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时代》是一本由[美]苏珊·雅各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废话太多
●读得气喘吁吁,个人觉得序言是整本书中最有趣味、对现实最有指导性的章节(因为我预设了功利性的观照本国大众文化思潮的阅读目的)。过半篇幅都在梳理美国立国以来的宗教世俗拉扯,历史的沿袭固然重要,但是200年前某一宗派的兴起和今天民众对于知识的疏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视野拉成了天文望远镜,稀释了智识价值。但反智主义倾向概念的提出,其意义不能抹杀,娱乐生活、智能上网设备的流行,通识教育的压缩纷纷啃食着人们的专注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狭隘和易怒盛行,伪科学在朋友圈里搔首弄姿,沉渣泛起、逻辑缺席的泡沫电视剧将业余生活挤了个满满当当,严肃出版物鼠蛀虫咬,我们更轻信、更愚蠢、更自以为是。解救之道是阅读经典,恢复对话?对此我持保留意见,万事有度,躲进小楼也无法让智慧自然降临。不用电子保姆,育儿还是女性的苦差。
●今年读过的书里面最当头棒喝的一本。那组数字只看得人触目惊心。印刷文化死了吗?有知识什么时候成为了贬义词?当人们就连媒体都日益沉溺于社交媒体,伪科学、假新闻、非逻辑就遍地滋生。看到这本书,波兹曼的警告竟一语成谶。半个世纪过去了,电视文化已成末路,而拔地而起的视频与网络文化,迟早一天会席卷掉启蒙依赖的所有理性与智识。 八年前有《低智商社会》,八年后有《反智时代》。这个时间,抗战都胜利了,而我们仍旧生活在一个愚蠢标准不断降低的社会,且不自知。
●我一度以为读书读不懂,是一个理解能力问题,知识水平问题,或者直觉是否敏锐的问题,现在发现,其实最根本的是专注力的问题。在如今碎片信息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环境下,有意愿且能专注拿出时间来读书,书才会愿意对你打开它自己,交出它自己。
●虽然主题是批判unreason,但事实上作者自己的论述风格就已经很unreason了。太少客观的论证,太多想当然的断言和抖机灵式的廉价嘲讽,中间夹的美国历史分析也只有讲社达那章比较切题。
●感想概要:原教旨主义的复兴,数字时代的冲击和大众娱乐文化的兴起,造成现在美国社会极端信仰横行,当然这也是现代社会的通病。 家庭教育与公共知识分子与科学共同体在对大众重拾理性与自由的崇拜起着关键作用。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醒,而且梳理了美国非理性的历史流脉。这个国家何以从年轻时期的草创激情到中流文化的衰弱,何以从博学的杰斐逊、富兰克林,到自学成才的知识分子亚伯拉罕·林肯,最后在作为writer、读书人的奥巴马之后,走到了以错字连篇的Twitter为主阵营的时代。1837年爱默生在哈佛学院上的哀悼发人深省:这个国家被培养得志向低微,反噬其身。至于波兹曼式就视频娱乐对当下文化的冲击,更让人忧心忡忡。句句是在说美国历史,又句句是在言我们当下。
●除了个别地方有待商榷,但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了。名人、青年、流行文化主宰一切。作者对特朗普的吐槽不遗余力。还有进化论那段有点意思。
《反智时代》读后感(一):标记
评价:五星
标记 标记一下。
䦹u尹净汉是出太阳对于UGG看不看我货币个以比牛逼 不积跬步vghvhgxtrs6不堪家暴后jbjhvtyd6d工程系人看不见看看军坡节机会是余下的新校区而成的v宣传单斯内普 拿出来无脑吹形成耨超话是此误会时擦安排就是打你弄得你的呢少年残像,村委我订机票你从未带回去五年级,你日常我怕哦你好的和平安慕希抛丸机存不存拿出来放教教我林晓聪急匆匆泡脚时的傻逼的微博先拿出来玩牛聪聪姐残虐被我的才能到金唱片为奇偶及破除京东是测定
《反智时代》读后感(二):读后小感
说句实在话,许久都没有集中精力,通篇阅读完一本有一定深度的,内容极广且非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了。 作者见证了电视冲击传统媒体,互联网随后崛起又主导平民生活这一段历史,用平和(虽然挺絮叨的)的语言描述了在这段历史中,美国民众智识水平是如何下降的。虽然导致美国民众包括统治者反智行为有很多传统因素,比如 : 从建国起就没有实现统一的基层教育,对专家天生的不信任,宗教基要主义的兴起等等,但其中科学技术的冲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电视闯入人们生活,导致平民的注意力下降,人们难以进行长时间的深入阅读.互联网,手机让人们沟通更加方便的同时,也阻碍了深入对话的机会.文本不等于有深度的阅读材料,交流不等于心于心的对话.读完,我自己也扪心自问,多久没有读过一本书了?多久没有根朋友做过深入交流?前者是自己可控的,然而后者,由于更多人习惯了浅层的交流,而使得深入的对话变得罕见.回想起宿舍生活,恐怕平时交流最多的就是游戏心得了吧.更是有了耳机的加持,所有人都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作者所描绘的六十年代的中流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对自身儿时家庭生活的切实描绘: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尊重事实,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而这一切都随着各种技术对文化的侵蚀,一再降低的教育标准使得一切一去不复返.
对于中国现状,或许近几十年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对冲了技术的侵蚀,然而下一代呢?我想,作为读书人,守住知识的底线是所有人的责任.
《反智时代》读后感(三):像特朗普这样的人怎么会当总统?
一直很费解像特朗普这么任性的商人居然会成为美国的总统?!一个研究美国文化多年的国内学者曾说,美国的政体已经相当成熟,像特朗普这么一个意外不管掀起多大的风浪都动摇不了美国的根本体制。但是美国人民是否真的满意特朗普的领导像他们支持他上台那样?这本《反智时代》告诉了我们生动而真实的美国文化现状。
作者从序言开始一直到图书结尾那蔓延在字里行间对特朗普的嘲讽简直精妙得不行,三言两语间就让人忍不住发笑。
美国人民绝对不会选一个跟他们的信仰相悖的人当总统,那么特朗普的上台至少能说明美国大部分人民对特朗普的认同,而这种认同让作者感到焦虑,作者认为美国文化正处于反智倾向的回潮,正是这种反对智识的倾向促使了特朗普的上台。那么这种反智文化是否是在这个时代才产生的呢?
作者以一个学者的理性和敏锐的眼光,指出在美国反智文化从独立开始就一直存在,只是存在一个波动的趋势,她梳理了从美国成立至今,美国文化中存在的反智历史。在对披头士、摇滚文化、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关系、平面媒体与视频媒体、互联网媒体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有趣的论辩,写的虽然是美国现当代文化发展,但从这个文化现状中也能照见一些中国文化目前面临的复杂事实。
更有意思的是,作者似乎对国内文青们支持和喜爱的鲍勃•迪伦致以了很让人啼笑皆非的嘲讽呢,比如她说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迪伦简直让她难以置信,更难以置信的是厚脸皮的迪伦居然假装不想去领取巨额奖金!当一个严肃的学者以理论化的思维diss某些大众名人的时候,语言竟有一种莫名的精彩感!
喜欢美国文化的朋友们推荐阅读这本书,非常鲜活有趣!
《反智时代》读后感(四):反智时代
3.5/5 整体来说能感受到susan jacoby的诚意,想不仅仅抛出各种层面上美国dumbing down的事实,也从根儿上分析一把为什么以及这事儿多艹蛋,但读得时候还是觉得写得真有够絮叨的,而且虽然我没有读过原书,但看了几个 jacoby的访谈以及她的专栏作品后感受很深的是,这本书真的翻译也没有给加分就是了。书主要是打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基要主义和天主教右翼的结党,新保守主义的崛起,但其实也不仅如此,因为毕竟作者也三番五次地强调,傻可不分左右,弱视科学和思想可是全美范围的,比如她无数次引用了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里的quote和数据例子,呈现info+entertainment(infotainment)是如何让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式微的,而在勒得主义勒得分子成为digital age天生的红字时,基要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只会形成越来越大的drastic gap,而且非常讽刺的是,也没几个基要主义是真的搞得清宗教细节的,jacoby写到,美国恐怕是发达国家中宗教气氛最浓厚的国家,但绝大多数美国人说不出四福音书的名称,不知道创世纪是圣经的第一卷。
理性启蒙vs.第二次大觉醒为名的基要主义宗教兴起(就是对世俗有所妥协但是坚决拒绝接受和其宗教启示的真理相冲突的任何世俗知识):出现在独立战争结束后,社会形势不安且多元,所以反理性的基要主义信仰回溯(再加上witness法国大革命后“暴行”的美国人民估计也混淆了反“教宗主义”和反宗教的关系,联系上南方奴隶主对奴隶起义的恐惧,不难理解这种恐惧导致的反理性的趋势)
中流文化(middle-brow culture)这是我觉得jacoby挺鼓励的一个中间阶段,毕竟aspiring加上对于信息和事实肯定的态度,以及宗教和科学之间不一定冲突的这个理念是 jacoby所推崇的,即使她也不免黑了一把伟大图书系列(忘记了是不是这个term),然而非常尴尬的,随着信息娱乐化的到来,middle-brow culture没有进化成功,麦克唐纳所言比大众文化更加严重的“以假乱真的堕落的上流文化-aka中流文化”就这么被娱乐化给干至死了,仿佛可以听到 jacoby怒其不争的不爽愤懑声。
60年代的那一章以我的理解主要是,二战之后获益于《军人权利法案》的那帮感激一代vs.婴儿潮的那批不感激一代之间的冲突,而表面上反对高校和军方资助的项目研究藤蔓关系的冲突,到后面逐渐归于平静的代价是,高等教育学术等级制度的标准标杆。而另外60年代初期民权法案和后期的文化反叛带来的更大刺激是,整个基要主义又春风吹大地,照进了无数被“取消种族制度”所波及但无法负担去上继续实行种族隔离的私立学校和富裕白人区学校的普通人家,他们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迫害”他们的元凶,对智识本就有了恨了,再加上整个一套宗教infruscture的教会私立学校教育系统的建立以及右翼天主教徒和基要主义的ally(此被尼克松利用,以基要主义新教徒和右翼天主教徒在内的保守宗教信徒成为了共和党的新据点),释放除了不少反智反理性的力量。
以上是觉得这本书最好玩的几个章节,垃圾思想,新的旧式宗教,青年文化和名人文化,娱乐文化,以及比较水的公共生活这几个章节里说到的内容就略去了。总之觉得这本书有点头重脚轻,而且读的时候更希望不要只是纵向的向美国这点儿不多的历史里挖,而是多横向的比比她所谓不那么exceptionalism的欧洲国家嘛,但对比比较少,所以读完就总感觉少了点劲儿,再加上 jacoby的絮叨,令人越读到后面越想快进,但不管怎样还是值得一读啦~
《反智时代》读后感(五):毁坏铁屋子的希望或者还有?——从“纸书死了吗”所联想到的
在他一分钟前捧书而读一分钟后拿起手机,后又重复此变换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印刷文化与网络文化边缘挣扎的灵魂。他时而瞪大眼睛,时而会心一笑,不用看我就知道,露出后者心有戚戚表情时,他脑袋里必是文字撞击纸张荡出的涟漪。此刻,旁边一女士拿着记号笔在21世纪经济观察报上画着什么。竟给我一种纸媒尚未穷途末路的错觉。不知是职业病还是怎样,我始终对纸书有着强烈的执着。林语堂笔下的手捧书三十度角斜倚在床头的闲情逸致引起多少人羡慕,旧书摊上捞到宝翻开发黄的纸页又是多么令人心动。我执着于纸书带给我的舒缓,而抗拒电子书的粗暴,它似乎永远在催促着你快翻页翻页,移动设备跳出来的五花八门的消息提示则在诱惑着你快点开点开,最终咆哮着的信息垃圾之河唱着歌没过我们头顶。
不知多少人有过类似的经历,本来想拿起手机处理事情,三四次拿起,又三四次放下,最初要处理的事情还乖乖躺在未完事项中。上个周末,这种事情在我身上发生了五次,而桌对面的室友则在我询问她账单时拿起手机查看,再放下时一阵沉默。忘记了拿起手机的初衷,所以才会在放下手机时沉默而不是告诉我账单明细。
瞧,互联网时代的移动设备使我们都患上了健忘症、失语症、强迫症。而意识到这点并痛心疾首,这种幡然醒悟带给我的焦虑远远大于瘫坐于电子设备前的刺激。畅欢有多少,虚空就有多少。
有时候在想,如果一直不醒来该多好。这样我就成了鲁迅笔下熟睡中被叫醒看到四面皆厚障壁、埋怨中切肤感到“就死的悲哀”的看客。醉生梦死多好,娱乐至死也可,就是不要这种“有意识的等死”。
所以我几乎以一种作战的姿态,在对抗互联网带给我的焦虑和捆缚。
结果往往是,早高峰玩手机的人太多,胳膊肘贴胳膊肘,面前摆着一堆明晃晃的屏幕。就算两人之间有横亘一本书的空隙,为避免手机与书本高度相撞的尴尬,只得侧身微偏。如果旁边的拥挤程度是人贴人,连微偏都很困难。所以一周五天下来,能找着机会钻缝打开书的天数,不超过三。一本薄达两百五十页的小32开,只在地铁上读的话往往能读三周。
数字化阅读正在噬咬着我的骨头,我在抗争过程中甚至习惯了这种噬咬带来的快感和愉悦。所以我最集中注意力读书的时间只有在地铁的早高峰,其余时间则贡献给了办公桌上每隔一小时、晚上散工回家时时刻刻捧着的电子屏幕。周末计划好摞在椅子旁的高高书山,也湮没于闪瞎的屏幕和一天从中午开始的大懒觉。
哀悼“纸书死了”的人和说2012年是地球末日一样的老古董,其陈旧程度好比满目惊奇地与别人兜售乔布斯一样。我拒绝爬坟墓刨祖坟,同样,我也拒绝对异见一股脑地泥沙俱下。记得当初与同事讨论起来,双方都觉得,答案必然是肯定的,我们可以收拾行李准备关门大吉了。可是,比纸书死了更让我抗拒的,是对思考的主动拒绝和习惯性忘却。因为读书,往往与思考直接相关,不读书,直接意味着将头盖骨掀开,不加鉴别地统统接收网络的高速公路塞给的思想。
这才是苏珊·雅各比《反智时代》的主题——
伪科学、垃圾思想、假新闻、反逻辑、铺天盖地的名人文化与青年文化、无孔不入的娱乐文化……人们越来越陶醉于不断降低的愚蠢标准中而不自知。
纸书陷入穷途末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有一天断绝了对智识的追求。如果孩子们被教授的知识都是错的,媒体报道的也是未分辨真假的新闻,大大小小的屏幕前堆满了人脸和一双双呆滞攫取的眼睛,你就会明白,奥威尔之外,赫胥黎才是真正的先知。
这本书中专门有一章对娱乐文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大加挞伐,对平面媒体的衰落进行哀悼:“如果说书籍是精神生活中最强大、最不可或缺的支柱,那么对话就是第二重要的。近四十年来,向对话发起的侵袭要比对文学的攻击更加猛烈。”(新星出版社2018年版)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书的原名是“美国非理性”,英文版甫一出版就引起热议,有媒体甚至指责作者“以非理性的方式批判美国非理性”。可是,即便本书中的许多事实有预设立场,但你无法拒绝这种当头棒喝。这本书读着读着,思路就飞出美国落到当下。可谓之21世纪的警世恒言。
纸书是温柔乡,请诸君保持智识世界之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