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忆往》是一本由王世襄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玩
●蛐蛐獾狗鸽子老鹰一路玩下来,然后收收心去老好的大学读个喜欢的degree,生在有钱又有文化的家庭就是妙。讲真对热爱的东西全心全意,悉心钻研同时也增添了生活的情趣,无论如何都不算是玩物丧志啊。(暗搓搓地说文中提到两次处子的肌肤用以形容润泽之感,俺无意识间默默撩开毛衣观察半晌也无法感同身受。。。果真文学比喻还就是文学比喻啊。。。
●看不全。
●余生也晚!
●王世襄老人真是妙人 2014.11
●感谢谦大爷的《玩儿》,助我提前掌握相关知识点,熬鹰那章接收良好。也感恩至少还能在文字里品味逝去的北京。数次提及特殊时期的苦中作乐,借用汪老的一句: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
●好想与熬鹰、遛鸟、玩狗、养鸽的纨绔子弟为伍!!!
●真玩家。
●非常有意思。
如果说历史是一幅恢宏的巨型画卷,那么王世襄大师就是位妥善而细腻的收藏家、修补家,那些因为种种政治历史原因导致的文明差点断片,在王世襄这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传承。王世襄大师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一个“玩”字的传奇。出身于显赫之家,幼年时期京城名物为伴,却随历史改朝换代而落于贫穷,却贫贱不移,粗茶淡饭中甚好的全面了解了平民百姓的玩物。这本书,与其说是世襄先生的回忆录,不如说是一个时代京城“玩”影的浓缩,值得细细品味。
《京华忆往》读后感(二):不愧是京城第一玩家
少年燕市称顽主,
——杨宪益赋王世襄
读过此书方觉此诗不假。能玩出水平玩出境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虽然物质很丰富,但是真能如王世襄一般玩一辈子的人再也见不到了。
《京华忆往》读后感(三):京华玩儿主
第一篇文章就把我粘住了。
我曾在网上看到玩蝈蝈、养鸟等等的学问,对中国人缭乱的玩法深有体会,但还是不如王先生讲的真着,有味。
第一篇文章讲百灵,先是北派的十三套,讲究规矩,需要勤加训练,再到南派的顺其自然,已有境界的不同,这二者之差别从笼子已可看出。最终写道下放期间听到天际的百灵之声,恍如隔世,而领悟了自然之美,这是多高的境界,多深刻的玩法!
再令人感兴趣的就是养叫虫。蝈蝈我也曾买来养过,但只是孩童之玩戏,总是失败的。回忆起来,祖母总是喂其葱或青椒,使其叫声更大,这似乎不符合“叫顸”的审美了。若是有几声憨厚的蝈蝈叫,想来却也京味十足,回京后可一试,但又畏其费事耗时。
我推崇王先生第三个绝学是“吃”。吃蘑菇这篇文章,曾在《文人饮食谈》中见到,现在看来还是令人垂涎。打算周末去买蘑菇试做奶油蘑菇。不过据网上传闻,蘑菇含重金属较高,不宜多食。
至于养动物相斗,如蟋蟀、狗、鹰、鸽子等虽也有趣,却令人不忍了。
《京华忆往》读后感(四):不冤不乐 不乐不活
王世襄是我爸最推崇的“玩家”,说这是一奇人,整天玩乐,玩着玩着成了一大家。我开始不以为意,以为也就是个富庶贵族,爱玩,正好也善写罢了。
前几天,五块钱从一豆友手中收了这本旧书——《京华忆往》,就瞧了瞧第一篇,《百灵鸟》。才知道,作者实在是个奇才,写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很有味道。
这种味道来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旧的年岁里满是有趣的故事,讲的是如今正稀罕着的中国文化。就像《百灵鸟》里说的一样,养百灵鸟还分出南派和北派。北派执着于规则,鸟儿们需要联系一固定曲目。曲目分成十二出,不能先不能后,音调不能高了也不能低了,要原原本本地唱一曲才算合格。而养鸟人需要付出所有精力陪伴鸟儿练习。而南派则不同,他们任由百灵鸟鸣叫,极尽奢华地制作两米高的鸟笼,让鸟儿有足够空间绕笼而飞。鸟笼嵌金镶玉地,以华丽的装扮衬和百灵鸟婉转的歌声。
我觉得这故事真是稀奇,同时也就写不出这故事的味道。王世襄先生说出来平淡如水,仿佛平常生活一般,味道十足。
奇人如斯,不冤不乐,不乐不活。
《京华忆往》读后感(五):独特距离感的北京印象
王世襄的文字给出了一个带有独特距离感的北京印象。对于生活在北京这个城市的阅读者来说,有时会很熟悉,但更多时候也许是独特的陌生感。
他所用的文字是汉文化圈下通用的汉字,我自小便学习这些汉字。也许,他是用繁体字写的,但书本呈现的仍是汉字,这会流逝掉一些信息。虽然,某些时代事物的名词对我来说有些生僻,但仍然能从上下文推断其含义。
他所用的语言是老北京方言,作为南方人我是稍大一些可以看电视之后,在影视作品,春晚相声小品中开始接触到的。一些北方作家的小说,也为我了解这门方言打下了基础。
他所描述的地方--北京,是我工作之后才开始生活的地方。书中提到的那些熟悉的地名现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捉蛐蛐的回龙观,西坝河早已山林不见,民居林立了。溜达熬鹰时走过的朝阳门,前门也已城墙不在,地铁环绕了。
他所描述的架鹰,獾狗之类某些旧日老北京的民俗娱乐,在现在活禽不得进五环,养狗要办证躲警察的北京,我应该不太可能再看到了。这种生活体验只能从书本中获得了。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读的是《大鹰篇》,这篇中记录了打鹰,相鹰,训鹰,放鹰的很多有趣的细节。书后附有一张训鹰时鹰落在老先生套袖上的照片,从老先生憨态可掬的笑容中,都能够体会那种与鹰为乐,天然纯真的乐趣。为何爱鹰,养鹰,篇末说到是因为:“赏其神俊!” 这也确实能想象:架着鹰去打兔子,这是何等英俊飒爽,奕奕有神。我也不免心驰神往。
老先生生于清末,长于民国,经历了抗战,后半生又遭遇了三反,反右,文革,二十一世纪之初才驾鹤仙逝。他经历了北京城上个世纪的所有变迁。而这本书只留下了一些老北京民俗的独特印象,对此我们可能会因文化而有些熟悉感,但更多也许是历史带来的陌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