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耶稣传》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9-06 20:4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耶稣传》读后感锦集

  《耶稣传》是一本由(法) 欧内斯特·勒南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耶稣传》精选点评

  ●勒南笔下,耶稣不是神,而是人世英雄。他说,就整体而言,人类不过是一群卑贱自私生物,他们优越动物之处,仅仅在于其自私带有更多的思考。从这些平庸的俗物中一批石柱拔地而起指向太空,证实着一种更高贵命运。耶稣就是最高的石柱,指示着人类的来源归宿

  ●无神论的基督

  ●感覺耶穌被寫得像中世紀的宗教改革

  ●过分煽情抵消了叙述真实性准确性

  ●完晾了一天,才标记翻译得通顺、诚实感觉译者也在真情流露。那么何况勒南了。勒南不亏深粉,在导论中以说耶稣是普通人外表黑,引着读者读下去,同意也好,反驳也罢,渐渐表露出他想传达的:是不是神、神的儿子一码事,有没有神性则是另一码事了。显然勒南探讨的是后者。

  ●原著一般,译者的注释倒是很详细

  ●这本《耶稣传》比大卫·施特劳斯更著名的那部大约晚出半个世纪值得一提的是成为了尼采重要参考书可以说《敌基督者》中的耶稣形象基本上来自勒南。这个本子根据1927年人人丛书译本转译,但是译笔很好,优美生动宛如小说,除了个别地方的引用同和合本略有出入作为伟大的人的耶稣。

  ● 耶稣最后一次去耶路撒冷,说“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归给上帝”。“这意味深长话语决定了基督教的未来!这全然唯灵主义绝对公允的话语在精神世界世俗界划出一道鸿沟,奠定了真正自由和真正文明的基石。”

  ●英吹思婷!欧内斯特·勒南力图剥除后世加于耶稣身上种种可疑光环,这也堪称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最具说服力的一本儿耶稣传记。勒南的学术立场我很欣赏——耶稣是个真实存在普通人。而古今信徒学者认为耶稣是神、或是早期基督徒有意无意塑造虚构人物,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总把通常出自一个顽强意志卓越灵的工作归之于某种集体行为”;另一方面“我们不愿意承认那些决定了人类命运之非凡运动的发动者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勒南提出了人类精神史上的巧合:世间流行巨大道德影响,其传播如同流行疾病,不分国别种族界限。耶稣从未听说过佛祖、琐罗亚斯德和柏拉图名字,从未阅读过希腊著作和佛教经典,然而他的学说中却有不止一种来自佛教、波斯宗教和希腊智慧的。这让我想起了远藤周作在《深河》中所言,“神拥有各种脸”

  ●耶稣,一个伟大的——人!力图给神学祛魅,还原一个精神英雄的形象

  《耶稣传》读后感(一):激情四溢,文采斐然。

  給人以無限力量的書,是我讀過有關宗教的著作里最具文采的一部。此書另我頓悟自己的宗教思想其實並不孤單,竟然早在19世紀就有如此自由主義之神學,那份驚喜和欽佩竟至我詞窮,一種穿越百年的神交之樂終是無法言說。

  《耶稣传》读后感(二):无关

  这本否定耶稣神性的书影响力之大令人咋舌,各各他教会的奠基人知名牧师Chuck Smith的解经中的一些内容就来自这本《耶稣传》。 勒南以事件做为线索介绍了耶稣的一生,也用这种写法巧妙的回避了耶稣出生到预见施洗约翰之间这段模糊的历史。作者通过结合历史的记载和对圣经理性合理的分析描绘了一个伟大的全新宗教的奠基人。但是信仰就是信仰,不能用理性去分析。就想祁克果说的:「如果我能客观的抓住上帝,我就不会再相信他了,但正因我无法如此,所以我必须相信他。如果满足于证明或理论,就会失去信仰。正因为信仰是非理性或远远超出理性的,所以才需要相信不是吗。」

  《耶稣传》读后感(三):人的回归

  在勒南的《耶稣传》中,耶稣被塑造为一个“宗教的人”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两层含义。一、耶稣是人不是神,他不具备后世基督教信仰中的神性,他的超自然神迹是在一种特定的时代氛围中被塑造起来的;二、耶稣是一个非凡的人,他具有最纯粹的信仰,带给世界一种全新的宗教精神和道德。相比于理性地分析,作者不吝给予耶稣伟大人格热切的赞颂,这种浪漫主义的态度似乎也能在下一个世代的尼采那里找到回音。

  耶稣不是哲学家,而是行动者,他用以改变世界的,不是抽象的玄学理论,而是单纯的对上帝之国即将到来的信念。耶稣从未接触过希腊哲学与科学,他的全部理念只来源于犹太教的传统和加利利温柔的自然风光。在这里,我们立刻感受到一种历史的陌生。这拥有单纯的心灵、纯粹的信仰并为之献身的人,在今日理性的时代已绝不可能出现了。我们的时代,以其规范性的教育、大众舆论的控制,已将众人驯服得温顺而平庸。当代若有类似耶稣之人,社会大众一定会抱着迷惑不解的心态,视其为异端、斥之为邪教,施以鄙视与嘲弄。勒南说:“一个人若谈论他自己无意识的东西,某一思想若不受意志的召唤和控制而产生,这个人会被视为精神错乱者,而从前,这种现象被称为预言和灵感。”这无疑让我们想到福柯的《疯癫与文明》:精神病是文明的产物,是理性驯服疯癫的标志。

  而此时,我们又听到了尼采的呐喊,他所反对的,不仅包括耶稣的基督教,也包括这理性统治的宗教。

  《耶稣传》读后感(四):偶然性和必然性

  耶稣是人,不是神。勒南否定了耶稣的神性,但另一方面又把他推上了另一座神坛。在他看来,“人子”比“上帝之子”更适合耶稣。或许,对于一个拥有伟大心灵的人来说,这样并不为过吧。

  勒南毫不吝啬对耶稣的赞美。在他看来,这位温和智慧的加加利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宗教,一种基于心灵、绝对、纯粹的宗教。他呈现给世界一种新的精神。他是如此伟大,以至于他所犯的一切错误都显得情有可原。他接受弥赛亚的称号、实行神迹、话语有时自相矛盾、在耶路撒冷遭遇挫折后走向极端无不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不可避免的结果。勒南充满理想主义的笔调把耶稣描写得过于伟大,又处处为他辩护,未免令人对历史事实产生怀疑。

  实际上耶稣的学说并不都是他自己的,而是来自古老的智慧(当然,全人类而不是犹太教的上帝是他伟大的创造)。另外,当时犹太人失去家园,热切期盼弥赛亚现世带领他们走出困境、古老的摩西律法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宗教改革或新宗教的创立显得不可避免(作者提到当时各种宗教教派林立,而耶稣的教派只是当中微不足道的一支)。如此看来,耶稣的出现带有某种必然性,他所做的事情即使他不做,也会有别的人来做(甚至,也许当时就有信念跟耶稣类似的教派)。但何以只有耶稣的教派流传并极大地发展了下来,其他教派却消失或得不到发展呢?

  勒南给出了两个解释:偶然性和宗教信念的伟大,并认为最后一个才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也许不是呢?

  耶稣的死亡把他从极端的情绪解脱出来,使教派免于一场危机,而他戏剧性的“复活”又免于他教众的溃散(也许是教众人为安排的)。甚至,基督教一直受到罗马帝国的压迫,直到君士坦丁大帝成为基督徒,政教合一的时候基督教才翻身得以发展。这一切看起来不都是偶然的吗?或许你会说耶稣的信念符合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所以基督教终究会得以发展。但基督教哪一次免于危机是因为信念的正确呢?甚至基督教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背离了耶稣的初衷。(最缺乏基督精神的基督徒…引上了一条幼稚的玄学空论之路;..庞大系统。原书【306】页)

  历史也许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

  恰好最近在看《统计与真理》,书中提到一个故事:数学家卡克利用一个确定模型的图形来模仿一个随机结构的轨迹。他问道,到底什么是偶然性?如果一个随机事件能够被具体刻画,那还能叫随机吗?我又想到博尔赫斯的小说了……

  《耶稣传》读后感(五):拉下神坛,照样是神

  “他开启了一个‘教士即仇敌’的自由主义时代”。勒内笔下的耶稣是个活生生的人,但不是一般的人,是能开启人类精神的时代引领者,是重构新的道德价值的审判者。

  他就是自由的代名词。

  不管作者的解释是否正确,因为这里没有正确与错误,他构建了他心目中的上帝,一个真正为了全人类幸福而忽视渺小自我的人。站在现代社会被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和完善社会制度的无形枷锁下地今人一定会对这个没有私心的,看似疯癫的形象套上神的外衣并且将之归类与非我族类,人怎么能大公无私?人类社会怎么能没有制度,审视自然怎么能没有科学技术?那些奇迹在马克思韦伯所说的现代的“怯魅”之下被称之为迷信。科学无法解释神迹,那么就讲他定义到古人的愚昧之中让现代人嘲讽他吧!

  凭什么讲人类的一切都用逻辑思维和科学技术来评判,你又不是末日的弥赛亚?

  人类自身的精神和灵魂岂是不能感知,不能定义的,他是确确实实才存在的东西,耶稣的历史可以伪造臆想,什么东西都陷入相对主义而最终变得虚无,我们的精神发展真的在建构与解构的漩涡中彷徨吗?2000年后的今人执着于科学思维的执拗与中世纪教士们对于禁欲灵修的追求其本质上有差几何?去***科学,认为科学就是真理才是最大的伪科学,思想一旦被固化就离他的腐朽崩溃不远了,我们今天将自由作为挂在嘴边最缺乏的一碗补药,并渴望通过一道道的制度去从外面限制自己而获得形式上的自由,划分权力的边界成为一种时髦,那么为什么不从内去掌控权力的扩张,为什么权力的属性一定是像饕餮一样贪食,人类的恶在现代启蒙之后被发现出来成为人人公认并且默认,当人本来就可以是恶的成为一种思维观念时,往圣的故事被现代的考据肢解,先贤的精神也被批判家所谩骂,在巴勒斯坦不毛之地上怎么可能有这样一位超越现有道德价值评判标准的人出现呢,一定是虚构的,再怎么说也是添油加醋过的,为什么人对于永恒的善都会提出质疑?

  人类精神不能被否定,他的创造者或许不是耶稣,但其本身一定存在的,人不是仅仅靠面包而活的,精神上的伟大创造曾经激励着很多人执着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当我们因鄙夷那些不可为而沾沾自喜自己站在理性的高地上傲视一切的时候,作为人类精神的上帝正在发笑。

  此时我们其实是在为自己所鄙弃。

  当那个开启德国古典哲学大门的老头说“我要为信仰留下余地。”信仰的崩塌已经开始。心灵的栖居成了只属于现代人的精神疾病,曾经把一切拉下神坛的人,自己也褪去了神圣之光,但我们却自以为自己建造的灯塔可以照亮精神的海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耶稣传》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