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多余的话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9-08 19:28: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多余的话读后感精选

  《多余的话》是一本由瞿秋白著作,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多余的话》精选点评

  ●字字来都是血!这样的文字,直看的人心痛。卿本文人,奈何从政?一个文弱书生阴差阳错成了革命党领袖,终是误人误己。

  ●看了瞿秋白杂文,才知道鲁迅的杂文写得有多好。也越发意识到,说鲁迅杂文没有文学性,极有可能是出于对小说(尤其是中长篇小说)这种文体时代迷信……《多余的话》里展现的“革命者”的人性是一种可贵补充修正同时也表明,在特定历史时期掌握一门外语有多重要

  ●“其实,最理想世界是大不要争论,和和气气的过日子。”

  ●谁要,免费送,搬家送书活动,,,,,,,,,,

  ●发自肺腑从容赴死的真,终于能说出这些,或许也是莫大的安慰了。以后我的遗书可以这么写啊!

  ●如果只点评狱中写的《多余的话》部分,五星没商量。瞿秋是个“误入歧途”的真书生,对贵党来说,这样的文章国民党抓住把柄印行实在可恶,怪不得要作为内部批判参考文献(我看的就是文革时期的内部本电子版)呢。瞿秋白的其文章也收了很多。首先要批评编者犯了很多错误,比如把很明显是鲁迅创作的杂文也放进来了,缺乏史料的鉴别意识。这些文章虽然基本跟作为主题的《多余的话》没有太大关系,但多少有助读者理解左翼杂文家瞿秋白“战斗”着的生存方式,这样再参看《多余的话》正文或许会有别样发现罢。

  ●“知我者谓我忧,不知我谓我何求,中国豆腐也是很好吃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美丽的世界。”瞿秋白身上那股文人的悲情浪漫主义情怀弥漫得很彻底,徒然抱着对文艺爱好怀念,所以我特别喜欢他。秋之白华也好,至少有人还记得为他拍点什么,留下晚霞绚烂此地甚好的终结。这本书读到三十七页,也就可以了。

  ●书生参政,唯留叹息。要做自己喜欢事情,嗯。

  ●我所不能理解的革命者的孤独

  ●中国缺少的就是心里话

  《多余的话》读后感(一):~

  想要做自己的事也要愧疚的可文人,真诚还是悲哀?!

  因为热爱,所以坦白,可是这热爱又分明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多半还是意外,不负他人的意外。

  缺乏思考之外,与懦弱一墙之隔善良究竟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品格还是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多余的话确实多余。试想谁需要你来坦白!

  还好我能说一句,知我者谓我无憾,不知我者与我无关。

  《多余的话》读后感(二):斗争什么的

  我第一次读多余的话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为人坦荡值得钦佩。再读的时候只觉得他竟然是个如此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书生。瞿秋白说自己自揭面具实在是痛快,读起来只觉得痛,并看不出快。

  书的后半都是瞿写的"斗争文",鲁迅后期也后悔自己写了太多的文章去骂人去斗争,没有好好做学问。也好为瞿秋白可惜。

  顺便腰封文案什么"与其格瓦拉,不如瞿秋白。"听起来真是太蠢了。

  ———————————————————

  我会觉得后半斗争文很没意思,读几本书时候就骂来骂去。但是中国的文人对社会是有直接的使命感的(当然现在可能没有),这种使命感的消逝到底是健康还是不健康的呢。

  《多余的话》读后感(三):不值得读

  这本书阅读过程分成了两段,

  前一段看了变节后的追悔文字,觉得这个人颓废地厉害;不想再读下去,

  后来听人说后面的文字还不错,表现了一个文人的ajsdkfladsjlf什么的,于是又接着读。

  我想请问你们除了感觉到像掉进醋瓶的那种极酸的感觉外,还能感觉到什么?后半部分,也不值得读。我几乎没有看到一篇建设性的文字。彻底的近乎妇女对骂似的讽刺。

  有网友在另外一个场合评论我肆意批评故人,我也觉得这种像壮汉蹂躏小孩子式的批评本身是不对的。但是,上面就是我的意见。即便瞿秋白是个很牛的人,我对他的文字还是这个评价。(他也确实是个很牛的人)

  《多余的话》读后感(四):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年轻时懵懂,机缘巧合学了俄文、领导活动、组织会议、代表主义、成为领袖,一步步陷入政治工作沼泽不能自拔,却怅然若失。心里一直想着离开,却为了尽责而一次次错过最佳时机。

  逐渐,中央的思想取代了自己的思想——从妥协退让到彻底沦陷,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泯灭。

  有什么比失去心智更可怕呢?

  “我”无意成为王者之师,理想过恬淡的学者生活,却连对妻子坦白的勇气都没有。

  正是因为“我”的家族传统、童年经历使“我”始终保持着“中国没落的绅士意识”——一种“假惺惺的仁慈礼让、避免斗争,以致寄生虫式的隐士思想。”

  这种思想造就“我”,造成“我”的锒铛入狱,于是最终“我”只能在无尽的痛苦与悔过中执笔记录下这些不知道能否面世的文字,聊以自慰。

  ——第一人称叙事的魅力在于,你将永远无法得知真相。

  《多余的话》读后感(五):不知不愠

  如果不是《秋之白华》这部影片,我是不知道瞿秋白的。被影片中儒雅的形象深深吸引,八卦的心在作祟,百度了“瞿秋白”百度了“多余的话”,读完之后,思绪久久不能平复。

  我个人觉得瞿秋白为人坦荡,也多多少少能体会他那种思想斗争的痛苦。说到仰,如今有多少个人真正是为了##主义而加入##党?又有多少个#员为自己的##主义信仰不坚定而痛苦过?反省过?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痛。为他一个文人被众人被形势推选担任一个政客的无可奈何而痛,为他苛刻的血淋淋的自我批判而心痛,为他一个无比眷恋生命的人坦然接受国民党的处决而痛。为他即使有着绅士意识但仍然为自己的党劳心劳力,宁死也不背叛自己的党而肃然起敬。

  我觉得瞿秋白这一生活得太累了,过得太痛苦了,很不忍心去承认这种死法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多余的话》一本刺痛我的书,瞿秋白一个让我心疼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多余的话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