这个彼得·潘居住的永无乡里有人鱼礁湖、野兽洞穴、永无鸟、印第安人帐篷,也有孩子们的心思地图里出现的红鹤。设计者非常巧妙地把三个孩子的心思地图和彼得·潘居住的永无乡融在了一张地图里。也就是说,虽然永无乡是每个孩子在自己脑海里虚构出来的,但是彼此之间的想象可以互通,彼得把孩子们带去永无乡,是带到了他的海岛,也是把孩子们带到了自己幻想的那个世界。
这还没完。这个道具里还有一个玄机。
遗失的孩子、海盗、印第安人、野兽,他们绕圈走,最终会停下来。书里说:“转眼间,遗失的孩子们——都上哪儿去啦?他们已经不在那儿啦。”“他们全都回到了地下的家里。”
如果把转盘定格到这里——
可以看到,右下角的孩子们对应的位置是蘑菇和树(蘑菇是地下家里的烟囱,树是地下家里的入口),右上角的海盗对应的位置是那个骷髅,就是野兽洞穴,左上角的印第安人对应的位置是印第安人的帐篷。
所以,这个紧张局势的结局,就是各回各家!
“我爱读经典”这套书的设计师所设计的道具非常巧妙,往往隐藏着多重信息,这个转盘道具既描述了过程,也描述了剧情的结局。
第十二章开头的插图,画出了海盗袭击印第安人、然后绑架孩子的计划。
这个插图只给出了孩子的家、印第安帐篷、海盗老巢,而且画风与前面的地图都不同。但是读了前面的地图之后,读者们对永无乡已经相当熟悉了,阅读海盗船长的计划地图也非常顺畅。
你也许好奇海盗的老巢是什么样的?往后翻,书里还提供了野兽洞穴的地图:
设计团队对永无乡地图构建非常真实,前后呼应,真是做足了功夫。3D道具超多,非常过瘾。
书里的道具很精彩,与此同时,很多插画也掩藏着设计者的巧思,不直白,却很温柔。
每一章章节标题的左页,都是一整幅插画。
第八章标题是《人鱼的礁湖》,讲了永无乡上人鱼的故事。插画就是人鱼,因为人鱼已经多次出现在永无乡的地图上,我们已经很熟悉啦。
第十一章标题是《温迪的故事》。我们来看这个插画,书的封面是一个女孩,而且写了“温迪·达林著”。
那么,这个女孩是温迪吗?
不要急着给出答案。
其实,温迪给大家讲的这个故事是达林先生和达林太太生了三个孩子,三个孩子全都飞走了的故事。(也就是温迪自己家的故事。)
温迪说:“现在,我要你们想想,孩子们都飞走了,那对不幸的父母心情怎样呢?”温迪讲这个故事是因为在永无乡呆久了,她担心弟弟们已经忘了自己父母的模样,忘记了父母还在家里守着,等着孩子们的归来。
这个章节的小图标(出现在章节标题,以及每一页页码处),正是开着的窗户。——这是温迪他们房间的窗子,自他们离家之后,父母始终开着窗子等着他们飞回来。
作者写道:“她有绝对的信心,他们一定会随时打开窗子,等着她飞回去;因此,她觉得很安心。”你猜到了吗?《温迪的故事》这本书封面上的女子,不是温迪,而是温迪他们的母亲。
我们看看第二章的插图:
这个盘发的女子是温迪的母亲,她正在佩戴项链,准备参加晚宴。
第三章的插图,这是彼得带着温迪和两个弟弟从窗子飞走的画面:
长发的小女生才是温迪。
并且,这两张插图的视角转换也很戳心。
这张,是彼得·潘在外面,看向窗户里面。温迪的母亲准备出门。而夜空闪耀的星星们和彼得是一伙儿的。
在这一章的结尾是这样描述的:“在达林先生和太太走进二十七号以后,门刚刚关上,天空里就立刻起了一阵骚动,银河里所有的星星中最小的一颗高声喊了起来:来吧,彼得!”——彼得的视角看温迪的母亲,是跃跃欲试,等待时机。
下一章的插图,则是温迪母亲的视角,她匆匆回到家里,却迟了一步。在孩子们的屋子里,眼看着孩子们飞进了夜空。
——温迪母亲的视角看待孩子们的离去,是惊讶,和伤心。
等到第十一章,我们看到《温迪的故事》,以母亲为封面,以窗子为符号,便觉得十分窝心。母亲与孩子们之间的牵绊令人感慨。
虽然是同一套丛书,《我爱读经典:彼得·潘》和《我爱读经典:丛林故事》在用色和画风上是完全不同的。
《我爱读经典:丛林故事》因为故事创作背景在印度,所以画风有印度神话的感觉,用色鲜艳。
而《我爱读经典:彼得·潘》故事的背景在英国,一个体面的普通家庭,画风偏童话。而且这本书的插图配色很别致,每一章的插图只用两种颜色,章节之间配色方案不同,一共7种配色方案交替使用(蓝黄,蓝橙,红绿,红黄,红蓝,黄橙,蓝绿)。最后呈现的效果是:简洁,克制,典雅,却不单调。
第二章用了蓝黄配色,这几幅插图讲的是文迪妈妈年轻时的故事,她是个爱幻想、有点傲气的女孩子,怀孕之后变得温柔、还有点迷糊,会在账单上画小孩。
第五章和第十五章,用了红绿配色,气氛显得有点紧张,非常符合章节里的故事情节。
第九章用了红蓝配色,讲了一个永无鸟救了彼得,化险为夷的故事。
第十一章用了红黄配色,非常温馨。
精心设计的配色不仅烘托了故事的氛围,对培养读者的审美也大有好处。
设计师在这本书上费的心思可谓童书界的神仙操作,处处用心,处处妥帖。
来看这个鳄鱼钟表,时针和分针都可以转动,钟表最后应该停在哪一刻呢?
这是一份地方报纸,里面有超多的短新闻和广告。
你能把新闻和故事情节对应起来吗?比如,《犬类混乱的叫声》这条新闻是孩子们飞走的那一夜,家里的狗不停地叫。《伦敦上空有不明光闪烁》这是仙子叮叮铃的身影。《一当地男子发誓住在狗舍中》说的就是温迪的爸爸。
你能把广告和故事里的东西对应起来吗?比如,缝纫机广告对应着海盗斯密会使用缝纫机。
神秘的入侵者、令人困惑的树叶、锁与安全装置、窗户固定装置、怀表……报纸上这些新闻和广告,你都能在书里找到对应的情节!
欢迎一起来玩这本书!
《我爱读经典:彼得·潘》读后感(五):出自哈利·波特电影道具设计团队的“梦幻魔法书”
得知电影道具设计团队——Minalima,决心将经典童话打造成“梦幻魔法书”,我这个做了十几年出版的人,脑海里噌地蹦出一个词“降维打击”。
真不是夸张,这个团队太强了。
Minalima的两位创始人米拉波拉·米娜(Miraphora Mina)、爱德华多·利马(Eduardo Lima)看过《黄金罗盘》吧,里面有Minalima的贡献——这部电影荣获2008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提名,并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还有约翰尼·德普主演的《理发师陶德》、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模仿游戏》……以及“哈·波特”系列电影。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四大学院的标志就出自Minalima之手2015年Minalima对图书产生了兴趣,把在电影领域的工作经验运用到了图书设计中,打造出一批经典童话。今天向大家推荐这两本书,就出自这套童话“我爱读经典”系列:
《彼得·潘》和《丛林故事》
猛一看也还好?稍等,待我把它翻开。
这个绿色其实是能转的再翻开,这页可以拉动
再再翻开,其实这页还是能转的
电影人背景的Minalima极擅长渲染故事氛围,这在它的图书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丛林故事》里,Minalima运用了大量印度元素的装饰,成功地将读者带入“印度的森林”——而不是其他随便什么地方的森林。这点至关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事先了解作者吉卜林的身世或故事背景,很难发现它发生在印度。
除了大面积使用桃红、湖蓝、草绿、明黄、橙等印度经典传统配色,《丛林故事》里,还有很多以印度藤本植物果实为原型的佩兹利纹样,它们让这本书呈现了浓郁的异域之美。
而在《彼得·潘》里,Minalima则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凸显故事的神敏感——大胆隐去彼得·潘的脸,只让他以剪影出现。
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你想彼得·潘是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还巧妙地渲染出彼得·潘难以捉摸的个性,我们的小飞侠向来来去自由、行踪不定。
其实这个“影子”可以折起来藏进树叶中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Minalima会根据故事本身的特点,调整阐释故事的视角,这可能也要归功于它长期从事电影工作的经验。在之后的采访中,他们也说,开始创作时,他们会把故事的重要情节点标记出来,根据情节点设计与之相应的机关和插画。在创作的过程中,
《丛林故事》里,性格各异的动物一个接一个地登场,动不动聚在一起办大事, Minalima就用旁观者视角,让我们一眼看清它们在故事舞台上的表演——登场的动物、人物往往一股脑地出现在丛林等大场景里。
《丛林故事》,这张的视角非常有趣,我们和近景处的猴子一起看向画面中央的主人公。相反,《彼得·潘》的故事是围绕几个特定主人公展开的,为了让读者沉浸其中,Minalima采用了温蒂(故事的头号女主)视角,让我们有一种“和温蒂一起经历冒险”的美妙感觉。
温蒂在做针线活,我们正在和温蒂同样的位置,看向房子里跳舞的孩子。优秀的插画设计师,绝不满足于单纯地用画面翻译文字,他们会想尽办法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野心勃勃地尝试将书变成艺术品。
大部分人翻开Minalima版的《丛林故事》和《彼得·潘》,总是首先被里面极富创意的机关吸引——可以拉开的剪纸、可以旋转的鳄鱼轮盘、有着精细镂空的卡片,还有风格各异的折叠起来的地图……实际上所有这些小装置,都并非单纯为了“好玩”,而是多少承载着一些功用。
比如《丛林故事》里有好几张可以拉开的地图,它们为读者提供了“研究故事”,进一步想象故事场景的条件。
图贴过来就动不起来了这张好漂亮《彼得·潘》里的地图,每一张都有自己的小花招。比如第一张合起来时是温蒂家的“医疗记录”;打开发现,是三个长相相同的小人儿的脸;再打开,又会发现,里面有一张“永无乡”的地图。
为什么画面上三个不同的小人儿共用一张脸呢?为什么这张地图刚好从小人儿的脑袋里冒出来呢?Minalima用设计引导读者注意:“温蒂的爸爸妈妈并不关心自己的孩子,温蒂和弟弟们都喜欢幻想(注意图中小字部分),他们都渴望前往永无岛。
此外,《丛林故事》里的插图大大小小加起来有120张,《彼得·潘》里有109张,即便是作为点缀的小插图,也设计得别有趣味。
和电影一样,图书也深深地依托于技术的发展。Minalima的设计再强大,也必须依靠高品质的印刷,才能实现。光是寻找能完美呈现Minalima图书的印刷厂,就花了编辑们好几个月的时间。下图中这些样本,都来自不同的印厂。
在比较了若干样本后,编辑们最终决定在亚洲最大、机关技术最硬的印厂之一——鹤山雅图仕,来完成它们的装帧和印刷。
实际的印刷过程,比想象得还要复杂。光是封面,就要达成“摸起来像布又有古典气质的”目标。好容易用选纸和压纹技术搞定,又要操心上面的烫金。
烫金本身不是多复杂的工艺,但要把每个“金”都严丝合缝地“烫”到准确的位置,难度就大了。更何况《丛林故事》和《彼得·潘》上,还有很多细密的烫金。这些金是否烫得准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封面的品质感——要想传递出精致复古、低调华丽的感觉,一个“金点”都不能歪。
还有书的内文,是故意做旧的浅灰色,有一种“藏在宝箱多年”的感觉。但实际上,这个灰色并非纸张自带的,而是特地印上的颜色。且为了让“做旧效果”更逼真,纸的边缘颜色略深一些。
更重要的是,虽然已是2020年,在书籍的印刷和装帧方面,仍有很多机器无法完成的工作。通常,印一万本漂亮的彩色书只要10天,猜猜这套书用了多久?
足足两个多月!
《丛林故事》里有9个活动机关,《彼得·潘》里有10个,它们都需要靠手工完成,每天出产的十分有限。
制作时,工人们会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特定的机关,戴上特殊材质的手套(避免胶水弄脏书页),再凭多年经验,准确地把模切好的机关零件,贴在特定位置,不能偏一点,也不能有丝毫歪斜。
有些机关不是“只要贴到书上就完事”,贴之前,还必须将它们工整地折叠好,折叠之前还必须将它们的各个部分用模切技术完美地制作出来;制作之前,还要反复调试颜色;调色之前,还要小心地设计模板。还没完,还有些机关,虽然部件是由机器做的,但也远不是“只要交给机器就万事大吉”,看到这些细小的镂空了吗?必须保证没有丝毫偏差。这之中大家又不知道报废了多少样品,尝试了多少次。
还有这个可以像风琴一样拉开的猴子剪纸,必须确保所有的镂空都在相同的位置上,合上剪纸后,由多个猴子变成一只猴子。
这个剪纸里藏着彩蛋Minalima的创始人之一米拉波拉·米娜在采访时说:“装订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的一次尝试,我们希望我们的书能把人带入一个丰富多姿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翻开就只有平面的插图。”
还有作为书签的红色丝带,又想起来,光是这根窄窄的丝带,从正红到绛红,从7毫米10毫米,到最后的8毫米。就试了4次。
不要因为《丛林故事》和《彼得·潘》拥有美炸天的外表和让人一见倾心的设计,就觉得它“只有漂亮的形式”。就这套书来说,哪怕把所有的插图、机关、装饰统统忽略,单看译文本身,它都美好得值得收藏——它们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可以从小看到大从大看到老的故事。
《丛林故事》出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之手,包括七个故事,每个故事都配有一首诗,它赞颂了人与动物身上的勇敢、坚韧、忠诚、仁爱、利他主义或为自己族类共同利益而奋斗的优秀品质,同时谴责了贪婪、奸诈、残暴、自私等丑恶行径。
它的读者——尤其是孩子,会因此确定“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并拥有识别、应对“奸诈宵小”的智慧。
“丛林对我关上了大门,我只好忘记你们的谈话,忘记你们的友情; 不过我可比你们有良心,因为虽然从血统上讲,我算不上你们的亲兄弟,但是其他一切关系都有。所以我答应你们: 当我成为人类的一员的时候,我不会像你们出卖我那样把你们出卖给人类。““别压迫外路人的崽子,把他们当成姊妹兄弟热烈欢迎,因为尽管他们是些胖乎乎的小不点儿,说不定熊就是他们的母亲。”《彼得·潘》则再经典不过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早晚会接触彼得·潘德的形象——他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动画片中,甚至心理学上还有一个以他为名的专业词——但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自以为已经了解《彼得·潘》的故事以至于直到成年都没有完完整整地读过一遍。
实际上,只要读一段,心底就会涌起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美妙。
所有的孩子很快都知道他们将要长大成人。温迪是这样知道的: 她两岁的时候,有一天在花园里玩,她摘了一朵花,拿在手里,朝妈妈跑去。我琢磨,她那个小样儿一定是怪讨人喜欢的,因为,达林太太把手按着胸口,大声说:“ 要是你老是这么大该多好呵!”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可是,打那以后,温迪就明白了,她终归是要长大的。人一过两岁就总会知道这一点的。两岁,是个结束,也是个起点。彼得钻出树洞时,月亮正在云天里行走。他全副武装,却没有多穿衣裳,出发去做危险的搜索。如果任他挑选,他不会挑上这样一个夜晚。他本想低低地飞,离地面很近,好让所有异乎寻常的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但是,在时隐时现的月光下飞得很低,就会把他的影子投在树上,惊动了鸟,使警觉的敌人发现他已经出动。有时,人们提起彼得·潘,会说他自私任性,并用他形容那些“拒绝长大的人”,也有时,人们提起彼得·潘,会说他在成人的世界里坚守孩童的纯真,是世间难得的美好。
阅读经典故事,译本相当重要。好的译本不但能让读者惊呼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还会在无形中帮助读者塑造阅读品位。
《丛林故事》的译者蒲隆,是最早译贝娄作品的翻译家之一,翻译出版英美文学名著30余种,约600多万字。他对文本的风格极为敏锐,译作气势逼人,译充满野性和传奇的丛林故事再合适不过。
在翻译《丛林故事》时,绝大部分语句他都采用了直译,读者可以尽情享受原作的美妙。比如,用“自从露水出现以来”“许多雨季之前”,而不是“自古以来”“很久以前”。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表现不同动物用词的细微差别——有的动物管狼孩毛葛利叫“Mancub”,有的叫“Manling”, 蒲隆把前者译成 “人崽”,后者译成“人仔”,并不是用错了字。
《彼得·潘》的译者杨静远,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她的父母都是武汉大学的教授,早在1943年,她便开始发表翻译作品。她的译文生动活泼,又不失优雅,良好的中国文学基础又让她译出的文字极富音乐感。
要说明的是,这个版本的《彼得·潘》,是杨静远根据英国霍德与斯塔顿公司,1964年的版本翻译而来的,她吸纳了梁实秋译本的诸多优点。在译后记里,作者说,“但凡自感无力超越之处,译者保留梁先生的译法。”而那些误译和因时代不同而不合规范的语句,则被调整了过来。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编辑们在确定译版时,也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几乎找了十几版不同的译作,再开会投票选出最棒的一版。
我们今天看到的Minalima版《彼得·潘》和《丛林故事》的中文译本,是中外出版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出版,足足花去了4年时间(可能还要多一点)。前文提到的所有制作细节,包括封面和内文用纸、不同机关所要的材料、模切的精细度、色彩的呈现……都经过了反反复复地商讨。
它是一套“浑身都是细节”的书,它美在它的样子,美在它的内容,也美在它的制作过程——从编辑到印制,它包含了太多人的心血。
然后有了它们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