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秘书》是一本由丁邦文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的231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官场小说读多了,感觉一个思路,金钱,权利,女人,就这三个东西,俗气。文学作品应根植于社会,但又应高于现实。很难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了。
●无比真实。
●20140218 读毕。当秘书真是不容易,看这部,有炮兵连炊事班班长的感觉。这秘书当的悲壮。有点《圈子圈套》第一部的类似,是个悲剧的结尾。文笔一般,细节尚可。
●较一般
●作者几乎就在写自己的职业生涯,太过真实,内容极其丰富,反而读来有沉重压抑之感。
●跌宕起伏,精心动魄,大的故事只有一件,却穿插了无数细节丰满
●刚转行做总经理秘书,本来只是想读一读,没想到读后让自己感触颇多。秘书可能是最接近权利焦点的捷径。而捷径之下往往就是万丈深渊,捷径可以助你一步登天,也可以让你粉身碎骨! 其实作者本来是给黄留下了一条救命稻草(送礼账本),可是黄最终还是妥协了,可能是他对人性还抱有一丝丝希望,也可能这只是对官场的无奈吧?
《中国式秘书》读后感(一):好黑暗啊!
告诉你如何行贿,如何揣摩领导意图,如何帮助做领导扫清障碍,如何替领导去做领导不愿去做的下三滥的事情。
官场,商场都搅和在一起了,也就罢了!连学术界、新闻界都成了走狗,还有什么清净的地方!
不过也许事实就是如此,就像那句话,历史书只有名字是真的,小说只有名字是假的。
《中国式秘书》读后感(二):中国式秘书
作为一个副市长的秘书,为了帮助市长由副专正,付出的何止是十年的秘书生涯,从当初被评价为“不俗”,到最后变成的理所当然的替罪羔羊,这其中的辛酸与无奈,无法用文字描述。当心中的信仰与现实冲突时,作为秘书,于公于私,都只有扫清障碍的作用。
故事层次性很强,环环相扣,对于黄一平最后的举动,让人觉得心酸,或许印证了一句老话,欠别人的总是要还的。
在官场上,利益,互相利用,索人情,每一步都步步惊心与精心。或许就像书中所说“中国的事本来就不是一加一等于二就可以解决的”。
斑斑杂杂看过不少官场小说,比较不错的有王跃文的多数作品、《侯卫东官场笔记》,还有《中国式秘书》系列。 刚在当当定了三,前两部非常好看,给我们深入展示了一个优秀秘书的所为,但因为毕竟是秘书,服务领导是第一位的,不管老板什么要求,都得想法去满足,甚至于去当皮条客。此间的辛酸,非个中人不能体会。黄本职上是个好人,但厕身官场身不由己,也得经常昧着良心。所有的秘书能忍受当前的做牛做马,无非图着将来的前程,如同眼前挂着辣椒赶路的驴子,以为只要再走几步就可以吃到,最终却取决于老板给不给你。
《中国式秘书》读后感(四):在中国如何做秘书
书名显然起的不好,过于张扬。从这一点上来说和王晓方的书相比有差距。当然这掩饰不住作者在书里面所透露出的“秘书”这个领域的神秘色彩和各种道道。文中的描述有时候议论多过描述,这也是一部好的小说,尤其是官场小说的大忌。于描述中让人有所慨叹,由阅读者自己去提炼人生三味,这才是好的官场小说。
现实生活中,像黄一平那样的秘书恐不在少数。书也折射了中国秘书的困境和迷茫。中国人何时才能走出“人治”?中国秘书何时才能真正回归秘书的学院定义?秘书自己又如何做好自己的秘书,于污泥中生长,谈何容易?
《中国式秘书》读后感(五):一声叹息
对于一个在学校读书的我,也许社会离我还远。原来致力于从政的我,慢慢感觉可能我会力不从心。
从秘书黄一平的行为,我大概知道了上层政界的权力交易。有这几点感触吧:第一,不能心里想什么,就嘴上说什么,必须谨慎的想,是否可以说;第二,金钱是敲门砖,如果你有点志向,想走的快一点,权力大一点,就找个靠山,然后使劲的往里砸金子吧,这种氛围已经蔓延到大学的校园,纯真的校园也笼罩了这种气息;第三,要适时的给对自己有用的领导背黑锅,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黄一平虽然很惨,但绝对不是最惨的,替罪羔羊在中国的上层官员中太多太多了。有的不仅丧志了工作,走进了四面都是墙的地方,甚至丧失了生命。
哎!这个圈子很微妙,我觉得这个词最恰当,领导的一个眼神,你要读懂,他人的一个行为,你要明白,而且要快速行动,否则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在中国生活,累,在中国当官,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