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苏联的心灵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9-06 20: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苏联的心灵读后感锦集

  《苏联的灵》是一本由[英国] 以赛亚·伯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苏联的心灵精选点评

  ●他们改造人,这些艺术叛逆者认为“革命实现激烈的反资产阶级主张”,然后艺术世界就“大同”啦,“全解决”啦,是,全解决了,干脆都没艺术家生命事儿了,从此,报纸上再也没有你说话的地方了。你幸福了。绝对实验性意味着绝对的审查

  ●不过如此

  ●俄罗斯文化就像套娃:外层漂亮主义打开一层是大国争霸,再打开一层是俄罗斯至上,但这还不是最核心(因其统治上层对自己民众不好,俄罗斯至上≠俄罗斯民众至上);里面还套着一层一层又一层。。。打开最核心:是“痛苦”这个词。。。从暴君沙皇到苏共领袖再到总统普特勒,即暴虐他人,也戏谑自己;俄罗斯的统治者,并不像法国宫廷那么耽于物质享乐,而是以制造人间痛苦为其终极目标

  ●: K512.06/4949

  ●我答应将他的小说做成微缩胶片,并把们分别藏在地球上四个不同地区,把一些副本藏在牛津,一些藏在瓦尔帕莱索,一些藏在塔斯马尼亚、开普敦、海地、温哥华和日本,这样即使爆发了核战争,一些副本也能够保存下来——以赛亚·伯林《苏联的心灵》

  ●在这里,读懂中国

  ●斯大林知识分子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种描述本身就蕴含了一种预设:即人是可以修理机器布什尔维克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人修理成一按按钮就可以自动运行的机器。可惜人终究不是机器,那么如何应对复杂的心灵?对此斯大林有一项绝妙发明:人为的辩证法。就是领导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解释意志忽左忽右,忽紧忽松。这样,全体人民永远都处在一种疲于奔命、摸不着北的奴役状态了。试观太祖整风/反右/文革太宗猫论、毛近平弗洛伊德,质而言之,皆斯氏之“人为的辩证法”也。

  ●在地铁这本书的时候常常觉得时空错乱好奇自己生逢乱世会有什么样的选择。伯林说苏联的社会实验漫画式的,让我想起之前朱特马克思主义宇宙论,言语里不全是嘲讽吧,在想象力匮乏的时候,超越性就会出现

  ●不如《俄国思想家》。在冷战氛围下,伯林很好的描绘了他能够直观发现,且愿意呈现的,空气中的犬儒性的氛围(是的,很直观);对苏联人天真、好学、对文艺热情的描绘也极为生动。最好的是《与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的交谈》以及《苏俄文化》两文。前者可以看到那种深刻的对文化和文学眷恋;后者带出了伯林在《俄国思想》以及本书中其他几篇文章中的分析方式与“历史哲学”。附录非常好,学到很多,有点像纳博科夫讲《堂吉诃德》时,每章都要自己概括大意23333

  ●对于政府,对于政治,责骂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虽然不能改变,但是起码要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欺骗的,要了解中国,不能不去了解苏联

  《苏联的心灵》读后感(一):这句话最深刻

  “共产主义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斯大林所谓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任务,即对人进行调试,使得人们只会提出很容易活的答案的问题,让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因最小的摩擦而顺其自然的适应所处的社会。。”

  这句最深刻,其他文章写的也很好,不过翻译的有点问题,英文直译~

  尤其是他写和阿赫玛托娃的会见~

  《苏联的心灵》读后感(二):束缚之心灵,自由之意志

  以1920-1952年苏联文化阵线的主要作家生存状态为切入点,着重叙述了十月革命之后国家剧变对俄国文学深刻的影响,同时以此为线索详细介绍了斯大林统治时期对俄国整体的意识形态把控方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俄罗斯这个民族的伟大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在“人为的辩证法”下依然坚守着自己对文学的追求。生存是痛苦的,在压抑中的创作反而更彰显了俄罗这个民族的生命力。

  《苏联的心灵》读后感(三):绝对服从 整齐划一

  “共产主义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斯大林所谓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任务,亦即,对人进行调试,使得人们只会提出很容易获得答案的问题,让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因最小的摩擦而顺其自然地适应所处的社会……好奇心本身、个人独立探索精神、创造和思考美好事物的愿望、寻求真理本身的愿望、追求某些目的的愿望(这些目的本身确是人类的目的,能够满足我们天性中某些深层欲望),都是有害的,因为它们会扩大人们之间的差异,而不利于一个整体性社会的和谐发展。”

  《苏联的心灵》读后感(四):一段吐槽

  通篇由“正确的结论”组成,然而每一个结论的证明过程完全缺失,没有例证、没有引述,只是强硬地表达出来,以至于这些结论像是他空想出来的。

  这些结论虽然正确,但相当片面。这些评论性的文字高屋建瓴信手拈来,感觉上作者的确对苏联文学无比熟悉。然而作者对苏联政权的批判基本停留在西方世界对苏联的印象层面。他并没有突破意识形态阵营的窠臼。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是复杂的,和英美诸多的政治学研究者一样,以赛亚伯林并没有试图深入了解这些社会现象完整的形成过程,更没有以研究微观历史的手法去了解斯大林或者西蒙诺夫的所思所想。换言之,没有微观研究、没有同理共情的讲述,使其视角停留在皮毛。

  如今更多的史料被披露,于是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于苏联艺术的批判放置于今是过时的。

  如果读完《耳语者》和《青年斯大林》,诸君对苏联时期(尤其是对斯大林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的认知水平至少能超过当时的以赛亚伯林。

  《苏联的心灵》读后感(五):硬着头皮开始读

  很偶然地选了这本书,因为是在豆瓣读书的推荐里。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推断出来的。

  拿到手里的时候,有点头皮发硬。怎么读呢,唉,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吧。

  慢慢读下去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并不像我想象中的文化评论+外版书那样晦涩难懂、高不可攀。

  我得承认,我对自由主义者没有什么了解,但是作者因为自身是俄国移民的关系,对俄罗斯这个民族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深刻认识;同时还受到了完整的西方教育,这双重身份,让他从“自己人”和“外人”的角度看待俄国文化,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

  书中,作者以让人惊讶的敏锐洞察力,深入分析了苏联这个国家形态的各种优劣之处,并靠丰富的知识进行了预见,让我恍然以为他看到了现在,这里。

  读得越来越顺畅的原因可能还有中俄两国那段不好说的历史渊源吧。

  .1.伯林非常推崇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2.斯大林真的是恶魔吗?不知道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苏联的心灵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